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绵州神游
1108600000002

第2章 绵阳国宝辉天下 (1)

绵阳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5件国家级出土文物,是绵阳先民们智慧与力量的结晶。这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敬畏和守望,这是一个民族两千年来历经无数兵燹祸乱而文脉不断的依据和明证,这是一个民族的先知者们用生命和鲜血积淀下来的精神之花。

汉平阳府君阙

平阳府君阙位于绵阳博物馆所在地。阙檐上原刻有"汉平阳府君叔神道"铭文,故名。又俗传此阙系三国蜀将张飞的一对书箱坠落化成,故乡人又称之为"书箱石"。

平阳府君阙为墓阙,建于东汉末期(公元195年前后),坐西向东,占地13.51平方米。南北二阙相距26.20米,阙为双出阙,高的为主阙,低的为副阙(亦称为母子阙)。全阙由阙基、阙身、阙盖三部分构成。南阙主阙高5.45米,宽1.66米,北阙主阙高5.29米,宽同南阙。子阙高1.74米,宽1.18米。

阙基座由三块纵向排列的大条石平铺,基座表面刻有斗子蜀柱及地面枋。其形如同周围的斗子蜀柱成平座状。主阙阙身由六层石条及石板组成,子阙阙身由四层石条和石板叠砌而成。东西两面各刻有凹槽的方柱三根,柱脚联以宽大的地栿,柱顶贯以宽大的楣枋,使阙身形如一面阔两间的仿木结构石建筑。子阙建筑形式与主阙同。唯柱楣尺寸略小。主阙阙身楣枋上座有栌斗,并与阙身柱头对应。除主阙当心栌斗表面刻有兽头以外,转角栌斗为承纵横两向的柱头枋,柱头枋共两层,上下间垫以短柱。在最上一层柱头枋上刻有伸出的拱头,其上承托一斗二升式斗拱,东西正中柱头铺作拱头,卷杀规整,转角拱头圜和突出,子阙斗拱,中心柱头铺作与主阙同,仅尺寸略有差异。平台位于斗拱之上,其表面刻有精美的云水卷草纹。介石为平台上一覆斗状石块,上大下小,其上支撑阙盖。阙盖下有檐枋一周,"汉平阳府君叔神道"铭文就刻在南阙檐枋的枋头上,现仅存"汉""平"二字,"府"字隐约可见。阙顶为单檐庑殿顶,顶上刻檐椽,椽子至角斜出,顶面刻有瓦陇,顶中刻有折道一周,给人以重檐的感觉。

在平阳府君阙阙身上布满了苍劲有力、古朴生动的雕刻。南阙主阙阙身楣枋之上雕刻有车骑出行图。为压地平纹线浮雕。出行图其首刻有双骑导引,其后有带剑步卒八人,成二列纵队随马疾行。紧接着为轺车六乘,车皆为双辕驾,每乘车后还跟有带剑步卒一人,后有车随行。在转角栌斗位置上,各刻有高浮雕的角神,角神作袒胸露肚的力士状,或作母子猴相抱,或母子蟾蜍相亲,或作朱雀展翅欲飞状,好像这座建筑由他们支撑着似的。在斗拱拱壁上,也布满了各种生动的浮雕,有神奇仙灵、飞禽异兽,捕猎、抚琴听琴,仙人戏马等图。

在北阙介石东面的中部刻有一半启半掩的门扉,一双髻女子双手扶门,侧身向外眺望。在西面介石中部刻有一昂首翘尾漫不经心行走的虎,在介石的西南角上刻有二龙相缠,东南角上刻有二虎嬉戏,一驯虎力士上身裸露,肌腱突出,无畏无惧牵着一虎尾。造形生动,雕刻十分精致,在东北角还雕着一奔驰的雄狮。南阙介石的雕刻与北阙介石略同。不同之处是在介石东面正中刻一人抱一物,西面正中刻一贪婪的饕餮,头长肉翅,面目狰狞可怖。在西北转角处刻一背长双翅、腾飞奔驰的天马和一戏马的羽人,雕刻古朴雄浑,是汉雕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在两副阙阙身上也分别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浮雕。

此外,在平阳府君阙南北二阙阙身上,还有梁武帝萧衍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佛教徒铲去阙身上原有汉代雕刻,重镌的佛教造像29龛和题记3则。这些南北朝雕刻与汉代雕刻迥然异趣,是研究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平阳府君阙系全国现存的20余处汉代石阙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双出墓阙,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岩寺

云岩寺在距江油市北25公里的窦圌山(原名圌山),圌山以其山形外貌似圌(上小下大的米屯子)而得名。相传唐代彰明县(今江油市)主薄窦子明,慕此山清奇幽秀,弃官隐居于此,功成名就,羽化飞升,于是圌山前面冠上窦姓,名窦圌山。窦圌山呈南北走向,长2.8公里,宽1.68公里,面积4.7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4°49',北纬31°55'。海拔高度1140米,相对高度540米。窦圌山以其山势奇特而享誉中外,是四川继峨眉、青城、剑门、三峡之后,又一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李白赞叹:"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江油县志》载:"云岩寺在圌山,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建,分东西二院,东禅林西道观。"云岩寺古号云岩观,位于窦圌山中部,背依三座顶峰,面对江油古城(今武都镇),东傍悬崖绝壁,西邻群峰密林,视野开阔,气势宏伟。云岩寺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毁葺交替,佛道相争的历史。现存建筑除西边的飞天藏殿外,全为清式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文武殿、护法殿、大雄殿、经楼五重主体建筑。两侧再辅以配殿、经堂、禅房、客厅等。整个古建筑群,主次分明,错落有致。

