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政道与商道
1083100000010

第10章 学驭人:对待下属要恩威并济

身处官场,不但要会取悦上级,还要能驾驭下属。官员要想创造政绩,必须有自己的左膀右臂,有效忠于自己、愿意为自己卖命的下属。曾国藩身边人才济济,他是如何领导和管理这些人的呢?凡是人才,多有自己的个性或者脾气,曾国藩是如何驾驭这些有个性、有问题的人才,使其为己所用的呢?

1.赏亦有道

曾国藩在办团练初期,团勇与朝廷的正规军绿营军一起训练。他发现绿营军军风废弛,大部分将官们已经不像样子,唯独一个叫塔齐布的将官例外。于是,他把塔齐布招到自己麾下,对其加以重用,并经常向皇上称赞他。后来,塔齐布被任命为提督,掌管绿营军。

曾国藩担心塔齐布到绿营后,那些近乎于无赖的士军们不服他这个新提督,就与塔齐布商量应对之策,问塔齐布在治理绿营军方面有什么打算。塔齐布说道:“绿营腐败已甚,当今之务,首在严加整顿。”曾国藩听了直摇头,说道:“严加整顿,固是必行之事,但今日首务,却不在此。”

塔齐布感到奇怪,因为曾国藩一向对绿营军不满,认为绿营军是烂肉一块,早应该狠心割去。现在为何又否定对其严加整顿呢?

曾国藩看出了他的疑惑,说道:“论资历,你比不上前任鲍起豹。而且去年镇筸兵哗变,冲进你的宅院要杀你,这也是你与绿营军结下的仇恨。现在,你资历不及鲍起豹,军中不服者必多;你记下镇筸兵的仇恨,又必然引起镇筸兵的害怕。这样,会引起军心不稳。你现在治理绿营,当首在收抚人心,其手段只有一个字。”曾国藩伸出一只手,清脆地吐出一个字来,“赏!”

塔齐布按曾国藩的指示,遍赏绿营将士,火宫殿闹事的那几个镇筸兵,也都在赏赐之列,于是绿营皆大欢喜。塔齐布又特地请来以前与他有嫌隙的将官一道喝酒,绿营将士知曾国藩和新提督塔齐布宽宏大量,不记旧怨,军心立即稳定下来。

曾国藩认为,赏是鼓舞士气、笼络人心的最好的办法。但是,在赏的时候,也有很多方式和方法,赏赐物质财产,或推荐为官,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但是,有些时候,也可以用独特的方式来奖赏,这样可能效果更好。

湘军攻打太平军之时,由于岳州和武昌、汉阳的攻克,在曾国藩的推荐下,湘勇的大小头目都升了官。湘勇官兵打仗立了功,可以按朝廷规定升官晋级,这是出自天恩。曾国藩想,还必须用一种方式来表达他个人对部属的奖励和赏识。用什么方式呢?过多地发赏银,他觉得有违于自己“不怕死,不要钱”的宣言;拜把结兄弟,这是山大王的行为,他又很看不起这种方式。曾国藩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亲自设计,在白纸上画出一把腰刀的式样:长九寸,阔一寸,不求花俏,但求锋利,每把刀上刻“殄灭丑类,尽忠王事。涤生曾国藩赠”十四个字,并依次编号。他要向有功劳的官兵赠送腰刀,以表示对他们的奖赏。曾国藩认为在军营里,不论武职还是文职,都要有尚武精神。以个人名义赠送一把腰刀,既表达了自己与对方的特殊感情,又是鼓励湘勇的尚武精神。他确定了这种奖赏方式之后,又开始盘算着,认为第一批受刀者,人数要少,仪式要安排得异常隆重,使他们感到无上的光荣。这把亲赠的腰刀,今后要成为湘勇官兵人人企望的最高奖赏。

腰刀按曾国藩设计的样式做出来之后,曾国藩举行了隆重的发腰刀的仪式。本来打了一百把腰刀,但是他改发五十把,以此来提高腰刀的身价。

腰刀在隆重的仪式中按功劳级别分号发了下去,在将士中反响非常大。第二天就有将官跟曾国藩报告说:“昨天涤师亲授腰刀,在二万湘勇中影响甚为剧烈。得腰刀者,莫不感激涤师知遇之恩,发誓要跟着涤师,万死不辞。没有得到的,不少人找到我,要我禀请涤师再打造五十把,他们要凭战功来获取。”曾国藩一听非常高兴,看来自己的奖赏之策真正地起到作用了。

