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小十的古韵梦影
1900年,印度发生大饥荒,八国联军入侵北平,莫高窟百年藏经洞被发现,意大利国王遇刺,民国才女凌叔华正是伴随着这20世纪的动荡出生在北平的冬末初春时节。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是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中的举人,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凌老爷子还被皇帝钦点过翰林,授过一品顶戴。时值乱世,彭老爷子的官却顺利地做到了相当于后来北京市市长的位子。溥仪大婚的那天,凌家大大小小个个都有份喝喜酒,可见这凌家与清皇室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了。
清廷败落,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了皇宫,而凌老爷子在新朝却依然官运亨通,由红顶子的举人老爷摇身一变成为北洋政府的参议员先生,正是世事变迁人人自危的时节而凌家人却依然风光无限。凌叔华便出生在这样一个京师名门的大家之中。
原本凌叔华在出生时并未引起老爷子的注意,毕竟她的母亲是四姨太,而凌家大大小小的子孙排下来,凌叔华已经是小十了。这凌家祖籍广州番禺,不仅是诗书世家,祖先留下的家业也十分丰厚,又得当朝的器重,所以迁到京师后依然是远近闻名的大户,姨太太就有八九房,而儿女们更是一大堆。
凌叔华从小的个性便和她那知书达理的母亲如出一辙,在这个女人扎堆的凌家后院,自然她们母女是不受重视的,凌家小十虽然不特别受宠但也乐得平静自在。然而这最不受待见的小十,一生命运的转折却也还是从这后院说起的。
一日,小叔华依旧跑到后院的白墙边上随手涂鸦,平日里擅长书画刺绣的母亲就常常让她在纸上随意涂抹玩耍,只是未承想这天她在墙上的胡闹之作被老爷子的好友,著名的山水画家王竹林看见了。
这一见可是不得了,王画家赶紧冲到凌老爷子面前说,你这女儿可不简单,小小年纪画的格局却颇具风格,这天赋高得可没话说,将来一定会是个大画家,一定要找个好老师来好好培养啊。
本来就好风雅的凌老爹一听乐坏了,连忙说道,这可好,我凌家祖上也是出过大画家的,她的外祖父便是名家啊,想来这小十一定是承袭了祖上的天赋之资。
从此这最不受人关注的小凌子便成了父亲心中的宝,为了培养女儿,他亲自请了慈禧的代笔画师缪素筠专门教她山水,日后又让她走动于齐白石等大家门下。为了增加女儿的学养见识,他更请到了一代怪杰辜鸿铭做小女儿的老师,专门教她古典诗词和英文。日后凌叔华在外语上的造诣多是这位启蒙老师打下的好基础。
到年龄稍长些了,凌老爷子又将凌叔华送进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接受新式的学堂教育。从那时起她便开始了真正的创作生涯,因为其出众的文采博得了校内师生的特别关注,其作文常常在校刊上发表,她成了众人口中名副其实的才女。
在二十二岁那年,凌叔华考入了燕京大学预科,与当时的才女谢冰心成了校友。第二年她升入了外语系,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并听授了周作人开设的"新文学"课。入学中间其实还有一段插曲。
原本凌叔华报考的是燕京大学的动物系,这一选择是出于对她的偶像歌德的模仿,而当在燕园教授文学课的周作人读到她的平时习作时便力主她转系从文,最终在周作人的相助下她成功地转入了外文系,开始了新文学的学习和创作。
周先生为从小便受国学大师真传的凌叔华打开了另一扇世界的窗,她的内心充满了迎接新时代来临的革命激情。
大学时期的凌叔华画艺已臻成熟,包括朱光潜在内的许多评论家都对她充满古韵的画作赞叹不已,称其画作承袭了元明诸大家的文人画师,在向往古典的规模法度中,流露出了她特有的清逸细腻情怀。
这样的赞誉之辞早已超越了对于一个女学生一般性的鼓励,而是对一个成熟画家的由衷称叹。她就凭借着一支画笔,一支文笔,成为当年人才济济的燕园内一道独有的风景。
小姐家的大书房,陈西滢与徐志摩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这在中国文化界是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此次泰戈尔的接待工作主要由北大英文系主任兼教授陈西滢负责,而凌叔华也在欢迎的代表之列,当然还有众人熟知的林徽因与徐志摩。
也正是这次机会,让原本不可能相识的凌叔华与陈西滢徐志摩打上了交道。为了更好地体现这次接待的规格,京师的一帮文化头目最终选定了搞一个别开生面的茶话会以表地主之谊,地点则选在了官宦府邸凌家,那著名的凌家大客厅正是这次雅集最好的场所。
