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1096100000022

第22章 蔬菜水果:荟萃东西,口中美味八方来(3)

以前哈密瓜是宫中贡品,百姓是很难见到的。它的历史要追溯到一千六百多年前了。《汉书·西域传》记载,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新疆地域中有若干个小国,吐鲁番盆地周围分布有哈密国(今哈密市)、吐蕃国(今吐鲁番市)、鄯善国(今鄯善县)。那时,哈密国最为强大。各小国向其进贡,每年都要换新的花样,不能重复,否则就会被侵略。有一年,鄯善国王正愁着今年无物的时候,有一大臣献上了锦囊妙计:“何不将当地的特产上等的甜瓜送给哈密国王呢?”于是国王按照大臣的意思,将上等的甜瓜作为贡品献给了哈密国王,哈密国王吃后对其赞不绝口,又将该瓜贡奉给了康熙皇帝。康熙品尝后大喜,十分喜欢,问身边内侍此瓜是何名,内侍也不知道,只知这是哈密王的贡品。于是康熙皇帝下旨,为此瓜赐名“哈密瓜”,并延续至今。

鄯善的哈密瓜品种很多。七月最先上市的叫“金皇后”,其特点是黄皮黄瓤,还有白皮白瓤园形体小的叫“一包蜜”,也叫做“醉八仙”。它们在食用时有如饮糖水、香气扑鼻,吃新鲜的最好,不易久存。八月上市的,叫“红心脆”,青皮红瓤的、酥脆可口;还有淡黄皮粉色瓤的叫“杨布拉克”,也叫“老头乐”,质地松软,含糖高、口感浓、让人回味无穷。九月上市的,有“绿芙蓉”,绿皮绿瓤,又称“冬瓜”;还有“伽师瓜”,是青皮黄瓤的。它们皮厚、籽少、肉肥、个头大、蜜汁四溢。这两种瓜适宜搬运,可长期存放。鄯善生产的哈密瓜不仅甜、香、脆,而且还有滋补、止渴、消暑、开胃、健脾的功效。

鄯善产的哈密瓜为什么会如此地好呢?原来鄯善有着哈密瓜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那里地处戈壁沙漠,气候干燥,日光照射时间长,地处吐鲁番盆地东部,地形低凹,空气对流慢,昼夜温差大,最关键的是哈密瓜从播种到收获都是由无污染的天山雪水灌溉,因此是新疆甜瓜中的极品。

石榴的由来之谜:

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相传石榴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失落在骊山脚下的一块红宝石。安石国的王子打猎路过此地,救了一只快要冻死的金翅鸟。这只金翅鸟为了答谢王子的救命之恩,便把失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块红宝石衔到了安石国的御花园里。没过多久园中就长出了一颗花红叶茂的奇树,国王给它赐名为“安石榴”。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石榴真正的原产地应该是伊朗、阿富汗等国。

公元前115年3月,汉使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返回时,将安石榴种带回了中原。从此,安石榴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石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得益于这块土地,更与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分不开。无论是从民间还是文献记载,石榴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外文化结晶的见证。几千年来,中国经济中心不断地向东南迁移,石榴也随之逐渐南下,也因此,石榴的各种文化也日渐发展了起来。在南北朝时期,石榴和石榴酒受到了各朝皇帝们的喜爱,出现了很多赞美石榴酒的诗歌。如:“玉案西王桃,蠡杯石榴酒。”“樽中石榴酒,机上葡萄纹。”到了唐朝,武则天也极力推崇,中国人民对石榴的热爱达到高潮,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韩愈等大诗人,都曾留下了有关石榴的著名诗歌。