曾国藩在奖赏下属时,不但会想出独特的奖赏办法来,还非常讲究方式。对有些人会大张旗鼓公开奖赏,对有些人就不会公开奖赏,而是暗地里进行。

曾国藩的身边有一个非常得力的下属叫康福。在曾国藩兵败危急跳水自杀之时,康福挺身而出,救了曾国藩的命。可是在与太平军交战获胜之时,曾国藩向朝廷推荐为官的人之中,并没有康福。因为曾国藩认为康福是救了自己的命,与自己是私恩,所以不应该以公职来报私恩,所以他没有推荐康福,这一点,让其他将士非常佩服。他想提高康福的薪水,又担心别人会说康福是因救自己而得到额外好处,或许还会有人说,当初自己投水是做样子的假死,不然,何以对救人者这样重报呢?如果不报答,曾国藩心里又过意不去,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如何报答康福的好办法。一次,他偶尔翻阅野史,上载鳌拜厚报塾师的故事。他觉得这个方法好。于是暗地派一个心腹到康福的老家去,以康福的名义买下一座大宅院和三百亩水田,迁一户老实人住进宅院,每年代康福收这三百亩水田的租。不久,康福知道了这事,十分感激曾国藩的厚赐,对曾国藩更加忠心耿耿。康福有救主帅之恩,却没有加薪晋官,湘勇上下都称赞曾国藩不以官禄报私恩的品德,但是曾国藩私下里又重赏了康福,这是一举两得的奖赏之道。

虽然在升官加薪方面没有康福的份,但为了显示出其重要性来,曾国藩在分发的五十把腰刀之中,奖给了康福一把。因为曾国藩清楚,康福本有统领之才,因为自己需要康福这样的保镖,才一直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没有给他安排做统领的机会。为了证明康福在自己的心目中的地位,也让全军上下都敬重康福,于是赏他一把腰刀,这是曾国藩的奖赏策略。果然,康福得到这把宝刀之后,像爱惜性命一样爱惜这把宝刀,对曾国藩更是忠心耿耿了。有一次,曾国藩遇到太平军的追杀,康福保护在后面,因为太平军有人向曾国藩射飞镖,康福抽出腰刀奋力去挡,结果飞镖和腰刀一起落到马下。为了防止曾国藩再被射杀,康福只身跳到曾国藩的马上,以身护住曾国藩,逃离了太平军的追杀。事后中,曾国藩为康福的救命之恩再三表示感谢,康福却说道:“这是大人的福气。只是大人赐我的腰刀,不慎被飞镖击落,遗憾不已。大人亲手所赐,康福视它如同性命。”

曾国藩听了,感动地说:“回南康后我再亲手赠你一把。”由此可见,曾国藩这把腰刀起到了多么大的激励作用。

曾国藩在犒赏部下时,并不简单地赏些钱财或是举荐为官,他会有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喜好来进行,这种奖赏的作用犹如对症而下的药一样,效用会得到最大化发挥。

当年,曾国藩三番五次地邀请留过洋的容闳参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事,不顾容闳曾经与太平军合作过的前嫌。后来,曾国藩打算亲自到上海去视察一下容闳的工作,却一直没有闲时间。容闳听说之后,就亲自驾驶着新制的火轮船由沪赴宁来看望曾国藩。

曾国藩十分高兴,他兴致勃勃地登船观赏,并鼓励容闳,一定把上海机器制造总局办好,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在中国建机器制造局,这个事业非要办成功不可。中国的徐图自强,只能肇基于此。我看重你,主要还不是因为你留过洋,与洋人熟悉,而是看重你的能吃苦、性格坚毅。你千万不要辜负我的期望,今后不管有千难万难,你都要把这件事坚持办下去。”

“曾大人,卑职感大人知遇之恩,也深知此事重大,卑职一定尽力办好。”容闳办机器制造业已经五六年了,最初他是满腔热忱,恨不得立即学会外国的先进技术,制造出先进的机器来。可是在办事过程中,他深感处处棘手,步步难行。他本想向曾国藩诉诉苦,但是听曾国藩这一说,便觉得不论怎么样,也要尽力了。

曾国藩从“尽力办好”四字中,已知容闳的艰难,自己当初办湘军时,也是处处掣肘,非常艰难,对于容闳,他是非常理解的,但是又不能让他泄气,于是他说道:“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你拿张纸来,我送你两个字,作为暂时分别的留念。”

