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市“双雄”南存辉胡成中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古时因柳树下形成集市而得名,如今却成为“中国电器之都”,演绎出了一段财富神话,使柳市名闻天下的是低压电器,以及被称为柳市“双雄”的低压电器之王南存辉、胡成中。
和温州许多知名企业家一样,南存辉和胡成中出身贫寒。南存辉的父母都是农民,初中毕业后,身为长子的南存辉挑起家庭的重担,开始当起了修鞋匠。而胡成中则在初一辍学,子承父业,做起了裁缝。
有趣的是,两人小学时曾是同班同学,南存辉担任班长,胡成中担任体育委员,两人曾共同领导过一个班级,之后又共同领导一个企业,可谓颇有缘分。
上世纪80年代起,柳市的低压电器已经闻名全国了,在不过49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集聚了上千家电器制造企业,扮演了“电器大都会”的角色。这一切点燃了鞋匠南存辉的经商欲望:他当机立断,与三位朋友合股,在柳市开了一个简陋的电器柜台。几名小老板,每天早出晚归,把采购回来的旧电器零部件拆拆洗洗,然后再进行组装出售。钱虽赚得不多,却让南存辉感到了惊喜。
几乎与此同时,胡成中也告别了裁缝摊,外出搞起了推销。他推销的是当地生产的低压电器,为此他跑遍了长沙85个村子的抽水站。在外面摸爬滚打了几年后,胡成中想到了自办工厂,这一想法与南存辉一拍即合,促成了这两位小学同学的携手合作。
时间是在1984年,南存辉结束了小本经营,带着1.5万元,与胡成中合伙创办了“求精开关厂”,生产按钮开关,是谓正泰集团和德力西集团的前身。
两人走到一起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是相互熟悉,彼此有深入的了解。此外,胡成中擅长销售,负责“主外”,需要一位懂生产的人“主内”,南存辉是最佳的人选。在当时,柳市镇已经诞生了众多的电器厂家,大部分都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工厂,走的是“低质低价”的路线,产品质量比较低劣。“求精开关厂”则与众不同,一开始就很注重质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南存辉、胡成中跑到上海,请来了一些国营电器厂的退休工程师作为技术指导。1986年8月,求精开关厂投资建立了温州第一个热继电器试验室。1988年1月,求精开关厂又领取了温州第一张国家机电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1989年,质量低劣的柳市低压电器遭到全国的抵制,一些单位门口甚至挂出了“温州电器推销员免进”的牌子。1990年,国家六部一委派出工作组进驻柳市,专查“假冒伪劣”,很多电器厂家纷纷落马。但检查组来到求精开关厂时却眼前一亮,没想到柳市居然有一家领取了生产许可证、有自己品牌、质量过硬的低压电器生产厂家,给予了充分肯定。温州、乐清两级政府也当即决定,将求精开关厂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当其他电器厂家猛然醒悟,开始大打质量牌的时候,求精开关厂已经抓住先机,遥遥领先。
1990年的打假,让求精开关厂迎来了第一次发展机遇,甩开了一大批同区域的竞争对手。但与此同时,南存辉和胡成中却在企业的发展方向上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似乎和两人的性格差异有很大关系,胡成中喜欢热闹,总想抓住各种机会,而南存辉沉静稳重,主张专一,提倡“将一壶水烧好”。在发展方向上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话语权上两人又地位相当,各占50%的股权。此外,为了体现“公平”,在创业后,两人采取了轮流当厂长和法人代表的办法,即今年南存辉是厂长,胡成中是法人代表,那明年则是胡成中当厂长,南存辉当法人代表。
分手似乎是注定的,温州著名本土经济学家马津龙在那时就已经认识两人。他回忆道,当时南、胡二人递给他的名片上都印着“厂长”的头衔,马津龙觉得奇怪,两人的解释是“轮着当”。马津龙评价道:“都是要当老大的人呀!”
