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泉寺建造在层层条石垒砌而成的高台之上,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建筑面积689平方米。为横向排列布局,由并列的两个四合院组成。其西院为寺庙的主体部分,院前为一兼作山门的二层楼阁,即灵官楼。西院的大雄殿前,建有一长方形石池,池南边正上方雕刻一石螭首,螭首内有水道与山泉相通,引泉水注入,此即所谓鱼泉。大雄殿临泉池而建,为该寺正殿。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七架带前廊,单檐悬山顶。斗拱前后檐不同,后檐斗拱较前檐简单。瓦件及脊饰均为清代之物。在前檐额枋下方有墨书题记一行,题记后半已漫漶不清,但开头的"大明正统元年......"几字却清晰可见,这是此殿建造年代的确证。大雄殿两侧及前方,现有配殿多间,均为清光绪年间建造。
东院为祖师殿、方丈房及一般僧舍。屋宇都为穿逗式建筑,据遗存碑刻题记可知,这些房宇当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后又于光绪年间进行了维修。现门窗的木雕装饰尚有少量清初遗留,门窗壁板也多为清初原物,它们反映出清代前期民间的一些装修手法,有一定研究价值。
1981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鱼泉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节 绵阳的阙(楼、寨、室)
一、汉平阳府君阙
汉平阳府君阙位于绵阳博物馆所在地,建于东汉末期(公元195年前后),坐西向东,占地13.51平方米。南北二阙相距26.2米,为双出阙,高的为主阙,低的为副阙(亦称母子阙)。全阙由阙基、阙身、阙盖三部分构成。南阙主阙高5.45米,宽1.66米,北阙主阙高5.29米,宽同南阙。子阙高1.74米,宽1.18米。
汉平阳府君阙系全国现存的20余处汉代石阙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双出墓阙,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对该阙作了重新组装。
二、李业阙
李业阙在梓潼县长卿镇南桥村,单阙,仅存阙身,为独石刻成,顶为后世所配。高2.5米,宽1米。阙身正中阴刻隶书"汉待御史李公之阙"八字,字迹清晰,似为后代所刻。其下刻清道光末年题记,记叙当时知县周树棠,发现此阙残身及移至李节士祠安置的经过。建国后移南桥村建亭保护,并将有关此阙的明碑三通立于阙后。此阙应建于东汉初年,是四川诸阙中最早的阙。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此阙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此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杨公阙
杨公阙位于梓潼县文昌镇外北街,系1964年由附近的宏仁堰管理处移至此地,阙残高2.5米,宽1.74米,厚0.89米。阙身由五层条石构成,第三、四层条石的左侧,刻有"蜀故侍中口公之阙"八字,阴刻隶书,分两行排列,疑为后人增刻。
此阙为何人之阙,无考,今人认为建于东汉末期。
四、贾公阙
贾公阙在梓潼县长卿镇石马坝,双阙,东西向,两阙相距17米,北阙长2.9米,宽0.9米,双阙均已横向断裂,剥蚀严重。据史料载,一说为贾夜宇阙,一说为邓芝墓阙。
五、无铭阙
无铭阙位于梓潼县文昌镇西门外,俗称"九块石"。无铭阙现存单阙,高3.34米,长1.12米,厚0.66米,由五层条石垒成(共九块),置于右台基上,呈上大下小之状。阙身除少数斗拱轮廊略可辨认外,其他装饰雕刻均已风化剥蚀。此阙无铭文,无记载,阙主何人无考。
六、茶湾羌寨
茶湾羌寨位于北川县青片羌族藏族乡茶湾村,现存寨房13幢,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青片地区至今残存多处寨房群,多数坐落在高山上或半山腰台地上,用石块、石板混合泥浆堆砌统墙,二、三楼统墙四面各置2至3个观察孔,以石板盖顶,高约10米以上。下层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储粮和杂物。茶湾羌寨对研究羌族建筑文化具有实物价值。解放后,羌族的住房建筑基本汉化。