容闳忙拿出一张随身携带的棉料呈文纸,曾国藩写下两个大字:“患难”。又在旁边写了一行小字:“余将赴直隶,书此二字送纯甫,以志相交于患难之时也。”写罢,亲手把纸递给了容闳。容闳激动万分,打开从美国带回的牛皮箱,将它珍藏于箱中。后来容闳定居美国,西方友人愿以十万美金买下这幅字,容闳毅然拒绝。可见这两个字在容闳的心目中,比金银财宝都珍贵,是无价之宝。

由此可见,对于领导或主管来讲,在奖赏或激励下属时,一定要讲究方法,有些需要直接当众奖赏,有些就需暗地里奖赏。而且,在选择“奖品”时要有针对性,物质奖赏不可缺,但是有时一把腰刀或两个字,所起的精神上的激励作用,比金银财宝更有力量。

【跟曾国藩学做官】

一个好领导,一定要会奖赏属下。奖赏包括很多种,物质奖赏只是其中一种方法而已,对于领导来说,有一个既省钱又有效的奖赏方式,这种赏就是“赏脸”,也就是给面子。因为,人们都想有头有脸,都愿意有面子,若是上司给的面子,便会让人受宠若惊,激励作用很明显。但是,给人面子,最难之处便在于在威严和亲近间求得微妙平衡,此所谓“远了不亲,近了不敬”。曾国藩在奖赏士兵的方式上,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所以他的奖赏方式非常有效。

2.恩威并济是治理之道

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对待下属过宽,就会使工作作风松弛,下属会很懒散,进而影响工作效率。若是过严,让下属望而生畏,也难以激发积极性,甚至会众叛亲离。最佳的方式应该是宽严有度,恩威并济。

曾国藩在管理下属时,一直坚持恩威并重。他认为带兵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对待营中官兵,他常以父兄的身份向他们不厌其烦地谈为人处世的道理,言辞诚恳,每天还与官兵们一起吃饭闲聊。平日里,曾国藩常用鼓励、劝勉、宏奖等以仁体现恩的一套,但是,在涉及到原则的问题时,他就会坚持原则,对违反的人就会严惩不贷。

在与太平军交战初期,有一次,曾国藩派罗泽南的泽字营和金松龄的龄字营开赴江西。两营兵马初战告捷后,就来到南昌城南郊驻扎下来。当时,南昌城永和门被太平军包围,有一万多太平军的人马驻扎在附近。罗泽南求胜心切,想速战速决,便向金松龄提出当夜劫太平军大营的计策。金松龄并不同意,他担心太平军有防备,会弄巧成拙。

罗泽南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即使不胜,也可挫伤太平军的锐气。他提出自己带泽字营的兵马去劫营,让金松龄带领龄字营跟在后面。他若打胜了金松龄就带兵乘势追击,他若失败金松龄就带兵立刻赶来相救。金松龄虽然不同意,但是由于自己的声望、地位以及与曾国藩的关系,都不能与罗泽南相比,只得勉强答应。

当天夜里,罗泽南派人探听好之后,就亲自带领泽字营走在前面,金松龄带着龄字营跟在后面。哪知太平军的营盘四周都挖了陷阱,不是自己人不能识别。而且,当罗泽南从驻地启行的时候,太平军派出的探子就已经得到了消息。罗泽南带领的人马纷纷掉进陷阱,被事先埋伏好的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金松龄带领的龄字营见势不妙,没有前去救援,而是后哨变前哨,撤离了战场。后来,多亏南昌城内人马冲出来相救,罗泽南才幸免于难。

曾国藩知道这个事情后,勃然大怒。他觉得罗泽南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金松龄的败不相救。朝廷的正规军绿营军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屡次失败,主要原因就在此。倘若不对此事严加处罚,今后别人就会学习金松龄,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曾国藩认为,罗泽南劫营失之轻率,然其勇气可嘉,这种勇气不可挫伤;尽管金松龄不赞同罗泽南的轻率冒进,但他终究答应了共同行事,即使不答应,也不能见死不救,所以金松龄罪不可赦。

于是,曾国藩召集人马开了一个大会,对功臣进行奖赏,同时要严惩金松龄。曾国藩讲了一些鼓舞士气的话后,然后细讲金松龄的罪行,最后猛然提高嗓门,大喝一声:“把金松龄给我推下去斩了!”

