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向永恒
1108900000006

第6章 穿越灾难——不怕牺牲搏生死(3)

人们询问为啥要这么做,他说每天要替死去的同事把活干完才安心,那位同事平时最不喜欢把手里的活拖到下一天。地震当年的夏天,在德阳市旌阳区天元镇的德阳东汽电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电站辅机厂里,有一个车间的工人正在尘土飞扬中搬运从汉旺基地抢运来的设备,这里是东汽焊接分厂临时租借的生产车间。一提及在地震中永远离去的工人,厂长夏召芳、一个堂堂七尺男儿双眼立刻溢满了泪,他强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快了,等把其余的设备抢出来检修完,我们的生产力又可以恢复一大步。”

5月12日大地震到来之前,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的东汽焊接分厂里,员工们正紧张有序地干着活,几名厂里的技术人员正在生产现场勘察、协商解决某项技术问题,一切都与往常一样。谁也不曾料想14时28分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大地震时,车间里很多设备垮塌,有的直接砸在人们头上、身上。看着朝夕相处的同事们被砸死、被掩埋,逃出来的员工都立即四面散开去找来救援工具,马上开始挖。“先救人,再救设备!”赶到现场的夏召芳一声令下,大家兵分两路,一路人马抢救伤员,另一路人马抢救设备。“我们分厂最重要的设备就是自动气体保护焊接机,人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冲进厂房里去,先转移那些容易拿走的部件。”经过努力,大家只有6台自动气体保护焊接机抢救出来,虽然这只是抢救出来的一部分贵重设备,但它们却为整个分厂的复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焊接分厂每个车间都有两个跨度的厂房,每个跨度都有两台行车,而“5?12”地震后最初一段时间,在租用的不足原来厂房面积1/3的狭小车间里,仅有的一台行车24小时连续运转着。与这台行车一起连轴转的还有车间里的80名工人。地震给工人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悲痛,更多的还有不服输的精神。“以往他们是两班倒,白班是从8时到18时,晚班是从17时到凌晨1时,中途有一个小时换班交班时间。而现在所有人是三班倒,8小时一个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忙碌的生产车间里每个工人都扮演着多种角色,以往的运输人员现在干起了机手的活,就连清洁工人也成了搬运工。

一位工人在地震中失去了合作多年的亲密同事,他忍住悲痛,在岗位上连续工作了3天3夜,最后被同事从岗位上强行拖了下来。人们询问他为啥要这么做,他说每天要替死去的同事把活干完才安心,那个同事平时最不喜欢把手里的活拖到下一天。2008年7月,面对记者,夏召芳感慨地说:“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分厂长,从来没见过职工这么‘赖’在厂里不回家,他们每天中午吃盒饭,晚上用方便面充饥,车间门口搭起临时的简易棚,成了全体职工的‘起居室’,震后都这么久了却没有人喊一声累……”

他们在废墟旁一直坚守着,随着告别汉旺进入倒计时,心里有着更多的难舍和责任感。根据情况变化和工作需要,东汽抗震救灾指挥部于2008年8月8日正式撤销,继而成立了汉旺办公室负责灾区和遗址的留守善后工作,其组成人员已由此前日夜坚守在汉旺基地救灾现场、后又作为恢复重建一线的党政办主任魏涛、副主任栾新虹等带领的同事,换成了从各单位抽调的一批青年员工。他们在门口挂上了“5?12大院”的牌子,成为东汽汉旺事务的总牵头部门,他们做的很多事分属于包括治安保卫、接待服务、协调组织等在内的10个大项。随着恢复重建的深入展开,东汽汉旺基地8000多名员工和全部产能正逐步向德阳市区转移,“5?12大院”见证了东汽迁离汉旺的日子。2009年的寒冬,白雪已覆盖了漫山遍野,“5?12大院”留守汉旺基地的人们仍是一片忙碌。自从东汽开展“大战一百天”活动加快恢复重建后,一直没有停歇的汉旺基地设备、设施的搬迁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当时每天都有五六十辆车的物资从汉旺运出。他们在废墟上一直留守着,随着告别汉旺进入倒计时,心里有着更多的难舍和责任感。