在回忆为何分手时,胡成中表示:“可能在发展的思路啊,有些观念啊,可能有些不一样,我觉得分开以后,也有利处,但是合起来,可能会做得更大一些,现在也很难讲。反正到现在,应该说两个企业分开以后,在同行业当中发展得还是不错的,属于前茅的。”南存辉则表示:“大家走到一起是缘分,假如不能走到一起也是缘分,有些东西不能勉强,尤其是价值观。利益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关键就是价值观,假如说观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一定要把它们糅在一起,那是非常痛苦的。而且价值观也没有对错,你怎么想都可以,怎么干都行,至于怎么干,到最后的话还是以成败论英雄。真正干得好的、干得大的、干得久的,而且你这个企业是持续经营发展、健康发展不会倒的,这个就对了。所以那个时候我想反正从尊重这个角度出发,假如说尊重他扭曲自己的人格也不对,所以想想还是提出来分开干比较好。”
1990年,南存辉和胡成中进行了第一次“分家”,双方共用一个厂名,一堵墙隔开两个车间,各自生产,打同一牌子销售。当时,求精开关厂的总资产是200多万元,年产值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元。经过一年的尝试,发展势头都不错,双方决定正式分开。
1991年,求精开关厂一分为二,变成了正泰和德力西,且分别取得了国家机电部颁发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当时,柳市有数千家没有领到牌照、眼见失去活路的“小作坊”,这正好给了正泰和德力西爆发式发展的宝贵机遇。
南存辉的正泰在当年9月份与美商黄李益签订协议,融资12.5万美元,成立中美合资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由于合资企业的信誉和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正泰在这一轮“大吃小”的行业整合中迅猛发展成“龙头”。
从1994年开始,南存辉通过出让正泰的股份,完成了对48家企业的兼并联合。这年年初,温州正泰集团正式成立,成为该地区同行业的第一家企业集团,正泰的股东一下子增加到40人,而南存辉个人的股份也下降到40%左右。到了1998年,正泰集团已经初步形成了低压电器、输配电设备、仪器仪表等支柱产业。正泰也因此由家族企业向集团企业的转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胡成中呢,同样在做着中国低压电器之王的梦。1992年春,一个披着红丝绸的“温州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的大招牌,赫然挂在了厂房大门口。
在柳市这个全国最大的电器产销集散地,企业众多,分工细致,何不将这些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吸纳到德力西的旗下?于是,胡成中抛出了一句令人惊叹的口号:“谁与我搞合作,谁的利益比我大!”
对于这一创举,他是这样解释的:“……对方企业进入了你的集团之后,可打消被德力西兼并‘吃掉’的顾虑,这样人家进来就放心了。例如,凡是半紧密层企业,我跟人家签合同,都是对方控股的,其利益占51%,而我们只有49%,这种品牌的投资方式吸引了许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合作。1994年至1998年期间,有意向合作的企业有500多个。”
最后,足足有80多家企业加盟到了德力西。到2006年时,德力西便已在海内外设立了多达1500个以上的销售网点。
1996年之前,德力西一直走在正泰的前头。那时,德力西的广告语是“着着领先,德力西电器”,德力西成了乐清的一张招牌。1996年起,正泰加快了快速扩张的步伐,其销售额首次超过德力西。这之后,正泰和德力西的发展轨迹也体现了两人性格和价值观的差异——
正泰一直很专注,虽然在1996年曾短暂尝试过多元化,但在交了几百万元学费后,南存辉很快收手,并定下规矩:不熟悉的不做;行业跨度太大、没有优势的不做;要多元化也是同心多元化。正泰要用“减法”做大企业,要“烧好自己的那壶水”。
胡成中呢,也许是为了赶超正泰,也许是性格使然,德力西从1998年开始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逐渐进入再生资源、房地产、物流等领域。这一着对德力西无疑是拖累,此后,它和正泰的距离逐渐拉远,使正泰成为了低压电器行业无可争议的老大。
在柳市,正泰和德力西之间“斗法”的小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正泰和德力西的办公大楼仅隔着一条马路,当年,正泰总部大楼还没有破土,德力西闻讯,用高于正泰10倍以上的价钱,以50万元一亩的价格买下12亩土地,特意在正泰对面建了一幢更高的楼。仅隔了一年,正泰在白香镇建了一个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德力西又花50万元的价格买了一个广告牌,就竖在离工业园50米的距离。据柳市低压电器行业的人士介绍,因正泰占据低压电器老大位置多年,胡成中在多个场合表现出对南存辉“不服气”的心态。在聚会上,胡成中最喜欢找南存辉拼酒,并曾在公共场合半开玩笑地问南存辉:“打算什么时候兼并德力西?”