山门重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呈八字形,为歇山式假重檐结构,面阔三间。大门悬立"云岩寺"匾额,为于右任手迹。

文武殿是云岩寺的第二重建筑,重建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因原塑有文臣武将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倒塌,1989年按原样重建,为混泥土梁架的仿木建筑。

护法殿又名天王殿,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为单檐歇山式结构,筒瓦屋面。梁架施有叉手,保留宋、元风格。殿中供奉弥勒佛像,两侧塑四大天王,背后塑韦驮立像。

大雄殿是云岩寺的主体建筑。门外设台阶,台阶中安盘龙浮雕御道,两侧修碑亭作引。殿为单檐歇山式,用材宏大,气势雄伟。面阔三间,高10.2米,宽14米。前廊柱上施装饰斗拱,安龙、象昂头。正面装六合门,上雕龙纹,其余三方火砖封墙,墙上嵌琉璃件图案。殿中设雕花神龛,上坐佛主释迦牟尼,侧侍弟子阿兰和迦叶,两边塑十八罗汉。门外挂著名书法家谢无量楹联:"飘渺得仙梯过眼云烟都是幻,逍遥齐物理行天日月本无私"。

在西配殿内,有飞天藏(又名星辰车)一座。《江油县志》载:"飞天藏在圌山,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建,元至正重葺,明季兵火,唯此独有。"飞天藏是根据宋代《营造法式》的小木作而造。中立大柱,下撑于地坑中的寿山佛海铁针上,上固于梁架之间,圆柱上架木枋,构成八棱八方四层的巨型木塔,高10.3米,直径7.2米,能自由运转。每层间设腰平座,平座斗拱密促纷繁,制作精巧;腰檐造天宫楼阁,阁中设神龛,天上二十八宿,一百零八将,道教诸大师,或坐或立,宛如一座人间天堂。木雕的道教人物,楠木精制,做工精细,刀法流畅,线条明快,外侧施滚龙抱柱,金碧辉映,额板上作沥粉彩绘,富丽精美,是宋代文化艺术的一座瑰宝。

震经楼是云岩寺最高一层建筑,重建于清同治六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文化大革命"中倒塌,1993年集资重建。下作观音堂,内置玉石观音像。

穿过云岩寺,经过通幽、人间天上、别有天、一线天、春台、升仙桥、碧云洞天等自然景观后,便到山顶。山顶由三座孤峰组成,三峰从云岩寺后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现三峰顶各有一庙,西峰建东岳殿,南峰造窦真殿,北峰修鲁班殿。三峰之间相连的铁索桥,乃中国桥梁史上一大奇观。铁桥始建于唐代,原是竹编笮桥,后笮朽桥断,改为铁桥。铁索呈链环状,分上下两根,上面稍细,可盈手而握,下面的粗扁,供足踩。昔日仅和尚一人能过,今有数人可在索桥上作多种形式的表演,使游人赞叹不绝,留连忘返。

飞天藏及大殿,于1956年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又重新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整个云岩寺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武报恩寺

报恩寺在平武县城内,背依群山,西临涪江,掩映在黛色参天的古柏丛林中,是目前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

据报恩寺内的《敕修大报恩寺碑铭》《敕修大报恩寺记》《敕修大报恩寺继葺碑铭》及《龙安府志》等记载,报恩寺为明王朝镇守平武的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王鉴父子奉旨修造的,因王氏家族及龙州番民为报答皇恩,建寺为皇上祝延圣寿,故名报恩寺。

报恩寺始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至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主体工程约七年基本建成。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王玺逝世,其子王鉴以先父"未竟之志"与龙州宣抚司宣抚薛公辅、副使李爵等各捐资产,继续修葺。报恩寺前后共历经二十春秋,于天顺四年(1460年)全部竣工。

报恩寺规模雄伟,占地广阔。现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2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报恩寺座西向东,平面布局由东而西次第升高,主体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左右对称排列。总体布局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起于山门,止于天王殿,中有三桥相连,北侧置钟楼一座,门前由八字墙、台阶、狻猊、经幢、广场组成,显得气势宏阔,庄严肃穆。天王殿后为第二进院落,由正殿大雄宝殿,配殿华严藏、大悲殿、天王殿四座殿堂组成。大雄宝殿后为第三进院落,由万佛阁、南北碑亭、34间廊庑和大雄宝殿组成。寺后及两侧再环以方丈、斋房、库舍、龙神祖师之堂等建筑。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相互呼应烘托,浑然一体,构成一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的古建筑群。

报恩寺的建筑很有特色,屋顶形式多样,有单檐悬山式、单檐歇山式,有重檐歇山式,还有攒尖顶和卷棚顶。屋面全部覆盖琉璃筒瓦,金碧交辉,耀人眼目。在报恩寺建筑风格上处处体现了宋、元向明、清型制过渡,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报恩寺所有柱、额、梁、枋、椽、檩等木构件,皆用珍贵的楠木建成,楠木质地坚固,芳香长溢,具有不虫蛀,不结蛛网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