在民间关于石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很早以前,临潼的山上住着一对父子。年近30的儿子,一直没娶上媳妇,他对80岁的老父亲非常孝顺。为了维持生活,儿子每天都上山砍柴。有一天,他在山中看到一只小白鹿,此鹿很奇怪,全身光秃秃的,没有一根毛。他从没见过这样的鹿,就走了过去。不料小白鹿转身就走,他向前走鹿也走,他停下来鹿也停下来。一会儿,小白鹿走到一个山洞前,小白鹿点头示意,走了进去。他看出了小鹿的意思也跟了进去。忽然前面有道金光,他向光走去。不一会儿他便看到前面又有山水,又有树和花卉,金光闪闪,有如仙境一般。一位白发老人走到他身边对他说:“我早就听说你十分孝顺、忠厚老实,你的孝心被人传诵。今天你来了,就别走了,替我管理果树吧。”他听后忙说:“我有老父在家,须我照顾,多谢您的好意。”老人见这位青年心地好,有孝心,就送给了他一棵石榴树。青年捧着石榴树,向老人道谢之后,就回了家。他将这棵石榴树种在院子里,很快就结出了又大又红的石榴。青年把石榴分给乡亲们品尝,还将种子散播到了各家各户。从此之后,石榴就传遍了全临潼。也因此,陕西人对石榴有特殊感情,每逢嫁娶喜事,都会送上以石榴为标志的枕头以表心意。

爱情果前身:

番茄早前是人们敬而远之的“狼桃”

番茄源于南美洲秘鲁国家,生长在森林里,是一种野生植物,被人们称为“狼桃”。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狼桃有毒,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瘤子。在它成熟的时候鲜红欲滴,红果绿叶,十分诱人。也正是因为这个,人们觉得它与色泽娇艳的蘑菇一样,是有剧毒的,因此人们对它敬而远之,没有人敢吃,只是将它当做一种观赏植物。

到了十六世纪,有一位名叫俄罗达拉的英国公爵来南美洲旅游时,看到了番茄,非常喜欢,便将它带回了英国,并用它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番茄有了“爱情果”、“情人果”之称。那时人们都把番茄种在庄园里,并赠送给心爱人。一代又一代的人延续这种做法,但没有一个人敢去吃它。

到了十七世纪,出现了第一个吃番茄的人。他是一位法国的画家,由于多次描绘番茄,被它的美丽诱惑着,虽然是“有毒”的浆果,但他终于忍不住了,想亲口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因此,他冒着生命危险吃下一个,味道真是不错,甜甜的、酸酸的。不过,他还是认为自己会被毒死,于是躺在床上等着死神的来临。但一天过去了,他仍然好好地躺在床上,他心想,吃了一个像毒蘑一样鲜红的番茄居然没死!他又咂巴咂巴嘴唇,兴奋地把“番茄无毒,还很美味”的消息告诉了所有的朋友。不久,番茄无毒的新闻很快传遍了全世界。

后来有人对西红柿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它含有多种维生素,是营养非常丰富的食品,于是便将它从公园里移进了菜园。到了十八世纪,意大利的一位厨师用西红柿做出了佳肴,客人对其称赞不已,从此番茄登上了餐桌。那位“敢为天下先”的勇士为上亿人带来了口福,番茄成了人们普遍喜爱的,必不可少的蔬菜。而西红柿传到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1983年,在成都凤凰山的一座汉代古墓中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西红柿的种子,这表明中国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栽培西红柿了。

如今,番茄既被人们当做一种水果,又当成一种蔬菜,科学家们证明了它含有多种的维生素和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和A以及叶酸、钾这些主要的营养素。尤其是它所含的茄红素,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等功效,不像西瓜、柚、杏只含有很少的茄红素,而且这个被人们称为“爱情果”的番茄,可以让女孩子们更加美丽!也可以让小孩子少生病。

番茄还具有较强的防癌作用,它对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口腔癌、乳腺癌和子宫癌都能起到好的作用。因为番茄中含有一种抗氧化剂——茄红素,它能够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并且它还含有多种有益的化合物,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也增强了番茄的防癌能力。

土豆的由来:

“宝贝”为何被认为与魔鬼有牵连?