2006年12月,德力西和全球五百强企业法国施耐德电气成立了合资公司。此前,施耐德一直想和正泰合作,因为南存辉始终坚持品牌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两家企业谈了许久都未谈成。2004年4月,施耐德和正泰谈判崩盘,施耐德电气首席执行官对正泰丢下一句:“如果正泰不与施耐德做朋友,那施耐德就只有与正泰做敌人了!”和施耐德进行合作,被视为胡成中对抗正泰的行为,虽然在合资公司中,两家企业各占50%的股份,胡成中还是一度被认为是“引狼入室”。施耐德此前曾兼并多家中国电压电器企业,也引发了外资企业可能对低压电器行业进行垄断的担忧。和施耐德合作后,德力西的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也让正泰神经绷得更紧。即便如此,胡成中仍不改多元化本色,左手能源,右手环保,甚至还玩起了热得发烫的LED与网游。
正泰则在2010年1月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以低压电器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并由此步入资本市场,完成了正泰集团的战略提升与跨越。
南存辉和胡成中的“斗法”还在延续。如何看待两人的竞争关系?胡成中认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是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这个合作,目前来讲是价格上面,大家不要竞相压价,提高质量,如何从效益最大化,向价值最大化去进取。”南存辉认为,有一个德力西在正泰身边,正泰在那儿不敢睡觉,有个正泰在德力西身边,他们也不敢睡觉,两者在不断地比赛。但同时,南存辉也认为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南存辉曾笑称:“德力西在搞多元化和投资,赚了很多的钱,我们这个行业他看不上了,搞不好啊,什么时候我们还要跟他再进一步合作。”对于未来,南存辉表示:“我们两个既竞争,也会合作,因为多元化,毕竟由很多个专业化组成的,所以我们搞专业化,正好可能跟他是一个互补,所以我们经常在一块探讨,就是下一步,两个企业从合到分,分之后再合,寻找一条共同的发展之路,我觉得都是双赢的局面,所以不光是我们两个合,还要跟国外合。”
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两位少时的同学,既是生意场上的伙伴兼对手,但又携手成就了中国低压电器大王之名,成为令人钦敬的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人物。在未来的日子里,南存辉和胡成中恐将一直讲述着创业伙伴既竞争又合作的传奇故事。
陈爱莲的核心竞争力
2006年11月28日,浙江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深交所第85家中小板上市公司。身材高挑、肤色洁白、一袭红妆的陈爱莲,在人群中特别显眼。她以万丰奥特控股集团、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激动地举槌敲响了上市铜锣。
而30多年前,她还是一位女汽车驾驶员,就像我国第三套人民币壹元面值图案中英姿飒爽的青年女拖拉机手,每天坐在高高的驾驶座上,开始体会人生的价值。
1977年,她成了新昌县侨务办公室一名年轻的办事员;1980年代初,她又进入浙江新昌纺织器材厂,担任厂长吴良定的秘书兼司机,随后成为其第二任夫人。人生梦想得偿所愿,陈爱莲过着新昌女子们艳羡不已的幸福生活。但是丈夫长期为企业辛苦劳顿,使她心疼不已,生性豁达的她决定挺身而出。
1994年7月,陈爱莲出任丈夫执掌的中宝实业公司总经理。上任不久,她敏锐地发现了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业纺织器材项目已从成熟期进入衰退期。陈爱莲认为,必须进行战略调整,上马新产品,否则企业必死无疑。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陈爱莲果敢地将目光锁定在了铝轮制造,一个几乎由男性独霸的制造领域,尽管那时全国已有112家企业生产铝轮。
陈爱莲有着舍我其谁的强悍作风和无与伦比的行动能力,在下定了决心之后,带着3000万元风风火火地开始上马摩托车铝轮项目,并且誓言“要做就做老大,做到‘再览众山无’。”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果然,到了1997年,在中国首届名牌汽车、汽车零部件竞争力调查中,陈爱莲的ZCW牌摩托车铝轮行业占有率达到50%以上。
接着,万丰奥特集团应运而生,又兼并中韩合资上海二守合金有限公司,三个月实现了原企业三年的产量。2001年,产销量达到500万件。目前,该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铝轮生产基地。