也因此,凌叔华便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了这场文化盛宴。她优雅的谈吐,落落大方的举止,熟练的英文让场内所有的男子都为之倾倒,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她未来的丈夫陈西滢。
几番通信下来,年轻英俊的系主任与名门闺秀间很快就擦出了爱的火花,以凌叔华的见识品位和她个人做事慎重的个性,她所选择的如意郎君一定是各方面都堪称人中之龙的人物。这男子,要既不失为一个事业型的才子,又不失为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好男人。
而更让无数人羡慕的是,除了这个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外,凌叔华还有一个可以彼此欣赏的蓝颜知己--徐志摩。志摩与叔华的相识正是徐志摩与林徽因关系告终,而与陆小曼还未论及婚嫁的空当。志摩曾说叔华是"中国的曼殊菲尔",可见对她的欣赏程度,而志摩的父亲一向对罗敷有夫的陆小曼不甚欢喜,而对当时还待字闺中的凌叔华颇为欢喜,早已心中默许。
1925年徐志摩在赴欧之前,特别将保存有自己文稿和日记的"百宝箱"放于凌叔华处代为保存,这其中便包括了他记录自己与林徽因过去的《康桥日记》,由此也可以想见徐志摩对凌叔华的信任程度,只是志摩未承想这只"百宝箱"最终在他意外去世后却引起了这三个女人的战争。
梁实秋在《谈徐志摩》的文章中便谈到了关于《徐志摩全集》难产的原因,他说:志摩有一堆文字在林徽因手里,又有一大堆文字在另外一位手里,两方面都拒不肯交出,因此《徐志摩全集》的事延搁下来。我不知道这传说是否正确。总之,《徐志摩全集》没有印出来,凡是他的朋友都有一份责任。
当年,凌叔华与陈西滢已到了论及婚嫁的阶段,而徐志摩当时刚刚被林徽因拒绝处境尴尬,如若嫁与他,向来骄傲的凌叔华则有可能成为林徽因的代替品。而不管自己怎样努力,林徽因都是徐志摩不可替代的人间四月天,所以不如选择专情于她的陈西滢,和徐志摩则继续维持着那淡如菊情可切的微妙关系,这也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选择。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的确高明。曾经爱得要死要活的徐陆二人最终还是走向了破裂,而性格沉稳的陈西滢不仅事业有成还爱妻如初。这个陈教授最终也博得了凌父的欢心,他们结婚时老丈人还送给小十凌叔华二十八间大房作为嫁妆,可见其大方程度。
七年之痒,十年之惑
陈凌两人恩爱非常地度过了十年春秋,普通夫妻的七年之痒并没有发生在他们身上,然而在第十个年头,这对人见人羡的神仙眷侣却还是出现了感情危机,只是这诱因不是出在陈西滢的身上。
时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陈西滢聘请来了一位英国青年,这位二十七岁的英俊小生不是别人,而是英国著名才女作家,意识流鼻祖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亲外甥。这个名叫朱利安·贝尔的青年诗人不仅继承了母亲的美貌,个性上也继承了姑姑的火辣直爽。
他不仅热爱文学,还是个典型的愤青,一听到革命与爱情便会脑子发热。这俊美青年见到三十五岁却还魅力非凡的院长夫人,不可抑制地发动了火热的爱情攻势,固守十年平淡生活的凌叔华一下被这青年的热情所点燃。虽然她一直守口如瓶,但连远在异地的徐志摩都知道,"莎菲(凌叔华笔名)和她的那位英国先生"。
朱利安原本是来中国寻找革命的,只是未承想武汉大学给了他预料之外的高俸禄,而他梦想的革命没有发生,那暴风雨般的爱情却不期而至,他将自己在中国的恋情如数家珍地写了长信给自己的母亲。
因为朱利安的关系,凌叔华得以被介绍给了他的姑姑弗吉尼亚·伍尔夫,至此两位才女开始了通信。在这长期的通信过程中,两个同样深具才华又出身非凡的女性之间才产生了彼此仰慕的情谊。
在弗吉尼亚的鼓励下,从来不愿在写作中透露隐私的凌叔华开始用英文写作自己的童年生活,凌家大院内的浮华生活这才在西洋人的眼中渐渐浮现出来。而她每写好一部分都会寄给远在英国的弗吉尼亚,直至弗吉尼亚因精神崩溃溺水自杀才终止。
这段经历对凌叔华而言无疑是写作生涯中莫大的鼓舞,经伍尔夫的指点,这本自传体的英文小说《古韵》最终在英国出版,并被当年的英国读书协会评为当年最畅销的外国作品,从此凌叔华的名字开始蜚声国际。
然而,一年的热恋最终还是留不住朱利安向往革命的脚步,毫无悬念地他离开了凌叔华,独自去参加西班牙反弗朗哥***政权的革命去了,在这场异国的政治斗争中他死在了西班牙,终年不到三十岁。
也许只有死亡才能成就永恒的爱情与完美的情侣,朱利安之与凌叔华,或者徐志摩之与陆小曼,千古爱情不就是这样一回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