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问题找对了,事就好办了
1105900000009

第9章 把握火候,分寸适度才能做对事

分寸决定尺度,尺度决定高度。事有大小轻重,应掌握分量,把握处理的火候、注意进退的分寸。在办事的过程中也只有掌握好适度的分寸才能把事情办到位。如果不掌握分寸,不在乎分寸,企图跨越它所框定的界限,只想“急于求成”、“立竿见影”,除了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多栽几个跟头之外,不会有别的更好结果。

此路不通彼路通

一旦被现成的所谓经验或权威所左右,你可能就会使自己的逻辑推理进入一个可笑的误区,并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由此,在你的头脑中,自然就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观点出现,甚至可笑到不允许有新的思维方式出现。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顽固不化,不知权变,做事一根筋,容易钻“牛角尖”,不会转变。许多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会被他看成是无法做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高效能的成功者从不迷信以往的经验、传统和权威,也从不迷信自己。他们只会用开放的胸怀接纳事物,用多变的思维解决问题!

A鞋厂的老板派两名销售员到非洲考察新鞋销售的市场潜力,两人回国后先后向老板报告。销售员甲兴味索然地说:“非洲人不穿鞋子,因此市场没有开发的价值,我们不必去了。”

销售员乙则兴致勃勃地指出:“非洲大多数的人都还没有鞋子,因此这个市场潜力无穷,应赶快进行开发,先抢得商机。”结果销售员乙受到重用,销售员甲不久后被辞退。

为了职业发展与促进生活品质,人人都应充实自己、扩大视野,于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合理与贴切的思考模式,作为行动的指导原则。

换一种思维方式,把问题倒过来思考,不但能使你在做事情时找到峰回路转的契机,也能使你找到生活上的快乐。

有一位老妇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浆布的人为妻,小女儿嫁给了一个修伞的人,两家过得都不错。看着两个女儿丰衣足食的生活,老妇人原本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她却每日都很痛苦,因为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老妇人就为小女儿家的生意担忧:晴天有谁会去她那里修理雨伞呢?而到了阴天的时候,她又开始为大女儿担心了,天气阴湿或者下雨,就不会有人去她那里浆布啊?就这样,无论是刮风下雨天,还是晴朗的天气,她都在发愁,人眼见着瘦了下去。

一天,村里来了个智者,当他听老妇人讲完自己的想法时,微笑着对老妇人说:“你为什么不倒过来看?晴天时,你的大女儿家浆布生意一定好;而下雨的时候,小女儿家修伞的生意就会好。这样,无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你都有一个女儿在赚钱啊!”老妇人听完之后,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起来。

要想成为一名杰出的成功人士,你就不能总是“一根筋”,死钻“牛角尖”,而是要勇敢地展开你思想的双翼,向左、向右、向上、向下,不断地飞翔,总有一个绝佳的方法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去发现。只要你善于思考,懂得创新,敢于打破规则,就一定能突破一切瓶颈,从而走向成功。

一个灵活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会吃亏。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陷入某种权威的思维定势之中,自设陷阱,自设障碍,死钻“牛角尖”,迷迷糊糊地转不过弯来,最终浪费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很多本可以办成的事情没有办成,可以完成的工作没有按时完成。这样的人永远也无法走向成功。

是的,世上没有打不开的门,也没有走不通的路。只不过开门的钥匙不是原来那一把,里面另有机关;走路的方式也不能按原先那一种,在陆地上不能行舟。总之,按老方法找不到出路时,就要另寻新路。

当你驾车驶在路上,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了,这时车前突然出现一块警示牌,上书4个大字:“此路不通!”这时你会怎么办?

有人选择仍走这条路过去,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势。结果可想而知,已言明“此路不通”,那个人只能在碰了钉子后灰溜溜地调转车头返回。这种人在工作中常常因“一根筋”思想而多次碰壁,空耗了时间和精力,却无法将工作效率提高一丁点,结果做了许多无用功。

有人选择停车观望,不再向前走,因为“此路不通”,却也不调头,或者是认为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再回头心有不甘且尚存侥幸心理,若我走了此路又通了岂不亏了;或者是想如果回头了其他的路也不通怎么办?结果停车良久也未能前进一步。这种人在工作中常常会因懦弱和优柔寡断而丧失机会,业绩没有进展不说,还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还有另一类人,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调转车头,去寻找另外一条路。也许会再次碰壁,但他们仍会不断地进行尝试,直到找到那条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这种人是工作中真正的勇者与智者,他们懂得变通,直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业绩。

“此路不通”就换条路,“此法不行”就换方法,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理念。

A地由于一些工厂排放污水,使很多河流污染严重,以至于下游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威胁,环保部门每天都要接待数十位满腹牢骚的居民,于是联合有关当局决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考虑对排污工厂进行罚款,但罚款之后污水仍会排到河流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条路,行不通。

有人建议立法强令排污工厂在厂内设置污水处理设备。本以为问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但在法令颁布之后发现污水仍不断地排到河流中。而且,有些工厂为了掩人耳目,对排污管道乔装打扮,从外面不能看到破绽,可污水却一刻不停地在流。这条路,仍行不通。

之后,当地有关部门立刻转变方法,采用著名思维学家德 波诺提出的设想:立一项法律——工厂的水源输入口,必须建立在它自身污水输出口的下游。

看起来是个匪夷所思的想法,经事实证明却是个好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促使工厂进行自律:假如自己排出的是污水,输入的也将是污水,这样一来,能不采取措施净化输出的污水吗?

