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地方城市景观的重建与变迁
1056700000007

第7章 清初城市重建的历史背景(2)

第二节 明末清初全国各大城市面临的重建工作

明亡清兴的历史变迁,既有同于以往中国历史上朝代鼎革的历史共性,亦有着"以夷变夏"的异民族介入的历史特性;既是政治上的王朝易主,更是文化上的异质文化交锋。正因有了异民族的介入,使这次朝代间的转捩具有了特别的残酷性和震动性。它所引起的社会震荡,经济萧条,包括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冲击和精神创伤都是空前的。

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是天灾人祸造成的,自然灾害、农民起义、少数民族动乱、满族入侵中原等人为原因共同导致中国17世纪的大规模动荡。

一、清初社会的残破

清初社会早已在明政府与农民军的战争中大伤元气,明末的中国,社会经济已近崩溃。同时东北地区的满族部落不断扩张,并越过长城寻求战利品、贡物和奴隶。早在1644年入主中原之前,满族人曾在1642年到1643年之间,突破长城,穿过北直隶,一直深入到山东和苏北,到中原一带烧杀抢掠,直接导致这一地区官府失去控制,社会陷入混乱,赋税无法征收。

明末的中国,全国许多地区气侯异常,气温下降,庄稼每年的生长和收获期明显缩短。水、旱、蝗、雹等灾害连年不断,遍及全国,饥荒、瘟疫随之而来。饥民发动的起义很快点燃了储蓄已久的社会矛盾。

农民起义军从1627年到1644年渐成燎原之势,最终在1644年3月攻破北京。明王朝灭亡后,满人入关建立政权。经过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入关后的统一战争的中国,从长江流域到西北高原,农业生产、社会秩序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地土地荒芜,人民逃亡,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状况久久不能复苏,连清世祖也不得不承认,顺治中叶的社会状况,依旧是"民不聊生,饥寒切身","吏治堕污,民生憔悴"。从北方到南方,从城镇到农村,几乎到处都有流亡的人丁,残破的屋宇,以及荒芜的田土。

直到康熙时期,全国战争仍未平息,先后经历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等战争。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也注意到:"今乱贼加虽己削平,而疮痍尚未全复。"《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九,康熙二十年十二月癸已条,中华书局,1987年。繁华的江南也是"所在萧条,人少而地亦荒"。康熙中叶的理学名臣陆陇其曾说过:"康熙二十年以后,海内始有起色。"

四川在明末以来的浩劫甚于他省。自明末天启元年(1621)永宁(叙永)土司奢崇明父子叛乱后,战乱不息。明末农民军张献忠五次入川,转战于川境内外,所过州县,尽遭兵火洗劫。明崇祯十七年(1644)八月初三日,张献忠攻占成都,称大西王,随后与南明军队之间开展坚壁清野,对垒攻占,持续两年之久。

顺治三年(1646),清军进入四川,张献忠北上抗清战死于川北后,其余部继续在四川等地活动。同年,李自成余部进入四川,盘踞川东。

其后数年,四川陷入无政府状态,张献忠部队、李自成部队、清军、明军、流寇、乡勇各种势力在川内反复拉据争战,"如时谚所谓'岁适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又云:'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若有一人斩不尽,行瘟使者在后头。'十余年间,川内民众饱罹兵火、饥荒、瘟疫、虎豺之害,蜀口'减之过半'"。

面对四川境内混乱局面,清军的进剿进展缓慢,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清军收复成都,康熙元年(1662)清军控制川西川南,直到康熙三年(1664)才平定川东,全省平靖顺治五年三月初八日,李国英题奏:"奏为全蜀四面皆贼,孤军无粮难御,谨拟实上闻,伏恳立敕救济残疆转危为安事"。四川初安不到十年,康熙十二年(1673),发生三藩之乱,吴三桂遣将王藩屏入川播乱,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收复四川。

以上史实可见,四川在明末清初所经的动乱持续时间长,破坏程度大。从天启元年(1621)永宁土司之乱到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之乱在四川结束,时间长达百年之久,其间处于战争的时间前后共计有六十多年。其次,动乱因素多。不仅包括各种势力引发的战争,还有灾荒、瘟疫的交相摧残。其三,规模大。明末清初的动乱席卷整个四川,境内各州县无一幸免。明末清初之祸以四川最为惨烈,早已为天下共识,所以直到雍正十年,雍正回忆明末清初的战乱时仍提到四川:"中国人民,死亡过半,即如四川之人,竟致靡有孑遗之叹。其偶有存者,则肢体不全,耳鼻残缺。此天下所共知。"

