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一帝李世民
1089800000058

第58章 选贤任能(2)

在讨论“自古理政得失”期间,李世民为了完成自己既定的讨论,仅派尉迟敬德率精兵二十万去迎战突厥颉利。他也知道,颉利不是这二十万大军就能击退的,可是他当时只派得出这么多部队。大唐王朝的国库,确实差不多已经空了。闻听双方在泾阳大战,尉迟敬德虽勇挫颉利,却未伤其主力后,李世民已经感到情况不妙。果然没过几个时辰,颉利可汗再继续南进长安,还派使臣来朝讹诈。李世民见了颉利的使臣,不待其把话说完,就令手下将其扣押。好不容易待廷议有了结果,忙匆匆地赶到渭河来。看到颉利已到渭河北岸,李世民心里清楚,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颉利只要冲过渭河,长安差不多就在他的手中了。

这个颉利,长得牛高马大,凶悍勇猛,曾单掌就能击毙一狮,在突厥中威望甚高。突厥作为中国北方边境的一个古老民族,逐渐强大于北齐、北周间。到隋初时,已有控弦数十万军队的突厥,由于内部发生茅盾而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势力曾一度削弱。当时,统一了华夏的隋文帝,趁机对突厥大举进攻,大败东突厥,使之称臣。西突厥在隋文帝的打击下也一度非常衰落,被迫退回漠北。炀帝主政后,滥用民力,又三征高句丽,致使军事力量大减,反让突厥渐渐养足元气。到了炀帝后期,天下大乱,东西突厥趁势崛起,多次南掠隋朝北疆。这时候,隋朝举兵、起义的首领,为了自保和消灭各自眼前的仇敌,不少人反而一度投靠突厥,使突厥得以趁乱迅速地发展壮大。李渊起兵太原时,因为自己的力量严重不足,又怕突厥袭击,就曾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在许以财帛金银的同时,不惜低头向突厥称臣,以得到自己后方的无忧和突厥的支持。正因为对突厥的这种依赖,突厥一直不断欺凌唐朝。李渊当了皇帝之后,虽然给了突厥非常多的赏赐,但仍然填不满突厥的欲海。突厥自持其功,每次派使者来长安要财物,都非常横蛮无礼。李渊则因国家初建,四海未平,一直忍着,不敢与突厥翻脸为敌。

武德二年二月,突厥始毕可汗去世,李渊还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第二年六月,继始毕可汗之后的处罗可汗还率军帮助当时的秦王李世民进攻刘武周。就在这年秋天,处罗可汗死于暴病,李渊还再一次“罢朝”致哀,“诏百官就馆吊其使。”

这以后,继处罗可汗而立的颉利可汗,承父兄之业,兵强马壮,益轻唐朝。李渊鉴于国力还没有复苏,百姓尚不能安乐,还是不敢与突厥大动干戈,只用大量财物,稳住突厥。奈何颉利却言辞悖傲,求请无厌,每每流露出他想君临中原的野心。李渊忍无可忍,终于在雁门与突厥兵刃相见。因为是谋定而战,李渊此次大败突厥,斩敌万余,颉利狼狈败北,以至几年以来,再不敢露面。

没想到,如今李世民初登大宝,他竟然又出现了。而且来势汹汹,带了二十万铁骑,大有一举踏平长安,报几年前雁门之仇的意思。

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勒紧僵绳,沿了河岸,一前一后缓缓而行,一个惊险的计划,正在李世民脑海中形成。这时,对面河岸,颉利听了属下的报告,也带了几十个勇士,冲到河边,沿着河岸,与李世民并马而行。

15

清澈的河水,汩汩流淌,蓝天白云,辉映其间。李世民看着东流的渭河,很久,才扭过头来,看一眼对河一直在对他窥视的、趾高气扬的一群突厥,突然大声喊道:

“颉利可汗听着,武德三年,尔叔侄并亲从我,愿还五原之地与张长逊部众归唐,然后又背信弃义,一再背约入扰?后来得到便宜了吗?”

颉利可汗听了,知道后面一问指的是他雁门大败,一时非常气恼,大声回答:

“本汗此来,就是要报雁门之仇,马踏长安,让你这个大唐皇帝也尝尝失败的滋味?”

“你难道就不珍惜我们以前的情义?”

“情义,你们唐人,雁门关前杀我胡人上万,有何情义可言?”

“颉利,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雁门之战么?”

“……”

“你不言语,朕来替你回答,是因为你颉利是个小人,欲海难填,大唐答应你的都给了,你还再要,这才有了雁门之战。是不是,颉利?”

见颉利还是无言以对,李世民继续说:“颉利,你可知道,雁门之战,你何以会大败?”

