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来的战争中,李密率瓦岗军围攻洛阳,隋将王世充在城内守御。由于长期的围困,洛阳城内的百姓断粮了。这时,住在洛阳城中的徐文远,像一般民众一样,有时也不得不出城寻找吃的。有一次出城时,徐文远被李密部下抓住,送交李密。李密一看是自己的老师,立即请他上坐,以学生见老师的礼节向他叩拜。文远对李密说:“以前我教授过将军,而今天将军拥兵百万,威震四海,还能这样恭敬地对待我,可见将军是很有修养的人!”于是,他向李密建议应该怎样向前发展,又指出王世充为人残忍,心胸狭隘,是国家的祸患,要李密坚决地消灭他。李密惊奇地说:“我以前总认为先生是个书生,不熟悉军事,谁知道策划起来,竟然谋略过人!”
李密兵败以后,徐文远又回到洛阳城内,屈居于王世充的治下。王世充自立为王,仍以徐文远为国子博士。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但却对王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难道不应该如此吗?”后来,徐文远的儿子看不惯王世充的所作所为,出城投奔长安的李渊去了。王世充大怒,断绝了徐文远的薪水供给,徐文远差点饿死。不得已之下,徐文远又出城寻食,为唐军大将罗士信所得,送往京师长安。到长安后,仍为国子博士。
徐文远对待学生李密与王世充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他因人而宜、灵活处世的智慧,总之,要尽可能地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在隋唐时期同样能因人而宜,灵活处世的人还有很多,像裴矩也是这样一个人。裴矩是隋朝重要的顾问大臣之一,是出色的外交家与战略家。然而对于裴矩的人品,历史上一直有争论。有人根据裴矩在“隋而佞,在唐忠”的事实,断言裴矩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隋炀帝爱听别人奉承他的话,裴矩就千方百计地奉承,把隋炀帝夸得忘乎所以,所以十分信任他。然而当他降顺了唐朝以后,很快发现,唐太宗和隋炀帝不是一路人,唐太宗为了帝位的巩固,善纳人言,裴矩摇身一变,成了常常“犯颜直谏”的诤臣,又同样受到唐太宗的夸奖。
徐文远与裴矩灵活表现,有人说这是知识分子的劣根,事实上是过于苛求了。生命是宝贵的,有时为了保命,灵活地做些变通,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个人想在水里游刃有余,要掌握一定的游泳技巧,现实生活也一样需要很多技巧。当然,灵活处世到没有原则,甚至是丧失做人的准则,这也是不可取的。
灵活处世最好的办法是内方外圆,既遵守原则,又讲究灵活,“方圆有致”才不会吃亏。
9.失败,你准备好了吗
从表面来看很多失败都是偶然的,其实却有其必然性。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这种目的性越强,反而越不容易成功的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俗话说:“世事无常”,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成功。既然如此,何不给自己一个失败的心理准备呢?而在成功之后,也要有失败的准备,不能得意忘形。
唐朝名将郭子仪戎马一生,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他屡建奇功,到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更难得的是他权倾天下而朝廷里没人妒忌,功高盖世而皇帝不怀疑他,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郭子仪忠勇爱国,但从不居功自傲,并且又能宽厚待人。他还处处做士兵的榜样,领兵打仗时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在手握强兵的时候,无论皇帝诏命他何时入朝,他都从未迟延过。他曾经与李光弼的关系不太好,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要借刀杀人,让他去战场送死。郭子仪听到李光弼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泪对李光弼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我现在只想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反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怨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于是两人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时,他的府第在京城最繁华的地段,来往的行人、车马都很多,而郭府的大门总是大开着,不论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出入郭府,没有任何限制。