大家都知道金松龄是有罪,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会将其斩首。台下的官兵一时全都吓懵了。这是湘勇建立以来,第一次斩自家兄弟,金松龄顿时脸色灰白,瘫倒下去。罗泽南一听也慌了,赶紧跑出来求情:“曾大人,金松龄罪虽该死,但卑职当初跟他商议时,他并不赞同卑职的主意,情尚可原,且又是初犯,目前正是用人之际,恳求大人饶他一死。”

罗泽南是曾国藩的至交,第一次叫他“大人”,这个面子应该给的。可是曾国藩想到今天若是饶恕金松龄的死罪,军纪、军法就失去了威严,于是驳回了罗泽南的请求。

金松龄清醒过来后,磕头认错求饶。曾国藩念及他担心家中的老母和孩子,就叫身边的亲兵拿来纸笔,写了几行字交给金松龄,说:“你看后交给一位信得过的人保存,放心上路吧!”

金松龄接过纸,只见上面写着:

“原湘勇营官金松龄因犯军法处死,家中老母幼子无靠,每月由营务处寄银十两,直到老母去世,儿子成人时止。

咸丰三年十月二十一日曾国藩于衡州演武坪”

金松龄看后,知道求生无望了,就把这张纸递给罗泽南,求他保管并督促营务处。

眼看金松龄要被处斩了,这时只见一人不顾一切地冲到台上,“扑通”一声跪在曾国藩面前,喊道:“大哥!请你看在母亲大人的面上饶金松龄一死。”此人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曾国葆是比较害怕大哥的,平日里一般是不敢跟他说话的。这回他见不说不行了,才硬着头皮闯上来了。他对曾国藩说道:“八年前母亲突发心绞痛,抬到镇上求医,多亏金大哥的父亲金老太爷,以祖传秘方竭力抢救,才抢回一条命来。金老太爷心地善良,担心母亲回家后难以痊愈,就将母亲留在他家里,亲自煎药服侍,三日三夜不曾合眼。倘若没有金老太爷的抢救,母亲的性命危已。转危为安之后,母亲视金老太爷为救命恩人,命我们兄弟要好生回报。恳请大哥看在金老太爷救母亲命的份上,宽恕金大哥这一次,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吧!”曾国葆说完,满脸含泪,直给曾国藩磕头。台上台下官兵见到这种情景,也都非常感动。

曾国藩听着弟弟的哭诉,心里也顿生悲痛,可是他想到“原则”问题,就平息了自己的心情,厉声说道:“曾国葆,此地乃湘勇练兵场,非白杨坪黄金堂,只有上下尊卑之分,没有兄弟骨肉之谊;只有军纪军法之严酷,没有私恩旧德之温情。你口口声声叫我大哥,哭哭啼啼诉说旧事,你是想要我以私恩坏朝廷法典吗?还不给我下去!”

曾国葆被骂得不敢再多说话,悄悄地退了下来。尽管曾国藩也是万般不舍,但是为了整顿军纪,维护军威,还是将金松龄斩首了。而罗泽南因为指挥不当,轻率冒进,被革去营官职务,戴罪留营,以观后效。

事后,曾国藩召见了金松龄的堂弟金龟龄,对金松龄进行厚葬,又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四百两银子来,要金龟龄代他送给金松龄的母亲,略表自己对金老太爷当年救母的酬谢。

官是官,私是私,曾国藩在这方面把握得很到位,不会因私情破坏了原则。经过他这次处置金松龄,让全体的湘军领略到军法的凛然不可侵犯,整顿了纪律,大大地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

【跟曾国藩学做官】

从根本上讲,曾国藩是非常爱护自己的下属的。他认为对待下属,“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则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久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在给潘鼎新等将官的批示中又写道,“第一,教之忠君,忠君必先敬畏官长,义也。第二,教之爱民,爱民必先保护闾阎,仁也。斯二者,总须纪律严明,训导有素。”

3.驾驭人才要软硬兼施

我们知道,非常的事业需要不同凡响的人去完成,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非常之功需非常之才”,而非常之才往往会比一般人更难驾驭。

汉武帝曾经下令求取贤才,命令各州举荐才干优长和不同凡俗的人。《资治通鉴》记载:“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蹄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腾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对待特殊的人才应该有特殊的方法,千里马虽然凶暴不驯,却能日跑千里,同样,有的人虽然遭到世俗的诟骂,却能屡建奇功,关键是看怎么来驾驭。这样的人才若是不服你,不愿为你效力,甚至来拆你的墙角,对你的事业不但没有好处,相反会造成很大的破坏。要想非常人才能为我所用,忠心地为自己效劳,就要有驾驭这种人才的本事。

