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一些为人父母的说:“本来想让孩子早睡的,可我们不睡觉,孩子也不睡,结果弄得和我们一样晚睡晚起,真拿他没办法。”其实,这正是大人管教不力的后果。根据国际上的划分标准,睡眠障碍分为八种情况,有几项属于儿科领域。其中一项是“成人指导不力导致的睡眠障碍”。成人具备自控能力,能够负责自己的睡眠,而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还需依赖大人的指导和帮助。虽然前面一再提到睡眠的自主性,提倡无论大人小孩都应遵循自然规律,不应强求。但是,对于孩子睡眠的管理和指导,家长有义务尽职尽责。当然,如果孩子身处能够按照生物规律自然成长的环境中的话,睡眠也就无需什么指导和帮助。遗憾的是,生活于现代社会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处于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成长环境中,灯火通明的夜晚就是典型例子。
早晨起床,夜晚休息,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节奏。如果在幼儿时期,夜晚身处明亮的房间,白天却住在黑暗的屋子里,或者父母习惯晚睡晚起等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幼儿生物钟功能的正常调节。如果将大人的反生理的生活节奏强加于孩子,会对孩子的将来带来不良后果。大人指导无方,也是导致引起孩子睡眠障碍的一大因素。所以,父母的生活节奏再怎么反自然,反生物规律,仍然有责任确保孩子不受影响,指导孩子养成遵循生理规律的良好起居习惯。虽然我们说自然状态最好,但是对孩子基本的睡眠管理还是必需的。
出生后3~4个月,婴儿开始出现以大约25小时为周期的生物钟运转迹象。这时候婴儿还分辨不出白天黑夜,他们的生活起居与其说是按昼夜规律,不如说是按活动休息规律来得确切。这时起,生物钟时间表里的25小时被均分为活动时段和休息时段,这两个时段的有规律的交替开始影响生活起居。
于是,婴儿的睡眠时间带开始出现变化。出生后3~4个月的婴儿,和成人比,看起来还是在一天的时间里时睡时起,但和刚出生时相比,活动时段里的睡眠渐渐减少,相反休息期时段里的睡眠不断增加。
出生后半年,幼儿的生物钟开始与外界的昼夜规律同步。此前按照一天25小时周期,这时起开始能够调节至一天24小时的地球周期。从能与地球周期同步协调时起,睡眠时段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以前的活动时段少睡休息时段多睡这种以活动休息区别的方式,转变为白天少睡夜晚多睡这种基于昼夜规律的睡眠方式。
到了3岁左右上幼儿园,这时除了自然的生物钟规律以外,又增加了人为的社会性的时间安排表。起床时间就寝时间都受到管理和限制。例如,午睡被取消,集中在夜晚睡觉等。
长到4~5岁,开始出现和成人同样的睡眠节奏。在这之前,睡眠都是以雷姆睡眠开始,之后则转变为从无雷姆睡眠的浅层阶段开始慢慢加深而后进入雷姆睡眠的成人式睡眠节奏。
那么,对于孩子的基本睡眠管理包括哪些内容呢?
睡眠包含两大基本内容:有规律的作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作息无规律,就无法保证工作生活与自然的昼夜更替同步。无法适应外界昼夜规律,就可能引发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诸多症状。
昼夜规律,简单地说,就是将每天分为规律更替的昼与夜两大部分。说得绝对些,只要明确区别朝起夜寝的时间,每天有规律地重复,是早晨型还是夜晚型无关大碍。早晨型的孩子按照早晨型的规律起居,夜晚型的孩子按照夜晚型的规律起居,都是正常的生活。所以,只要明确区别活动与休息时间,每天有规律地重复,是早晨型还是夜晚型无关大碍。比如说,习惯夜晚型的人,小时候上学可以上夜校,长大了可以从事夜间营业的工作,只要生活节奏有规律就行。可是学校企业一般都是早上开始晚上结束,看来还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助于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最糟糕的情况是,不问昼夜更替,时睡时起,生活无规律,起居时间紊乱。要能顺畅地适应社会生活节奏,就必须从孩提时代开始,培养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物钟机能。如果不确立正确的昼夜规律,一旦踏入社会不得不与社会生活同步时,就会引发逃课旷工等负面后果。
要保持正确的生活起居,起床时间比睡眠时间更应受到重视。与其为了弥补前一晚因晚睡造成的不足而在早上睡懒觉,不如坚持每天早晨在同一时间起床更容易保持起居规律有条不紊。
2、 不觅仙方觅睡方
睡眠也会老化
美国的琳达丽医生建议,男性最好从35~40岁之间就开始进行一些改善睡眠的措施,如:睡前洗个热水澡增高体温、运动20分钟以上,每周三~四次,这些都有助于增加深睡眠时间。琳达丽医生和她的研究小组,针对149位年龄在1
6~83岁的健康男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发现,25岁以下的男性,深眠约占了晚上睡眠总时间的20%;25岁~35岁的男性则降低到12%;35岁以上的男性,深眠期就只占不到5%了!
