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次的行动都会有合适的时机,如果暂时没有这个时机,就要耐心地等待。当然这种等待不是消极的等,而是积极的等,因为在等待的同时,还要为将来的行动贮藏力量。所谓水到方能渠成,没有力量的行动,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当断不断,必遭其乱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有些选择却往往不能够马上决定下来。因为我们无法知道这次的选择,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在机会到来时,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意思是在应该作出决断时,还犹豫不决的话就要产生祸乱。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了战国末期,楚国丞相春申君黄歇的故事。黄歇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辅助过楚顷襄王,并从秦国成功地营救出当时被作为人质的楚国太子。公元前262年,顷襄王去世,太子立为楚王,这就是考烈王。考烈王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为春申君。于是春申君就一直任楚国丞相,时间长达二十多年。不过后来考烈王没有生儿子,春申君常常为这件事情发愁。因为君王没有儿子,国家就没有正式的继承人。所以春申君到处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并把她们进献给考烈王,可是虽然进献了不少的美人,却始终都没有一个生儿子的。
这时,赵国人李园带着艳名远播的妹妹来了。李园想把妹妹献给考烈王,但是他又听说考烈王不能生儿子,恐怕时间长了后,妹妹就不能得到宠幸。于是,李园寻找机会做了春申君的侍从,不久又请假回家,却故意延误了返回的时间。春申君责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回答说:“齐王派使臣来求娶我的妹妹,我陪他们商议亲事的细节,所以误了假,请您原谅。”春申君听说齐王都来向李园的妹妹求亲,不觉色心大动,赶紧问道:“我能见见你妹妹吗?”李园回答说:“当然可以。”
于是,李园带着妹妹来到相府,春申君一见果然是个倾城倾国的美人,便纳了她为妾。李园的妹妹得到了春申君的宠幸后,不久就有了身孕。李园知道妹妹怀了身孕,就同妹妹商量了进一步的打算。有一天,李园的妹妹跟春申君说:“大王宠信你,你才能当任楚国丞相二十多年。可是大王并没有儿子,那么大王死后,就一定会改立他的兄弟。楚国改立国君后,新国君所亲信的人就会开始显贵起来,那到时你怎么办呢?事情还不仅如此,您执掌政事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许多失礼的地方。楚王兄弟如果真的被立为国君,那么灾祸就会落在您的身上。”
“现在我知道自己有了身孕,而别人不知道。如果你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仰赖上天的保佑如果能生个儿子,那就是你的儿子做了楚王,换句话说楚国就将为你的儿子所有,这与您身遭灾祸相比,哪一样更好呢?”
李园妹妹的这一番说辞,打动了春申君。春申君秘密地把李园妹妹安置在一个不为人知的住处,然后隆重地向考烈王推荐李园的妹妹。考烈王见李园妹妹倾城倾国的容貌,当即就纳李园妹妹为妃子。不久李园妹妹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考烈王大喜,马上立他为太子,立李园妹妹为王后,同时重用李园,并让他参与朝政。李园恐怕事情会暴露,又贪图春申君的相位,于是开始秘密培养自己的势力。
几年后,考烈王病重。谋士朱英对春申君说:“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又有不期而至的祸。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奉事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么能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春申君奇怪地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福?”朱英回答说:“您一直是大权在握,虽然名义上是丞相,实际上楚王对您是言听计从。现在楚王病重,不久就会驾崩,到时您辅佐年幼的国君,因此又可以代他掌握国家政权。这与你自己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有什么分别吗?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不期而至之福。”
春申君又问:“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祸?”朱英回答道:“李园想执掌国政,便是你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却豢养了大批刺客,楚王一死,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掉您灭口。这就是不期而至的祸。”春申君接着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人?”朱英说:“您现在安排我做郎中(帝王的侍从官),楚王一死,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到时我替您杀掉李园。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人。”
春申君听完这番话,哈哈大笑说:“这个完全没有必要,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也很友好,况且又怎么能到这种地步!”朱英看见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用,恐怕祸患会殃及自身,于是赶紧逃亡了。十几天后,考烈王驾崩了,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并埋伏了刺客。春申君入宫吊唁,刺客就从两侧冲出来,斩下了他的头,同时李园又派人将春申君满门抄斩。李园的妹妹所生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楚幽王。李园掌管军政大权,自任为令尹(相当于丞相)。从此楚国国势日渐衰落。
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了当时的一句俗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来痛惜春申君的失败。李园虽然是个小人,但他的深谋远虑确实让人佩服。他借妹妹的美色,亲近了春申君,又借春申君一时的贪心,亲近了考烈王。抛开其中的道义不说,他的这种借力、用力的方法,还是很高明的。对春申君来说,一时的贪心,就为自己埋下了祸害的种子。而朱英告诉他将会有不期而至的福与祸时,他却只看见了福,而没看见祸。
