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洛阳伽蓝记
1045300000020

第20章 《洛阳伽蓝记》中的佛寺园林(4)

(三)佛寺园林对俗世社会文化生活的渗透功能

佛教在元魏时几有显赫的国教地位,为皇族、仕宦和庶民所崇信,洛都佛寺林立,佛寺成为洛阳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中心公共区,僧侣借佛寺来传道布教,俗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往往也围绕佛寺来展开,僧侣二众依佛寺而联结起来,因此佛寺园林在僧俗二众的交流中、在佛教传布和俗众接受崇信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元魏洛都佛寺园林广泛地与王朝军政大事、经济生活、文化交流、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民俗等发生联系,佛教、佛寺园林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1佛寺园林与元魏王朝军政大事

永宁寺在元魏后期王朝衰败灭亡过程中起了历史见证人的作用,杨衒之借寺来写王朝晚期的军政大事、上流社会的纷争。永宁寺立于516年,526年"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528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529年"北海元颢复入洛";530年"逆贼尔朱兆囚庄帝于寺";534年,佛塔被焚,同年七月,"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奔于长安。十月而京师迁邺",北魏王朝灭亡。杨衒之用史家编年体叙述方式,围绕一座佛寺来从容地叙事写人,把一系列关于王朝兴亡的重要人事组织进来,写出王朝与佛寺一同毁灭的沉痛历程。

瑶光寺,作为尼寺,原本"讲殿尼房,五百余间。绮疏连亘,户牖相通,珍木香草,不可胜言。牛筋狗骨之木,鸡头鸭脚之草,亦悉备焉。椒房嫔御,学道之所,掖庭美人,并在其中。亦有名族处女,性爱道场,落发辞亲,来仪此寺。屏珍丽之饰,服修道之衣,投心八正,归诚一乘",为清净高雅的佛国世界,但"永安三年中,尔朱兆入洛阳,纵兵大掠,时有秀容胡骑数十人,入瑶光寺淫秽,自此后颇获讥讪。京师语曰:'洛阳男儿急作髻,瑶光寺尼夺作婿'"。最清净圣洁之地沦落为最污浊肮脏之所,一笔写出尔朱兆乱洛都的朝廷大事。

2佛寺与经济

任继愈说:"寺院和僧侣的另一种收入就是'营生'、'自供',包括垦殖田圃、商旅博易、聚畜委积、机巧异端、占相卖卜、行医治病等,其中农耕、行商、工艺、高利贷等,构成寺院经济的独立部分,使佛教与世俗社会更紧密地联结起来。经营俗业、管理财务,也成了寺院的另一职能。"

瑶光寺有珍木香草,"牛筋狗骨之木,鸡头鸭脚之草,亦悉备焉"。园林中的草木点缀佛国的优美宁静,又是药用、食用类的经济植物。昭仪尼寺有"酒树面木"。景明寺"多饶奇果"。灵应寺"园中果菜丰蔚,林木扶蔬"。景明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黄甲紫鳞,出没于蘩藻;或青凫白雁,沉浮于绿水。碾硙舂簸,皆用水功。伽蓝之妙,最为称首"。佛寺园林中广植观赏性、经济性植物,喂养鱼龟家禽等,设有碾硙舂簸,以维系佛寺日常开支。宝光寺"园池平衍,果菜葱青",中有一海,"葭菼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高阳王寺"竹林鱼池--芳草如积,珍木连阴"。龙华寺记"京师寺皆种杂果"。

由此可见,洛都佛寺园林中多栽种水果、蔬菜和可食用、药用的植物,有的品种甚至成为名产特产,点缀了园林的优美和生气,又有经济价值,以助佛寺日常开支之需。(可参见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名著《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

3佛寺与文化交流

永宁寺记菩提达摩盛赞佛寺的精丽,"金盘炫目,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在达摩所周游的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永明寺"房庑连亘,一千余间。庭列修竹,簷拂青松,奇花异草,骈阗阶砌。百国沙门,三千余人",可见元魏社会昌盛,中外佛教交流、文化交流规模之大。融觉寺昙谟最的佛学著作被名僧菩提流支译为外国文字,外传西域,成为中外佛学交流史上的佳话。而龙华寺附记四夷馆,详记南朝北朝、中土与异域文化交流的盛况。正觉寺借南齐投魏的王肃,备写当时南北饮食风俗的不同。追先寺记东元王元略往返于南北朝之间,展现南北朝文化的交流。法云寺记述了西域风格浓厚的佛寺建筑、佛像、杂技幻术等备受洛阳人喜爱的史实。而卷五的宋云、惠生西行记,更以宏大篇幅详记中土人物出使西域天竺的经过。

《洛阳伽蓝记》中以佛寺为南朝与北朝文化交流、中土与异域文化交流的平台,以佛教为交流中心,并伴随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

4佛寺与文学的创作、传播

龙华寺:记梁武帝子萧综由梁投魏,创作三首组诗《听钟歌》。正始寺:附记张伦私家园林,收民间文士姜质的园林山水赋--《庭山赋》,说人们漫游园中,"能造者其必诗,敢往者无不赋",反映了元魏时园林艺术与文士生活、文学创作传播的密切联系。景林寺:附记元慎"乐山爱水,好游林泽,博识义渊,清言入神",是一个魏晋名士风度浓厚的文士。透过他,我们可更亲切感知元魏文士形象和文学发展的背景情况。凝玄寺:"房庑精丽,竹柏成林。实乃净行息心之所也。王公卿士来游观为五言者不可胜数"。宝光寺优美恬静,"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征友命朋,来游此寺。雷车接轸,羽盖成阴。或置酒林泉,题诗花圃,折藕浮瓜,以为兴适"。

文士结伴漫游在优美的园林,可激发文学创作的兴致,佛寺园林成为文学创作的策源地。白马寺记沙门宝公,"造《十二辰歌》",作品虽已不存,但这却是文学史上早期的套曲作品,后在敦煌文学、民间歌谣中已是蔚为大观。正觉寺记王肃的前妻谢氏与后妻元魏公主的对答诗,五言四句,兼南朝诗的清丽婉转和北朝诗的质直聪敏。永宁寺:魏庄帝被尔朱兆"缢于三级寺。帝临崩礼佛,愿不为国王。作五言日: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自当"。后来此诗"即为挽歌词。朝野闻之,莫不悲恸;百姓观者,悉为掩涕而已"。叙述了诗的写作背景、传布情况。诗句沉痛无比,可谓是血泪文字。

《洛阳伽蓝记》本身即是精美的文学作品,除在散文史、小说中自有其价值外,又生动记录了元魏文学(包括诗文、志人尤其是志怪小说、佛教文学、民间传说故事等)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背景,客观反映了佛寺园林与文学的多方面联系。

佛寺、佛寺园林与中国文学发生了多方面的、密切的关联。简而言之,佛寺园林是文士社交的平台,也是文学创作的策源地,满足了士人的身心需求,园居生活有助于帮助理解中国古代文士的乐园理想,有助于理解古代诗歌境界理论与艺术境界理论。

5佛寺与艺术

佛教、佛寺与各门类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艺术包括:绘画、雕塑、音乐(含声乐、器乐)、舞蹈、佛教建筑及其装饰艺术、佛教法器(往往与手工业尤其与工艺美术密切相关)。"城镇和山间众多的庙宇殿堂,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除了缭绕的香烟和不绝的念经声,还有诸如雄伟殿堂和高耸宝塔的美景,建筑物上绘有表现天堂、佛祖及其主要门徒生活的壁画。"鉴于上文已谈及僧侣广泛运用各种艺术品手段来传教布道,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