“此路不通就换彼路”,正是遵循了这个信条,才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个真正卓越的人,必是一个注重寻找方法的人。当他发现一条路不通或太挤时,就能够及时转换思路,改变方法,寻找一条更为通畅的路。

一个优秀的人必是一个善于变换思路和方法的人,他不会固守一种思路,也不会迷信一种方法,他会审时度势,适时突破,在变化中迅速拿出新的应对方案。他相信,方法总会有的,只是还没有想到。

做事要讲究因事制宜

懂得因事制宜是做事成功的关键。做事一定要分出轻重缓急来,尽量避免在不必要的小事上纠缠不休而延误了重要的事情。既要检点细节、追求完美,又要善于集中力量干大事,学会化繁为简,懂得取舍。

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都要掌握适度的原则。通常所说的“掌握火候”、“划清界限”、“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等等讲的都是这种“火候”和“分寸”的问题。

“分寸”二字谁也逃不过,任何追求成功、谋求立世的人都不敢小觑它。“分寸”讲的是为人处世、说话办事必须掌握的尺度。

但这个“尺度”,这个“分寸”究竟在哪儿?答案并不像问题的提出那么简单,有的分寸在说话的多少上、详略上、言辞间、语调里;有的分寸在办事的轻重上、缓急上、大小上、情绪上;有的分寸在交往的生疏上、远近上、深浅上、礼仪上、感情厚薄上;也有的分寸在处世的态度上、观念上、思想上等等,不一而足。

人活着就要交际,就要办事。但是办事也是有学问的,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对不同的事应采用不同的致变策略,切不可一视同仁吃大锅饭,千篇一律用一种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如果总是这样“一根筋”,办起事来迟早会碰钉子。

非常事情,非常手段,才可以算是非常智慧。生活中许多事情只要你思想变通一下,抓住关键,提纲挈领,即可迎刃而解。

事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是放弃西瓜拣芝麻,还是丢掉芝麻拣西瓜,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涉及到他人及整体大局的利益。所以在这样的取舍两难的选择之问,就应该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尽量采用舍小取大、弃轻取重的处理原则。这样,虽然丢掉了小利,但所换取的可能就是大利或大义。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本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后来一跃成为赵国的上卿。

廉颇是赵国上卿,多有战功,威震诸侯。蔺相如却后来居上,使廉颇很恼火,他想,我乃赵国之大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你蔺相如不过动动三寸不烂之舌,竟位居我上,实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气愤地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从此以后,每逢上朝时,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争先后,总是称病不往。

有一次蔺相如和门客一起出门,老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连忙让手下人回转车子躲避开。门客见状,对蔺相如说:“我们跟随先生,不过是仰慕先生的高风亮节。现在,您与廉颇将军地位相同,而您见了他就像老鼠见猫一样,就是一般人这样做也太丢身份了,何况一个身为将相的人呢!

连我们跟着先生也觉得丢人。”蔺相如问:“你们嫌我胆小,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答道:“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既是秦王厉害,我都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难道我连秦王都不怕,却单单怕廉将军吗?”

蔺相如接着说:“我想强秦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位。如果我们二人争闹起来,势必不能并存。我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前头,把个人的事放在后头啊!”门客恍然大晤。廉颇闻之,深感内疚,于是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将相和”。

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流芳,就在于他能忍小辱而顾全国家大义,对事情的分量把握得好。赵国之所以不被他国欺负,就是因为有将相文武二人的威势。可见,把握好处理事情的分量,不仅利于个人关系,对集体对国家也是幸莫大焉。

办任何事情都应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的事发生后,须马上处理,延误了时间就可能与预期目标相悖离,或是财产损失愈大,或是身家性命愈危。有些人际关系的处理,发生之时,立即解决,可能会火上浇油,使事态发展愈严重,而冷却几日,使当事人恢复理智以后再处理,就可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处理事情,掌握处理的火候,对事情的成败至关重要。

受到别人的伤害,我们很可能暴跳如雷、怒发冲冠,与其如此,不如暂且迫使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再去想应当怎样对待,要知道,大多数人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的。

事实上,我们永远也无法避免受伤害,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何必忧之恨之?除此之外,要想别人不伤害你,还要时刻想到不要伤害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轻松,活得愉快。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不能独来独往。办自己的事情时,有时要涉及到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全盘衡量,把握分寸,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争取我们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

量体裁衣,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要交往、协调。在此过程中,如何做人,做一个受欢迎、受尊敬的高尚之人,是世人都在思考,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俗语说得好:“世上难事千千万,最难还是做人难”。

一个人要在复杂的社会中正确对待各种人、事,必然要学会“做人”。不谙此道者,必然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而精于此术者,则在做人时潇洒自如、事事顺利。

一个人有没有社交能力、办事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否把握说话尺度和办事分寸上。恰当的说话尺度和适窒的办事分寸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同、上司赏识、下属拥戴、同事喜欢、朋友帮助和恋人敬爱的最有效的手段。

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获信于人。意思是说每个人说话办事注意了分寸,就会获得成功。

一个人的办事能力非常重要。人们生活在世界上,置身于社会中,交织在各种矛盾、利益、关系之间,不管因公因私,为人为己,都必然要与人办事。而办事从更多意义上说大都是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不管是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不管是长远利益还是眼前利益,若想达到自己满意,实现自己的愿望,都必须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办事过程把一切运筹到自己手中。

世上早有“为人处事和说话办事都要讲分寸”的劝勉,但“分寸”到底在哪里,大多数人却未必说得清。能说清这二字的人,可以说都是最聪明、练达和城府极深的人,凭着对人事的明达、老成和世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跻身于少有的成功者队伍中了。有人说通往成功的路有多条,但殊不知每一条路上都布列着大小不一的“分寸”二字,不管是与人说话、与人办事,差不多都有深深蕴藏着分寸的玄机。

很明显,一个人在社会上把握不好分寸,就说不好话,办不好事,也更难做到愉快地与人交往,这样的人因不识眉眼高低,怎么能顺利地跨过成功的桥梁呢?世上能够把握分寸的人总占少数,也许这就是成功者总是少数的原因。

