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其德
成语接龙连连看
追根溯源学成语
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德厚流光: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响;光:通“广”。指道德高,影响便深远。
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开卷参差。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离经叛道:离:背离,不遵守。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道长论短:指评论好坏是非。
短见薄识:指见识短浅。
识途老马:老马认识路。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马不停蹄: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蹄间三寻: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
寻风捉影:犹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毫无根据。
影响之谈:形容道听途说,没有确实根据的言谈说法。
谈何容易: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
易地而处:换一换所处的地位。比喻为对方想一想。
处堂燕鹊:比喻居安忘危的人。
鹊笑鸠舞:喜鹊欢叫,斑鸠飞舞。旧时用作喜庆的祝辞。
舞文弄墨: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墨子泣丝: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
丝丝入扣: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扣人心弦:扣:敲打。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音容宛在:音:声音;容:容颜;宛:仿佛。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在此一举: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
举案齐眉: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眉低眼慢:形容精神散漫,懒得动弹的样子。
慢藏诲盗:慢藏:收藏不慎;诲:教导。收藏财物不慎,等于诱人偷窃。
诗词小游戏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走出大迷宫
劳而无成不官守外施浆义红贯木死飞烟绝人命交门大祥止于至贾而名钓不绝蜜腹戟森罗万箸玉杯
读典故学成语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打草惊蛇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鞭长莫及
春秋时,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按理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大国之君,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说:“不用通知宋国,只管过去就是!”申舟经过宋国的时候,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当时执掌宋国国务的华元对国君宋文公说:“楚国使者经过我国,事先连通知都没有,简直把我国看做已经亡了,成为它的属地了,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必须维护主权独立和尊严,不能受这样的侮辱!他们如果借此发兵,我们大不了也是亡国,我们宁愿战败而亡,决不可屈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杀了。
楚庄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兵攻打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景公怕不出兵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便准备出兵帮忙。晋大夫伯宗认为出兵援救宋国对晋国非常不利,就劝阻晋景公说:“古人说过,即使马鞭子再长,也打不着马的肚皮。如今,老天爷要让楚国逞强,怎么能和它相争呢?遇事要心中有数啊!河水可以容纳污浊的东西,山林之中可以隐藏毒虫,美玉也难免含有瑕疵啊。所以,我们要容忍一时的屈辱,不要因为不救宋国就感到羞耻,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晋景公听了这番话,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扬的,到宋国去安慰一番。
后来,人们引用“鞭长莫及”来比喻现有力量所不能办到的事,或者是虽有力量也难以办到的事。
覆水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二分明月
成语接龙连连看
追根溯源学成语
二分明月: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月白风清:形容幽静美好的夜晚。或比喻一个人很美好。
清茶淡饭:清,清淡。形容饭食非常简单。
饭来张口:指吃现成饭而不劳动。
口碑载道:口碑,比喻群众口头称颂像文字刻在碑上一样;载,充满;道,道路。形容群众到处都在称赞。
道傍之筑: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筑舍道傍:傍,通“旁”。在路旁盖房子,同路人讨论事情。比喻人多口杂,办不成事。
傍花随柳:形容春游的快乐。
柳暗花明:是形容村前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
明公正气: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
气味相投:气味,比喻性格和志趣;投,投合。指双方性格、志向、情调一致,合得来。
投梭折齿:投梭,用梭子掷人。比喻女子抗拒男子的挑逗引诱。
齿白唇红:牙齿白,嘴唇红。形容面容美。
红白喜事:红指结婚做寿,白指丧事,并到一起说就是红白喜事。
事半功倍: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倍道兼进: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行进。
进本退末: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末路之难: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难分难解:指双方争吵、斗争、比赛等相持不下,难以分开。有时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分不开。
解甲归田: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田父之功:比喻两者相争,第三者得利。
功败垂成: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成败得失:得:得利。失:失利。成功与失败,得到的与丢掉的。
失晨之鸡:忘记报晓的雄鸡。比喻失职或犯错误的人。
鸡肠狗肚: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诗词小游戏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走出大迷宫
胸有成报平富尊华富而贱无余虚乌目共物思中骐子龙质彬彬有贤下饱马云驾里看言巧重心此以往
读典故学成语
三人成虎
魏王和赵王订了和好的条约,要把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抵押,派大臣庞葱陪去。庞葱临走之前,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报告大王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倒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如果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还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说:“大家都这么说,我只有相信了。”庞葱说:“老虎不会跑到大街上来,这是谁都知道的。只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的老虎就成了真的了。我想邯郸跟大梁比宫里跟大街远得多,只怕背后议论我的人还不止三个,请大王仔细考查才好。”
魏王点头说:“我知道了,您放心去吧!”庞葱于是陪着魏王的儿子上赵国去了。后来果然有许多人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听了果然相信了,就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三人成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一个谣言因为说的人多了,听的人就信以为真,可以用“三人成虎”来比喻。
欺以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