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矮沉思片刻后,对愁眉不展的知县说道:“大人不必再担心了,三天后,我就有办法拿回县印。”知县听了满心欢喜,连连致谢。第三天夜里,县衙突然起火,全城为之震动。知县令所有的衙役前来救火,胡某也应召而来。知县叫住他说:“救火人多手杂,我将亲临指挥,现在将县印托付于你,希望你妥善保管。”说完,就将装着石头的印盒递给了胡某。胡某情急之下也没有多想,顺手就把印盒接了过来。等他发现中计时,心中暗暗叫苦。他知道一旦他把盒子交还知县,就得当众打开,那县官就必然咬定是他偷走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胡某只好带着印盒回到家中,把他偷走的大印重新放进盒子里。
毕矮就是通过换位思考的办法,让胡某自动投降的,毕矮明白胡某顺手接过盒子,可他胆子再大,也不敢再还给县官一个装着石头的盒子,事实证明毕矮成功了。历史上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唐初大将李靖在当岐州刺史的时候,有个人为了讨好皇帝,控告他要聚兵造反。唐高祖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御史前去调查。这个御史知道李靖是奉公守法的人,说他要造反,肯定是诬告、陷害。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弄个真假分明呢?御史想出了个办法,他请求和那个控告人一块去办这个案子,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御史领了圣旨,和那人一起,直奔岐州。半路上,管行李的随从向御史报告,控告人原来写的状子丢了。御史大为恼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个随从。随从惊恐万状,只顾磕头求饶,很是凄惨。
看着随从可怜的样子,御史不忍心再打了,他对那个控告人说:“李靖谋反事实很清楚,我们奉旨去查办,谁曾想到,随从把状子丢了,这是要掉脑袋的。我们俩办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结的嫌疑,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个人一听,觉得有些不妙,忙问御史怎么办才好。御史摇头又叹气,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踌躇了半天,才说:“要想我们都不受连累,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你再重新写一张状子,我们就全当没有丢过,还是照常去查办。”那人也觉得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于是就重新写了一张状子,给了御史。
那人哪里知道,状子并没有丢,这是御史和随从定的一计。避开那人,御史把原状子拿出来和重新写的状子一对照,发现内容很不相同。于是,他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报告了这个情况。皇帝一时闹不清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御史说:“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状子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出入很大,有些事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说明这些是控告人凭空捏造的。”皇帝大怒,立即对那人进行审讯。果然是他捏造事实,进行诬陷。皇帝就把那人判为诬告陷害罪,秋后问斩了。
御史明白凭空捏造的话不可能会永远记在心里,所以两次的状子一定会有不同。这就是换位思考的妙用,它要求人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把握到对方真实的心理状态。
6.打破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即习惯性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考虑研究问题时,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进行思考分析的思维倾向。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罗在对恒河猴的实验中,发现动物在反复进行同类课题的学习中,会逐渐找到解答这类问题的固定方法,以后学习类似课题时,会大大地提高解答效率,这就是思维定式的现象。思维定式一旦形成,一方面会大大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速度和能力。而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事物的具体分析。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他所著《日知录》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洛阳的故事:
洛阳的钱思公非常富有,但他生性节俭。就是他的几个儿子,除了逢年过节之外,平时也很难从他那里得到零花钱。钱思公藏有一个笔架,这个笔架是用珊瑚做成的,极为珍贵,是他最心爱的东西。要是哪一天笔架不见了,他就会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然后就会悬赏一万元钱来寻找。钱思公的几个宝贝儿子很快就摸准了这一点。如果谁缺钱花了,谁就会偷偷地把笔架藏起来,等钱思公悬赏的时候,就拿出来,说是从外面的小偷那里追查回来的。于是赏金便轻易地到手了。这样的事,在钱思公家里,一年至少要发生六七次。
这个故事听起来显得滑稽而夸张,其实,从行为科学的角度讲,这是一个典型的思维定式的案例。由此可见,思维定式也会成为人们认识新事物的障碍。所以说打破思维定式,才能做事巧妙。
从前有一个国王,在大臣们的陪同下,来到御花园散步。国王瞧着面前的水池,忽然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大臣:“这水池里共有几桶水?”众大臣一听,心想这个问题可没有办法回答。这时有个大臣回答说:“这要看是用多大的水桶,如果用跟水池一样大的水桶就是一桶水。如果用一半大的,就是两桶水。”国王听了哈哈大笑。
这就是打破思维定式的回答,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
据说汉武帝曾经有个奶妈。武帝从小是吃她的奶,由她一手带大的。也许是因为这层关系,这位奶妈经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事情做得多了,汉武帝就生气了,打算将她按法严办。奶妈便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对她说:“你要是以后能改正错误,我就想办法救你。”奶妈说:“以后我再也不敢乱来了。”东方朔就教她,皇帝下令拉你下去严办的时候,你什么都不要说,但走两步就回头看看皇帝,再走两步又回头看看皇帝。千万不可说请原谅的话,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否则,必死无疑。
第二天上朝时,汉武帝当众宣布了奶妈的罪状,让人立即严办。奶妈听了顿时涕泪横流,她按照东方朔说的,两步一回头看着汉武帝。东方朔在旁边说:“老太婆,你还看什么看,皇上已经长大了,难道还要你来喂奶吗?还不快走!”