历数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特别是那些开国创业之君、霸业之主或那些历朝历代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的人,差不多都列入知轻重、训眉眼、懂分寸的睿智之士。世人通常提到的所谓“会说话”、“会办事”、“有人缘”、“识体面”、“知礼节”,几乎都是讲究分寸的大报偿。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就是讲分寸的楷模,无论是他的仪表,还是说话办事的风度,还是处理问题的刚毅,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分寸”在琐碎的生活中也是无所不在的。比如炒菜,盐多了谓之咸,盐少了谓之淡;裁衣,尺寸大了谓之肥,尺寸小了谓之瘦;工作,做少了谓之懒,做多了谓之狂;给孩子爱少,谓之无情,多了谓之溺爱……

我们在为人处事中必须把握好分寸,把握得好,能使生活和谐圆融。把握不好就会导致不良后果,轻则受赀议与诮呵,重则自毁口碑或功败垂成。人生碰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将事情做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只有将生理调节和自我调节结合起来,才构筑完美的人生,才能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我们在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弈为之。

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在日常行为生活中要做好清晰的思路,把握好办事的方向,尽职尽责,在这个“大家庭”中协调好关系,掌握好办事的分寸。

事有大小轻重,应掌握分量,把握处理的火候、注意进退的分寸,生活中毕竟我们不能独来独往,有关利益的事情一定要衡量关系,以大局为重,有些事情能办则办,尽力而为就好,若违背你的办事原则,一定要坚定立场,深思熟虑再做决定。

办事要量体裁衣,没有把握的事儿不办、不该管的少管,还要随自己的性格、人缘办事,最终达到理性的办事效果。

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们常说:“过头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做人万不可把事情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如果一下奔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掉头就不容易,只有留下一些余地才行。

有甲、乙两个人,他们在繁华地段各自得到一块面积相等的地皮。甲充分利用这块地皮,建起了一个豪华超市,乙只使用了地皮的一半,也建起了家超市,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商品的种类,乙的超市都不如甲的。

这两家相邻的超市在同一天开张,经营状况并不相同:大部分顾客涌进乙的超市,而甲的超市生意十分清淡。尽管甲使出浑身解数,但最终仍没有扭转失败的局面,甲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超市的规模要比乙强得多,怎么竟会输给了乙?其实,甲只关注了彼此的实力,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乙利用那块地皮的一半,修建了一个停车场和休息区,使得顾客有了自己的“余地”,自然大家都来照顾乙的生意。

做人给人留点余地,一般是指一个人在做人的方式方法上。既然都占了理,那么,从做人的角度和多元化的层次方面,又何妨给别人留点面子留点余地?

给他人留点余地,其实也就是在给自己留余地。既然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犯一次错识。那么,当我们今日以大度宽容的处事态度去给别人留做人的余地时,也就是等同于在给自己今后的漫漫人生路披荆斩棘,给自己未来不可预见的人生旅途中,提前预支别人给我们留余地的空间,降低人生路上的风险。

做事给别人留点余地,这既是为人之道,又是一种工作艺术。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做事给别人留点余地,并不说明自己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义乌有众多的企业主和经营业主,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既有各自独创的招数,也有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这是为数不少的义乌企业家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前面那位企业家做事给人留个“缺口”的做法,则从另一个层面向我们传送了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具有示范和启示作用。

做人做事留有余地,就是多给别人留点好处、说话不要绝对、不要轻易许诺、不要让对方太难堪等等,这些都能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如果把所有的事都给做绝了,不给他人发展的空间,别人也会这样地对待你,就会将自己困在一个人际关系的死胡同里面。

是的,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这是古训,就是说做事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绝,都要给自己留下退路,这样你就可以进退自如,都要给自己留个台阶。

生活中的很多事,起因复杂,因此办起事来更复杂。许多时候我们清楚,真理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道理就可以不依不饶。

少对人说绝话,多给人留余地,这样做其实并不是仅仅为对方考虑、对对方有益的,更是为自己考虑、对自己有益的。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人能够在交际圈内进退自如,而有人却常常被动,进退维谷。其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无疑与他们不善于在待人处事中留有余地有一定的关系。

《韩非子》中有一则寓言讲的道理也很深刻。“桓赦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不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这则寓言故事充分说明了: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留有充分的余地,留有退路,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陈平处理樊哙一事正是这则寓言最好的注解。陈平善始善终,以荣名显世,难道是偶然的吗?难道是头脑简单生性鲁莽之辈能做到的吗?

做事留有余地,给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有余地。有事没事,小心谨慎;人前人后,低调做事。生活需要自己不断在反思中去学习。

以退为进,做事的大智慧

做事时懂得退让之道,退让并不是妥协,而是一种魅力和眼光,是看到了退以后能更好地进。“退避三舍”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成语,也是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谋略故事。

晋文公重耳在国外流亡时,辗转来到楚国,楚成王把他当作国君一样的贵宾对待。一天,成王在为重耳举行的宴会上问道:“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当国君以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晋文公当时答道:“玉石、美女和绫罗丝绸你们都有,珍奇的鸟羽、名贵的象牙就产在你们国土上,流落到我们晋国去的,不过是你们剩余的物资,我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你们。”楚成王还是抓住这个话题不放,继续说:“即使就像你说的那样,你总得给我们一点报答吧!”重耳考虑了一下说道:“如果托您的福,能够返回晋国,有朝一日不幸两国军队在中原相遇,我将后退三舍回避您,以报答今日的盛情。若这样做还得不到您的谅解,我也就只有驱马搭箭与您周旋一番了。”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采纳中军元帅先轸的计谋,离间了楚国与齐、秦的关系后,又离间了曹、卫与楚的关系。楚国被激怒,楚令尹子玉立即率军北上,征伐晋国。