“那时本可汗仅有八万铁骑,你们却来了二十万。”颉利说到这儿,哈哈大笑:“现如今,情况变了,本可汗这次带来多少铁骑,你知道?二十万,整整二十万铁骑!”说罢,颉利得意地哈哈大笑。

“你知道如今朕有多少铁骑吗?”待颉利笑过,李世民冷峻地诘问。

颉利听了,一时萧然。他已经听人说过,如今唐帝国的军队,已有八十万。但他也知道,这八十万军队要镇守若大一个国家的各个地方,很难集中起来对付他这支北来的突厥骑兵。因此,颉利稍稍冷静了一下,回答说:

“你的铁骑再多,也赢不了本可汗带来的二十万精锐。到明天,本可汗一定要马踏长安城,让你跪在本汗面前。”

李世民听了,一阵狂笑,声音冲天拨云、震波憾山。笑毕,李世民勒马跃向河边,大声吼道:

“颉利小人,朕不想以强凌弱,尔只管放马过来,朕现在就与你单独决战。你若害怕,要倾兵而来,朕也仅以百骑战之。快!快!快!颉利小人,快过河来,不要等到明天!”

突厥颉利,在虎狼中求生,多历艰险,遇事胆大勇敢,却也谨慎多疑。本来,他已经与他的侄儿突利商量妥当,到了渭水,稍事休息,立即冲过河去。如今,却见李世民一人,单枪匹马,竟如此凛然,不由疑从心生。这时,颉利身边的侄儿看着李世民,问他:

“这个人,就是活捉窦建德,逼降王世充的李世民。”

“正是此人,唐朝的天下,有一大半是他打下来的,隋朝后的诸王,都是他一一剿平的。这个人不但能征善战,还心狠手毒,他杀兄弑弟,逼父让位,什么事都敢做。”颉利瞪大眼睛说:“没想到,他做了皇帝,现在这种情况,还敢与我单挑,真是匪夷所思。”

“依侄儿之见,做了皇帝的汉人个个都贪生怕死,李世民胆敢如此,一定设有埋伏。”突利说。

“侄儿的看法,正合本汗之意。传令下去,部队安营扎寨,派出几队勇士,深入敌后,摸清敌情,然后再作决定。”

叔侄二人说着,引领随骑退回营地,再不理会李世民的吼叫。李世民见颉利叔侄议论一番,火速退去,忙回马营中,对尉迟敬德说:

“速派多支劲旅,日夜巡视河岸,绝不能使胡骑能过河来。”

尉迟敬德听了,心领神会,立即精心安排了巡视一事。

以后接连三天,颉利派出的侦探不是被捉住就是被追回,对于唐军的具体情况,一直还弄不清。就在这时候,程知节的十万铁骑,如涛水一般,汹涌而来。第二天,秦叔宝带领的十多万步兵,也随之赶到。这回,颉利的侦探都看见了。颉利知道程知节率铁骑到来之后,更加骇然,不但不敢贸然过河,还退回离渭河岸三十里处安营扎寨。此时的颉利,深以为三日前是李世民设伏诱他,由不得又气又怕。气怕过之后,想到雁门的大败,态度缓和下来,派出使者,与李世民和谈。

此时李世民虽有铁骑十七万,步兵十三万,兵力似乎大过颉利,但真要与颉利打下去,恐怕也很难取胜。何况国库已空,加之旱灾蝗灾困绕,此时与突厥来个两败俱伤,确实很不划算。为此,李世民早已是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现见突厥使者来谈,李世民即亲自安抚。几经谈判,李世民与颉利终于意见一致,双方在渭桥上“刑白马设盟”,保证以后兄弟相处,再不开战。

太原起兵之时,李渊曾以臣事突厥,而如今,李世民与突厥兄弟相称,想着这十多年来发生的事情,李世民感慨万千。

突厥回兵开拔之日,李世民立在渭桥上,目送着突厥渐渐远去,心中暗暗发誓:“朕一定要奋发努力,历精图治,使国力强盛,再过三年,朕当自强雪耻,再不受突厥之威胁!”

160、

从渭水河边剑拔弩张的战争中回到宫里,李世民一点也不感到轻松。他心里明白,要治理好国家,首先是要有一批好的,和自己一条心的官吏。经过再三权衡,他决心大刀阔斧地来做这件事。

首先是要让老臣退下去,李世民很快找到了一个机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老臣陈叔达与萧瑀在朝廷上发生了争执。严格地说,这样的争执在朝廷上当然是不可以的,但是作为很有资历的两位老臣,争一争又有何妨?

李世民不管别人怎么想,他紧紧地揪住这件小事不放,小题大做地以“喧闹朝廷”为由,让萧瑀与陈叔达两位老臣同时回家反省。陈叔达感到事情不妙,不愿再说什么,默默地呆在家里,自享天伦之乐。后来,李世民要起用他,他用年迈多病推辞,不愿再回朝廷。他怀念从前,偶尔去看看,从太极殿搬到大安宫里的太上皇李渊。而性情骨鲠萧瑀,却深感不快,上书时辞旨寥落,殊有怏怏之意。李世民阅过他上的书,苦涩地一笑,只好让他更长久地呆在家里。直到后来,有一次李世民去大安宫里替李渊拜寿,经李渊挽言说情,李世民才再复萧瑀官爵,让他重返朝廷。不料,萧瑀刚来上朝的第三天,又与大臣在李世民面前厉声愤争。李世民忍无可忍,哭笑不得,终以“不敬罪”再次免去萧瑀官职。从此以后,萧瑀再无缘入朝议政。贞观二十一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李世民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