1998年初,陈爱莲决心上马汽车铝合金轮毂,此时全国在此项目上已有20亿元的沉淀资本,陈爱莲认为,皆因国内汽车产业整体落后而致。那么,要上此项目,就必须绕过雷区,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首先为国外汽车配套,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之时,国内市场或许也基本规范成熟起来了,那时再回头以国际水准打国内市场,将是轻而易举。
1998年,万丰汽轮下线,由于具有最优性价比,OEM纷至沓来,美国福特、日本丰田、法国雪铁龙等多家巨型国际企业的订单源源而来。同时,万丰奥特又致力于通过代理商推出自有品牌,最终实现了为国际最为个性化的豪华轿车配套。
2001年,中国汽车市场已渐趋成熟,陈爱莲杀回国内收购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成立了威海万丰奥威汽轮公司,产品专供国内市场,很快,神龙富康、上汽奇瑞等与万丰一拍即合,汽轮源源出厂。
2006年,为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为OEM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万丰在英国、美国设立了海外子公司。数年之间,陈爱莲带领万丰奥特从行业追随者逐渐升至行业领跑者。目前拥有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金融投资、新能源新材料四个产业,其中主营业务零部件已做到“国内领先,世界一强”,实现行业全球领跑,为该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陈爱莲的成功得益于两样东西,一样是科技创新,一样是“野马精神”。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民企馆16家企业中,万丰奥特是最能代表当今中国先进制造业的企业之一。甚至可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举办的世博会上,缺少万丰奥特这类企业的民企馆是不完整的。
正如科技创新是世博会的永恒主题一样,万丰奥特也一直视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万丰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创新史。
2001年之前,国内铝轮行业的低压铸造机基本上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国外设备供应商在系统中设置了多重口令与密码,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请国外专家维修。万丰的科研人员通过大胆试验,于2001年成功研发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压铸造机,不仅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铝轮业铸造装备的技术空白,而且由于成本低性能好,成为国家替代进口设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最终成为万丰新的主攻方向之一。
接着,万丰人又承担起国家863镁合金项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镁供应地,但中国长期以来低价出口原材料,高价进口镁产品,加强对镁合金的研究及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需要。经过三年的艰苦试验,中国第一个镁合金轮毂在万丰诞生,并在欧洲世界级赛事上一举夺得冠军,使中国的镁合金产品研发站在了世界高端行列。当前,万丰奥特的镁合金研发正向飞机零部件等高端领域拓展。
即便是在金融危机之年,万丰奥特也投资数亿元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锻造工艺,提高了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与宝马、奔驰、通用、福特、丰田、大众等全球高端品牌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万丰奥特早在七年前就率先在行业内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科技载体。院士工作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以产学研项目为纽带,以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联合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万丰奥特攻克了发展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站在了世界行业的尖端。
“万丰奥特的发展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由一个产业大国迈向产业强国具有典范和示范性的作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曾这样感慨。
