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风雨黄昏:李宗仁和胡友松的生死之恋
1081800000032

第32章 聚散依依8

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四合院,本来就庄严、肃穆,李宗仁来到这里,偏又是寒冬腊月,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掠过院墙外的那些光秃着枝桠的柳树和白杨,只有坡坎上的那些松柏,尽管容颜已大不如春夏时节那么丰润,却依然故我地屹立在寒风里。

北京医院的特级整容师,已经为李宗仁整了容。像熟睡一般,他静卧在专门设置的简朴的灵堂里;那颗前几天医生在抢救他时不慎撬下的门牙,居然让高明的整容师巧妙地安了上去。这使胡友松既感激又满意。那天,李宗仁这颗门牙掉出来后,她一直把它攥在手里,打算留下作永久的纪念,后来听说整容师技艺高超,她才依依不舍地将那颗门牙交给了整容师。如今好了,让丈夫带着一口完整的牙齿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去见他早年崇拜的孙中山先生,去向他诉说他的坎坷经历吧!

李宗仁穿着他上天安门城楼观礼时所穿的那套深灰色中山服,戴着那顶戴旧了的藏青色呢帽。像一个退了伍的军人,又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来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傅作义、许德珩来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章士钊来了,民革中央的卢汉、刘文辉来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全国政协机关的负责人、工作人员罗青长、丁江、刘友法、吴玺来了,李宗仁的老朋友刘斐、程思远、刘仲容、尹冰彦也来了。郭嘉兴、李常光和胡友松,作为亲属,一直守护在李宗仁的遗体旁,并接受大家的安慰。由于当时中美之间僵持的关系,李宗仁在美国的两个儿子未能回来。

周恩来以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参加了这个在文化大革命中算是很为特别的遗体告别仪式。他在李宗仁的遗体旁默立了好一阵,面孔严肃得像一尊雕像。他已经看到了李宗仁托程思远代笔写给毛主席和他的那封信。从那封“遗书”中,他看到了眼前这位辞世而去的老人的爱国之心和坦诚之情,他想起了这位国民党的前代总统,是如何地像西方体育家那样毫无保留地承认自己的失败,又是如何地为实现自己的落叶归根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这一切,他是最清楚不过的了!因为从1959年起,李宗仁就想把自己保存的一批文物献给祖国,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李宗仁的这种意思,当时就通过程思远婉转地向他表达过。那以后,经过程思远的多次联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位老人才终于在他74岁时实现了回归祖国的宿愿。回国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给了他很高的礼遇,不仅在生活上给了他很好的照顾,让他到各地参观,还请他参加国庆招待会,上天安门观礼。“文革”初期,社会动乱不安,又想方设法把他保护起来……所有这些,可谓仁至义尽。如今,因年事已高,痼疾缠身,抢救无效,也算得上是寿终正寝了。

遗体告别仪式简单而庄严,所有在场的人,都伫立在李宗仁的遗体旁,默哀三分钟后,周恩来作了简短而中肯的讲话。他引述了李宗仁给毛主席和他的信,并肯定这封信是一个“历史文件。”

自从30日凌晨李宗仁的心脏停止跳动那一刻起,胡友松心乱如麻。她当然知道,自己是依附了李宗仁,才改变了那艰难的环境的。和李宗仁结婚后,她退了职,离开了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岗位。如今,老人去世,自己又成了“孤儿”。今后何去何从?生命的船,在这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将如何颠簸?告别仪式上,她愁眉紧锁,面色苍白,神情忧郁。

周恩来这是第一次见到胡友松。当然,她与李宗仁结婚,以及她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周总理早有所闻。这样的时候,睿智超人的周恩来,当然可以揣摸到李宗仁这位年仅30的遗孀的复杂心理。告别仪式结束后,他走过去亲切地握着胡友松的手,说:“别难过,抢救无效。你放心好了,国家会照顾你的。”

胡友松十分感激日理万机的总理对自己的关心,那本就含在眼眶里的沮水,禁不住夺眶涌出。她真想跪下去,好好感谢一番眼前这位既普通又伟大的人对她的德公的关照和对自己的安慰。

阵阵哀乐,把胡友松的心都撕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