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得大全集
1047400000062

第62章 有得也有失,有失才会有得 (5)

而根据《吴越春秋》记载:范蠡在协助越王勾践复国以后即功成身退。临走时还留下一封信,劝自己的朋友文种急流勇退。范蠡在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共富贵,你要及时地走呀!”但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及时隐退,而是装病不肯上朝。后来果如范蠡所言,勾践赐给文种“属镂”剑,也就是当初吴王夫差命伍子胥自刎之剑,并对他说:“先生教寡人七种杀人灭国的方法,寡人用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还有四种就在先生身上用用吧。”文种临死前仰天长叹:“古人说:‘大德不报。’我不听范少伯(范蠡)之言,乃为越王所杀,岂不是太蠢了!”

文种是太蠢了,不仅是范蠡跟他说过,前面还有伍子胥之死这样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在那里,他竟然都没有看见,那么被杀害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可惜历史上像孙武、范蠡那样功成身退的人不多,像伍子胥、文种一样功成不退的人倒很多,像后来的韩信、英布、彭越等人贪图富贵不退,最后都被刘邦、吕后杀害。也许正如孟子说的:“欲贵者,人之同心也。”贪图功名富贵固然是人之常情,无论古今,概莫能外。我国解放初期,干部评衔定级,也有人为此争吵不休,甚至是痛哭流涕。毛主席就曾经说:“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读了上面的故事,我们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在公司、在单位有了功劳后,不要居功,更不能贪功,否则,被疏远、被辞退,都是很有可能的。

12.审时度势才能恰到好处

做事情的最佳状态当然是恰到好处,要达到这个状态就得要学会审时度势。所谓审时度势,就是说要仔细观察,研究、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以达到行动的最佳效果。而生活的难处,就是你永远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当然,生活中的妙处也在这里,那些善于审时度势的人,总是会让人赞叹不已。

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陈平,就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人。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紧接着天下就是群雄并起。陈平先是在项羽手下做事,然而刚愎自用的项羽并不重视他,陈平郁郁不得志。后来,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并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才华横溢的陈平就“身在楚营心在汉”了。鸿门宴之后,项羽听信了范增的主意,把刘邦软禁在咸阳。刘邦问张良应该怎么办,可张良也身陷敌营,一筹莫展。这时,他想到了陈平,张良决定孤注一掷,于是他暗中找到了陈平。

这两个聪明人一见如故,临别时张良直言来访的意图,陈平思考片刻后,说:“要从项羽身边救出刘邦,首先要让范增离开项羽一些天,不然怎么也不行。”可是怎么样才能让范增离开,并还不让他怀疑呢?范增曾经向项羽的叔叔项梁献策说:“秦灭六国,楚国最为冤屈,所以有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您起兵江东,楚国的百姓之所以跟从您,是因为您家人世代都是楚国的将军,只有你们才能恢复楚国。”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便以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又假借他的名号来号令天下。后来楚怀王见项羽为人残暴,便不肯重用他,而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也更没把楚怀王放在眼里。不料,楚怀王虽然只是名义的王,但项羽的做法还是让天下的诸侯们都很不满意。

于是,第二天,陈平就跟项羽说:“如果给怀王上义帝的尊号,并送他到郴州去养老,这样就能以此号召天下了。”这次陈平的话,正中项羽的心意。不久,范增上朝见项羽,项羽便这样对范增说。范增一听也觉得有理,便说:“大王,这事儿还真得解决,宜快不宜迟。而且,这事儿还就得我去。”但范增毕竟也是很高明的谋士,临行前向项羽提出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不能让刘邦回到汉中,项羽答应后,范增才走。陈平估计范增走远了,就趁着早朝奏上一本说:“天下刚安定下来,必须节约。现在诸侯们聚集咸阳,每路兵马都不下四万人,军粮的负担极重,若不赶快让诸侯们回国,恐怕老百姓就负担不起了。”

项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传旨:天下诸侯,马上做好返回封地的准备,唯有把刘邦留在咸阳。项羽扣住刘邦,也在陈平的意料之中,陈平趁各路诸侯返回封地的机会,授意张良,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于是,刘邦依张良之意上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县省亲。项羽犹疑不决,张良故意说:“不能叫刘邦回乡取家眷,不然他也许就在沛县称王了。您不如派遣他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去,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好教他规规矩矩做人。”陈平也乘机上奏:“陛下既封刘邦为汉王,也已经布告天下,却不让他上任,恐怕不足以取信天下吧。不如听张良的话,把刘邦的眷属当人质,留在咸阳,遣他回汉中去,这样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刘邦,这不是两全其美吗?”项羽想来想去,最后竟然同意了。

公元前205年春,因为司马卯背叛项羽后又投降刘邦,项羽便迁怒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见情况不妙,于是挂印封金,偷偷地走了。他想起在刘邦手下的魏无知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如也去投奔他。天快黑时,陈平逃到了黄河边。陈平上了船后,见船夫的眼睛老盯着自己身上的包袱看。心想这人可能是水盗,以为他身上带着珠宝,想图财害命。陈平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脱了衣服,扔在船上,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船夫看他腰间什么也没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没有什么声音,知道他身上没有什么贵重物,也就打消了加害他的念头。陈平经过魏无知推荐,见到了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陈平也因此受到重用。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就病倒了。他刚回到长安,就听说樊哙要反叛。大怒之下便命令陈平以传达诏书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并在车中暗暗载上周勃,等到了军营后,立即斩杀樊哙,再由周勃夺印代替。陈平、周勃当即动身,两人在途中边走边细心合计。陈平说:“樊哙是皇上的老部下,劳苦功高。况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可以说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眼下皇上正在气头上,万一他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吕后的权势又很大,她们姐妹二人必然会在皇上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咱们两人。”周勃一时没有了主张,便问:“难道把樊哙放了?”陈平说:“放是不能放的,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

