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雄
一
"象征"手法的本质
西方的象征一词源自希腊文,是标志的含义,"是古希腊人用以表示木板的两个等分,他们分开这些木板作为友爱待客的誓约信物。后来象征渐被用于指任何的符号、公式、或者仪式......慢慢地这个词扩大了它的含义,最后表示任何通过形式对思想的习惯表现。" 《韦氏大字典》对象征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象征系用以代表或暗示某种事物,出之于理性的关联、联想、约定俗成或偶然而非故意地相似;特别是以一种看得见的符号来表现看不见的事物,有如一种意念,一种品质,或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教会之整体,一种表征:例如,狮子是勇敢的象征,十字架为基督教的象征。" 在人们约定俗成之后,西方象征(symbol)的含义就是用一个东西去标志另一个东西。这个被标志的另一个东西一般是已经存在的东西,有一种较强的观念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论及"象征型"艺术时,对象征的含义有具体的阐释:"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的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 黑格尔将象征剖析为"表现" 和"意义"两个因素,并明确指出象征所"表现"的外在效果是可感的"形象",而这一"表现"的内在目的,却不停留于形象的"本身",乃在于"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
所以,在西方诗歌中,象征就是用感性的形象去表现诗人已有的某种情思或者意义。用艾略特的话就是为思想去寻找"客观对应物"。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物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实现,便能唤起那种情感。" 实际上,在艾略特看来,象征也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作家借助形象生动的"对应物"来表达某种观念或者意义。
朱光潜先生明确地给出象征的定义:"所谓的象征就是以甲为乙底符号。甲可以做乙底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来替代抽象的概念......象征底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
总的说来,西方诗歌的象征有两个特点:一是象征体与被象征的本体之间有着前者标志后者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以是约定俗成的,也可以是私人性的;二是在时间先后顺序上,本体一般在先,象征体一般在后,前者标志先就存在着的后者。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诗歌的象征的本质和特点,我们将中国《周易》中的象征与之对比,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首先,在时间先后顺序上,《周易》的象征是象征体出现在先,本体出现在后;即象征体预示着本体即将出现。比如《姤?九四》的卦辞:"包无鱼,起凶" 这是说没有包裹的鱼,将要起凶险了;在时间上象征体"包无鱼"的出现在先,本体"凶"的出现在后。西方诗歌的象征时间顺序则相反,它是本体出现在前,象征体出现在后。如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十四行诗《不灭的火炬》: "它们在我面前行进,这些充满光辉的眼睛/准是有一位智慧的天使把它们吸引;/它们行进,这些神圣的弟兄,我的弟兄/一路把宝光摇进我的眼中。" 这首诗是集中表现诗人充满自信心的,清醒的美的追求。诗人先有真、善、美存在于心中,后有象征体"火炬"与之对应,并且象征体出现在后面。西方诗人心中总是先有内在的抽象观念和情思,后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之对应的客观存在。
其次,从《周易》的占卜内容与占卜结果的关系来看,《周易》的象征是征兆必然反映着即将出现的吉凶结果,象征体必然要被所要发生的本体所验证,二者关系是一种命定的必然关系。比如《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这是说踏上薄霜,冰天雪地肯定就要来临。但是西方诗歌的象征则不然,它反映的是象征体和本体是一种标志的关系,如甲标志乙,二者都是已经存在的东西,其关系可以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也可以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联系。比如里尔克的《豹》:"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铁栏里豹子的处境,是人处在无形之社会力量压抑下的心理象征。这二者之间本来是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诗人敏锐的发现,巧妙地把它们联系在同一首诗歌之中。
如果我们再细致一点研究《周易》,还分析发现《周易》的象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从卦象与卦爻辞的关系来看,卦象即是卦爻辞所说的即将出现吉凶结果的征兆。在时间先后上,卦象是象征体,出现在前,卦爻辞所说的即将出现的吉凶结果是本体,出现在后。这符合上述归纳的《周易》的象征第一个特点。另一方面,从卦辞和爻辞二者关系分析,爻辞是预示着后面即将出现吉凶结果的象征,即征兆;卦辞是吉凶结果的文字说明,即本体。比如《鼎?九四》的爻辞:"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这句话意思是鼎足折断了,倾覆了王公的美食。又被大水浸泡了,凶险。我们分析一下便知象征体"鼎折足"在先,本体"凶险"在后。卦辞和爻辞也是符合征兆在先,本体在后的特点。
第三,《周易》的象征是用象来征兆将要出现的东西,比如《小畜?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这是说车轮的辐条散脱解体,结发夫妻将翻脸离异。用车轮的辐条散脱来预示着夫妻将要翻脸离异。又如《渐?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这意思是说大雁向茫茫陆地远飞,丈夫出征迟迟不归,妻子怀孕不能养育,有凶险。利于防御盗寇。用大雁飞走、孩子出生之后无人照顾象征着将要出现的凶险情况。而西方的象征是用象来标志已经存在的东西(观念)。举个例子来看,比如波德莱尔的诗《信天翁》:
常常,为了消遣,航船上面的海员
捕捉些信天翁,这种巨大的海禽,
它们,这些懒洋洋的航海的旅伴,
跟在飘在苦海的航船后面飞行。
海员刚刚把它们放在甲板上面,
这些既笨拙又羞怯的碧空之王,
就把又大又白的翅膀,多么可怜,
仿佛双桨一样垂在它们的身边。
这个插翅的旅客,多么怯弱发呆!