在“5?12大院”的工作登记册上,东汽汉旺基地的每一颗螺丝都有迹可寻。2009年年底,在废墟中已就地恢复生产一年半的重型一分厂虽然灯火通明,厂房里的机器设备却已减少许多,而且很快就要全部搬到德阳新基地了。从2009年6月开始,经历了特大地震的东汽就拉开史无前例的设备、物资大转移的序幕,在地震中被损坏的2000多台价值数百万、数千万的设备都要维修改造,而且都经历了前后两次搬迁转移:先从汉旺转移到友好协作单位提供的厂房,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再从协作单位厂房搬迁、安装到八角井新基地的厂房里。即使如此,汉旺基地仍有不少物资需要打理、照料和利用,其中就有在“5?12大院”外面堆着的高高的电缆,那是从倒塌的家属区楼前的地下挖出的,经测试合格后将用于新基地的建设;被称为东汽“定海神针”的12层办公楼兀自挺立,其中可以使用的桌椅、设施均已清理搬走;有的倒塌不严重的厂房车间也被改造为临时仓库和食堂;新建不久即遭地震破坏的档案大楼里的重要档案已被转移,其他物资仓储的功能也还在。汉旺基地大门口的绿化带里,昔日的桂花树已被移栽到新基地,留下的树坑则栽着从家属区移过来的天竺葵……按照汉旺办公室主任黄震、职能组长马健的话说:“我们要让汉旺基地一切可以被利用的物资都发挥作用,建设东汽新基地就能更节俭。但不能让汉旺变成一个不能看的废墟,要让它依然保持花园工厂般的容颜和美丽。”他们认为,汉旺厂区的机器、设施和材料价值原有数十亿元,即使变成了废墟,下面也埋着可用财产。“5?12大院”团队的一个重大职责,就是守护这些价值数亿元的国有资产。

对于亲历过震灾之殇、离别之痛的“5?12大院”的每一个人来说,他们首要的责任就是恢复生产和守护国有财产,还有生产、管理、后勤、协调,包括统计、审核、出纳、保管……凡与东汽汉旺生产基地有关的任何事情,都属于“5?12大院”的职责和管辖范畴。震后汉旺基地从恢复生产到设备搬迁,其工作量极大、涉及面极广,“5?12大院”的人们虽无相关经验,却管理得井井有条。在2008年6月6日迅速恢复生产时,汉旺基地仍有2000余人坚守岗位;时至2009年,重型一分厂、工业透平事业部、铸造事业部仍在坚持生产。而3个分厂厂房尽管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和加固,但面对余震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各种次生灾害的威胁,其安全隐患仍如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柄利剑。特别是到了雨季,“5?12大院”的人们几乎每天都得巡山查险,在黑夜里排危,守护着工厂。他们每次从曙光山麓的船头寺、中寺、下寺到半山腰上的云雾寺,经常要徒步两三个小时。在专家勘定的上千万立方米的山体滑坡处,他们得小心翼翼地站在山体裂缝中进行拍照观测。每逢下大雨时,好几辆大车就停在厂门口,随时待命接人紧急撤离。

在搬至八角井基地之前,为了保证生产安全,“5?12大院”和各生产单位早已做好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余震和严重的次生灾害就立即鸣响警报,组织撤离。“已经麻木了,我们对余震没有什么感觉。”坐在临时搭建起来被人们称为“5?12大院”的板房指挥室里,东汽汉旺办公室主任黄震与他的同事都是这种感受。刚开始的时候,一有摇晃大家就会立即跑出房间,集合在外面的平地上等候余震过去。后来余震的次数太多了,也就不太往外跑了。大家还发现临时搭建起来的板房都连在一起,有人在另外的房间走动也会引起板房震动,使人产生余震的错觉。由于做好了充分的防护措施,撤离的警报一次都没有拉响过,“5?12大院”的人们对此都深感庆幸和欣慰。这种坚持留守也需要精干的队伍和敬业的态度:汉旺办公室职工胡海军的父亲曾在天津当兵,参加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抗震救灾。“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胡海军的父亲多次对他说:“咱们这次救灾比当年唐山的条件不知好多少倍,你留守汉旺基地更要服从安排,担起这份责任。”汉旺办公室的程琰、贺筱耘、刘国洪、杨东等人都是第三代东汽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一年多的庞杂事务,将他们锻炼成了全新岗位的工作能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他们睡过的帐篷都被废墟周围的流浪狗围击过,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也经常出现,但他们用默默地付出为新东汽的诞生贡献力量。在最后撤离汉旺基地的时候,大家虽然眼泪汪汪,非常舍不得,但与十里东汽的血脉之情会促使他们今后做更多的事。