当他们捉住樊哙,还在返回的路途中时,就听说刘邦驾崩了。陈平想:现在朝中必然由吕后主持政事,幸亏先前未斩樊哙,还好向吕后交待。可即便如此,陈平也怕夜长梦多,他立即快马赶往长安。到了长安后,他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他这话很显然是说给活人听的。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看着陈平泪流满面的样子,就宽慰陈平,还拜他为郎中令,让他辅助新皇。陈平从而又避免了一场大灾害。

陈平不愧是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审时度势。通过估量自己与对手的力量,再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他知道范增是个厉害的角色,所以用计谋先把他弄走;他发现船夫要谋财害命,又赶紧不动声色地证明自己没钱;他也明白刘邦与吕后都爱护樊哙,所以不肯杀樊哙。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计划,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能审时度势才是最好的计划。一个不懂得分析局势、权衡利弊的人,很难有所成就,而一个能够洞察大势的人必定是智者。因为能够洞察大势的人,他能够把握大环境的变化,不会判断错了方向,他们成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无论是进还是退,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对事情发展的大趋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行动起来才能恰到好处。如果不知道审时度势,死板地按照原先的计划行动,结果常常是与目标背道而驰。

13.权衡利弊之后再作决定

权衡利弊是指一个人,在心里衡量事情的正反面,比较哪一个有利,哪一个有害,尽可能公平客观地处理事情。权衡利弊之后再作决定,是我们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则。

《孙子兵法?始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大意是,开战之前就充分估量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开战之后就往往会取得胜利;很少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开战之后就往往会失败;更何况开战之前还没有权衡的呢!可见权衡利弊在战争中是何等的重要。在处理问题时,反复权衡利弊,事情就处理得越好。凡事不动脑筋先想一想,在没有充分考虑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就莽撞行事,必然碰壁,所以古人云:“三思而后行。”

第二次中东冲突之后,美国与俄国在中东的对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俄国则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它向埃及、叙利亚等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以色列也从美国得到先进的武器装备。当时以色列情报机构的首脑是摩沙迪,他的高级间谍伊莱?科恩秘密地打入了叙利亚的情报机构,担任了顾问的要职,能够获取叙利亚的许多军事机密。有一次,科恩获悉二战时的老牌**分子费朗茨?拉德马赫尔匿藏在叙利亚。由于在二战时,**德国丧心病狂地进行了灭绝犹太民族的杀戮,因此,战后以犹太民族为主体的以色列,把追捕逃脱的**分子作为十分重要的国家任务,而且还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费朗茨?拉德马赫尔是残害了无数犹太人的刽子手,也是一个有名的漏网分子。如果抓获了这个**分子,将能大大振奋以色列国民的精神和官兵的士气。

伊莱?科恩立即就将这个情报发给上司摩沙迪,建议由他就近将这个**刽子手除掉。这个建议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摩沙迪却下令给科恩:“切勿行动,请放弃这个目标!”当然,并不是摩沙迪有意放过这个刽子手,而是他非常清楚,如果除掉了费朗茨?拉德马赫尔,势必要暴露伊莱?科恩的身份。而当时中东形势非常紧张,伊莱?科恩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叙利亚的军事情报。费朗茨?拉德马赫尔虽然罪恶滔天,但现在他对以色列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而叙利亚正虎视眈眈地准备和以色列进行战争。两者相比,摩沙迪当然宁可放弃刺杀费朗茨?拉德马赫尔这个次要的目标,而抓住军事情报这个主要目标。伊莱?科恩接到了总部的指令后,心犹不甘,他再次请示:“就让我给那个**分子寄一枚炸弹去,恐吓他一下也行。”摩沙迪仍旧指示:“切勿行动,请放弃这个目标!”

最终伊莱?科恩没有冲动地盲目行事,而是专心致志地搜集叙利亚的备战情报。后来,他发现在戈兰高地,叙军正在修筑强大的工事,就把这个情报发给了总部。不久,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了,以色列根据伊莱?科恩提供的情报很快攻占了戈兰高地,从而使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大获全胜。

如果伊莱?科恩当时图一时的痛快刺杀了**分子,从此他在叙利亚就无法存身了,也就不可能再获取后来的重要情报。暂时放弃刺杀**分子的行动却为中东战争的胜利继续努力,这是非常值得的。英明的摩沙迪正是权衡了利弊才能坚决放弃小目标,最终成就大目标。所以说权衡利弊才能分辨孰轻孰重,才不会因小失大。在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一书,这样告诫世人:“在仔细权衡利弊得失之前,不可采取盲目的行动。”这句话对犹太人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聪明的犹太人是不会盲目行动的。

只有在权衡利弊之后,才能做到进退相宜。做任何事情,都有得有失,当失去的要比得到的更重要时,就应该克制自己不要盲目行动;当能得到的比失去的更重要时,就应该勇往直前。权衡利弊就是进退的准绳,取舍之间包含着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