书城亲子父母锦囊:教你养个壮小孩
1044900000016

第16章 怎样提高儿童免疫力(1)

免疫力

免疫力是指人体避免瘟疫传染的能力。什么是瘟疫呢?流行性感冒,譬如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2003年春天暴发的SARS,还有多次流行的手足口病等,这些传染性疾病都可称之为“瘟疫”。免疫力低下时,感染病毒后,人体就很容易发病。如果免疫力强,即使感染病毒,人体也不容易发病。

我们的古人对免疫力有着很深刻的认识,虽然那个时代没有 “免疫力”这个词。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有这么一段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避免外邪的感染,对于各种邪气(虚邪贼风),要尽量躲避(避之有时);保持正气的旺盛、阴阳的平衡,自己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就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真气内存,就不会患病了!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人体免疫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人们试图自由地控制人体的免疫力,譬如:对付病毒或者细菌感染时,人们想提高免疫力。对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医生们又要求他的免疫力下降,以减少排异反应。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进行破坏、吞噬,譬如红斑性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人体的免疫力越强,危害越大,因此,治疗上也要降低其免疫力。

古人利用香药进行免疫

免疫学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门古老的学说。所谓新兴,是指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迅速,日新月异。说古老,是因为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发明了各种免疫疗法,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着。譬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佩戴香囊预防疾病,可以“避秽”。香囊中包裹一些香药,主要是藿香、佩兰、艾叶、菖蒲、白芷、薄荷、吴茱萸等。还有的将香药置于熏炉中,燃烧香料进行空气消毒、杀菌,以免除瘟疫的侵袭。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不仅记载了某些药物的栽培技术,而且介绍了一些作物的药用价值。他在“种椒”和“种茱萸”中明确地说,将椒放在“卧室”和井中,可以除瘟疫,“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用此水者,无瘟病。”

中国医学史上还有一则典故“橘井泉香”也与免疫有关。相传西汉时湖南有一位叫苏耽的道人,身怀绝技,后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之水泡橘叶来救治。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用井中之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显奇效,一时传为佳话。这则“橘井泉香”典出《列仙传》之《苏耽传》,清代闽人陈梦雷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就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甚广。用橘叶泡水就可以增强免疫力,对付大规模的疫情,这也是我们古人的智慧与发明。

小贴士

橘叶疏肝,行气,化痰,消肿毒。治胁痛,乳痈,肺痈,咳嗽,胸膈痞满,疝气。

记得我上小学时,正遇到甲肝流行。为了预防甲肝,学校里支起了大铁锅,放上茵陈蒿、大枣煮水,所有的学生每人每天喝上一大碗(大约500毫升),连续喝了一星期,有效地预防了甲肝的流行。

去年,我到太原出差。太原最有名的土特产,当属老陈醋了。导游带我们去太原的老陈醋厂参观。还未到醋厂,大家却已闻到了浓浓的老醋味。导游介绍说,在醋厂工作的职工由于经常嗅闻这浓浓的醋味,很少感冒,什么禽流感、SARS的,全都被这浓浓的醋味杀死了。看来用醋进行室内空气熏蒸、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流感是有实验室根据的。醋厂不就是一个大的实验室吗?

打口药——古人这样提高儿童免疫力

一位朋友的孩子刚满月,我前去看望。孩子长得很精神、可爱,话题自然从孩子的健康谈起。朋友说:“孩子一出生,医院的医生就给孩子服用了头孢类的抗生素。”我问:“为什么一生下来就服用抗生素呢?”朋友转述医生的话说是为了预防新生儿肺炎。噢,原来是预防性用药。

我很吃惊,后来我一直在反思,抗生素在中国的用途真是广泛,从新生儿到耄耋之人,都在大量服用,简直是从生吃到死。怪不得,中国滥用抗生素的程度为世界之最。这样用下去,体内的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明显,以致产生许多耐药菌株,出现许多难治的感染性疾病。这样也会导致人类的免疫力下降。

怎样提高婴幼儿免疫力?我想应该抓住时机,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采用中国传统育儿中的智慧——打口药,来提高婴幼儿免疫力。

打口药为什么被人们遗忘?

提起打口药(又称“拭口药”),现代人都很陌生,许多人几乎都没有听到过。利用现代的搜索系统如百度等,输入“打口药”,都找不到这个词。打口药不被人利用已经很长时间了。之所以出现目前的情形,我个人认为与中医退出产科阵地有关。中医中的产科本来就是弱项,在西医产科的强大的优势面前就只好退却了。婴儿服用打口药的时机正好就是在产房中的时间。婴儿在产房中,别说没有不舒服,就是有点微恙,值班的西医也就处理了,根本容不得中医介入;再者,中医打口药主要功用是清除婴儿体内的胎毒,预防以后发病,也就是 治“未病”,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打口药多是由苦味的中药组成,许多家长也害怕婴儿吃苦,不会主动要求服用。因此,打口药也就逐渐被冷落、被遗忘,从而不为人所知。

什么是胎毒?

近几年来,一些新生儿疾病(新生儿黄疸、湿疹)、小儿疾病(感冒发热、咳喘、便秘)发病率逐渐升高,有些症状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这与胎毒未清有很大的关系。胎儿居于母体的子宫之中,“母热则子热,母寒则子寒”,就是说胎儿具有与母亲相似的体质,母亲的体质偏热,胎儿的体质就偏热,母亲的体质偏寒,胎儿的体质就偏寒。如果孕妇怀孕期间,情绪过激(抑郁、愤怒、担忧等)、饮食习惯偏激(嗜食酸味、辣味等)、房事不节等而致火旺,日积月累,蕴于体内,传给胎儿,即形成胎毒。

胎毒引起的疾病

许多疾病在中医看来都是由胎毒引起的。常见的有胎赤、胎黄(新生儿黄疸)、胎热、胎风赤烂外障(又名“目胎赤”,中医所指的婴儿睑缘炎)、丹毒、鹅口、口糜、口疮、痧、痘、疮、痈、疖、奶癣(婴儿湿疹)等。

打口药是去除胎毒的有效方法

怎样去除胎毒呢?在初生儿未吮乳之前,服用打口药,将胎毒驱到体外,以防患于未然,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的具体运用。打口药也需根据婴儿的体质,辨证用药,而且药量宜轻。

打口药具有悠久的历史

打口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明朝的中医巨著《景岳全书?卷四十·小儿则?初诞法》记载了“开口法”:“凡小儿初诞,宜以甘草细切少许,以沸汤泡汁,以淡为妙,不宜太甜,乃用软帛蘸汁,拭口中……”、“若母气素寒、小儿清溺者,只以淡姜汤拭口,最能祛胃寒、通神明,并可免吐泻之患,此法最妙,人所未知也……”

清朝时的中医标准教科书《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初生门》记载了四种常用的打口药,即甘草汁、黄连汁、朱砂蜜、豆豉汁。据儿科名医张奇文介绍,潍坊一带的已故名医蒯仰山有一祖传三世的打口药药方,至今被广大群众使用,据百姓反映,凡出生时服用此方的婴儿以后很少患胃肠病及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