晋文公见楚军逼近,便下令晋军后撤90里(古时一日行军30里为一舍,90里即为三舍)。晋军后撤引起将士不解,他们认为,晋国之君躲避楚国之臣,这是一种耻辱的举动;何况楚军在外转战多时,攻宋国一直不能克,士气已经衰竭,晋军不应后退。晋臣狐偃向大家解释说,国君这样做,是为了报答当年楚国的恩惠,兑现“两国若交兵,退避三舍相报”的诺言。如果国君以前说的话不算数,我们就理屈了。

其实,晋文公下令退兵90里,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诺言,更重要的还是军事上的需要,想以此法来激励晋军将士,同时也使晋军避开楚军的锋芒,进一步养成楚令尹子玉的骄横情绪,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同楚军会战。

果然,晋军撤到城濮后,宋、齐、秦等国也分别派来了军队,支持晋文公的行动。而在楚军中,一些将士见晋军撤退90里,也主张就此撤军返楚。但是,子玉却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晋军后撤是惧怕楚军的表现,于是率领楚军紧追不舍,一直到城濮的一个山头下驻扎下来。结果,城濮一战,楚军被晋文公率领的联军打败。

“退避三舍”,其中包含着多层谋略,如借守信用,实现诺言,以争取舆论的支持,掌握战争主动权;欲擒故纵,借以纵敌骄傲;避敌之锋芒,疲惫消耗敌军士气;以退为进,寻找破敌最佳突破口等。而这一谋略最根本的地方应该说是晋文公动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

以退为进也是现代商战中的重要谋略。在商场竞争中,一个经营者如果不懂得以退为进的谋略,就会在盲目前进中碰壁。反之,当你所经营的产品出现市场疲软、难以销售的时候,当你与竞争对手在实力对比上相差悬殊、难以战胜对手的时候,不妨采用退一步的策略。以退求进,定能比盲目进取获更大的成效。美国著名企业美国钢铁公司就曾成功地运用这一谋略反败为胜。

众所周知,美国钢铁公司是1901年由三家钢铁企业合并而成的巨型企业。20世纪50年代,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到了60年代,日本钢铁公司占了上风,夺走了美国钢铁公司在世界钢铁界的魁首地位,美国钢铁公司屈居第二位。

大卫 罗德里克出任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后,为了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首先缩小公司的规模,然后再谋求新的发展。从1980年开始,罗德里克总共关闭了150座工厂,减少了54%的炼钢生产能力,淘汰了10%的职员,裁减了50万工人。与此同时,他出售了公司的大批林地、水泥厂、煤矿和建筑材料供应厂等资产,获得了将近20亿美元的活动资金。随后,罗德里克与公司有关人员一起,对美国几家大企业进行研究,最后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石油公司。虽然石油公司与钢铁公司的性质完全不同,然而,罗德里克此举的目的一是想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二是为公司拓展新的发展道路,以防不测。果然,当西方钢铁业最不景气的风暴袭击美国时,美国钢铁公司不仅没有受到钢铁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浪潮的波及,而且,由于公司开辟了石油业务,在面临困难环境的大背景下,公司还得到了发展。1985年一季度的营业额达45亿美元,仅石油及天然气的营业额就有亿美元,从中获利3亿美元。美国钢铁公司又开始重振当年的雄风。

所以说成大事,一定要懂得适时退步,以退为进的道理。要有弹性目光,能看到退与进的辩证关系,认识到退与进有怎样的不同结果。

做事要妥帖,下药下到点子上

许多人之所以在办事中走偏了路,归根结底是没有弄清楚主次目标的正确含义,常常耗费心力于那些并非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上,因此才会遭受那么多的痛苦。

做事要有心计的人,能在大千世界中看出潜藏在细微之处的机会,他们能在别人未觉察之前抢先一步行动,到等到别人有所察觉时,他们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法布利奥是纽约城里的一个摄影师,经营摄影生意已有十几年,而且在这一行中已小有名气,但却不知为什么,他突然改行开起美容沙龙来了。

就利润而言,如果经营得法,摄影生意并不会比美容赚钱少。而且,就发展前途来看,摄影是属于艺术创作范畴,很受上流社会人士的喜爱,要是深入钻研下去,很可能扬名国际艺术界。而做美容生意,整天为女人做头发、化妆,似乎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尤其在人力昂贵的美国,想要做这一行赚大钱也困难得很。

然而,法布利奥竟然舍弃了十几年的老行当,加入到竞争剧烈的美容业里来打天下,这种选择的确令人有些费解。虽然他现在住在纽约地区,而这里已经成为女人美容创新的领先地区,但仍有很多人在怀疑他为什么要改行?但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心计”之所在。

的确,摄影是他的本行,而且,如果他照着这个既定方向发展下去,也未必不会成功。但是对他来说,做这一行却似乎已没有什么挑战性,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他希望迎接更大的挑战。

怎么办呢?

一天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便起身穿好睡袍,信步走到凉台上。

正当他这样胡思乱想的时候,突然两个女人谈话的声音传进他的耳朵里。

“你看,我的头发乱得像茅草一样,连个整理的地方都没有,多寒碜。”

“我不也是一样,”另一个女人说,“所以我最讨厌大清早就出门。”

“美容院都是什么时候才能开门?”

“最早也要早上八点。”

“我的天哪!就让我这样蓬头垢面的坐飞机吗?到了芝加哥下飞机后可怎么见人呢?”

