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锦囊:教你养个壮小孩
1044900000025

第25章 小儿多汗就是“虚汗”?

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多汗而担心,怀疑多汗是身体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小儿多汗是不是不健康呢?多汗表现为多种状况,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其他伴发症状,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判断。

孩子多汗虚证少

很多家长带孩子就诊时,常常问我这样的问题:

A家长:“我孩子一入睡就出汗,内衣、枕头都能浸湿,有中医说‘孩子阴虚’。我孩子阴虚吗?怎么补?”

B家长:“我孩子白天一活动就出汗,而且汗较别的孩子多,医生说‘孩子气虚,需要补气’。我孩子是气虚吗?应该怎么补?”

C家长:“我孩子夜间出汗较多,医生说是孩子缺钙所致。孩子补了一段时间的钙,效果不明显,我该怎么办?”

以上问题是临床最常见的,答案也是明确的。

历代医家都认为“清醒状态下的出汗为自汗,睡眠状态下的出汗为盗汗。自汗多为阳气亏虚,盗汗多为阴虚”,因此对所有的汗证不辨别孩子的体质、不考虑伴发的症状,不假思索,要么辨为阴虚,要么辨为阳虚、气虚。总的来说,出汗多就是虚证,自汗就是阳虚、气虚,盗汗就是阴虚。

这个问题要是问西医,很多西医就会说:“孩子缺钙补补钙就好了!”要是看现在报纸、电视或媒体广告,中国人还真是 “东亚病夫”,什么都缺,缺维生素、缺锌、缺钙、缺铁、缺碘、缺硒……各种补益的保健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要我说,只要孩子吃饭正常,吸收正常,其成长发育所需的各种元素都能从饮食中获得,没有必要服用各种补益的保健品。跟着广告走,盲目乱进补,经济损失不说,有时还会给健康带来危害!

中医是很灵活的,与西医相比,属于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诊断疾病: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用药也是标准化的,什么病用什么药也都是很明确的。中医这样做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按这种思路做就不会有好的临床疗效。自汗按中医理论来说就是阳虚、气虚,可根据中医教科书推荐的方剂,可使用玉屏风散,但也要依据患者症状,不能机械使用。

小贴士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由白术、防风、生黄芪三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对于气血亏虚、肌表不固的自汗、反复地伤风感冒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屏风的主要功用就是遮风,防止风邪对人体的伤害,玉屏风就更贵重了,屏蔽风邪的侵袭作用更好!

身体健康也出汗,出汗也能保康健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阴阳别论》篇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实质上就是说:阴被阳蒸,则化为汗。在阴平阳秘的情况下,人是不出汗的,就是看不到汗水,但是水分依然是不显痕迹地透过皮肤蒸发出来。天气变热,穿衣过多,人体就要出汗,吃饭尤其是喝粥、热汤、热水,或吃辛辣之物,都会大量出汗,这也是正常的出汗。这时,人体并不虚,只是阳气过于旺盛,蒸津汗出,是正常的出汗。

现代人都注重保健,流行“请人去吃饭不如请人出汗”,请人去运动场所锻炼一下,出出汗对身体健康很有益。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也属于正常出汗。汗不是由“水”与“干”组成的吗?干体力活时流下的水就是汗!但是如果在静息状态,未摄入辛辣、热物,或睡眠状态下还大汗淋漓,那就不正常了!

火邪内盛夜盗汗

一个4岁小患儿,因为多汗曾找当地的中医治疗,我看以前医生给他开的方子就是玉屏风散加减,服用7天,也没什么效果,孩子也没再治疗。这次孩子感冒、咳嗽、咽痛,白天、夜间出汗都多,大便干结难下,这不是典型的火热内生、外感寒邪吗?我就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解表散寒,清除内火。孩子服了5服,不仅咳嗽、咽痛治愈了,家长说孩子基本不盗汗、自汗了,很是高兴!我也有了意外收获:麻黄不是发汗解表的药吗?全方中没有一味止汗的药物,为什么这个方子能止汗呢?主要在于重用了生石膏,清除了内热。内热一清除,汗出自止。

即使是病态的出汗,也不一定全属于虚证。把所有病态的出汗都归为气虚、阳虚、阴虚,绝对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更是一种偏见。《伤寒论》中《阳明病》篇中的“白虎汤证”主要症状就是“四大”: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其本质揭示了体内的大热之邪可以导致大汗淋漓。张仲景曾道:“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栀子清内热,淡豆豉解表散热,热邪一除,出汗立止!