也许,当初从几间租赁的旧厂房起步时,陈爱莲并没有料到今天的万丰奥特将以这样的方式站在世界的舞台,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起草、修订单位。在这个舞台上,需要的是活力和激情。而万丰持续、健康发展的秘诀之一,正是源源不竭的科技创新能力。
除此,一种被万丰人称之为“野马精神”的东西也是陈爱莲的独创。
陈爱莲逢人便讲万丰的特训营培训,这个培训被外界戏称是“魔鬼集训”——白天军训,晚上授课,在山区“军校”里接受一个月的全封闭式训练。目的只有一个:培养一支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具有坚强意志和团队精神的精英队伍。
提到特训营“挑战极限”的故事时,陈爱莲显得特别激动:“实在太苦了,背着包拉练要走50公里的路,在操场上一站就是几小时,说趴下不管是水是泥,都得趴下。我都心疼死了,一直在跟教官求情,能不能减少一点这种训练……
“但每一个参加过特训回来的人,都说‘受训一月,受益一生’。什么是服从,什么是纪律,什么是意志与毅力,什么是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全都知道了,只要能挺过来,今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事可难倒他们了。
“在我们万丰,所有提拔起来的干部,都必须经过特训营培训,这是我们万丰自创的‘黄埔军校’,这些年企业发展太快,需要把一批骨干提拔到各种管理岗位上来,通过这种方法,为企业积累了一批优秀人才。”
2004年,王兴东、高松年、乔迈等100多名知名作家相约万丰,对万丰企业文化作了高度评价。他们说,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用“野马精神”来诠释恰到好处。它有强大的活力、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更有优秀的群体精神,万丰的团队精神给人的影响很深,“希望以野马精神为主的企业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如今的陈爱莲,身披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女性、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风云浙商等荣誉称号,在鲜花簇拥中,她没有流连忘返,而是继续如风火轮般地向前滑行。
周成建的“衣冠王国”
从浙江青田县一个小山村走出来的周成建,聊起自己的经历,非常自豪地称:“我是一个‘土裁主’,这个‘裁’是‘裁缝’的‘裁’。10岁那年,我父亲给我姐姐买了一台缝纫机做嫁妆,出于好奇,我趁大人不在,把一台崭新的缝纫机拆得七零八乱、支离破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免不了一顿打骂。不过,‘童年看老’,做父亲的却从中预感到我是块学裁缝的料。于是,初中时就送我去拜师学裁缝。那时,总是挑着一副裁缝担跟着师傅走村串户,到顾客家中去做衣服,这期间让我学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做人的道理。”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大江南北之际,血气方刚的周成建单枪匹马、毅然决然地去闯市场。他通过亲戚朋友借了20万元,在温州办起了一家企业。但企业没多久就倒闭了,借来的20万元全赔了进去。
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周成建,急于寻找翻身的机会,于是来到温州妙果寺服装市场去练摊。
他晚上做服装,白天卖服装,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脏活、累活、重活全都干过。有一次,他实在困得不行,操作机器时把一批西装的袖子裁短了一大截。这个失误,差点让周成建再度背上几十万元的债务。但他将错就错,把西装袖子改成夹克袖子,其他地方也做了相应改动。带着早期休闲风格的西装,顿时成了市场的畅销产品,周成建从此在妙果寺声名大噪。
周成建挖到了第一桶金,为日后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在妙果寺,同时他还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创一个自己的品牌。于是在1995年,周成建再次作出令人意外的决定:退出主流西服的竞争,主攻别人还没有做的休闲服。这一年,周成建开创美邦,“美特斯·邦威”,这是周成建煞费苦心起的名字,当时不过为了让这一品牌“洋味十足”,但现在,周成建逢人便解释,美特斯邦威:创造美丽独特的产品、品牌,扬国邦之威。
这一年的4月,第一家美特斯·邦威专卖店在温州五马街即将开业,周成建运作了在当时看来绝对称得上“大手笔”的营销活动:花几万元将温州五马街全部铺上红地毯,直通“美特斯·邦威”专卖店;耗时一个月,耗料160余米,制作一件长4.64米、胸围5.4米的巨型风雪衣招徕顾客;买断温州5辆双层公交车的车身广告权等等……现场效果可想而知,“美特斯·邦威”声名大震,要求加盟销售美特斯·邦威品牌产品的代理人纷纷找上门来。