自特大震灾发生以来,“5?12大院”已接待了无数来自祖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后来接任汉旺办公室主任、继续带着队伍在汉旺履行职责的董鸣介绍:面对前来参观凭吊的川流不息的人群,“5?12大院”所承担的接待任务难以计量,时常忙不暇顾。很多东汽人会来做参观接待志愿者,替“5?12大院”分担一下。原为东汽技校教师的贺筱耘就曾做过一名编外记者,每次在带着团队和媒体进行现场解说时,他都会带部照相机,随时记录世人的感受和情绪的变化。在“5?12大院”的简易会议室里,锦旗和牌匾挂满了墙,这些都是各地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等单位所赠,其中一块醒目的金色牌匾上写着两个最有说服力、最具震撼力的大字——脊梁。人们每次踏入那片废墟,都会听到许多动人故事,心中都会涌起万千滋味。永远停留在14时28分的汉旺钟楼,已成为“5?12”特大地震的恒久标志。

在抗击灾难最痛苦、最艰辛的时刻,正是“东汽精神”支撑着东汽人救出了一条条性命、闯过了一道道险关、开出了一条条生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像汶川特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难是非常罕见的。由于这次地震来得突然,震级高、强度大,又属于浅源地震(即震源深度一般小于20公里),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就特别巨大。据民政部统计的数据显示,这场巨震已夺走8万人的性命,受灾面积逾12万平方公里,共有2000多万人受灾,数以百万计的人无家可归。其后果之严重、景象之惨烈,绝不亚于一场战争。危难见真心,大灾识英雄。在抗击灾难最困难、最艰辛、最痛苦的时刻,正是“东汽精神”支撑着东汽人救出了一条条性命、闯过了一道道险关、开出了一条条生路。2009年4月29日上午,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召开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劳动模范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劳模代表在会上发言并畅谈了各自的事迹和体会。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以亲身经历的叙述,又一次证明了中国工人阶级无愧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光荣称号,是当代中国社会中觉悟最高、组织纪律性最强的中坚力量。

随着何显富的讲述,时间追溯到2008年5月12日,一场千年不遇的8.0级特大地震突袭了巴蜀大地,使距离震中不到30公里的十里东汽的国有资产、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40多年建设起来的大型工厂和美丽家园在顷刻间变得血迹斑斑、满目疮痍……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抗争就是胜利、速度就是效益,东汽职工来不及擦干眼泪,便迅速投身到抢救生命、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并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恢复了生产,全力推进了重建,很快地使东汽新基地拔地而起,将特大地震与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以地震当年和第二年先后夺取108亿元和167亿元工业总产值的出色业绩,在世人面前再展东汽雄风,向党和国家交出了合格答卷。

如今在汉旺树木葱翠的曙光山腰,人们修建了一座巨大的“5?12”罹难者纪念公墓。在距公墓几百米的山坡上竖立着许多墓碑,那里长眠着为东汽洒尽热血、耗尽生命的建设者,这片山坡被上了年纪的东汽人称为“英雄坡”。可见,东汽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有传统的。正如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所说:“40多年来,不怕牺牲的‘东汽精神’,就像曙光山下那条静静的绵远河水,它已在一代又一代东汽人的血脉里不停地流淌着。”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灭顶之灾,东汽人没有退缩和逃避,而是面对死亡危险却迎难而上,面对离别与痛苦却选择了勇敢和坚强。这使得在灾难中彰显的“东汽精神”更加催人奋进,它就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越是置身于黑暗就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