七、小坝碉楼
小坝碉楼位于小坝羌族藏族乡上街原小坝区政府内。碉楼建于1936年,坐东向西,石木结构,四楼一底呈方形,硬山式屋顶。总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此类碉楼多为石结构,与羌族寨房建法结构相似,具有防卫和居住兼备的功能。
八、笼子寨
笼子寨,在盐亭县三元乡西2.5公里的山上,为明末防御工事。民国时为杨太虚研究道学和捐资办学的地址。寨周有9米高的石墙,仅开寨门一道。进寨门后有44级石梯,曲转而上,再沿坡路20余步入寨顶古庙。寨墙上有宽2米,深1米的土建工事一道,寨坪上有42株直径1米多粗的古柏,还有大小树木数万株环绕寨子周围,为乡人游览胜地。
九、长卿石室
长卿石室在梓潼县城西长卿山腰,传为司马相如寓居梓潼时的读书处。室门青砖砌成,圆拱形顶,敛口,高2.5米,宽2.1米,深2.4米。室后壁阴刻汉隶书:"长卿石室"四个大字。石室凿在离地面3尺多高的崖壁上。
第十一节 绵阳的碑 (1)
一、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位于梓潼演武乡的上亭铺。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攻克洛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奔蜀,据传曾在这里夜宿。张邦绅《云栈纪程》卷六云:"城北二十里至上亭铺,古名郎噹驿,明皇入蜀,雨中闻此铃声......,宋人在此建庙树碑,以资纪念。"今仅存石碑一通,碑高2.6米、宽0.86米、厚0.18米。正中阴刻正楷"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八字,字径0.3×0.2米。碑石侧题:"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仲夏知梓潼县事昆明桂梁材立"。碑座长1.5米,宽1.2米,高1.5米。位于翠云廊内,四周群峰辽远,景色美丽。
二、古石牛堡碑
古石牛堡碑在梓潼县石牛镇南端,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立。据《华阳国志·蜀志》及《蜀王本纪》载:"蜀王遣五丁力士开道,以迎秦王所赠,使金石牛死于此",故名石牛堡。古石牛堡碑呈长方体,高2.1米,宽0.98米,厚0.2米。其上阴刻正楷:"古石牛堡",字径0.5×0.4米。碑右题:"大清咸丰八年知县张香海立。"碑侧有圆雕卧式石牛一头,长1.5米,清末雕刻,保存完好。唐初诗人杜如晦咏石牛诗:"苔藓作毛随雨动,藤萝穿鼻任风牵。从来不食溪边草,自是难耕陇上田。"
三、定远墓碑
定远墓碑在梓潼县定远乡殷家湾瓦窑嘴,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建。墓碑石结构,重檐歇山顶,四柱三龛,须弥座上设五级阶梯踏道构成基座,碑通高3.7米,宽5.1米,厚0.6米。中龛高1米,内刻殷姓六至十代宗支名讳,两柱顶浅浮雕人物造像三尊,形似击乐演奏之态。下镌对联一副:"露白葭苍人宛在,竹色松茂壮如斯"。龛额有浅浮雕戏剧人物19尊,情态各异。脊中置一小碑,碑帽上一跨鹤仙翁,肩扛酒壶,两侧男侍,衣冠楚楚,碑文为殷姓一、二、三世宗支名讳。两侧均高1米。左龛内刻殷姓九、十、十一世祖先名讳,右龛内刻殷姓第十二世祖先名讳。左右龛柱上部有持马执矛武士各一。正面镌"千年新俎豆,百代肃冠裳"对联一副。两龛对称组合,由镂空花草组成脊饰和翘角。须弥座正中,刻碑文一块,叙殷姓家谱。
四、红军胜利纪念碑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江油,击溃川军的涪江防线,占领中坝,将原国民党川军旅长董珩的"德政碑"铲去旧文,刻制为红军胜利纪念碑。红军胜利纪念碑坐落在中坝解放中街,通高21.58米,方镌形砖石结构。碑台四方形,宽7.16米,高1.63米,上壁石曲栏高1.1米。碑座三层高4.2米,分8方。碑身高7.65米,石阶10级高4.26米。顶冠三层高4.2米,分8方。四面镌刻着宋体烫金阴文:正(南)面:百战百胜的工农红四方面军光荣胜利纪念碑。背(北)面:为争取独立的自由与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战。左(西)面:铲除封建势力,消灭卖国贼蒋介石,坚决赤化全四川。