“如果按照老路走下去,我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扩大工厂才能满足市场急剧增长的需求”,然而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周成建,十分清楚制衣行业根本无核心技术可言,模仿复制能力极高,国外服饰能在内地获得市场,靠的就是品牌以及周期越来越短的营销前导周期。
于是,周成建大胆做出决策不走寻常路:把制衣和销售环节统统100%外包给其他企业,自己仅留最核心的部分,包括“美特斯·邦威”这个品牌、产品设计、品牌推广和少量的直营店,充分调动其他企业和加盟商的积极性,以“双赢”作为经营的最大卖点。
周成建说,“不在乎企业自身有多少资源,而在乎这个企业有多少能力去整合资源,这是核心问题,世界的都是我的,我的都是世界的”。当初创立品牌时只有400万元的周成建很快在全国不断复制着美邦,并始终专注于为年轻消费者提供个性时尚的服饰产品。
一条“虚拟经营”的服装产业供应链就这样搭建起来,目前,公司在全国已有2200多家连锁店;集团还培育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设计师队伍,每年设计服装新款式数千个品种。
在品牌内涵上,周成建则在思考如何挖掘民族的、东方的服饰元素,以增强品牌的特性、个性,充分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公司在为创办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征集藏品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服饰和民族服饰在色彩和样式上是多么丰富,他说:“当我看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快速地流失,其工艺濒临后继无人,我们搞服装的怎能熟视无睹?那是我们的‘根’啊!”
2004年初,周成建开始筹建服饰博物馆,经过一年的努力,一个投资2000万元,展馆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终于建成开馆。陈列分五大块:“衣冠王国,至尊气象”,主要展示皇室服装;“民族华章,缤纷霓裳”,主要展示各民族特色鲜明的服装……周成建建这个馆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之成为服饰文化的展示中心、服饰研究专业人士的资料中心、服装设计师创作灵感的源泉、企业员工和社会大众文化教育的场所。
集团把目标消费者锁定在18—25岁的男女青年,把“年轻活力、流行时尚”作为品牌的所求,为此,周成建请到了周杰伦、张韶涵两位年轻的大明星作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
美特斯邦威注重打造品牌,集团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成功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
2008年8月28日,股票代码00269的美邦服饰在深圳中小板挂牌交易,发行价为19.76元,非常巧合的是,当天26.90元的收盘价与股票代码重合,上涨7.14元,周成建及其女儿胡佳佳所持股份市值达到161.4亿元。20年里,周成建完成了从一名“裁缝”到内地服装业首富的嬗变。
对于财富的暴升,周成建当天只是表示,不关心股价,自己能做的是只专注做好企业,从而更好地回报投资者。他还谦虚地说:“美邦的路才走了5%,还有95%的事情需要我和我的团队去做,我非常热爱服装行业,要成为全球的裁缝,自己的路还很远很远。”
王忠芳的乾坤“招数”
创建“远东阀门第一库”的王忠芳,与众多成功的温州企业家相似,都走过一条崎岖的创业路。上世纪80年代的温州,一个叫白水农械厂的集体企业,17岁的王忠芳便是从这里开始了他的阀门生涯。
1981年,温州白水农械厂解体,工人各自解散,王忠芳分得了一台旧设备,由此另立门户,独自创业,一人担负起了集技术、生产、销售、厂务于一身的角色。这名年轻的“经理人”,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上京津,跑销售,摸市场,广结缘,虽然推销的主要还是别人家的产品,但他就此打下了北方“江山”,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实力,为持续创业换来了有利的条件。
1984年,王忠芳创建了温州瓯海阀门厂,很快将业务渗透到了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等全国各省市。1986年,王忠芳率该厂走出温州、进驻上海。然而进军“上海滩”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
1987年初春的一个早晨,30来岁的王忠芳,提着几个小口径阀门,从温州风尘仆仆地赶到上海,满怀希望地敲响了上海石化厂设备采购部的大门。此行,他期盼能通过自己手中的产品,敲开上海石化厂的大门。可接待的人一听说眼前年轻人来自温州,顿时心存戒备,二话不说一口回绝了王忠芳:“我们上海那么多名牌的阀门厂的产品都用不过来了,怎么可能用你们温州冒牌货?”