此情此景,汉武帝见了,想起自己自小在她手中长大,现在却要按法办她,还真于心不忍,便下令敕免了她。
假如东方朔按照一般的做法,跑去向汉武帝说“皇上,她终归是你的奶妈,还是免了她的罪吧”,结果可能就适得其反。东方朔打破思维定式,表面上是替汉武帝发脾气,事实上是故意触动汉武帝的感情。这样,东方朔没有替奶妈求情,反而起到了求情的效果,从而不仅救了武帝的奶妈,又显得这事与自己毫无关系,就算武帝将来反悔,也怪不了他。
当然历史上还有一些智勇兼备的人,他们善于因势利导,巧言劝谏。春秋时代的政治家晏子就是这样的人。
当时齐国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景公大发脾气,说要肢解他。同时,景公还下令,谏阻者同罪。文武百官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出声。晏子走上堂来,气势汹汹地拿起刀子,揪住那人头发,上上下下端详了那人半天,然后扭头朝着景公问道:“大王,我看了半天,不知从何处下手。好像尧、舜、禹、汤、文王这些圣王,在肢解人的时候,没有说明应先砍哪一块。请大王告诉我从何下手,方才符合尧舜之道。”晏子反话正说,提醒景公向圣主看齐,景公只好对晏子说:“我放人就是了。”
这就是古人的巧妙,现代社会,更离不开一个“巧”字。这就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开拓思路,打破常规,化腐朽为神奇。
一方面,打破思维定式才能巧妙地做人、做事,另一方面,习惯性的思维定式,会让人知道自己的底细与将要选择的路径,从而暴露自己的弱点。打破思维定式,就可以让对手无所适从。
7.进中有退,退中有进
西汉时有一位享有盛誉的大侠叫郭解。有一次,洛阳有个人跟另一个很有势力的人结下了怨恨。这人害怕很有势力的人以后会为难自己,就请了地方上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然而对方就是不肯给这个面子。这人无奈之下,找到郭解,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这个很有势力的人,并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
按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他人所托,完成了化解恩怨的任务,就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地方。他对这人说:“你们的这个事,听说过去你们当地许多有名望的人都来调解过,但是都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你、我担心。因为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的人感到丢面子。他们心里就难免会对我们有所怨恨。为了免除你、我以后的麻烦,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就是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后,你再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这个美事的。这样你、我都不会有后患了。”
这就是郭解的高妙之处。
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儿子比朱元璋死得还早,所以朱元璋就把大儿子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元璋不立儿子,却立孙子为皇储的做法,让他的另外几个儿子非常不服气。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建文帝的十几个皇叔在各地拥兵自重,严重危及他的利益。于是,他开始“削藩”,陆续罢免皇叔们的职务。到最后,就剩下燕王和宁王两个人了,由于他们的力量已经发展得十分强大,建文帝很难对他们下手,所以暂时存留下来。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儿子,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当时他驻守在燕京(今北京),对于建文帝来说,朱棣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建文帝一方面派人去燕京,直接掌管军政大权,另一方面收买了燕王身边的人,让他们密切监视朱棣的行动。朱棣感觉到形势十分危急,于是就装起病来。建文帝当然不相信,就让在燕京的官员前去探听虚实。那个时候,正值盛夏,酷暑难耐。朱棣却穿着皮袄,坐在炉子的旁边,浑身一直打哆嗦,还不停说:“天气太冷了。”被派去的人看到这种情形,相信朱棣的确是得病了,但是被收买的燕王身边的人却秘密向朝廷报告,说燕王没有病,他是为了蒙蔽朝廷,朝廷应该马上采取行动。建文帝就密令燕京的守城副将张信捉拿朱棣,并把他押到京城金陵去。
不料,张信原是朱棣在金陵时候的好朋友,并且张信还受到过朱棣的许多恩惠。他于是就跑去告密。朱棣仍旧假装病情十分严重,不肯开口讲话,张信非常着急地说:“我冒着灭门之罪的风险过来告诉你实情,难道你连我都不肯相信吗?”朱棣这才起身,跟张信商量应对之计。由于当时燕京的军政大权是由两位朝廷大臣来掌握的,所以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先杀掉他们二人。于是朱棣便诡称,自己将要赴京去请罪,那两个官员不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就到燕王府来商量其中的一些具体事情。毫无防备的他们,立即就被朱棣布置好的伏兵逮捕了,与此同时,燕王府的内奸也被朱棣给揪了出来。实际上,深谋远虑的朱棣早已经采用了谋士姚广孝的计谋,在自家的后花园秘密地训练了一支精兵。这时他便率领着这支精兵发起了反攻。很快便攻下了燕京的各个战略要地,并且把燕京的整个局势都控制住了。紧接着,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开始进攻京城。然后经过数年的战争,最终夺取了皇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成祖。
做事情只有事先准备、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进时思退,是说在决定前进时,首先要对失败有思想准备,对困难有提前认知,这样才能在情况不利时,做到有路可退。而退时思进,则是让人不要轻易放弃,所谓坚持就有机会。无论是郭解的进时思退,还是朱棣退时思进,都是做事情的通盘考虑。考虑通透全面了,方能在未来变幻莫测的生存游戏中进退自如。
8.善于变化
灵活是善于应变,不拘泥于俗套。《孙子兵法》认为,用兵应该像水一样,因敌变化,为人处世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学会随机应变,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灵活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这样才不会吃亏。隋唐时期的教育家徐文远就是一个能灵活处世的人。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父亲徐彻是南梁的秘书郎。梁国灭亡之后,徐文远全家被俘西行,后来定居于偃师。由于当时家贫不能自给,哥哥徐文林就常在街上摆摊卖书,年幼的徐文远每天都到哥哥的书摊上读书。经过长期刻苦自学,徐文远能博通五经,对于《左氏春秋》更有独到见解。隋炀帝大业年间,徐文远任国子博士。他开业授徒,很多人拜他为师。有趣的是,在隋末战争中的一些风云人物,如杨玄感、王世充、李密等人都曾经在他门下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