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锦囊:教你养个壮小孩
1044900000026

第26章 偶尔鼻出血也不是坏事

夜半时分,我正在睡梦中。突然,儿子大叫一声:“爸爸,我流鼻血了!”我迅速起床,到了儿子的房间,帮他用纸巾堵着鼻孔,以免血流到衣被、地板上。我赶快带他到洗漱间。他用冷水洗面。用纸巾揉成一个小纸团,塞进鼻孔中,暂时止血。因为流血量较大,血顺着纸团的缝隙渗了出来,我抓紧时间给他换一个纸团,血又滴滴答答地流了出来,鲜红鲜红的!我赶快从药箱中找到无菌棉球,用棉球蘸上云南白药的药粉,塞进儿子鼻孔,很快就止住血了。其实,儿子流鼻血不是偶然的,最近几天,孩子大便不好,不仅干硬,而且保证不了每天1次,口唇干红干红的。我嘱咐儿子在学校多喝水,他却常常忘记了喝,不上火才怪呢!我给他用了几包栀子金花丸,清热泻火通便,效果都不好,我本来想给他熬几服中药去火,儿子还没来得及,就流鼻血了!

小贴士

用棉球蘸些云南白药,塞进出血的鼻孔,能很好地治鼻衄。

流鼻血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偶尔流一次鼻血,不仅无害,反而有利于健康,因为出鼻血可以看做是热邪外泄的一个途径。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提到“衄乃愈”:

“第四十六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上文所述患者发热、无汗、身疼痛,八九天不解大便,医生应用麻黄汤为其发汗解表。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患者出现烦躁、目瞑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体内的热邪加重所致,继续加重容易造成热邪迫血妄行,出现鼻衄或者其他部位的出血,出血后热邪随血排出体外,所以发热就解除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火气太重的原因,也就是内火太大。张仲景所说的“阳气重故也”就是指火气重。其实,处理这类患者,张仲景也有小小的失误,应该用麻黄汤加生石膏处理更为妥当。

从这里还可以知道:衄(出血)也是火热之邪外泄的一种出路。后代人发明了放血疗法,大概也是受其启发吧!放血疗法就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或者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治疗高热,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者缺少药物的情况下,可以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放血,或者挑刺耳后静脉放血,可以有效地退热、降温。

治疗咽喉肿痛,可以用三棱针点刺少商穴放血。

以上举的例子是简单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去内热的方法。

这些都说明,有时候鼻衄不一定都是坏事。

当然,有些鼻衄是一些严重疾病的表现,马虎不得。如果儿童出现反复鼻衄,要考虑患血液病的可能,尤其是鼻衄伴有贫血,皮肤有淤斑、淤点的情况下,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成人出现鼻衄,除了要考虑血液病外,有时可能是高血压病的首发症状。曾经有个3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反复发作鼻衄来诊,查血常规正常,测血压180/120mmHg克,服用降压药治疗,血压降低了,鼻衄也就不再发作了。其实,这类患者从中医来看,多是由于心肝火旺、火热之邪迫血妄行所致,采用清心肝之火、降气之法治疗,不仅能降血压,也能清肝火、治鼻衄。

妇女出现鼻衄,一定要考虑 “倒经”。由于月经期妇女脾气暴躁、心肝火旺而出现肝气上逆,血随气上涌于鼻,形成鼻衄。经血本来应该由阴道下行,结果却由鼻孔而出。中医早就认识到了这种现象,并名之曰“倒经”,现代医学名之曰“子宫内膜异位症”。

儿童鼻衄的治疗较为简单,主要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常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丹皮、玄参、生地、紫草、白茅根、大小蓟等。重点是清热,热邪一去,血归于经,鼻衄自愈。

方中的小蓟、白茅根都是止血的良药。

小时候,我们在春天去田野里拔草,有时候不小心划破了手,鲜血直流,怎么办呢?很好办,也很简单,有一个连孩童都知道的办法,田野里随处可见的“荠荠毛”(也叫“野红花”、“刺儿花”),拔下一棵,把菜叶揉成一团,挤出菜汁,滴到伤口上,然后用柔软的菜叶外敷伤口,很快就能止血。如果谁的鼻子出血了,就直接摘一片叶子,揉成一个小团,塞进鼻孔,就能止住鼻衄了。荠荠毛就是小蓟。

把小蓟采摘下来晾干切碎,就是中药房里出售的具有止血作用的小蓟。可以水煎服。

白茅根也是治鼻衄的一味良药。故乡的小河边,杂草丛生。一到秋天,草丛中就生出毛茸茸的花穗,雪白雪白的,像芦花一样,这就是茅草的花。次年春天,翻地准备耕种时,人们就会在河边挖出许多白茅根。口渴了,把白茅根在河水里洗净,嚼上几根,甜甜的,甚是解渴。在我儿童时代,河水都是清澈见底的,可惜现在河边的白茅根也已被污染,不能吃了。

鲜白茅根一大把煮水喝,就能防治鼻衄。

儿童鼻衄多属于火热所致,因为气虚不能摄血而导致的鼻衄的很少见。很多感冒发热的患儿伴有鼻衄,那也大多属于肺热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