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地方城市景观的重建与变迁
10567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一、课题意义

本书是从城市景观建设的变迁中去思考清代地方城市在明末清初动乱后重新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在本研究中城市景观就是城市建设的对象与结果。在随后的"概念界定"中会详细辨析这一概念。本书以成都为研究中心,关注明清更替之后地方城市的城市建设状况,希望通过研究城市建设呈现出的城墙、官署、寺观庙宇等各种景观的建设与变化,去反映在物质状态之下城市社会内部的涌动,包括社会秩序的重建,地方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传统文化的变化,地方士绅在其中的作用等等。

清初战后城市的重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当特殊事件粗暴地中断城市的发展,破坏原有的城市物质形态与正常的功能时,我们正好可以通过其重建过程观察到当时当地的城市所需要的正常功能和当时当地的城市中所孕育的价值标准。"城市重建中所使用的价值标准是最为重要的"这些价值标准是我们研究城市的最好切入点,它们影响着过去及未来的城市建设。

我在开展这项研究中所持的核心理念、研究视角和基本思路,是从前辈学者有关城市史的思考,城市景观对于城市的意义等许多精辟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而形成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清代城市景观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成为我的研究主题。

(一)选题背景:关于城市史的思考

1.城市的容器与内容:城市物质表层与城市社会生活

刘易斯·芒福德多次提到,城市的物质外壳像一个容器,而其中所进行的丰富的城市生活被包容在城市物质外层之内。当然,内容永远决定形式,容器的物质外壳是为容纳内容而制造、存在的。当内容变化,超过了容器所容纳的程度时,容器就会变形,甚至破裂。

但是城市的物质表层像容器一样是丰富的城市生活的贮藏库、保管者、积攒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存的同上。城市的物质表层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定、甚至规定城市内容,这是城市发展的规律。

在我的研究中,城市内部的各种物质形式及空间作为城市建设的表现形式是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城市景观的建设与变迁,研究在其中曾发生的生活、生活过的人,是我们思考传统城市的一个最好视角。人们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进行不同的选择,这选择的出发点决定于城市需要什么。因此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物质环境是我们所处社会的直接产物,与所在时代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有直接关系,由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所决定。

2.关于城市的重建:中国传统城市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在中国城市史中,城市作为物质容器一次次在战争和王朝变更中被打破,但由于其中的内容--城市生活的性质没有本质变化,所以这个容器在一次次重建中重复着原来的形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材料的历久性及文化传统的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物质外表的保存是忽视的,但其文化的连续性在城市建设中是一个主旋律从没改变的连奏。

"纵观中国城市建设的漫长历史,我们发现在城址选择与城市规划上,存在着一种古老而烦琐的象征主义,在世事的沧桑变迁中却始终不变地沿传下来",长期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感,力图创造一个有着位置秩序、时间秩序、行为秩序、服饰秩序的安全世界,它的核心是安全的等级制社会秩序。这样的理念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奠定了中国城市的基本空间结构。

在中国城市建设的漫长历史中始终不变地沿传下来的除了难以变更的思想结构外,还有社会机制、生活方式、城市的功能人们认为中国城市一直是政治权力的工具,张光直说得更为直白:"与其说它是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不如说它是统治阶级用以获取和维护政治权力的工具。",城乡关系,城市的居民观念,城市中的建筑形态等等许多因素,尤其是人们对城市物质建设的态度。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都没把建筑物看成是一件永久性的纪念物,没有号召过人民为一个永恒的世界工作。无论房屋或者整个城市,古旧了,破坏了,或者已经不再适合当时要求的时候,便索性全部抛弃了来重新地建造"。因此中国城市的景观必须不断更新;它们在物质状态上的经久性与它作为历史地点的连续性并无多大关系。中国城市建设面临一次次在原址重新建设的命运。因此在中国,城市建设永远没有完成之日,在战火与时光中旧的城市塌陷消失,新的城市开始建设。

当社会发生动乱时,城市就遭到破坏。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每隔一段时期就要发生分裂和动乱,残酷、激烈的战争造成社会的大破坏,而城市是破坏的首要目标,毁地屠城的记载不绝于书。易代之际,不少城市曾经变成废墟,发展中断,即使幸存的城市也是残破不全。而新的王朝大多必须面临着从都城到地方城市的重建。

我曾疑惑:这一次次新陈代谢的过程,是什么使城市景观、建筑在一次次重建中保持着文化与形式的连续性,在一次次城市重建中城市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不同的统治者,甚至来自异族的统治者会采取同样的方式建设同样的城市?如果有人们不易察觉的变化,这变化又是什么呢?对于城市有着什么样的意义?目前关于城市重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都城或江南少数地方城市,对于大多内地城市缺乏研究,因此成都这样的西南中心城市在17世纪以来的重建值得关注。

3.社会的镜子:城市景观的研究意义及作用

"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的对象及结果。如果说,城市建设是一个建设的行动过程,而景观则是建设后所呈现的结果。城市景观不仅包括城墙、道路、官署、寺观园林等物质形态,即当时当地的人看到的活生生的画面,也包括景观的物质形态中存在的生活。

对于城市景观的意义结构来说,它和任何空间一样包含着三层含义:一层是其本质即物质意义;其次它是人们有意识的社会性产物,包含着社会关系及社会背景;三层是附着在景观上的意象及表达景观背后人们的思维与寄托。

居伊德波曾对景观的政治意义进行过深刻揭露,景观乍看起来是去政治化的,然而其中的隐性控制才是最深刻的奴役。贝斯特对此进一步概括为:景观的现实是一种真正的社会阶级统治的机构设施,景观作为化身为物质的意识形态拥有一种真正的"催眠行为"和"刺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