曾国藩的身边人才济济,若是没有驾驭之道,这些人如何肯服他呢?曾国藩的驾驭之道就是软硬兼施。当然,是软硬兼施,不是软硬滥施,“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也就是要抓住关键,了解对方的心理,掌握住其权柄。曾国藩认为,人才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智者多诈,勇者多怒”,要使人才真正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做到两手都要硬,既怀之以德,又严之以法,使他们扬长避短,各尽其用。

曾国藩在带领湘军征剿捻军时,军中的两个有名的“刺头”刘铭传与陈国瑞发生了械斗。陈国瑞这个“刺头”是以勇猛闻名的,他天不怕地不怕,在与敌军作战时,营外炮子如雨,营中陈国瑞饮酒如常。有一次,在作战时,他在营中饮酒,一发炮子将他手中酒杯击碎,士卒劝他避一避。他抓起一把椅子,端坐营房外,高声大叫:“我是陈国瑞,有种的向我开炮吧!”

刘铭传在这方面不逊于陈国瑞,他从小就有一种豪霸之气。十八岁时,一个土豪到他家勒索,其父亲与哥哥皆跪地求饶,只有刘铭传愤而寻找土豪报仇。土豪欺他年少,对他进行污辱,不料他大步跨上前去,抢过刀子割下了土豪的首级。后来当了兵,但还是不老实,在剿捻过程中,与陈国瑞发生了械斗。前方敌军猖獗,这边又起了内讧,曾国藩很生气。可是大战在即,还指望他们带兵作战,所以不能把这两个“刺头”除掉,只能“拔拔”他们的“刺儿”,然后接着用。

于是,曾国藩想了个万全之策,揪住了陈国瑞过去参与过太平军以及他犯的一些错误不放,并以降职相威胁,陈国瑞被制服了。对刘铭传严厉斥责,嘴上说得狠,但对其过失不予追究,使他心生畏悸,又产生感恩之情。刘铭传在军中听从纪律,不再乱来,在战场上更加勇猛,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在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带领台湾军民奋起抵抗法军的进攻,使法军占领台湾的梦想破灭了。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正式撤道改建成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的第一任巡抚,这位悍将在曾国藩及其弟子李鸿章的“治理”下,最终也功成名就了。

一般而言,悍将多粗鲁、莽撞,要想利用悍将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悍将的优点是勇敢、不惜力,冲锋陷阵的时候,还真少不了他们,所以,就要“勇者去其怒”,驾驭悍将,无外乎两种手段,或软硬兼施,或外严内宽,坚持两手都用,两手都要硬,使其心服口服才行。刘铭传的成功,就是曾国藩制服悍将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但是,曾国藩手下并非全是悍将,还有智者,比如李鸿章。道光二十五年,李鸿章在父亲的带领下,来拜曾国藩为师。由于李鸿章很会为人处世,还有过目不忘的记性,深为曾国藩所赏识。李鸿章年轻时心高气傲,想要干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就离开了曾国藩。可是在办团练征剿太平军时,他屡屡失败,还受到排挤,无处落脚之时,又给曾国藩写信,想投奔恩师,不知道能否收留。曾国藩看过之后,将来信锁进柜子,既不复函,也不派人传话,他有意要挫挫这个高足的锋芒。后来见李鸿章表现得很令人满意,才将他留在军营中。

可是李鸿章适应不了军中的规矩,曾国藩规定,天未亮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不容许睡懒觉。曾国藩自己以身作则,每天和幕僚们一起吃早饭。李鸿章却有睡懒觉的习惯,一连三天,他都找借口不起床。第四天天未亮,亲兵又来敲门了。李鸿章烦躁地喊:“我病了,不吃饭!”

曾国藩知道后对李鸿章这种懒散和撒谎的毛病很生气,决心要治一治他,就吩咐手下人再去叫,说有病也得起来,大家都等李鸿章到后再用餐。李鸿章一听这话,赶紧起床,飞速跑到了餐厅。吃完饭后,曾国藩对他说道:“既然你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矩。此间所尚的,唯一诚字而已!”

