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锦囊:教你养个壮小孩
1044900000002

第2章 急性发热不可怕(2)

与儿童发病相关的病因

风邪

感冒的一个别名叫“伤风”,很形象、简洁、明了。

人活动出汗后,没有及时有效地避风。风一吹,汗液蒸发,身上感到丝丝凉意,这时就很容易感冒,俗语讲“晾着汗了”。

小贴士

避免空调带来的寒邪伤身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空调的普及,空调病也变得越来越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空调带来的寒邪伤身。每年暑天,天气越热,发热的儿童越多,不是中暑,而是吹空调导致的伤寒感冒。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说,她生孩子时正是夏天,产房的空调温度低,冷风又直吹着她,导致她出现产后肢体冷痛。所以为了避免空调带来的寒邪伤身,一定要注意:

1. 温度不宜设定得太低,以26℃~27℃为好;

2. 不要让冷风直接吹到身体;

3. 房间不要长时间密闭,适时地开窗透气。

因此,孩子运动前,要减少衣物,以免出汗;孩子出汗后,不要立即脱衣服。要及时擦汗,让孩子回到室内或者避风的地方。

给孩子洗澡时,也要用屏风遮挡,以免感受风邪,诱发感冒。

寒邪

寒邪致感冒也很常见。感冒的另一个别名是“伤寒”。伟大的医学家、被称为 “医圣”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实质上就是论述伤寒及伤寒所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的治疗。在古代,伤寒一般在寒冷季节才会发生。现在由于高科技的应用,无论在什么季节,人们都能“制造”出寒邪。炎炎夏日,你进了空调房,那种冷气会让你受寒,所以,天气越炎热,伤寒发热的患者就越多。当你进入冷库时,如果不做好防护措施,也容易受寒。

有一年的5月下旬,我在北京出差,晚上8点,一个朋友打电话找我索方。说她孩子下午踢足球,全身大汗淋漓,回家后就打开空调,温度设得很低,刚吹了半个小时,孩子就开始发热、无汗,通体烫人,真正的“全身无汗,体若燔炭”,头痛、肌肉酸痛、咽痛,体温39.5℃。我问明情况后,开了一个小方,药仅有5味,麻黄汤原方加生石膏。孩子当晚连续喝2服,翌日晨起,体温已恢复正常。

饮食所伤

饮食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各种营养物质,饮食显得尤其重要。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营养不足,总是喂孩子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当摄入的热量超出孩子的需要时,要么孩子被养成了小胖墩,要么孩子被养得面黄肌瘦、厌食,还很容易生病,反复感冒,反复发热,反复咳嗽,有的还出现哮喘、心肌炎等。这些都是孩子饮食摄入过多,形成食积,要么伤及脾胃出现厌食现象,要么食积化火,诱发疾病。

孩子的偏食习惯也是导致食积的重要原因。许多孩子偏食肉食,还有的孩子偏爱甜食等,因此,孩子见了嗜好之物,就大快朵颐,海吃一顿。吃的时候倒是痛快了,但很快就会生病的。因此,家长要控制孩子的饮食:量要均匀,切不可饥一顿、饱一顿;主食、蔬菜、蛋、肉类搭配要均衡。很多孩子喜欢吃洋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吃一次就过量一次,过量食用的结果就是感冒发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为丰富。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处在“众星捧月”的地位,可以说城市里没有一个孩子是饿着的,相反大部分孩子是吃得太多撑着的。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食积化火、食积伤及脾胃有关。感冒发热、咳嗽等疾病与食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发热的机理

正常情况下,人体一直向外界散发热量。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的时候,人体主要靠水分的蒸发来散热。所以,夏天人们往往汗流浃背,其目的就是散发热量,使体温保持正常。

人体感受了寒邪、风邪,竖毛肌收缩,汗毛孔闭塞,中医称为“毛窍闭塞。”毛窍闭塞水分无法蒸发,热量蕴积在体内,就形成了发热、恶寒。由于体温高于外界,所以患者感觉冷,中医讲“恶寒”,发热越厉害,恶寒越重。注意观察,你会发现,有的患者虽然穿的衣服很多,或者盖的被子很厚,却还是瑟瑟发抖,这说明是很严重的恶寒。中医上有一句话:“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有的患儿,发热、恶寒、无汗,人们通俗地将这称为“干烧”。这种情况说明患儿所受的风寒较重,寒邪严重地闭塞了毛窍。毛窍郁闭得越重,体内的热邪越无法散发,发热就越重,形成高热。现在常见的空调病就多属于这种“干烧”。许多人从炎炎的烈日下,汗流浃背地钻进空调房中,寒邪突然袭击肌表,使毛窍闭塞,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肌肉酸痛等症状。

另外,体内有火热之邪是高热的主要原因。人们常说“无风不起浪”,对于小儿来讲“无火不发热”,也就是说,体内没有积火是不会发起高热的。中医经常讲的“寒包热”,就是体内有积热,体表有寒邪。寒邪外束越紧,体内热邪越不易散发出来,热邪越积越重,就会出现“高热不退”。可以用一个公式总结感冒发热的病因病机:

感冒发热=体内火热蕴积+外感风寒之邪

低热、中热、高热

测体温时,应先将体温表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测腋下温度时,要先擦去腋窝的汗,再把体温表有水银柱的一头放在腋下夹紧,5分钟后取出。婴幼儿若不配合,则可以测肛温。不过现在有多种更先进的电子体温计,非常方便,所以很少测肛温。

