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洛阳伽蓝记
1045300000024

第24章 《洛阳伽蓝记》的空间叙述(2)

二、《洛阳伽蓝记》正文的空间叙述

整部《洛阳伽蓝记》由自序、正文五卷两大部分组成,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展开:序为总写,正文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为分写,卷五结尾一段为总结。

《洛阳伽蓝记》正文写法:空间为经,时间为纬,时空交织,纵横交错,这样就使洛阳景观各异的佛寺立体丰富、明晰疏朗地呈现出来。

1总体上,全书以空间顺序展开

全书以空间顺序展开。自序已经交代:"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以"城门"为叙述基点,从城内到城外(既是空间顺序,也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城外则按照东、南、西、北四方来写。

正文:

城内永宁寺、建中寺、长秋寺、瑶光寺(凉风观、宣慈观:观为宫殿园林建筑之一;也有可能指道观,即道教建筑)、景乐寺、昭仪尼寺附带提及愿会寺与光明寺、胡统寺、修梵寺附带提及嵩明寺、景林寺。

城东明悬尼寺、龙华寺("有钟一口,撞之闻五十里。太后以钟声远闻,遂移在宫内。置凝闲堂前,讲内典沙门打为时节"。暗示宫廷内尚有专为太后演说佛法的寺院)、璎珞寺("建阳里也......里内有璎珞、慈善、晖和、通觉、晖玄、宗圣、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寺。里内士庶,二千余户,信崇三宝。众僧刹养,百姓所供也",连带提到十座佛寺,写出建阳里崇佛风气之浓)、宗圣寺、崇真寺(连带提及其他佛寺:"惠凝具说过去之时,有五比丘同阅,一比丘云是宝明寺智圣,有一比丘是般若寺道品,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昙谟最,有一比丘云是禅林寺道弘,有一比丘云是灵觉寺宝明。城东有宝明寺,城内有般若寺,城西有融觉、禅林、灵觉等三寺,问智圣、道品、昙谟最、道弘、宝明等,皆实有之")、魏昌尼寺、景兴尼寺(连带提到"子休遂舍宅为灵应寺")、庄严寺、秦太上君寺、正始寺、平等寺(连带提及"遁于上洛山中。恭常住龙华寺。平阳王入纂大业,始造五层塔一所")、景宁寺(附带提到建中寺与宝明寺)、归觉寺。

城南景明寺、大统寺附带提到招福寺、秦太上公东西二寺、报德寺(劝学里有大觉、三宝、宁远三寺,附带提到承光寺)、正觉寺、龙华寺(附带提到归正寺)、菩提寺、高阳王寺、崇虚寺。

城西冲觉寺、宣忠寺、王典御寺、白马寺、宝光寺、法云寺附带提到灵仙寺、开善寺附带提到河间寺、追先寺、融觉寺(有五层浮图一所,与冲觉寺齐等)、大觉寺、永明寺(附带提到半宅半寺、俗众与僧侣佛共聚的情况:"景皓者,河州刺史陈留庄王祚之子。立性虚豁,少有大度,爱人好事,待物无遗。夙善玄言道家之业,遂舍半宅,安置佛徒,演唱大乘,数部并进,京师大德超、光、延、荣四法师、三藏胡沙菩提流支等咸预其席。诸方伎术之士,莫不归赴")。

另外,自序写城门时,提到"迁京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寺沙门论议",王南寺在城西正文里没有提及。

城北禅虚寺、凝玄寺(二寺作为过渡,引出主要内容:惠生向西域取经)。

卷五结尾,同时也是全书结尾: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北邙山上有冯王寺、齐献武王寺;京东石关有元领军寺、刘长秋寺;嵩高中有闲居寺、栖禅寺、嵩阳寺、道场寺,上有中顶寺,东有升道寺;京南关口有石窟寺、灵岩寺;京西瀍涧有白马寺、照乐寺。如此之寺,既郭外,不在数限,亦详载之。从神龟元年(518)元澄奏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洛都佛寺林立的境况。

《魏书·释老志》(《全后魏文》卷17任城王澄《奏禁私造僧寺》):佛寺原本应"夫学迹冲妙,非浮识所辩;玄门旷寂,岂短辞能究。然净居尘外,道家所先。功缘冥深,匪尚华遁。"。然而洛都佛寺林立,"自迁都已来,年踰二纪,寺夺民居,三分且一。......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梵唱屠音,连檐接响。像塔缠于腥臊,性灵没于嗜欲。真伪混居,往来纷杂。所司因习而莫非,僧曹对制而不问。其于污染真行,尘秽练僧。薰莸同器,不亦甚欤","昔如来阐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恋著城邑。岂湫隘是经行所宜,浮喧必栖禅之宅。......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镇僧寺亦然。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有伤慈矜,用长嗟苦",因此要求朝廷严禁私造僧寺,"其庙像严立,而逼近屠沽,请断旁屠杀,以洁灵居。......若僧不满五十者,共相通容,小就大寺,必令充限。......自今外州若欲造寺,僧满五十已上,先令本州表列,昭玄量审。奏听乃立"。元澄奏议后并未得到实行。