止汗名方——当归六黄汤

有位医生,非常聪明,此人乃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创立了一个名方,学中医的人大多都很熟悉,就是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秘藏》一书。我为什么说这个组方人非常聪明呢?他聪明之处就在于把病态出汗的病机综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这个方子。看这个方子的组成:益气固表的一组:黄芪、当归;滋阴的一组:当归、熟地黄、生地黄;清热的一组:黄连、黄芩、黄柏。把滋阴清热、益气固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一般的汗证遇到这个方子都能迎刃而解!

有的患者或许会问:“这个方子这么好,你怎么不用呢?”治疗成人出汗,我也常用此方,治疗儿童多汗,一般不用。因为这个方子用了三黄(黄连、黄芩、黄柏),人们通常都知道黄连苦,俗语讲“命比黄连还苦”,其实,黄柏比黄连还苦。我学医实习的时候,有一次帮住院病人去药房取药,我拿了半圈黄柏,放到嘴里嚼了一下,开始还不怎么苦,越嚼越苦,最后又苦又涩,比黄连苦多了。吐出来,漱了口,仍然是苦味绕舌,袅袅不绝!如果拿当归六黄汤给患儿用,应该有99.9%的患儿会因此拒绝服用中药,甚至因此再也不愿意喝中药!给患儿开中药,一定要考虑患儿对苦味的承受能力。

记得儿子7岁的时候,可能是刚上学不太适应学校生活,体内积起了火。突然白睛红赤,羞明畏光,流泪。我带儿子去眼科挂了一个专家号,医生除开了一些滴眼液外,还给开了几服中药,方子的组成有龙胆草、黄芩、柴胡、车前子、山栀等。我一看就知是以龙胆泻肝汤化裁的,当时就考虑到龙胆草味道多么苦啊,儿子能受得了这个苦吗?我没敢多买药,仅买了2服,如果儿子能喝进去,再买2服也不迟。果然不出我所料:药里还加了一些冰糖,但儿子只喝了一口药,就吐了。没办法,我只好换个方子,多用一些甘寒、咸寒的药物,少用或者不用苦寒的药物,这样做既能减少苦味、孩子易接受,还可以清热泻火。

因此,我根据临床实践将当归六黄汤进行了变通。黄连清心火,黄芩清肝火、清肺热,黄柏清下焦之火。儿童一般没有七情六欲,只知道吃与玩,所以很少心肝火旺。即使有时候偶尔对一件玩具或其他食品感兴趣、有欲望,要么很快得到满足,要么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就能化解,很少能引起心火、肝火。很多时候,儿童体内蕴积的内火多数由于食积消化不良所致,一般胃火较重。胃火熏蒸于肺,出现肺胃热盛,因此,只需要清除胃热、肺热。用生石膏、知母、麦冬、玄参代替 “四黄”即可,我将其命名为“黑白三黄汤”。

生石膏20~50克 玄参20~40克 知母9~15克 麦冬10~30克

黄芪9~15克 生地黄10~30克 麻黄3~6克 霜桑叶6~10克

山萸肉6~10克 罗汉果1个

上方主要以清热为主。为何加入霜桑叶?我以前看医书或者报纸,经常看到治疗盗汗、自汗的小验方,“霜桑叶一两,煎水代茶饮”,一直就琢磨霜桑叶为何能止汗?后来与临床治疗汗证的病例结合起来,才领悟到主要是用霜桑叶来清肺热。肺热清除,汗证自止。霜桑叶,顾名思义,是指霜打过的桑叶,必须在霜降之后才能采到。霜桑叶禀晚秋肃杀、寒凉之气,所以,霜桑叶性寒,能清肺热。因其色黑、外形呈扇子状,别名“铁扇子”。

山萸肉味酸,性收敛,主要用来酸敛止汗,同时还能起到调味的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伴有大便干、舌质红等症状。味道酸甜,适合儿童服用。如果伴有腹胀食积,可以加用焦三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