“凑合吧,我们到飞机上,自己随便梳洗一下就算了……”

很快,她们的谈话声就被计程车带走了,消失在夜空里。而法布利奥却呆呆地站在了凉台上,他的心绪突然在这一刹那间被这几句话激活起来,思想也开始沸腾起来,苦恼几天的问题,突然间灵感突现般地找到了答案——他要开一家一天24小时营业的全天候美容院。

他退回屋里,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仔细地思考这个刚刚进入他脑海中的问题。

他最先考虑的就是人手问题,想到培养人手,法布利奥立即有了自己的计划和打算。为了追求“美容城”一流的技术和服务,必须提高现有的技术状况。他想,今后所有的美容师都必须由自己亲自来训练,决不雇用外来的技术人员。

而且,他要把自己对“美”的理论灌输给他的工作人员,这是他在从事摄影艺术时就揣摸出来的心得。所谓“美”,并不只是突出,而是谐和;也不单指局部,而是整体。为女人美容、化妆也是一样,不仅仅是把脸部化妆得好看就行了,而是要与她的发型、首饰、服装以及整体气质等相配合,才能产生交相辉映的审美效果。

从这一刻起,法布利奥就为他的新行业立下了工作原则。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化妆师,不是一个唯唯诺诺,一切都听从老板和客人吩咐的工匠,而是要在必要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客人提出积极的建议,同时也应当为“美容城”的发展献计献策。

换言之,一个优秀的化妆师,不仅仅是为钱而工作,而且也是每一位顾客的顾问,向那些不知道如何打扮自己的人,灌输追求美和时尚的要领和方法,并且还应当做好老板的“军师”。

其次,法布利奥也想到,对于一家24小时都营业的美容院来讲,每一个开业时段都不能浪费,一定要下大力气作一番宣传工作,让那些习惯夜间生活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家全天候的美容院,不论在任何时间,都能为他们提供服务。

法布利奥思考了整整一夜,他据此还写了一个详细的方案……

在生意开张的前两天,法布利奥展开了他的宣传活动。他采取的是重点出击的策略,首先在百老汇各大戏院、电影院做广告,其他的广告一律暂时不做。

他这样做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他拿不出太多的广告费;二是他清楚即使多做宣传也没有用。因为他们的人手太少,万一来的客人多了,也忙不过来。

刚开始时生意并不太好,但法布利奥一点也不灰心,一有空闲,他就阅读有关美容的书籍。等有了客人时,他就一面工作,一面琢磨客人的爱好和心理,并尽最大努力满足她们的要求。

假如顾客是一个中年妇女,法布利奥总是利用美容方法使她看起来显得更年轻一点。假如顾客是一个艳丽的年轻女人,他就用各种方法使她显得端庄大方。

当一个生客人上门时,如果法布利奥发现她的化妆有一点不足,他总是会很委婉地说:“小姐,你的发型,要不要换一个新式样?”

如果客人说她已经习惯这种发型,不愿意变动,法布利奥便会趁机进言;“你看这样好不好?我替你另做一个式样看看,如果你认为不好,我再替你改过来,不必另收费用。”

在这种情形下,很少有人会拒绝他。而法布利奥以一个摄影师的审美观点,所修改的发型、所设计的美容形象,多半都能获得客人的赞赏。于是,法布利奥的信心更加强烈了。他相信,自己认为美的化妆样式,大都比一般客人自以为美的样式要好得多。

生意扩大以后,他惊讶地发现,竟有那么多人不知道应当如何装扮自己,不知道如何化妆才会使自己显得更美丽。而且,有些人还特别固执,需要费很大的唇舌,才能使她们改变对自己不利的审美见解。

于是,在这种认真工作的态度下,法布利奥美容城的生意突然火爆起来,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美容城”的名气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得满城妇孺皆知。

其实,法布利奥“美容城”的生意突然火爆起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甚至于可说是必然现象。而这一切也不过是他打破常规,创新经营的结果。

这样,经过法布利奥的不断努力,他终于成为了纽约最大、最有名的美容院的老板。他也因一次偶然的机缘成就了一番大业。

法布利奥的成功可以说是他独具匠心的经营理念的结果,正是因为他的理念符合了当时的审美趋势和时代潮流,才使得他的点子为他的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下药下到点子上,人生的境界会不一样。

办事难成功的人,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家每天都稀里糊涂,一点不晓得生命中真正对他们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无怪乎他们在得到所追求的东西之后内心依然空虚,叹道:“难道人生就是如此?”有的人整天忙东忙西,到头来发现忙得一团槽,什么都没把握好。做事有“心计”,懂得做事的条理和脉络的人最容易成功。

知进退做事方能游刃有余

一个人只有深谙进退之道,知审时度势,能洞悉对方意图,能审视自己处境,从而知进识退,进退有节,挥洒自如,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有些事情,不该办时就小能办,一旦办了,可能违法、违情、违理,使自己或别人遭受名誉、经济或地位的损害。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做人做事的方式。谁都想事业发达、家庭美满,谁都想受人尊重,办事顺利,但是只有那些既会做人又善于做事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他们的共同经验就是懂得并且善于利用进退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规则,有大规则有小规则,有明规则也有潜规则,这些规则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只要用心领悟规则的内涵,善于把握进退的火候,勇于抉择进退的时机,就可以改变不成功的做事方式,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光武帝时期,他的女儿湖阳公主新寡,光武帝和她一块儿议论朝廷大臣,暗暗地观察公主的心意。公主说:“宗弘的风度、容貌、品德、文才,大臣们谁都比不上……”。光武帝说:“我正要筹划办这件事。”过不多久,宗弘就被光武帝召见,光武帝叫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光武帝就对宗弘说:“谚语云:‘显贵换知交,发财易新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宗弘说:“古语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共患难的妻子是不应该被赶出家门的。”光武帝转头对屏风后面的公主说:“事情不顺利啊!”

