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人成就的高低取决于他做人境界的高低,不在于他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他付出了多少,事在人为,会做人,做任何事情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做人有问题,做任何事情都会出差错,很难成功!
1.对己要方,对人要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四处布道的牧师临终前对他的妻子说:“年轻的时候,我决心要改造这个世界。我到过世界各个地方,劝导人们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生活,但是都没有用,没人认真听我说。于是,我决定先改变我的家人。但是使我灰心的是,似乎家里人对我的话也不理会,他们也没有发生任何我所期望的变化。”
牧师停顿了一下,叹息道:“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我才认识到,我真正能够影响的人,其实只有我自己。如果一个人想改变这个世界,首先应该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们永远不要妄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别人、改变环境,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自己;然后,整个环境才可能因你而变。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变自己呢?从哪里下手呢?
中国有句古训:“以责人之心责己,以爱己知心爱人。”是说我们对于自身的过失,应当严加戒律,认真反省;但对于别人的过失,应该给予宽容,切不可强加谴责,而伤了他人的自尊,影响彼此之间的和气。
西方也有一句谚语:“如果你想了解一切事物,须能宽容一切事物。”说得很有道理,试想,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抱着很大的成见,一见他就感觉倒胃口,还怎么会去了解他这个人呢?并且这个成见的形成,一定是他过去做了什么让我们不高兴的事,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人家当初一定是错的吗?就算是他这个人不成,那也是过去的事了,你能肯定他现在还是那样吗?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只看别人的短处,不见别人的长处,那就会看谁都有毛病,看谁都不行,那就只能做孤家寡人了。
《周易》中有言:“君子以厚德载物。”
英国谚语说得更形象:“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
阿拉伯人说得风趣幽默:“月亮的脸上也是有雀斑的。”
说到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做到完美无缺,又怎么能以这样的“高标准”去要求别人呢?
学会宽容,是做人的需要。
《菜根谭》里写道: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气和暖心之人,其福必厚,其泽亦长。
《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如果我们因为别人某一方面不如自己,就不跟他交往,那永远也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学会宽容,是处世的需要。
世间的人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同一个人身上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时需有清浊并容的雅量。清代的申居郧说:“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拣择。”弘一大师说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宽容,并不代表善恶不辨,而是恰恰相反,那是有远见卓识、心胸开阔的体现。
学会宽容,是成就事业的需要。
三国时在政治上颇不得志的曹植,却说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话:“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气度恢弘,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事态度。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不利,就是于自己也绝无益处。
处事以和为贵的人,必有广阔的胸怀。俗语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为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扩展人脉。也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解人之难,使人乐于信任、亲近。而胸襟狭窄者则只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挤力,使人对他避而远之。
清朝金缨说:“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又说:“心只是放宽平便大,不要先有一似意隔碍便大。”学会宽容,关键是要剔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淡泊以明志;同时要推己及人,以直报冤,与人为善。
学会宽容,是提升涵养的需要。
修养是什么?是指一个人的品行、道德、气质,是指思想的深度、做人的气度、对生命的态度——这些,都需经过长期的锻炼、培养才能达到。
在今天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在浮躁的物欲世界里,如何镇守本心,修身韫德,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性的人?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在冷静中自省,做到自律修身呢?
首先就是要找到内心的平衡点,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对己一定要方,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醉生梦死。
其次对人一定要圆,这样人家才不会觉得你这个人“硌得慌”,难以相处,自己的心态才会越来越平和,烦恼才会越来越少。
切记: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
2.抬头看路,低头做人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
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
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以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
苏格拉底笑了,说:“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在我们周围,往往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一种是懂得适时“低头”的人。
经常“仰头”的人常说“我怕谁啊”。从本质上说,这些话也许没错,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生而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话又说回来,在当今社会,你要真这样“眼睛看着天走路”,恐怕难有生存、立足之地。
我们行走于天地间,是不需要低头的;但要行走在社会中,就需要有低头的勇气。今天低头走路,是为了明天抬头做人,如果你步入人生路只顾抬头不看路,只想涉水不试深浅,最终只能是永远抬不起头来。
勿庸置疑,好强者中确有水平一流、能力超强的世外高人。他们“未出土前先有节,凌云深处不虚心”,他们有强者的风度与血性,也有一身好本领。但当你的能力不被社会承认,不被领导认可的时候,再强也是徒劳。
在人生盛时逆处,潮头低谷,我们需要低头。身处逆境要从容,事到盛时须谨慎。人生一世,尽管在历史长河里只如瞬间花开,但毕竟路途漫漫,三穷三富不到头,既有“人生十年旺,神鬼不敢傍”的鼎盛,也会有“喝水塞牙缝,放屁砸脚后跟”的潦倒。
得意之时,我们需要低下头来,夹住尾巴,遵循“谨慎乃保家之本”的格言,体恤贫穷弱者的苦衷,当行善处尽行善。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而其后必昌。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幽兰操》,就是以“君子之守,子孙之昌”结尾的: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而如果我们像小人得志那样,一朝大权在手,即攀高弃低、见利忘义、忘乎所以,不光家境难保,甚至有身陷囹圄、断送小命之危。我们看看历史上的贪官,往往都是这样的下场。
处于人生低谷之时,我们需要低下头来,端端正正为人,扎扎实实做事。人生之路,就像大海当中的波浪一样,有高就有低,有低也会有高,天无绝人之路,欲求富贵荣华当从当下做起。
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如宽宏坦荡者,则其福必臻,而其家必裕。你若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寻依托靠,企盼有人怜悯施舍,或者欲铤而走险一夜暴富,是永远改变不了现状的。要想走出困境能靠的只有自己:低下头来,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奔小康!
在欲望面前,我们需要低下头来。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心不足蛇吞象。
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拥有了很多,只是没有好好珍惜。原来很多孜孜以求的东西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能够懂得珍惜身边的人,也就不枉此生,不虚此行了。
低头做人,低调做事,是人生成功的秘诀;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抬头看路,使这个头“低”得明明确确,不卑不亢。这样,才不会走错路,走反了路,才不会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
只寻求梦想,而不付出努力是迷梦;只知道前进,而不认清方向是徒劳。想要前进并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明确的目标与艰辛的付出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记住:低头拉车的同时,不能忘了抬头看路。
3.世事须洞明,人情更练达
《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把它装裱在了王熙凤的“办公室”里,细细品味真乃至理名言。
“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平”。这是一种学识,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人生一世,苦读十年诗书,比起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是九牛一毛。学校只是让我们学了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而想学会做人的知识,就只能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学了。
“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一种老成、干练。尤其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以“人治”代替“法治”的“关系社会”里,不懂一些做人做事的“潜规则”,就只能拿头往南墙上撞了,没准头都撞破了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最后才“蓦然回首”——原来,“潜规则”才是“硬道理”。
曾几何时,我们像一个开足马力的火车头,只顾自己一个人喷着气往前赶,很少顾及周边的纷繁杂务。而结果,也只能像当年单场狂砍81分的科比,虽然赢得了尊严,却仍输掉了整个战役——你不能一个人去战斗。
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单打独斗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了,个人能力再强,也必须依靠整体而存活。人是社会当中的人,每个人都无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尤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分工高度专业、生活节奏高度劲暴的今天,只有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各种工作。
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人情世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属于社会知识范畴;这些知识大半来源于与不同人群的社会交际,也来源于社会冲突与社会发展。其作用是,在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人情世故能帮助我们缓和与他人之间的紧张度,也比较容易让他人感到与我们交往的愉悦感与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