《魏书·释老志》还记载:太和十五年秋,诏曰:"......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今者里宅櫛比,人神猥湊,非所以祇崇至法,清敬神道。"该志还记载:魏太和元年(477)有寺6478所,僧尼77258人;延昌中(512-515)有寺13727所,增加一倍多,僧尼亦应成倍增加;魏末(534),魏境"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

2具体佛寺的空间展现(以永宁寺为例)

卷一的永宁寺,作为皇家佛寺、国家寺院,代表了北魏王朝与北魏佛教的兴盛与衰亡,是全书各种佛寺的标杆。所以作者将其放在卷一开头,也是全书正文的开头。作者以开门见山的写法,精心构思,用了最多笔墨和最宏大篇幅,最为细致完整地描述了永宁寺。

写永宁寺,把时空叙述结合起来,时空交织。空间叙述上,写永宁寺佛教建筑群的完整构成;时间叙述上写永宁寺的生命史。

永宁寺空间叙述:先展开空间性叙述,全面细致描述寺院的四至与位置、组成、立寺缘起、立寺者、立寺经过。从主到次,从内到外。

正文:"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写立寺时间、立寺者、佛寺位置,下面以注文形式详细写永宁寺的四至情形,交代四周的情况: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国子学,堂内有孔丘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国子南有宗正寺,寺南有太庙,庙南有护军府,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将作曹,曹南有九级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这一段空间交代的叙事功能是比较丰富的,大体有:

(1)太尉府、昭玄曹、御史台、左右卫府、司徒府、国子学、孔子师生塑像、宗正寺、太庙、护军府、太尉府、将作曹、九级府、太社等,这些建筑群富于政治内涵,这些景观代表象征着北魏的王朝形象、国家形象,北魏的政治、法律、军事、皇族事务、国家祭祀、文治教化、宗教、国家掌管土木工程与手工业的机构等国家决策机构、管理机构都聚集在此,这里是国家首脑机构所在地,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这里,这里就是洛都、也是整个王朝的核心区。而永宁寺居于其中,显示了永宁寺作为皇家佛寺、国家寺院的尊显地位,既是实写,又有其内在象征意义,象征暗示佛教在北魏洛都时期国家宗教的至高地位,可谓是空间决定地位,空间安排决定其政治文化内涵。正如福柯所言:"空间决定历史的发展,而且历史反过来在空间中重构并积淀下来。"

(2)昭玄曹作为宗教(这里主要指佛教)最高管理机关也处于国家首脑机构核心区内,可见北魏时佛教几为国教的至高地位。

(3)国家佛寺与国家最高首脑机构并列在一起,象征着佛教、佛事、佛寺与北魏王朝命运息息相关,佛教真理有"俗谛"、"真谛"之说,这里的空间设置象征着北魏政权运作、国家机器的运作、社会秩序的维系这一"俗谛",与佛教的凝聚整合精神心灵这一"真谛"结合起来,尘俗世界与佛国天地就交融在一起了;我们似乎还可管窥到北魏朝儒、佛皆崇的治国方略,以儒(汉文化)治世,以佛治心应该说是北魏的国策。

所以,《洛阳伽蓝记》始终将尘俗世界与佛国天地打成一片,一笔写俗佛两事,写佛教内外两个世界。台湾魏采如说:"杨衒之赋予洛阳的意义可大致归为中心性与历史感。"

完整详细叙述永宁寺佛教建筑群,从空间角度写其组成: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剎,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剎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剎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铃,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功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难得而言。栝柏松椿,扶疏簷霤,丛竹香草,布护阶墀。是以常景碑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也。"

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彩仙灵,绮钱青琐,赫奕丽华。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世所未闻。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二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乌头门。四门外,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先主后次,从里到外,一一娓娓道来。

先集中笔墨详写九层浮图(金剎、金宝瓶、承露金盘、金铎、铁锁、户窗、金铃)。中古时,佛塔是一座佛寺的中心,佛塔位于佛寺建筑群的中央,所以当时的佛寺又称为"塔寺、塔院",称谓就显示了佛塔的中心地位与重要性。

然后写佛殿。里面供奉各种佛像,僧房楼观一千余间,有各种香花美草。再写寺墙、四门,最后写佛寺外的优美风景,"四门外,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从佛国回到优美的人间。

总写九层浮图"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又借西域沙门菩提达摩来虚写烘托,"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我们注意到:佛殿"形如太极殿"、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南门楼"形制似今端门",作者似乎时时在暗示我们,永宁寺华丽、高贵、庄严,完全与北魏王朝宫殿建筑等量齐观,都是当时国家最高规格的建筑,这显示出佛教在北魏的国家宗教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