显然,这件事属于不该办的事,臣子宗弘有妻有室,湖阳公主显然是属于“第三者插足”。如果皇帝办成了这件事,虽然在当时不属违法行为,但却是违背情理的。皇帝借用“贵易知,富易妻”来表达,宗弘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来回应。难能可贵的是,宗弘顶住了权势的诱惑,不为不道德的世俗观念所动,这种不攀龙附凤、清正无邪的高尚品格,堪称一代楷模。

在找人办事中,一定要在忍耐中懂得进退之法,因为,进退之法,是许多成大事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动要略。李鸿章在权力的争斗中,能做到该让就让,绝不冒险,所以他才有步步高升的机会。请记住:学会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事。

清朝时太监李莲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权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称“九千岁”。此人狐假虎威,老谋深算,心狠手辣。李鸿章以军功而升高官,最初看不起这些奴才,有意无意问得罪了李莲英。

慈禧太后有意静居,想把清漪园修缮一番,以便颐养天年。苦的是筹款无术,时常焦躁。李莲英日:“李伯爷是朝廷重臣,若能体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后,以宽圣心,当立下不世之功。”

李鸿章听到有这样贴近慈禧太后的好机会,岂肯轻易放过?当即满口应承,并马上献计献策,同李莲英商量。李莲英听了大喜,拍手称善,笑容可掬地着实奉承了李鸿章一番。他谦恭有礼地希望李鸿章人园内踏勘一回,看看哪里该拆该建,做到心中有数。

到了约定的日子,李莲英借口有事不能奉陪,派了个伶俐的太监领着李鸿章,转悠了一整天。事后不久,李莲英故意捡了个光绪皇帝肝火最旺的时候,诬陷李鸿章在清漪园里游玩山水。光绪最忌讳的就是别人不尊重他的皇权帝位。听说权倾当朝的李鸿章竟敢大摇大摆地在他御苑禁地游逛,顿时大怒。认为这是“大不敬”,是对皇权皇位的公然藐视和冒犯!光绪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申饬”,将李鸿章“交部议处”。

所谓奉旨申饬,就是由皇帝、太后或皇后派一名亲信太监,捧着“圣旨”去指着某人的鼻子,当众数落臭骂一顿。而被骂的人,既不能申辩,也不能回骂,还要伏在地上谢恩。这“申饬”虽不伤皮肉,却是极使人难堪的侮辱性惩罚。

李鸿章被御批“申饬”,他自然懂得其中奥妙,立即送了银子,没有当众受辱。李鸿章自然很快悟出了吃亏的原委,从此以后便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敬礼如仪。真可谓吃一亏,长一智。这就是李鸿章的退让之法——不去冒险与人争斗,而以守住自己为重。

这样看来:善于退让,也能赢得成功,因为这样做一则保住了自己,二则保留了机会。

当然,在有人违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办事时,你也绝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不负责任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别人,编造假的事实,求你出面作伪证,或者有人想让你同他一起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如果你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应有勇气拒绝这类无理的要求。

另外,有人请你代替完成工作时,如你的同事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往你身上推,此类情况,都应拒绝。因为,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社会舞台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既然承担了某种社会责任或契约,就应该践约。如果,当他们不能完成任务时,你也为他们去分担责任,那你是明帮暗害他们,因为那样做束缚了他们的自信心,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性。

的确,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有体会。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话,更是叫人头痛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不过,当你经过深思熟虑,知道答应对方的要求将会给你或他带来伤害时,那么,就应该拒绝,而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做出违心的事来,结果对双方都无好处。

给他人留余地,给自己留出路

“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这句老话所说的就是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留出一定的余地,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个充满风险、充满挑战的社会里,我们的生活、职业、娱乐、思维方式都将发生很大变化。要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好地生存下去,那么做事就必须要留有余地。其实,每个人在给他人留有余地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余地。

清末时期的重臣曾国藩是一位十分善于包容别人的人。他主张为人处世要“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多为对方留出一点儿余地。

对于身处庙堂高位的曾国藩来说,其周围趋炎附势之徒一定不会少,也不乏有热衷于宦途却又故作清高的所谓“大儒”。然而曾国藩却依然将他们接纳下来倍加礼遇。

当时,许多人都对曾国藩如此的举动感到十分的不理解,其中便有一个叫李鸿裔的年轻人。虽然他多次向曾国藩谏言,曾国藩却依然如故,并不多加解释。一日,李鸿裔在曾国藩的文案上看到一名大儒写的一篇文章《不动心说》,文中为了标榜自己的清高,写了这么两句:“将吾置于二八佳人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日:不动;又使吾置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利禄之心否乎?日:不动。”李鸿裔为了讥讽这个言不由衷的大儒,信笔在文章的后面题道:“二八佳人侧,红蓝大顶旁,知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题罢便扬长而去。

在当晚曾国藩就看到了这篇文章和李鸿裔所题的字,立刻命人将李鸿裔召来训之:“虽然这些人多为欺世盗名之徒,言行不能坦白如一,但他们之所以还能够获得丰厚的待遇,凭借的正是这些虚名。可是你一定要揭露他们,使他们失去了衣食的来源,那么他们对你的仇恨,绝不是言语之间就可以化解的,那么这不是自取祸端么?”李鸿裔闻听此言之后不禁汗颜,终于明白了曾国藩如此做的意图,从此之后便开始注重“内敛”。

人的脚所踩过的地方,不过几寸大小,可是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时,很容易跌落于山崖之下;从碗口粗细的独木桥上过河时,常常会坠入河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脚的旁边已经没有了余地。人若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就必须使自己的脚底下宽阔一些。

对于喜欢“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年轻人来说,谨言慎行,多为对方留下一些余地,于为人处世是很重要的。余地是相互的,留给别人的同时,也留给了自己。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身后有余望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意思是说人们风光时,凡事要留下余地,否则,一旦身陷困境,想回头就难了。

做事时给他人留下余地,这样不只是为他们留下了余地,更为自己留下了余地。相反,如果我们做事不留余地,那么以后遭灾的也许是我们自己。

每天上下班交通高峰时,公共汽车站总会出现混乱。车厢中间原本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先上车的人站在门口却没有为后面的人留下余地,不肯向里挪动一步,后面的人因为赶时间,紧抓车门,吃力地往里挤,结果,车门关不上,大家谁也走不了。如果前面的人多走一步,为后面的人留点余地,大家既可以很快地上车,也不会耽误时间,岂不皆大欢喜?