实际上,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人的REM睡眠的时间大致相等,但是夜里醒着的时间随年龄明显地递增。第四级睡眠(四个级别中最沉的睡眠,非REM睡眠可以在脑电图独特变化的基础上划分成四个级别)的时间随年龄减少。不同级别非REM睡眠的意义不还清楚。
有关睡眠的心理舒适感,至少部分地来自认为睡眠是生命中确定和不变的一部分。事实上,睡眠能够使我们摆脱对于工作和烦恼的思想负担,从而使心情愉悦。因此在半夜醒来通常被视为特别讨厌的扰乱,也是需要校正的行为异常。然而,半夜醒来十分常见,而且随着年龄增加而越来越经常。过了婴儿期的大多数儿童,他们一旦入睡,除了偶尔醒来几分钟,就一直睡到天明--他们一般的睡眠时间为
8-9个小时。睡眠的总时数到了少年时期有所增加,其中的原因还不了解。
青年人的睡眠时间有所减少,在睡眠中,大多数青年会不时地醒来几分钟,但他们的感觉却是睡眠并未中断。因为醒来的时间太短而没有被记住,到早晨就忘得一千二净。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正常的睡眠样式有所改变。睡眠总时数可能从7-8个小时减少到5-7个小时。而且不再有睡眠不间断的感觉,因为睡眠已成为一连串约一个小时的小睡。在小睡之间,人完全清醒,能够意识到周围的事情,并且在早晨醒来时仍未忘却。越接近早晨,完全清醒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所以可能因集中在睡眠的最后1-2个小时内交替的瞌睡、做梦和考虑问题产生“没能睡好”的感觉。
过了青春期,睡眠的个人差别会越来越大。这其中与其说是生理原因,不如说是非生理原因对睡眠的影响更大。正如人们总是十几岁时读书,二十几岁时上班一样,这些社会性因素的改变影响起居生活方式的变化。倒班的工人,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大家都按照各自生活的节奏,养成适合自己的起居习惯。
到了中老年,随着大脑的生理变化,睡眠也会出现老化现象。从婴幼儿至青春期发育成长起来的大脑,过了青春期后开始渐渐衰弱。随着年岁的增长,大脑细胞逐渐减少,过了四十岁后,大脑老化速度加剧。
脑的一生都在变化。大脑变化引起睡眠的变化。大脑和睡眠关系密不可分,大脑衰老睡眠亦衰老,睡眠衰老反过来又影响大脑。同时,睡眠满意度也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质量下降,其中女性受失眠困扰的比例较高。比如,随着大脑的衰老睡眠质量开始下降,无雷姆睡眠时间减少,不容易熟睡,睡眠易中断,即使睡着了持续时间也不长。而且夜晚睡眠不好会影响到白天的活动时段,白天特别想打瞌睡,似乎比年轻的时候还容易犯困。
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不得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可是随着睡眠的老化,身体渐渐难以适应这种社会生活的要求,要么睡得太早,要么起得太早。这样,无雷姆睡眠的深度难以达到,睡眠易中断,睡眠时段也容易发生偏差。这些睡眠老化现象的出现尤以50~60岁的人居多,他们中许多人不满意自己的睡眠质量。如果拿年轻时的睡眠状况作为标准来衡量的话,中老年时的睡眠会出现很大的反差,人们往往将其视为一种病状,于是想方设法地吃安眠药、喝酒、看医生,企图恢复原来的睡眠。
另外,到了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除了肥胖、高血压等生活习惯导致的常见病以外,还可能受到癌症、更年期症状的困扰。其实,这些病症也是导致中老年睡眠不良的原因之一。在老年人中常见的在睡觉过程中发生呼吸暂停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有日渐增多的趋势。
因此,在人的一生中,睡眠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可以说生存所需的所有要因都与睡眠有关。我们只有以坦然的心态接受睡眠形态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事实,并适时地不断调整自我,才能受益于睡眠。
老年人怎样才能睡得好?
不易入睡、睡眠过浅、容易惊醒、醒后不易再睡、清晨醒来过早,而白天却昏昏沉沉,总打瞌睡,这些普遍存在的睡眠问题时常困扰着老年人。进入老年期以后,这些情况几乎是老年人共同的苦衷。
许多老人总希望通过使用催眠药来解决睡眠问题,但由于各种镇静催眠药本身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不可能单纯依靠药物来改善睡眠状况。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德里曼教授经过研究以后,对老年人的睡眠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老年人不要把觉少、失眠当成负担。而应该把睡眠少而浅看成是生理现象。晚睡、早起,减少在床上的时间,完全打消安睡时间长才算养老那种陈腐观念。”
为了这项研究,德里曼教授征召了一大批有睡眠问题、平均年龄69岁的男女老人。他把这些老人分成两组,甲组老人被要求改变睡眠习惯,晚睡早起,减少在床上的时间;乙组保持原习惯,也不限制他们在床上的时间。除此以外,两组的活动都相同,同时集中在一起,学习放松技术,即做肌肉一松一紧的运动,以及心理治疗。六周以后,两组老人的睡眠都有了改善,但甲组效果更明显。他又随访了3个月,乙组老人的效果保持欠佳,而甲组老人的睡眠依然很好。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人的睡眠不是越多越好,老年人夜间有5小时睡眠,中午再睡1小时左右,就可以支持到晚上睡得更迟些。这项研究同时说明,多数老人的失眠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绝大多数老人的睡眠障碍无需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睡眠习惯和进行心理调适来达到目的。
然而,对于“老年人觉少很正常”这一结论存在着争议。有的专家经多年研究认为,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需要充足的睡眠,这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老年人睡眠功能退化,夜间较难入睡,所以才会给人造成“觉少”的错觉,正确的方法是在白天适当补充睡眠时间。
睡眠专家们建议,采取下列方法来改善老人的睡眠:每天有固定的运动时间,睡前做轻微的体力劳动2-4小时;调节好自己的睡眠时钟,按时睡觉、起床;每天下午能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欣赏一下大自然的景色;晚饭不饮酒,睡前数小时内不喝咖啡、浓茶,可以少吃点零食或喝杯温牛奶;应戒烟,尤其不要在睡前或失眠时吸烟,尼古丁是刺激剂,会扰乱正常睡眠;最好每晚睡前做同样的事情;睡前要回忆愉快的往事或编撰一个幻想的故事,在愉悦的心情中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