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城市景观的社会意义来说,它是人们有意识的社会性产物,包含着社会关系及社会背景,表达着景观背后人们的思维与寄托。在清代许多城市恢复的初期,城市资金非常有限,但甚至于在城市温饱尚未解决的时候,城市景观就已经开始重建,景观对于中国传统城市的意义也许可以在这一艰难时刻更加彰显出来。中国人似乎比西方人更早地意识到景观强大的思想控制作用,中国人也更擅长于对景观的思想意义作出特别的发掘。如同建筑在古代中国成为人们社会身份的标志和行为的互动体一样,城市景观和建筑一样,长期以来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人们行为进行限制、引导、激励或者互动。更重要的是,由于传统中国中城市景观成为梳理社会秩序的手段,城市景观往往成为国家意志的工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清代文化政策对成都城市景观建设的影响中清晰地看到。
同时,城市景观承担着特有的历史功能,它记载着景观使用者们当时当地的行为,以及发生在景观中及景观之间的各种物质和信息的流动。因此,景观对其所在城市的作用既是展示,也是对传统的记录和传衍,甚至是再创造汪利平通过分析20世纪前后杭州城市空间的变化,景观对于城市作用的变化说明"传统"和"现代"之间是并不构成线性历史,而是可以同时建造和发明的。因此城市景观是研究城市发展史的很好的角度。正因为城市景观所具有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及历史意义,它成为一面社会的镜子,是反映城市发展与变迁的特别视角。
(二)课题思路
明末清初,中国城市在一系列战争动乱中受到了重要影响,但由于城市受到的破坏及影响程度不同,其面临的城市重建状况也不同。清初,一些北方城市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小,战争中受到破坏的江南城市也随着清统治者征服的步伐迅速恢复了秩序。而四川地区的城市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乱中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其受到的破坏时间长(从明末到吴三桂叛乱持续时间近一百年),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因此在整个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以成都为首的城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城市重建过程。
成都是一座生命力强盛的城市,中国有三座自先秦以来城址未变的古城,成都就是其中之一。自公元前五百年左右,蜀王开明五世建都成都,成都城市或毁而重建,或扩建,城址从未迁移,城名也千年未变。成都在历史上经历过元初、清初两次屠城浩劫,蜀地经济文化成就几乎灭绝,但至清中叶又再次成为兴盛的大城市,反映了极强的城市再生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赋予其旺盛生命力。在明末清初的灾难中成都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仍然得到重建和发展。因此我选择四川成都地区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希望以此为案例去展示整个中国清代地方城市的发展,从清代城市的景观建设的变迁去考察国家、地域等更宏大的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及其反应,以及城市景观与城市阶层、城市生活的互动与变迁。
我们要研究城市景观建设应该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城市景观建设的过程,如何建设,怎样建设,由谁在何时建设,在怎样的情况下建设等等;其次我们要看城市景观建设的结果,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的互动。我的研究围绕着下列方向展开:
首先,本书是一个探讨城市景观重建问题的研究,城市遭遇重大灾害时在重建中所作出的选择往往可以深刻、清晰地反映所在时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本书是一个关于清代地方城市的研究,但是成都在这里只是一个个案,本书企图呈现的是一个以景观建设为窗口,去理解清代城市的内部轮廓及城市自身生长历史的分析框架。
最后,本书是一个关于城市物质建设的历史研究,城市物质建设对象--景观的发展是本书的研究对象之一,然而它是本书的起点,不是它的最终关怀。景观所处的城市社会才是本书的最终目标。本书是一个关于清代城市物质文化的研究,但是它尝试从城市物质建设出发,立足于城市中生活的人群的具体活动,理解他们如何界定和使用景观,在城市社会中如何"行走"的。
总的来说,本研究尝试以清代以来中国地方城市景观与城市生活作为观察平台,来探讨在不同的时代,在怎样的权力互动之下,不同的城市景观建设对象如何被选取、被重建、被使用,最后构成了丰富的城市生活,构成了清代地方城市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探讨城市重生中地方与中央政治体系的重建,城市地方秩序的重建,城市地方文化的重建,进一步阐释城市景观重建后城市空间、城市记忆,因其作为一套表达的语言成为城市传统的继承与变迁的最好诠释。
(三)课题意义
正如布罗代尔所言:"在一个长时段,文明、社会、经济、国家、社会、价值等级这类问题必定在物质生活现实的一个方面表现自己。"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对物质文明的考察是历史研究最稳定的基石。景观是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景观研究对于城市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我的研究通过城市景观建设这面镜子,观察明末清初后,成都作为一个地方城市的重建及其发展的过程。在整个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地方城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城市建设过程。城市的重建是一个观察城市发展过程及城市特质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尤其对于17世纪这样一个世界城市史的重要转折点来说,明末清初的城市重建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这一课题至今缺少深入研究。
此外,长期以来关于清代城市地方社会的研究是一个热点,但由于对清代城市景观建设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性研究,使我们难以真正理解清代地方城市的面貌。而关于城市建设史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城市建设的过程及物质表象的描述。研究者们的写作对象和关注重心早期通常是景观及建筑本身的建设过程,多从建筑景观本身着眼,主要关注布局、形制、建筑美学、空间关系等等方面的文献和实地考察心得,或主要集中在地方性史迹描述上。这些研究过于偏重于物质建设,而忽视思想背景、社会背景与时代背景。
因此我选择了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社会生活做为观察这一时代的视角,关注景观建设背后的城市社会及文化,希望通过景观建设这一探头,能看到城市一些内在的东西:城市的成长变化、城市社会结构、城市文化的发展变化,通过城墙、宫舍、庙宇这些坚硬的物质外壳看到城市柔软的内心,在城市中跳动的时代脉博。
本书以清代成都城市的景观建设和发展为考察对象,对这一时期清代国家统治在地方城市建设这一具体语境下的影响做一初步探究,并进一步探讨传统中国城市景观发展中的社会背景。包括讨论清初城市重建的背景、重建的过程。并讨论在重建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包括在城市社会重建、城市空间的重建与变迁、景观在城市记忆中的流失与传承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作为异族统治者在完成各地城市的恢复重建工作中,很好地延续了城市的文化传统与建设传统,这一时间段的城市景观建设作为我所要研究的城市发展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