右(东)面:彻底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平分给贫苦农民,坚决做好扩大红军的的工作。当年6月,红军撤离江油。国民党军阀派人刻上"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碑"字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政府重视红军纪念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1959年和1966年,进行了两次大的修葺,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傅钟的回忆和碑身上尚能辨认的残缺字迹,恢复了原文原貌。
五、道教奇字碑
此碑立于江油方水乡观音岩水井边,高1.57米,宽0.38米,厚0.125米,为一截角长方形石碑,凹型槽座。正面上方刻一太极图形,两侧刻道教文字,代表"阴阳"。以下是6个现尚无法辨认的文字。此碑关系到少数民族的道教问题,有重要研究价值,文字有待进一步辨认。据当地人说,因井中曾淹死过人,为了镇邪,特立此碑,已有130多年历史。
六、飞来石题刻
飞来石题刻位于绵阳城区安昌河畔,石长3.8米、宽1.1米、高9.4米,形如片玉,插于河中。石上刻有长1.6米、宽0.8米的匡幅,内容为"飞云翥鹤",其余石刻因风化已断不成句。飞来石因石形奇特,引人注目和观赏,历代地方史志均有记载。
七、石塘院石刻题记
石塘院石刻题记位于游仙区魏城镇秀山村,为唐代始建,院是清代重修,几经风雨变迁,寺院已毁。现仅存部份题刻和造像,原有石刻造像10龛已只剩3龛。石塘院的题刻和造像集唐、宋、明、清各代石刻艺术之精萃,现虽所剩无几,但当地人们仍然在为神灵之所在,虔诚朝拜。
八、红军石刻标语
江油市是1935年红四军长征途经的地方,红军在该市境内建立了多处苏维埃政权,留下了多处石刻标语,成为宝贵的革命文物。红军石刻标语,分布在该市内各个乡镇,现存的有57幅,有阴刻、阳刻,平槽;字体有行书、草书、楷书、隶书;排列上有横排竖排,左读、右读;内容上有宣传红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剧团等方面的内容。主题都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打倒军阀、土豪、地主,贫苦人民当家作主人;宣传抗日和统一战线;宣传工农专政和没收地主田地分给农民等政策。这些石刻标语在青莲、中坝、青林口镇等处较为多见,如今尚存。
九、马迎红军碑
马迎红军碑位于梓潼县马迎场镇北小学门口,原为马迎寺建庙功德碑,初建于清,高2.7米,宽1.2米,厚0.2米。1935年中国工农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曾驻军马迎,利用旧碑书写标语,宣传抗日主张。其内容是:"苏维埃区域是反帝国主义的根据地,苏维埃要严厉镇压反对穷人翻身作主的反革命分子。苏维埃给工农穷人以自由。苏维埃反对拉夫抽丁。"落款为:"红军政治部,甲已乙。"楷书阴刻,保存完好。
十、汉守将马邈忠义妻李氏故里碑
李夫人纪念碑树立在平武县南坝镇叮当泉旁。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十月,邓艾统帅数万精锐兵马,走阴平道,越摩天岭,后临江油关,蜀守将马邈猝不及防,献关投降。《龙安府志·义烈》载:"蜀汉江油关马邈,投降邓艾,其妻李氏耻于投降,自缢死,邓艾怜其贤,具棺葬之。"李夫人死后,邓艾钦慕其志胜男儿,以身殉国的美德,赐礼厚葬,立祠树碑纪念。后人在碑阴面刻有"后主昏迷汉祚颠,天差邓艾取蜀川。可怜蜀汉多名将,不如江油李氏贤"的诗句。因为后人褒李夫人的忠烈,故历代官府建祠立碑,累加封赠。此碑是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龙安知府在江油关立的纪念碑,上刻"汉守将马邈忠义妻李氏故里"字样。碑呈长形,墨青石制作,素面阴刻,高2.13米,宽0.71米,厚0.11米。300多年来,该碑保存完好。
十一、御笔手诏碑
御笔手诏碑在平武县城东面南坝镇的营坝里。该碑为宋徽宗"御封二郎神碑",因碑首突出"御笔手诏"四字,习惯称"御笔手诏碑"。原碑置于北京万寿宫,南宋乾道年间为龙州知州史祈所复制,后置于南坝二郎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