有一次,郭子仪手下有位将军即将出征,特意前来向郭子仪辞行,由于不需要通禀,这位将军就直接来到郭子仪的家中。此时郭子仪的妻子和女儿正在梳妆打扮准备出门,郭子仪则在一旁伺候,十足是个仆人的形象。来拜见郭子仪的将军看到这些,一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好在门前不停地踱步。过了好一会,郭子仪才发现了他,这位将军不好意思地说:“郭将军,小人特地来向您辞行。”郭子仪看到他难以启齿的样子,明白他是觉得不应该看到,自己给夫人和女儿梳洗,认为这有辱大将军的尊严。于是,郭子仪哈哈大笑着说:“习惯了,习惯了,平时我都是这么伺候她们的。”
再说这位将军拜别了郭子仪,心里越想越觉得不妥,更让他觉得不妥的是郭子仪家里还开着大门,来来往往的人都看到了,这是明显有辱大将军威严的事。于是,他在临走之前召集郭子仪的弟子们,和他们说了自己看到的“不该看到的一幕”。大家商量着,要一起去说服大将军不要这样不顾身份。他们说:“大将军,您功名显赫、德高望众,但却不知道自重、自爱。不论高低贵贱,什么人都可以在您的寝室里随便走动,我们认为就是伊尹、霍光那样贤德的大臣也不应该这样啊!”郭子仪笑笑说:“我的做法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我现在位高权重,所以进退没有什么余地。如果我还围起高墙,紧闭大门,不和外面来往,一旦有人与我结仇,诬陷我不守臣子的法度,再加上那些贪图功利、嫉贤妒能的人借机煽风点火,那么我们全家就要遭受灭族之灾啊!现在我胸怀坦荡,四门大开,虽然有人想诋毁我,但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弟子们听了,都十分佩服郭子仪的做法,也就不再劝他了。
郭子仪虽官高业大,但并不放纵子女。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后代,因为自己功劳太多而被皇族忌恨担心,所以一再嘱咐他们不可出头,凡事都要躲在人家的后边。郭子仪七十大寿时,全家的人全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升平公主的丈夫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还斥责道:“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郭子仪知道以后,带着儿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郭子仪回家之后还是把儿子痛打了一顿。
郭子仪一生历经了四朝皇帝,他以85岁的高龄辞世时,唐德宗沉痛悲悼,并亲自到安福门临哭送行。郭子仪不仅自己既富贵又长寿,而且后代繁衍安泰,他的八个儿子和七个女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更是有数十人之多。这些就是郭子仪的高明之处,他不与人结私仇,又能在位高权重时,心里有失败的准备,所以才能为自己与家人免除祸害。他的故事与西汉霍光的故事,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他们有着同样的功劳,他们的家族也曾经都是朝廷的要员。不同的是霍光本人虽然忠诚,但他的家族大多是不肯奉公守法的人。霍光死后,霍氏一门更加骄奢放纵,甚至密谋发动政变,所以最终被汉宣帝全部灭族。这就是霍光与家人,在得意时没有失败的心理准备的后果呀!
在成功之前先做好失败的准备,并非是要人放弃对成功的追求,而是让他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如此一来反倒容易成功。在成功之后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就是让自己在得志时,不要得意忘形,而是要给自己留下后退的余地。
10.敢于放弃
世上的事情千差万别,对于永不服输的这句话,不能绝对化。因为在有些时候,我们要勇于服输。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是赢家,需要服输的地方并不少。倘若凡事都永不言败,死不服输,最后反而会惨遭失败,彻底地输掉自己。
我国古代有个十分著名的大富翁叫石崇。石崇这人为了发财,什么事都敢做。史书说他在当荆州刺史时,竟然对路过的商人们,实施明火执仗式的抢劫。也许正是这种亦官亦盗的勾当,才是他发家致富的本领。而发了财后,石崇还是什么事都敢做。据《世说新语》记载:石崇每次请客饮酒,都让美人斟酒劝客。如果客人不喝酒,他就让侍卫把美人杀掉。有一次,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一起到石崇家里去赴宴。丞相王导虽然向来不能喝酒,但怕石崇杀人,当美女行酒时也只好勉强喝下去。可大将军王敦却不买账,他原本是能喝酒的,却故意不肯喝,结果石崇连斩了三个美人,他仍然是不喝。王导于是就责备王敦,王敦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跟你、我有什么关系!”