经过这次浩劫,四川人口数量急剧下降。顺治十八年(1661),全川仅有16096丁,康熙九年(1670),仅25660丁。由于当时动乱未靖,统计数据不全,数据可能偏低。后来经过学者的修正,有的学者主张清初四川人口总数应当在五十万、六十二万左右,这个数字一般被认为是康熙二十年前四川的人口数。与明代四川人口相比,清初四川人口的损耗是惊人的。明代四川人口在万历六年(1578)记载为310万,实际上据有关学者统计明代后期四川人口约为六百多万据《明史.地理志》记载,万历六年(1578)四川人口数为3102073。清代四川人口达到近90%的损耗率,这与清初相关文献的记录是相符的。

四川在战乱后很长时间内都不能恢复元气。清初在四川活动过的西方传教士古洛东、利类斯描述过清初以来四川的景象:"然四川际此兵燹之后,地广人稀,除少数人避迹山寨者,余皆无迹。所有地土,无人耕种,不啻荒郊旷野,一望无际。"

康熙六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由广元入蜀赴任,沿途"举目荆榛,一二孑遗,鹑衣菜色,见臣经临,环臣号泣。称自遭屠惨,旄倪殆尽"在川省内"境内行数十里,绝无烟爨;迨至郡邑,城鲜完郭,居民至多者不过数十户,视其老幼,鹄面鸠形;及抵村镇,止茅屋数间,穷赤数人而已"。其后他在川北、川东一带看到:各州县"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而乡镇市集,昔之棋布星罗者,今为鹿豕之场"。在川东四州二十九县,如奉节、永川、壁山等地,"或无民无赋,城邑并湮;或哀鸿新集,百堵未就。类皆一目荒凉,萧条百里"康熙六年四川巡抚。可见四川境内经济社会遭到了严重破坏。康熙十二年(1673),四川巡抚罗森入川赴任,"顾其故垒重关,颓陁于灌莽,跫无人迹,或行数十里,望断炊烟,道茀不可行,往往焚林薮以驱猛兽。眢井空存,硙林犹在。每从败垣丛薄间,想见当年之林总栉比。尔入城郭,萧瑟若丘墟,茅檐筱户,无数家聚落。问长吏,赋不逾数钟,编氓存不及什一"。四川境内城乡的残败景象常常让前来赴任的地方大吏将治理四川视若畏途。

二、明末清初全国城市受到的创伤

在这场席卷全国,历时颇长的易代大劫难中,城市地区受到严重创伤。许多城市遭到来自包括农民军、明朝守军、清军、南明军队,甚至散兵游勇等在内的各种势力破坏,破坏后的城市人口锐减,在围绕着城池进行的保卫战中,或在败军撤离时,许多城市的城池被毁坏,官署寺庙被烧,公共建筑塌陷。各省大多数城市都在明末清初遭到不同程度的严重破坏,原因有很多。

(一)战乱中城市是战争的中心,受损严重

农民军争夺的战场和反清斗争的大多反抗都在城市中进行,城市成为反复交战的战场。在广西,桂林一度成为清初抗清斗争的中心,南明永历政权入驻广西,自1646年至1656年,南明抗清势力与清军持续了十年规模宏大的抗清战争,使桂林、全州、梧州、南宁等广西大小城市在双方的反复争夺中惨遭战争破坏。抗清硝烟未及消散,"三藩之乱"接踵而至,城市多次成为主战场,前后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使省会城市桂林"屡罹兵燹,渐至残敝"。在梧州,乱兵数次陷城,"无所得乃焚民居而去",至雍正年间,"民宅居十仅存二,荒凉满目"罗勋等。激战后的柳州城,城池残破,"流民载道"。长期的兵燹之祸导致广西城市在清初极为破败。