马铃薯源于秘鲁。它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产业如今在原产地秘鲁正面临着威胁,原因是超产和售价过低。为此,秘鲁举行了“全国马铃薯日”活动,以重振市场信心。

马铃薯排在小麦、玉米和稻米之后,是种植面积最大的第四种农作物。中国马铃薯年产量约6600万吨,居世界各国首位,其次是俄罗斯、波兰和美国。马铃薯有7个栽培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和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四倍体种是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四倍体栽培种短日照类型最早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传入欧洲的西班牙的,后来经过人工选择,变为长日照类型,之后又传到了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

马铃薯传入我国较晚,算起来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最先引进的。主要种在东北、内蒙、华北和云贵等气候较凉的地区,现在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很大,居于世界第二位。马铃薯是一种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的蔬菜,已遍布了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四季都可栽培,产量也不错。在我国它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东滕州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乡”。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而位于雪峰山盆地洞口县,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那里气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雨多、雾多、气温低是马铃薯的乐土,可生产出优质、无毒的马铃薯。果实特点为个体均匀、病虫害少、淀粉含量高、味正、个大、皮薄、色鲜,香甜可口。

在十六世纪时西班牙人将马铃薯带入了欧洲,但欧洲人却不喜欢它,尤其是法国人。因为它生长在地下,不像麦穗伸向天空那样高贵。因此,营养丰富的马铃薯被认为与魔鬼有牵连,是巫草。法国国王想尽了办法来宣传马铃薯的优点:高产、耐旱、抗病虫害、营养丰富、便于储藏,等等,但百姓仍对其敬而远之。

后来,有个小官向国王献计,在一片空地上种植土豆,在白天要派兵看守,晚上再撤去守兵。百姓们很好奇,都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好东西,竟然需要卫兵来看守?于是,便有人在晚上偷土豆种在了自家的地里。偷种的农家越来越多,马铃薯终于在法国推广开了。不过,土豆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穷人的蔬菜。人们都承认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廉价食品,它可以喂饱士兵,还可以在饥荒到来时填饱老百姓的肚子,而那些达官贵人就不屑于吃它了。

直到近几年,人们才重视起土豆来。1999年9月14日,医疗教学中心体育营养学家帕特里克·萨巴蒂耶博士在巴黎专门为土豆主持了一次关于其特殊营养价值的研讨会。土豆可是蔬菜中的“一宝”。它低热量,每100克中含有的热量不到90千卡,比米饭和面食中的热量都低,它还含有相当于其自身重量2%的蛋白质,主要氨基酸含量与鸡蛋相差不远。并富含镁、钾、铁等矿物质,钾的含量比香蕉还要高。维生素含量也很高,除了维生素B1、B3、B6,还有维生素C,可以说是减肥者最理想的食物。

紫色的蔬菜:

茄子刚被引入时,人们把它当成瓜

茄子有一个令人心仪的雅号是“昆仑紫瓜”,竟是丧心病狂的隋炀帝所赐,茄子和苹果、葡萄一样,都是从国外来的“舶来之物”,当时是稀有的佳品,深受皇家贵族的青睐,“味美如酥酪,香润似脂膏,食色像玛瑙”,就是对它的称赞。茄子还有落苏、紫菜等别称,据说,它的原产地是印度,最初形如鸡蛋。什么时候,它从印度来到中国的呢?

很多人认为,它是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但还不能完全确定。公元533年至544年间的《齐民要术》中,已有种植茄子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南北朝以前,茄子就已经引入了我国。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茄子十分金贵,百姓根本吃不到。东晋时代,在石头城(南京)外、长江边上的“茄子浦”,陶侃和温峤的军队会师。“茄子浦”原系水滨,是专门培育茄子的种植园。一直到了唐代,茄子也没有被普遍栽种。生活在唐代的段成式,即《酉阳杂俎》的作者,他年轻时,曾跟随父亲段文昌上任剑南节度使,首次在四川吃到茄子,不知茄子为何物,因而请教工部员外郎张周封,张周封告诉他:“一名落苏。”张周封说茄子又称落苏是从《本草拾遗》中看来的。《本草拾遗》是盛唐开元时所撰,该书“昆仑瓜”条下云:茄子也,一名落苏,一名昆仑瓜。可见,一直到了唐代后期,茄子都没得到普及,不过当时已经有人把它称为“落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