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左右逢源 办事游刃有余
1047200000014

第14章 随物成形,如水般圆融处世 (2)

韩信胸怀大志,文武双全,但并不露锋芒,曾受胯下度之辱。但他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后来在楚汉战争期间,他向刘邦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明修栈道是柔,暗度陈仓是刚,以柔掩刚,刚以柔现,最终解除了困局。

第三,刚柔相济

诸葛亮把刚柔相济这一招用到了极致。马谡街亭惨败,对这个有才能又私交极深的将领如何处置,一度令诸葛亮十分头疼。当时众将求情饶其一命,诸葛亮也有心为之,但是他还是清醒地意识到“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这一要害问题,最终挥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严肃军纪,以儆效尤。“挥泪”是柔,“斩”是刚。诸葛亮刚柔相济,做事情有理有利有节,得到文官武将的肯定和尊敬。

4.以退为进,有舍才有得

以退为进,这不仅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策略。有时候,不刻意去追求反而有所得,追求得太迫切、太执著反而只能徒增烦恼。所以我们要懂得以退为进,有舍才有得的道理。这种曲线迂回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进攻来得更有成效。要想使成功的可能性变大,那就要求我们面对压力和障碍时,后退几步,再冲刺前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三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

青年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然不比青年的瓜大,却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得到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看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颇为富翁的智谋佩服?想来,富翁之所以成为富翁,就是有着不同常人的头脑。他们都是选择放弃眼前利益,而获得比眼前利益大许多倍的东西。

要做到“以退为进”,抓住“退”和“进”做到恰到好处是最重要的。首先“失”和“得”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重点。因为“退”并不是一味的忍让、败退;“进”更不能不假思索,急躁冒进。切记:退应有底线,进要有节制。至于“底线”和“节制”则因事而异,需要我们灵活地判断和处理。总之,策略的关键就是抓住以退为进的最佳机会,到该拿起“第三块西瓜”的时机时果断出手,绝不拖泥带水。

当然,各种利益间都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因时而异,随势而动,才是以退为进的真正本义。

生活本身就充满矛盾,是辩证的。有时候,我们需要信心满怀地向前跃进,而有时候,需要以退为进。所以,就要求我们选择割舍并学会放弃,卸下不必要的负担,退出没必要走的弯路。我们不要只锻炼某方面的能力,而要学会平衡,让各方面平衡发展。独轮车固然是杂技演员的拿手好戏,但是真正要开展长远的征途,还是四个轮子比较稳妥。

而给自己一条退路就等于给自己开辟了一条前进的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那只会回天无术,悔时已晚,从而为自己或为别人留下遗憾。

以退为进是一种智慧。在驾车或乘车的时候,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装载重物的汽车爬坡爬得气喘吁吁时,司机总是减挡,而不是加挡。为什么?因为退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前进。

“汽车爬坡减挡”这一现象引出的道理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也会使人得到启发。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的,都难免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与困难。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意思就是说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如果我们一味地强求速度,追求结果,在工作过程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就会适得其反,并撞得头破血流,而且还不会达到预期目的。就像装载重物的汽车爬坡一样,如果驾驶汽车的人采取只进挡不退挡的方式,发动机就会熄火,汽车失去前进动力,就会有连人带车一起滑下坡底的危险。

因此,在生活当中我们不妨借鉴“汽车减挡爬坡”这样的做法,学会以退为进,三思而后行。遇到困难和挫折,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沉着应对,多换几个角度想问题、找办法,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你就会绝处逢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体验。

5.凡事有度,进退自如

处事有处事的方法,做人有做人的规矩。但我们在坚守做事、做人原则的同时,还必须学会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件事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与不应该或好与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与最后的结果。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

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

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

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效果是一样的。事情做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做任何事都要恰到好处,要掌握好“度”的界限。做事时,大家都希望做得更好,更圆满,能做到极致,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取得最大的价值。但如果做过了,往往事与愿违,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这往往令当事人始料不及,诚可谓“过犹不及”。

过分追求完美,结果只能是身心俱疲。“顺其自然”,“知足常乐”反而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遇事不慌乱,冷静思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在别人看来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那也是属于自己心中的“完美”。

简单,才是真正的生活之道。轻松地生活,自在地生存,这不正是我们心灵深处长久不息的召唤吗?我们知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也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恕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似乎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事的分寸。孔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他人的不道德,那将是恶性循环,人们会无休止地斗争下去。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何尝不是一种感情上的“浪费”呢?

所谓“好钢使在刀刃上”,孔子这种坦然面对一切的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有限的光阴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时,要迅速作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无论我们做什么,眼光都要看得长远,看得深微。而一般人往往眼光浅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今后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所作所为,要为整个社会、国家来设想。只有用全局的观念去看问题,才能找到最恰当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6.亦方亦圆,成就辉煌

为什么人们总喜欢用方正、圆滑来说明人的品性呢?从视觉和心理角度看,方给人直率、整齐的感受,实实在在,一目了然。圆给人光滑、空蒙的感受,虚虚实实,八面玲珑。然而“方”有棱有角,易碰撞而伤人伤己,也不见善;“圆”有柔有韧,应付自如,也不可简单否定。

在人事纷繁、充满矛盾斗争的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事,只方不圆不足取法,只圆不方更不足称道,只有方和圆合二为一才是最佳的选择。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想要把方与圆完美统一,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要求人们抛弃掉陈腐的世俗之见,拿出勇气,同心同德,为共同的目标:过方者不妨磨一磨棱角,过圆者理应削一削弧边,这样,在为人处事中,方与圆完美统一将得其宜,尽其妙,发挥特殊作用。

任何人都是社会人,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沟通、合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处世。在为人处世方面,中国古铜钱的外形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启示——内方外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所谓内方,是指为人要诚实、守信、谦虚,对人要真诚、友善、宽容。一个人想要成功,最关键的就是他的品质,因为人生的成败是由人的品质决定的。而外圆指的是做事讲究方法、技巧、艺术。要善于与人合作,要积极建立广泛的人脉,要善于进行广泛的资源整合。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在这个世界上,那些具有方之灵魂的人才是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

邝美云曾经参加过香港小姐竞选,并且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竞赛期间,记者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邝美云是这样回答的:“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人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邝美云的回答可谓是“圆润”至极,不显山不露水地回答了记者的刁钻问题,而又在无形之中赞扬了自己。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曾这样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本领。

人生是一条崎岖不平的长路。一路既会平淡无奇,也会波澜壮阔,既有春风徐来,也有落寞失意。所以,人生在世,要熟谙“方圆”之道。亦方亦圆,方能百战百胜,成就辉煌,潇洒地行走于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