湖广省省会长沙城在明末清初时,历经张献忠起义军攻占、清兵南下征服战争和平定吴三桂叛乱之役,社会经济同样受到严重破坏,"残毁瓦砾荆榛,千里如一,青燐白骨,所在皆然"。在长沙城"旷土漫衍,人星寥落","城内城外,尽皆瓦砾,房屋全无。湘江沿岸城市发展进入低谷,呈现一片凋敝、破败的景象。

甘肃省城市1627年经历了甘肃饥民起义,其后李自成等部转战陕甘,攻城掠地,使河陇地区城市遭到重创。自明崇祯七年(1634)农民起义以来,甘肃省先后有平凉、兰州等二十余座城池被攻陷,城池残破不堪。

在云南,吴三桂在康熙十三年发动叛乱,昆明等城市成为战场,城市破坏严重,康熙二十二年(1681),清军入昆明城,时"城中饿殍载道,遗骨盈衢,巡抚王继蠲俸瘗之,厥后饥馑益甚,斗米易银"。

在湖广省地区,"盖新附郭邑,归鸿寥寥,城内居民,多不过百人及数百人而止,有事不堪登陴"。

在福建,"遍地皆贼,城野焚掠将空"。在四川,中心城市成都与重庆成为各种力量反复争夺的地区,仅清军先后在成都城六出六进,在重庆先攻占过六次,又先后撤离,城市遭到了巨大的战争创伤。

(二)战争中军队对城市的劫掠烧杀

顺治初年,全国性战线在山东、山西、陕西、广东、广西等地广泛形成,军饷严重不足,全国向各战线分配军饷极其困难。因此政府规定,清朝远征军的军饷由远征所经地区负担。

而实际上顺治初,因战乱乡村被破坏,行政能力低下,很难按照预算案设定的数额征收粮食。所以,清朝无法向作战部队补充军饷,因此出现了清军军饷严重不足的现象。例如,顺治八年四月,驻防河间的镶黄旗向户部申述军饷不足,驻扎在湖广的清军衣服被典当,靠野菜延命,在这种情况下,掠夺成了可以解决军饷不足的普遍手段。清军在攻占城市后大肆劫掠,破坏城市的暴行随处可见。事实上,掠夺是顺治年间清军解决在全国范围内的军饷不足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手段。清军将领往往对士兵在城市进行的屠杀劫掠视而不闻,这使城市在战争中遭了严重的破坏,惨烈的战争常以大规模屠城结束。

1650年11月24日,经过10个月残酷的围攻后,包括筑垒相逼,以楼车攻城,甚至动用荷兰炮手,尚可喜带领的清军占领了广州,随后10天广州城惨遭洗劫,七万多人被杀,尸体在东门外焚烧了好几天。

1645年,松江城经过明朝守军的破坏后,又遭清军破坏。清军进入松江城,又大肆烧杀,在目击者撰写的笔记中写道,城市"横尸遍路",大火从"由郡东察院延烧至秀野桥,大街东西之房,百无存一者","城中东南一带,悉为官兵所占。后卒为成栋之兵所拆,乡绅之楼台亭榭,尽属荒邱","所谓锦绣江南,无以逾此,及遭残毁,昔日繁华,已减十分之七","大街房屋俱毁,所留者不过十余家也。民房俱为兵所占,城内城外闭户,无一人在室者。约杀万余人,尸骸虽化,而白骨成堆,令人魂魄俱丧"。

1645年,清军击败明将史可法部进入扬州城后,从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五日,清军屠城十日,城市中"烈日熏蒸,尸气薰人,前后左右,处处焚烧,烟结如雾,腥闻数十里"。昔日繁华的城市毁于一旦。

到1648年初,清军在湘潭受到闯王李自成残部的顽强阻击,攻城后清军将领下令在湘潭屠城六天,甚至在下令封刀之后,清军士卒们又残杀了三天。这被清廷委婉地称作"重惩"。半个月之后,当地的一个缙绅汪辉进城,发现城里尸臭熏天,幸存者(包括许多重伤者)不到100人。

在山西,大同、朔州、浑源等城市被清军攻占后遭到清军屠戮,"人民不存,兼之附郭乡村逃亡殆尽,诚与有主灾荒者不可同日而语",山西陷入"地方荒凉残破"的境况顺治七年十二月,《佟养量揭帖》。在广西抗清的抵抗中,省会桂林,屡遭"乱兵掠市而去",乱兵于梧州"劫城中官民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