本是那么美丽,却显得丑陋滑稽!
一个海员用烟斗戏弄它的大嘴,
另一个跷着腿,模仿会飞的跛子!
云霄里的王者,诗人也跟你相同,
你出没于暴风雨之中,嘲笑弓手;
一被放逐到地上,陷于嘲骂声中,
巨人似的翅膀反面妨碍你行走。
诗中信天翁与天空、海员的关系象征着诗人与超现实、现实的关系。诗人属于超现实的领域,犹如信天翁属于天空。这"碧空之王"在那儿才有自由,才得以显现美的华彩,一旦落实到现实,身被物役,就失去了自由,美竟变成丑,被人嘲笑,变成了悲剧性的喜剧角色。诗人的命运亦如此。
总之,西方诗歌象征的本义即是标志,它是用一种东西来表现另一种早已存在的东西,具有较强的观念性,有时象征体与本体距离较近,有时象征体和本体距离较远,本体往往还是抽象的东西。
二
古代诗歌的"兴"与西方诗歌的"象征"的几点不同
我们已经详细探讨了西方诗歌象征的本质及它与《周易》中象征的诸多方面的差异,那么古代诗歌的兴和西方诗歌的象征有哪些不同呢?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创作出发点不同。古代诗歌的兴一般是以物象为创作出发点。《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人具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发生感应,有了感应唱出情志来,没有不是自然形成的。这即是古代的"物感"说。事实上,"物感"说中的"物"也并非纯然指自然景物或者其他实物,而是泛指一切外在的物象。当你看到外在物象的种种变化时,内心自然会有一种感受产生。所以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他物"就是诗人所感之物,也就是一般处在诗篇开头的"兴象"。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诗兴》中也说:"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于彼,玩味乃可识,非若赋、比之直陈事也。" 他抓住了"兴"的"因物感触"的特征是非常准确的。现代学者叶嘉莹先生对"兴"的理解也大致如上述,但更具体:"就'兴'之最基本、最原始的意思而言,则私意以为原该只是指一种兴发感动之作用" ;"一般说来,'兴'的作用大多是'物'的触引在先,而'心'的情意之感发在后。" 简单说来,感物是创作的前提,起兴是创作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首诗的主题极为简单和平凡,木芙蓉在寂静的山中纷纷自开自落,表现诗人对自然生命循环的透彻参悟。但是这首诗的"兴象"不单纯起着开头的作用,而是成了诗歌有机成分的意象,成了构成诗歌"意境"的意象。这就是独特的"兴"手法。因为根据古代文化"天人合一"观念,外物即"兴象"本身就具有思想感情或者说就能表现思想感情,所以整首诗都可以由诸多"兴象"自然构成含有老庄的道德意蕴和文化精神的意境。从创作的手法角度看,诗人潜在地把诸多外物当作像人一样有情有意,并且这种情意能够自然呈现,正是这种普遍化、隐蔽化而又相对客观化的泛拟人手法创造中国古代诗歌的那种"天人合一"性质的独特"意境"。
恰恰相反,西方诗歌的象征则是从个人情感为出发点,从"意"出发,"意在象前"。即已经有了一种明确的表意,转而去寻找相应的外在形象,这就是艾略特所谓的寻找"客观对应物"。正如黑格尔所阐释的:"'象征'与其说有真正的表现能力,还不如说只是图解的尝试。" "象征"正是在现实世界基础上所摄取的抽象的理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图解。这种抽象的理念一方面从感性的世界出发,另一方面又是从理性的情感出发。要完成这样感性世界与理性情感的完美结合,必须依靠想象力。如艾略特光怪陆离的"荒原"意象,"荒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劫后世界的象征。人们在荒原上不生不死地生存着,受着生与死的折磨。由此积压在诗人内心的愤懑和忧伤化成了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荒原》。总之,从创作出发点来看,古代诗歌的兴是从物象出发,将主体精神投射在物象上,与物象联系极为紧密,并受到物象的制约;同时可以有多种物象共同出现在诗中表达着同一个意思。西方的象征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理性标志,为个人的情思寻找现实对应物,一般用一个意象去表达一个意思。所以,古代诗歌的兴与西方诗歌的象征是尤为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