从那天起,李鸿章一改过去骄懒的文人习气,虚心学习周围的一切,这才发觉恩师所带的湘勇,与自己过去所带的团练确有许多不同之处,从心里更加佩服曾国藩了。

曾国藩认为李鸿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他手下人才很多,有的忠贞,有的朴直,有的勇猛,有的善于策划,有的作战很顽强,但没有一个人有李鸿章这样洞察全局的清醒、机巧应变的手腕!于是他打算把李鸿章选为接班人。可是,随着交往的深入,曾国藩发现李鸿章不患无才,所患正在德上。曾国藩在选人时一贯是重德的,但是恰恰在选定接班人这个最重要的关头上失误了。他发现李鸿章官瘾太重,权欲太重,就决心治一治他这个毛病。有一次,朝廷命曾国藩带兵赴皖鄂一带征剿捻军,叫李鸿章接替曾国藩署理江督。李鸿章一听掌权了,兴冲冲地从苏州赶到江宁,曾国藩一见,对他这种做法很是不满,当时就没给他好脸色,也绝口不提交印之事。李鸿章知道自己做得太露骨了,从此以后,收敛了许多。

曾国藩深知李鸿章的缺点,最初的时候采取的手段是以惩治为主,随着李鸿章的官职和地位逐渐提升上来,曾国藩采取的手段则是情感上的笼络。有一次,李鸿章带兵出征,曾国藩亲自饯行。在席间,曾国藩深情地问:“你还记得初次与我见面的情景吗?”李鸿章赶紧点头说“记得”,然后回忆起父亲带他拜见曾国藩时的情景。“你那天穿一件不合身的夹绸长袍,怯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红着脸喊了声‘年伯’后就不作声了,像个大姑娘似的。”曾国藩开心地笑着,笑得李鸿章不好意思起来。接着曾国藩与李鸿章又回忆起了当年所看的书,回忆起了一点一滴。

“你还记得我们初次相见的情景吗?”一句话,使师生陷入当年的“美好”回忆之中,既拉进了师生的距离,又使李鸿章想起了自己年幼无知时的情景,这无意间提醒了李鸿章,自己有今天的地位,应该感谢眼前这位恩师。

后来,曾国藩再次调离,朝廷还是派李鸿章来接替曾国藩的职位。曾国藩知道现如今的李鸿章已被扶植起来了,实力非同寻常,今后继承自己名位事业的,已非李鸿章莫属了。德再差,只要不走到起兵谋反的地步,就不可能动摇现有的地位。曾国藩已不能开罪于自己的弟子了,所以,他开始笼络李鸿章,对其说道:“我要趁这个机会向太后、皇上辞去两江总督的职务,由你来正式担任。”曾国藩还微笑着说自己不妥的地方,李鸿章可以随便改,他深为学生超过自己而高兴,也非常希望李鸿章正式担任两江总督的职位,因自己近来身体很差,江督一职迟早要让贤。若要让别人接这个位子,自己不放心,一是因为湘军的粮草军饷都是出于两江,二是两江非常重要。李鸿章终于明白老师的意思了,他以坚决的口气说:“恩师只管放心前去,切勿存后顾之忧。粮糈银钱,门生自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两江重地,非恩师不可镇压。漫说恩师精力过人,就是真的累了病了,凭恩师的威望,两江亦可以坐而治之。”

在曾国藩的提拔与推荐之下,李鸿章地位越来越高,朝野内外,都说李家已取代曾家,成为天下臣民第一家了。曾国藩听了,心里有时也难免泛酸,但更多的是欣慰,甚至还有些感激。他清楚地知道,有李鸿章的兴盛和强大,就能确保他的事业后继有人,他的声名不会因人死而灭。纵观数千年历史,很多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在生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人一死,尸骨未寒便遭唾骂鞭挞,一生名望扫地。曾国藩知道自己在对待洋务和津案的处理上结怨甚多,倘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将自己的思想贯彻下去,并取得成就的话,一旦倒下,便也很可能逃不脱鞭尸扬灰的结局。现在有了李鸿章,有了他的不可动摇的权势和一些占据国家要职的部属兄弟,估计二三十年内自己还不至于身败名裂。曾国藩对自己十年前选定李鸿章作为传人的决策很为庆幸,并感激这个争气的门生。

可以说,李鸿章既是曾国藩选人成功的典型,也是其“智者去其诈”的驭人方式成功的典型。李鸿章才能过人,但是品德有所欠缺,曾国藩却能利用自己的驭人手段,使其一直为己所用,而且还光大了他的门庭,这种驭人方法和手段很值得身处仕途的人们学习。

【跟曾国藩学做官】

曾国藩说过:“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他认为,在使用人才时,如果要用智谋时就必须去掉他的奸诈,要用他的勇敢就必须去掉他的怒气,这样才能使其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