当然,留有余地也要讲究分寸,余地留得过多就是保守了。三国时的诸葛亮伐魏时,为了给自己万一兵败留下余地而取道祁山,结果六次皆败,最后饮恨五丈源。假如他能听取魏延的意见,冒一次险取道四川,也许历史上三国归晋的说法将会被改写。相反,秦朝末期项羽的楚军灭秦时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余地,渡河后破釜沉舟,烧庐舍持三日粮。结果这正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大家奋力一搏,一举将当时不可一世的秦帝国打得一败涂地,最终宣布了秦朝残酷统治的结束,楚霸王也就一战成名。

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为自己留下一定的余地,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不留余地,很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却透露出了一种杀机。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居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狼是中间最狡猾的。在山脚下有个洞,各种动物都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到各种的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们来送死。第一天,有一只山羊经过,狼赶忙追上前去,山羊拼命逃窜。突然,山羊找到了一个可以逃生的小洞,从小洞仓皇逃窜。狼很生气地把小洞堵死了,心想,这下就再也不会功败垂成了!

第二天,有一只兔子路过,狼连忙起身奋力追捕,结果,兔子找到了更小一点儿的洞,并从洞口逃生。于是,狼又把类似大小的洞都堵上。还心想,这下可就万无一失了,别说羊,就是与兔子个头接近的狐狸、鸡、鸭等小动物也都跑不掉。

第三天,跑来了一只松鼠,狼马上飞奔过去,追得松鼠是上蹿下跳。最终,松鼠还是从洞顶上的一个通道跑掉了。狼为此非常气愤,于是它一气之下堵塞了山洞里的所有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个水泄不通。干完后,还对自己实施的“绝妙”措施非常满意。

然而,第四天,突然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面跑来跑去,可是苦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这只狼被老虎吃掉了。

不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也将没有了出路。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凡事懂得留有余地。

狡兔三窟,留有余地逃生;得势不忘失势,留有后退的余地。强盛而不忘衰败,富有而不忘破落。甚至人情世故,恩怨是非,都需要留有余地。树与树之间,留有间隔,才能长得茂盛粗壮;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避免双方之间的摩擦与纠纷。制定计划,须留出点余地;享受人生,也要留出点余地,还是俗话说得好:家有余粮,日子好过;日有余用,生活安逸。

留有余地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伤敌,若失手则会伤己。这个分寸的拿捏需要我们自己掌握。我们应凡事多思考,留一些余地,这样不仅是为他人留下余地,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余地。

不要把事情做绝

话不能说绝,事不能做绝。做事情,做到位就可以了。大多数人总是想把事情做到绝处,这是没有多少益处的。退一步便海阔天空,也许还能让你事业有成。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就业非常困难。有一位17岁的美国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做售货员的工作。

在圣诞节前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顾客,他衣着破旧,心情沉重,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姑娘因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6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落到了地上。她连忙捡起了其中的5枚,但第六枚却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她看到那个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醒悟了戒指的去处。戒指就在这个男子手里。但怎样才能把它拿回来呢?能硬向他要吗?他不给怎么办?去报警,可店里没有其他人。

再说,即使能这么干,也势必要惊动老板,她的工作还能继续干下去吗?怎么办?

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把时,姑娘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姑娘没有开口。“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

“是的,的确如此。我的处境还不如你。”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您祝福吗?”

姑娘立即也伸出手,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她用低低的但十分柔和的声音说:“也祝您好运!”

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处。

这是一起盗窃案。一般来说,人们通常的处理方法,不外是想方设法抓住盗窃者,追回赃物。但是这位姑娘并没有这样简单处理,而是用一席话彬彬有礼地达到了预想的目的。而那个盗窃者良心发现之后,也没有出乖露丑,而是非常体面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就这位姑娘而言,如果被盗走了一枚戒指的话,其后果不堪设想。就是抓住了盗窃者夺回戒指,张扬出去,被老板知道个中原委,姑娘也会因工作疏忽而被解雇。何况那个男子是一个落魄者,“同是天涯沦落人”,善良的姑娘也不想因此而雪上加霜,伤害这个走投无路的失意者。

“对不起,先生!”姑娘首先用礼貌称呼语,语气适中,不慌不忙地叫住了这位男子。这样既传递了信息,又创造了一个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当时姑娘慌不择语,或者语气过重的话,要么是那男子如惊弓之鸟,三步并作两步,消失在门外;要么是惊动了别的同事,闹得人尽皆知,那都不是姑娘所希望的。

当那个男子接连问两个“什么事”时,聪明的姑娘从他的表情及其问话的方式腔调中肯定了自己的判断,也洞察到他微妙的内心世界,她感到眼前这个男子不是那种惯偷。而是好人被穷困所迫的一念之差。他很可能接受自己的处理方式。

姑娘决定继续采用含而不露的暗示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达到目的——“这是我头回工作”,暗示我也和你一样,千辛万苦找不到工作,现在是头一回工作,咱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同病相怜才对。“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意在为前一句作陪衬,言外之意是如果你把这枚戒指“拿”走,那我就要失去这份差事,再找工作就很困难了,就像你现在一样。