当时,王忠芳并不知道当地阀门行业有句行话:“上海两座山,金山和宝山,只要登上一座山,不愁没饭吃。”还有一点是他没意识到,在那个年代上海人眼里,温州人的形象是“造假行骗”,就凭这个印象,谁愿意和温州人做生意啊?
闭门羹的滋味并不好受,可王忠芳始终没有放弃。后来的日子里,王忠芳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提着阀门样品,去一趟上海石化厂设备采购公司毛遂自荐,失败了不轻言放弃,失败了从头再来。两年的时间里,他曾百多次上门自我推销。供售公司的人员终于被王忠芳的韧劲打动了:“这样吧,看你跑得也挺辛苦的,就拿几个过来试一下。”
第一笔单子数量少得可怜,可照样令王忠芳欣喜不已,他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迅速赶回温州精心生产后,将产品送到石化厂,反馈结果是不错。得到对方的初步认可,王忠芳又主动提出要求加工难度较大的产品,他立下军令状:如果失败,所有的损失都算他的。碍不过面子,供应科的人给了他100多套阀门的生产任务。王忠芳意识到这是一次“入门考试”,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回到温州后他自己测量数据,亲自动手绘制图纸,找人开模具,三个月后,100多台产品拿到上海,测试合格率达到了98%。
第一次考试顺利过关,王忠芳并未沉醉于满足之中。
上海石化厂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小口径阀门大部分依赖国外进口,小部分依赖国内大连和山东两家企业生产,国内外的价格相差悬殊达到5倍之多。王忠芳也把生产产品瞄准了这个型号的阀门,并跃跃欲试。石化企业的一些部门经理表示质疑,温州货的产品性能和质量都不可靠,这样的产品怎可让他们来做?一句不信赖的话并没使王忠芳放弃目标,他随后做了一系列的争取,最后石化公司的领导作出裁定,在同类型号的阀门中,选5家企业的产品进行“比赛”,论质定货。当时参加“考试”的是三家国内大企业和两家国外企业。
经过缜密的科学检测,5家企业的阀门得出了数据结论:王忠芳的产品外观上虽然比国外的稍有逊色,可性能指标却超过国内另外两家产品。两次考试,王忠芳一举获得了产品进入上海石化基地的入场券。
忆及当年闯荡上海市场的坎坷与艰难,王忠芳并不感觉“吃亏”,相反,他认为这是一段无法逾越的经历、一种催人奋进的磨炼!从此之后,他一步步打入上海石化市场,产品进入宝钢集团、焦化厂、赛科石化,并开拓了国外市场。1996年,王忠芳成立上海金机阀门管道制造有限公司,承包了上海石化生产维修和基建项目全部的阀门供应业务。1996年成功收购了昆山阀门总厂,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空间。
目前,位于上海嘉定工业园区的上海凯科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阀门研发、制造、仓储及物流的现代化新型生产企业。公司多年来为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钢铁、电力、药业等国内100多家大型集团企业的工程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凯科的品质和管理还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现在产品已远销日本、美国、西班牙、冰岛、墨西哥、沙特、新加坡等地,并于2004年同日本“日立”阀门株式会社建立了全球战略性伙伴关系,成为中国的指定出口商。
从凭妻子借的300元高利贷起家,到企业发展为阀门、管件、化工、物流等四大板块,年产值几十个亿;从简单的产品经营,进而熟谙资本经营和文化经营,王忠芳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否定和逆势崛起。“凤凰涅槃”之后的王忠芳更显示出温州“犹太”的几分成熟和智慧。
在阀门制造业中,王忠芳是与“零库存”一词画上等号的,这也是他最终战胜竞争对手、跻身于全国阀门“巨子”行列的乾坤“招数”。那么什么是“零库存”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王忠芳非常自信,他说,“零库存”是他在1996年成立金机阀门公司时候的一个创举。他首先斥资1800万元收购金山石化仓库中所有积压的旧阀门,然后根据金山石化工程实际需求增补了几千万元的新阀门,这几千万元的新阀门全部由凯科提供,从此金山石化的阀门没有了积压库存,需要补充时可随时到凯科公司仓库提货,2000多种型号和规格的阀门对于需求方而言,就是名副其实的阀门大超市,既然有一个大超市作为石化企业的备货后盾,石化企业就没有必要设庞大的“库存”,这种模式就是名震阀门产业的“零库存”。
