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1091300000058

第58章 美国大学的“待客之道”

第五十八章 美国大学的“待客之道”

背后故事

2006年,北京大学因游客太多不堪重负,发出“限客令”,表示不再接待小学生及成人旅游团。当时,《参考消息》即向我约稿,希望介绍一下国外名校的相关情况。

2008年我在美国北部旅游时,去了多个美国长青藤大学,更对美国校园的开放性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国内,绝大多数大学都有围墙,没有的,往往那面是临山、临河或临海,不需要这种隔离物。但在美国,有围墙的大学非常少。

但也没必要就这个问题上纲上线。在美国,绝大多数民居也是没有围墙的,很多别墅区也只有形式上的一个绿色隔离;不像国内的民居,总被一道道的墙包裹着,大多数的房门,还都是厚重的防盗门。

这有传统习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各异等许多原因,光指责中国的大学欠包容,显然也失之片面和武断。社会整体如此,大学又焉能独自成为圣地?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成语就是例证。这样的升平日子,我们总是在期待着。

正文

2009年秋天休假,我去美国北部旅游,顺便参观了几所著名的美国大学,在感受美国大学学术氛围浓厚和历史沉淀深厚的同时,更感慨美国大学的开放和包容。

以哈佛大学为例,这所坐落在波士顿近郊的名校既没有围墙,也没有门卫,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也欢迎进出——知名大学本身就是旅游点,也都设有专门的服务中心,为旅游者免费提供校园地图、学校简介、参观要点,等等。

开放,通达,与外界连为一体,这或许是美国大学和被围墙包围的中国大学的一个显著差别。许多美国大学都自然地和城市融在一起,你只有看到大学的路牌,或者通过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才知道已经进入了校园。

美国学术上的自由开放,也自然体现在待客之道上,一般情况下,大学不会下“逐客令”的。

比如在耶鲁大学参观时,正值新生开始报到,在许多草坪上,就可见到围坐成一圈的新生,接受入校培训。我们这些游人从他们身边走过——对我们来说,他们就是一道风景;或许,对他们来说,我们也是另一道风景。

这种开放性,让许多中国留学生都颇为感慨。前几年北京大学对游客说“不”时,在哈佛读博士的郭凯就对我说,对美国大学来说,下“逐客令”是难以想象的。他说:“即使是像哈佛这样的私立大学,土地建筑都是私人财产,哈佛有完全合法的理由不允许外人进入。”但实际上,学校不可能这么做,因为这有悖学校的传统,也有损学校的声望。

即使是美国的军事学校,比如西点军校、海军学院等,也都对民众敞开大门。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进入校园,观看军校学生们的操演,参观学校的博物馆。

在培养了许多将军和宇航员的海军学院,一位值勤的学生兵就告诉我,多的时候每天都有几千人来参观,各个国籍的都有,学校也很欢迎,“但也有一条,你必须提供护照、驾照等身份证明”。

感叹外国大学开放,其实倒也并不是贬斥国内大学的保守。因为一方面我们确实要学习外国大学的包容性,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承认,我们的大学离外国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

郭凯博士认为,造成游客这么集中去北大参观,就在于中国的教育资源太集中,全国各地的人都到北大、清华,这是任何一所大学都承受不了的。“美国有很多很好的大学,哈佛再好,也只是诸多好大学中的一所,中小学生们不会像朝圣一样去这所大学。”

当然,美国大学也并不是没有弊端。以军事学校为例,我曾多次前往海军学院参观,该学院从未有任何收费的概念;但今年去西点军校时,则被告知,你必须购买门票才能进去。或许为了避免引起争议,门票其实是一张汽车票,你需乘坐专门的公共汽车才能入校参观。

或许,这是美国军方防范军事秘密外泄的一种手段。但让我感到诧异的是,难道海军学院就没有秘密吗?毕竟,这两所学校齐名,而且担当的职能都差不多,只不过一所培训陆军军官,一所培训海军军官而已。

西点是我参观过的唯一一所收费的美国学校,内部环境虽然很美,却是我感觉最差的一所美国学校。

本文发表于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