这两句话把自己和那男子感情上的距离拉得很近。当男子传达出愿意归还戒指的信息时,姑娘不失时机地握住他的手,说上一句“也祝您好运”,抚慰了失意人感情上的失落和内疚。

把事情做绝,等于把自己的退路堵死,这是普通人的成功之忌。

民间有很多俗语:养儿防老,囤谷防饥;晴带雨具,饱带干粮。说的都是为明天留出一点后路,留出一些余地。闽南话中也有一句俗语: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处。意思是说与人相处,凡事不可做绝,要记得彼此留有余地,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见面,都不会难堪,不会陷入尴尬境地。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与人相处的时候,忍让和宽恕是一种美德,但是,必须要把握住一定的限度,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不必斤斤计较,但在大的原则、伦理、法度等问题上决不能退让,这是正义。一个人如果不能坚持原则,以牺牲根本的东西为换得一时的苟安,那只能是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就更谈不上其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这样不识好歹的混人,他们为所欲为,得寸进尺,把其他人的忍让当成是好欺负,可以占便宜,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步步紧逼。

对待这种人,在经过几次忍让之后,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则不应该再忍让下去,可以适当地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并通过正当的方式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样,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不是。

当然,这种晓得以厉害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真正的态度,这便是可以参照的一条原则。

哲学上常常把度作为质和量的统一。也就是说,在度之中,包含了量和质的结合,事物的性质变化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而一旦超出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便会出现新的特点,正如水在100度之内仍然是水,可一旦烧开就变成了蒸气。在采取忍耐的策略时,也要有一个度,比如在下列情况下,就不能一味采取忍让、姑息的策略。

所谓“事不过三”,说的是人们对同一对象的宽容和忍让以一次、两次,但决不可一退再让。忍让到一定份上,必须有所表示,使对方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退让不是一种害怕和无能,而只是出于一种大度,从而不再继续懦弱下去。

有些人在侵犯别人的切身利益和权限之后,由于对方采取了忍的态度,使之得逞。可是,这种人在得逞之后,发现了新的目标、新的利益,从而刺激了其利欲,以至于使原来的行为转化为另一种难以接受的事情。这时,作为当事人,决不能依然保持一种忍的态度,而是必须随着事物性质的变化而考虑予以反击和抵抗。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这所以会这样,就在于那些不识好歹的混人,常常会由于得到某些不公正的利益如女色、钱财、名声、地位之后,使自己的行为在一种恶性膨胀了的邪念的驱动下,由一般的越轨而发展为犯罪。如果是这样,我们决不可再一味的忍让姑息下去。

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通常会产生一些极端的暴力行为。由于有些恶人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金钱、邪色欲,会肆无忌惮地一意孤行利用手中的权势,采取抵毁、诽谤他人名声、砸碎人工作饭碗、轰抢挑拨人眷属恋人等卑劣的手段,从而在心理上、感观意识上,幻象恶势力能够彻底的击溃敢于反抗威胁他的人。这是很容易地把人惨逼上“绝境”的,以至于遭受迫害的人会产生出一种忍无可忍、不是拼个你死就是我亡、顽强、勇猛、持久的战斗抗衡心理。

成熟的人应该懂得要保持自己的骨气,把自己的刀剑插入刀鞘,但需要自卫求生时将毫不犹豫地拔出来。既然你都已经躲不过去了,还不如趁早解决,在逆境险恶中求取生存。所以请能与人出路,便是给自己活路,以“方”作为“圆”的补充,才能刚柔相济,达到圆满做人的道理。

我们要知道保持勇气的重要,不要过分走极端的抬高他人,以至对之怀敬畏。没有谁能超越人性的局限。领导只是职位比别人高些,但仍然是人民中的一员,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身份只是社会分工职业不同,权威只是一种地位带来的表面力量而已。”

其实,为了保障自己必要的权利,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不必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让那些凶猛、残暴的动物们感到无从下口,得不偿失。

所以,做人靠手腕,手腕就是做人的方圆之道,办事做人都不可拘泥于一端,以“圆”作为适应社会,协调乾坤的行为准则,必要的时候,要亮出“方”的锋芒,才会在社会之中站衔脚跟,走向圆满的做人之境。

进退有度,灵活积极做事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处事就是如此,“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是必须要牢牢记住的生存法则。如果你一味冒进,无异于临渊纵马,必将摔个粉身碎骨。

李嘉诚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凡事以商业利益为准绳,能赚就赚,不能赚就退出,决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拖泥带水”,这一点很重要,当面对不利的局面时,只有快刀斩乱麻,迅速退出,方能自保。

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目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惟有如此,方能在商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是,这不是说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退”,退也要有个限度,有些时候就坚决不能退让,这不是小器,而是一个投资者,一个真正“玩”钱的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否则就有可能一泄千里,永远也翻不了身。

进退有度,竞争得体。遇事穷追猛打,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见得对自己会有什么好处。真正善于搞好关系,做事得体的人都懂得进退之道。世界上不存在永久的绝对的成功和永久的绝对的失败,一定要善待你的竞争对手,给对手和自己都留下一个回旋的余地。

分寸在很大程度上含有“火候”的意思。能不能办成事,能不能把事办好,有一个分寸问题。说话有度,交往有节,办事得当,往往成功。不卑不亢,不软不硬,不偏不倚,讲的就是一种分寸把握。人生在世,就要做事。为官掌权,更要为人民、为社会做事。如何做事?古代先贤多有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得。不过归根结底,方式虽各有千秋,目的却只有一个,不外乎要把事做好、做明白。

我们在谈到做事之道时,更多的时候是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勇气,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做事的策略,能进能退也是一种做事能力。

的确,疾风知劲草,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做事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风波曾闹得沸沸扬扬。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莱温斯革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如果死不承认,采取死撑着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顿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将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经承认了我自己的错误。这么做,你们有权利让我下台,你们也有权利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

说克林顿“死猪不怕水烫”也好,说他狡猾也好,但最终是他胜利了。

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的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的最关键的时候,经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渺茫。

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认为:“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他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反倒显得没有一点风度。

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契机,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事情完全在互联网上披露后,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证实。

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他们就已经奖自己人性化了:他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罪,赢得人们的同事。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这就是会做人者的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