根据体温对发热进行分类(一般采用腋下体温):

正常为36℃ ~37℃ 低热为37℃~38℃

中热为 38℃~39℃ 高热为39℃~41℃

发热与出汗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是说治疗发热性疾病时,如果患者身上有汗,就用桂枝汤治疗;如果身上无汗,就用麻黄汤治疗。发热时有无出汗,对选方用药很关键。发热伴有出汗者,一般发热温度不高。这说明感受的风寒之邪气较轻,正因为寒邪较轻,所以毛窍没有被完全闭塞。如果从单个毛孔来看:毛孔的大小可能处在正常与完全郁闭之间;如果从整体来看,可能身体中20%~70%的毛孔还处于开放状态。这样可以稍稍出汗,热量还可由毛窍泻出,因此这类病人一般不会发高热。《伤寒论》上说:“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再伴有鼻鸣、干呕,典型的桂枝汤证。

我曾用桂枝汤原方治疗过多位感冒患者,印象较深的两位都为刚退休的老年女性,感冒数天,服用羚羊解毒片、感冒冲剂等药物效果不佳,身上微微出汗,不发热,但恶风、鼻鸣、鼻音重,脉浮而缓。我都开了三味药:桂枝30克、白芍30克、甘草15克,配上大枣10枚,生姜一块(大拇指大小),煎药液400毫升,一次温服,然后喝一碗热的小米稀粥,使其全身出汗即可。有两位患者都是一服药而治愈,其中一位好几次感冒的治疗,都是用桂枝汤这个方子治愈的。我想,这个方子与体质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其实桂枝汤也不神秘,一共5味药,只需要在药房中买3味,即桂枝、白芍、甘草,其余两味生姜、大枣,药房一般不销售,自己家的厨房中常备。我们经常使用的治疗感冒的小验方——热姜汤,就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只不过用红糖代替了大枣而已。生姜辛温,能发汗、散寒,所以对寒邪侵袭造成的感冒有一定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冬天受到寒冷北风的侵袭时,或者被大雨淋成落汤鸡时,喝上一碗热姜汤,对身体很有益处。另外,热姜汤对于因寒冷导致的胃脘疼痛,也有治疗作用。

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儿童的感冒发热常常是有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产生的。外因刚才已经提到了,主要是外感六淫(自然界中的六种气候现象,风、寒、暑、湿、燥、火,当这六气太过,太寒了、太热了等等,就成为致病因素,成为六淫,淫是“太过”的意思)。六淫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当属风、寒,所以,所有的感冒大多由风寒引起的。另外,很少部分是有风湿之邪。基本上没有风热之邪引起感冒的。

许多读者看到这里,都不禁要问:“ 你说的不对啊,连不是中医科班出身的都知道感冒最常见的分型就是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确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中医内科》教材大都沿用了这个感冒分型方法,真正的是“人云亦云”。许多初学中医的人也拘泥于这种分类法,认为风热感冒就是感受风热之邪所致。这样就把中医学死了、学教条、僵化了!

其实,你只要注意自己的切身感受,就不会这样认识风热感冒了。天气很暖和,吹到身上的风你都感到很和煦、很温暖,甚至感到热风,这种风吹到你的身上,还能导致你的汗毛孔闭塞么?汗毛孔不郁闭,怎么能感冒发热呢?我是没有这种感觉,也没有过这种经历。把感冒分出一个风热型来,实在是误人不浅!我上大学实习儿科时,带教老师还教我们区别哪是风热感冒、哪是风寒感冒,到头来弄得我们一头雾水,还是不能区分开来。 只好回去背课本吧:有汗的属于风热,无汗的属于风寒,咽痛、咽红的属于风热,流清稀鼻涕者属于风寒,流浓稠鼻涕者属风热,黄黏稠鼻涕属风热等,可是有的患者一开始流清涕,逐渐转为流黄涕,那这属于风寒还是风热?许多人都犹豫不决了,这肯定属于风寒,但是体内有积热。后来学《伤寒论》时,一个老师考了我们一道判断题:风热发热脉浮而数,风寒发热脉浮而迟。结果,许多学生都认为这句话正确,而正确的答案是不正确。为什么呢?凡是发热,脉搏总是快的,所以无论风寒还是风热,只要发热是不会出现迟脉的。那时许多学生都只能是望文生义,原因是没有临床体会。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强调一点:感冒发热的外因只有一个,就是感受风邪或风寒之邪,没有风热之邪。

如果有风热感冒也不能理解为感受风热之邪引起,而是体内蕴结了火邪、热邪,再加上受凉(感受风寒),就会出现感冒发热。许多人感冒发热的时候,或者伴有咽痛、咽红、扁桃体肿大,或者伴有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舌体生疮、舌痛,或者伴有鼻腔的生疮、鼻痛,或者伴有大便干结等等,这些都是体内蕴积了火热之邪的外在表现。民间有一个词叫“热伤风”,这个词非常好,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最常见的感冒的特点,首先是热,就是体内有热邪,我们常说先“上火”,然后才是“伤风”,这样才导致了感冒的发生。这也符合辩证法的规律: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没有上火这个基础,单纯伤风是不会引起严重的感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