也许这不能全怪他一个人,当时大家都这样做。西晋王朝自统一全国以后,以晋武帝司马炎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十分迅速地就转向了腐败。当时在京城除了石崇之外,像晋武帝的舅舅王恺等皇亲国戚也极为富有。当时王恺是后将军,石崇是散骑常侍,他们二人互相攀比,争豪斗富,都以能显示自己雄厚的财富为最大荣耀。石崇到了京城洛阳,听说王恺很有钱,就有心要跟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洗锅子用饴糖水,就命令他家的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谁要上王恺家,都要经过这四十里的紫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饰,把洛阳城轰动了。石崇成心压倒王恺,他就用比紫丝还要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
王恺又输了一着,但是他不甘心,于是向外甥晋武帝请求帮忙。可笑的是晋武帝竟然还觉得这样的比赛挺有趣,于是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了王恺,好让王恺在众人面前出出风头。有了皇帝帮忙,王恺的劲头更大了。他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官员上他家吃饭。在宴席上,王恺得意洋洋地对大家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珊瑚树,请大家观赏一番怎么样?”说完就命令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那株珊瑚枝条匀称,色泽鲜艳,大家看了赞不绝口,说真是一件罕见的宝贝。只有石崇在一边冷笑,他顺手抓起一件东西,把这株珊瑚树砸得粉碎。周围的官员们都大惊失色,王恺更是气急败坏地责问石崇:“你……你这是干什么!”石崇笑着说:“您用不着生气,我还您就是了。”
石崇立刻叫随从去把他家的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恺挑选。不一会儿,一群随从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这些珊瑚树中,大的竟然比王恺的高出了一倍,株株都光彩夺目,至于像王恺这样的珊瑚树,那就更多了。周围的官员们都看呆了。王恺这才知道石崇的财富,比自己不知多了多少,所以也只得认输。就这样石崇的豪富在洛阳出了名,当时有一个大臣叫傅咸,他上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说这种严重的奢侈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现在这样比阔气、比奢侈的事情,不但不被责罚,反而被认为是荣耀,这样下去怎么了得。晋武帝看了奏章,根本不理睬他。事实上他跟石崇、王恺一样,一面搜刮百姓,一面穷奢极侈。
后来,石崇官至太仆,他在金谷涧(今河南洛阳西站附近)修建了一座别墅,称为金谷园。金谷园中歌妓众多,其中有一个名叫绿珠的歌妓,是个不可多得的美人,她又善于吹笛,所以备受石崇的宠爱。石崇曾经与当时的名士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共同结成诗社,号称“金谷二十四友”。石崇每次宴客,都要叫绿珠出来歌舞伴酒,见了绿珠的人都忘失魂魄,因此绿珠之美名闻天下。晋武帝死后,禁军统领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石崇也被免官。当时赵王司马伦专权,他的手下孙秀曾经暗慕绿珠,过去因为石崇有权有势,他也没有办法。现在石崇被免职,孙秀就派使者向石崇索取绿珠。石崇勃然大怒:“绿珠是我所爱,那是做不到的。”使者说:“君侯博古通今,还请三思而行。”其实是暗示石崇,你现在已经是今非昔比,应审时度势。石崇坚持不给。使者回报后孙秀也勃然大怒,便力劝赵王司马伦诛杀石崇。
赵王于是派兵捉拿石崇。石崇叹息着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也流着泪说:“妾今愿效死于君前。”说完,绿珠坠楼而死。后人称赞她的气节,将这座楼称为绿珠楼。而石崇也被杀了,临死前他说:“这些人,还不是为了贪图我的钱财!”押送他的人说:“你既然知道人为财死,为什么不肯早些把家财散了,多做点好事?”石崇无语可答。于是全家老少共十五人一同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