机会再好也没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于是机灵的朱英逃走了,而在机会面前当断不断的春申君,等着他的就是满门抄斩的下场。
5.掌握时机,一击致命
一般来说有两种因素能影响行动的结果。一种是必然性的因素,另一种是偶然性的因素。当然,在现实中,往往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人们常说做事情要有机会才能成动,机会就是具有偶然性的有利因素,它是有时间限制的,时间过了机会也就没有了,所以又叫时机。俗话说:“开船要趁涨潮。”如果不看时机,而轻易行动的话,结果就是事与愿违。
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合伙逼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立小儿子胡亥为皇帝,即秦二世。赵高依仗秦二世对他的宠信,大开杀戒,干了不少坏事。后来他害怕有大臣入朝上奏时揭他的老底,就想方设法捂住盖子。有一天,赵高对秦二世说:“天子之所以尊贵而有威权,是因为群臣只闻其声,不见其面。何况陛下正当年轻又刚刚即位,不一定对每件事都了如指掌,万一在朝廷上措置不当,给大臣留下话柄,这就不好了。不如深居宫中,同熟悉法律的近臣及侍中,一起处理政务,事情就有了缓冲的余地。这样一来,大臣就不敢上奏没有把握的事,天下的人都会称颂陛下是圣明的君主。”昏庸无知的秦二世乐得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从此他不再上朝,一味地在后宫里寻欢作乐。而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因此除掉李斯就显得日益迫切了。
当时的秦朝事实上已是危机四伏,胡亥的暴政变本加厉。沉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苛政刑法,使人民苦不堪言。六国的旧贵族们也日夜谋划着复辟江山,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点燃了反秦的熊熊烈火。李斯面对危局,心急如焚,屡次想进见秦二世,秦二世只是不许,赵高见此情形,假意对李斯说:“当今关东盗贼出没,但皇上仍然纵情于声色犬马,毫不关心。我本想劝阻一番,无奈位卑言微。丞相乃先帝重臣,为何不肯进谏呢?”李斯说:“我何尝没有想过。只是现在陛下常居深宫,我很难见到,找不到机会啊。”赵高见李斯已上钩,心中窃喜,表面却不动声色:“只要丞相肯进言,卑职一定留心,瞅到皇上有空闲,立即来禀报。”李斯自是感激不尽。
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当然就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于是,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与众姬妾厮混时,赵高就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胡亥非常恼怒,破口大骂:“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再三扫我的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赵高趁机说:“若是这样,事情就严重了!沙丘之谋,丞相曾经有功。如今陛下已立为皇帝,而丞相地位没有提高,他这样做是想让陛下实行分封,立他为王呢!如果陛下不问臣,臣是不敢说这些话的。我还听说丞相的长子李由与反贼之间有书信往来,不过我还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因此没敢报告皇上。”秦二世见赵高分析得头头是道,因此,准备拘捕李斯,又恐怕把握不大,打草惊蛇,便先派人调查李斯儿子李由与盗贼相互勾结的证据。
对赵高在皇上面前打他的报告,李斯已有耳闻。他知道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他上书给秦二世,一面申诉自己的冤屈,一面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秦二世注意。然而此时的胡亥,早就被赵高完全迷惑,他反而将李斯的申诉书交给赵高过目,嘱咐他要小心。赵高佯作悲伤地说:“丞相父子谋逆之心已久,所担心的就臣一人。臣死不足惜,只是担心陛下的安危。”这几句“赤胆忠心”之言,使胡亥大为感动。他安慰赵高道:“有朕在,谁敢动你?”自此赵高更加肆无忌惮。
当时,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李斯邀同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联名上奏秦二世,建议暂停阿房宫的工程,减少边区戍守和转输,以缓解民愤。秦二世对李斯本就有怒气,这下一触即发。他咆哮道:“这些都是先帝开创的功业,必须继续从事!如今我才即位两年,就蜂盗并起,完全是因为你们镇压不力所致。你们身为两朝重臣,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还有何资格占着丞相、将军的位子!”说罢,叫人把冯去疾、李斯、冯劫统统抓起来,投入监狱。冯去疾、冯劫知道消息后就自杀了。李斯觉得自己一向劳苦功高,皇帝不会把自己怎么样。哪知秦二世把李斯交赵高审问定罪,赵高拷打李斯,鞭子像雨点般落下,李斯不胜痛楚,被屈打成招。李斯自负能言善辩,自己又确实没有造反的心,于是又找机会上书,希望秦二世能赦免自己。然而奏书呈上,全落在赵高手中,赵高指使狱吏将奏书扔在一边,压下不报,并说:“囚犯无权上书。”
后来,赵高暗派宾客十余人冒充为御史等人,再次开庭审判李斯。李斯仍然坚持原诉,赵高则派人再次拷打他,李斯只得又改口。秦二世派人复查李斯的案子,李斯以为与以前一样,说了也没用,为了不受皮肉之苦,便违心服罪。秦二世知道后,高兴地说:“没有赵君,差点让丞相把我卖了。”秦二世二年的七月,李斯被腰斩,并弃市咸阳。
相传由于秦始皇的赏识,当初李斯不仅官运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着沾光。在一次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而到了临死前,李斯对二儿子说:“我想与你再次牵着黄犬,一同出老家上蔡的东门去追赶狡兔,这已是不可能的啦!”由此可见,李斯曾经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可惜他贪恋权力,虽然知道有危险却迟迟不肯离去。
后来在赵高的算计下,他又多次不合时机地进谏,惹怒了秦二世。可怜的李斯到此时还不明白,形势已经对他很不利了,竟然还要与他人联名上奏劝告秦二世。李斯不合时宜的事做得多了,当然命就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