然而,这种经营理念在当时遭到许多人的质疑,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而王忠芳不为所动,不仅坚持“零库存”的做法,还一鼓作气在几年的时间里,根据业务分部情况,逐步在全国建立了8大“零库存”基地。实践证明,“零库存”不仅可以盘活大量企业库存积压资金,还可以保证供销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保证质量角度而言,还保证企业生产安全体系。这是名副其实的“双赢”!
王忠芳“一招定乾坤”,当初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后来纷纷仿效学习。“中石化”、“中石油”也曾在全国经营会议上,全面推广“零库存”框架供销模式。直至今天,王忠芳所独创的“零库存”经营模式已经整整运行了15个年头,他的阀门配件仓储基地因为型号齐全,总库备量已超2亿,国内任何一家企业需要的特种阀门,凯科公司都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度,在全国形成了阀门“零库存”供需网络,一个“远东阀门第一库”业已诞生。王忠芳独辟蹊径,因“零库存”经营模式闻名上海滩,此举奠定了凯科公司在上海如林的阀门制造企业中的绝对领先地位。
王忠芳在成功实施了“零库存”协议后,又大胆提出“辩证市场论”:市场饱和必须辩证地看待,产品供大于求并不等于优质产品供大于求,不等于适销对路的产品供大于求,供大于求的是低水平的产品,事实上高质量、高品位、高附加值的产品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抛弃、被淘汰。王忠芳和他的凯科公司始终在为占领产品和服务“制高点”而孜孜以求。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这话一点不假,为什么王忠芳会有如此过人的思路?
王忠芳说,人最重要的是学习,我虽然文凭不高,但我喜欢看书学习,这是我年轻时候养成的习惯,我什么书都看,书看得多了,人的脑子就聪明,比如,我写文章不如你,但我能看出你的文章写得好不好,是否抓住要点,这就是看书学习的结果。他还善于把所学所思的东西付诸实践,致力于打造学习型企业组织,力争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如今的王忠芳拥有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合作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温州市龙湾区政协常委、温州市龙湾区工商联副会长、上海市浙江商会副会长、上海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龙湾区上海商会会长、上海市泵阀压缩机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嘉定工业区商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以及“第三届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上海市嘉定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温州市龙湾区建区20周年建功立业先进个人、温州市龙湾区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龙湾商会功勋会长等荣誉称号。
朱镕基盛赞沈爱琴
2002年12月12日,沈爱琴应邀参加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浙江考察时召开的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期间,朱总理在听了省委书记张德江的介绍后,亲切地握着沈爱琴的手,笑着说:“你是一个宝。你的名字应该叫‘沈爱宝’。”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沈爱琴是中国民营企业不可多得的杰出女性企业家之一,因为她找到了把中国的传统产品丝绸带入现代化的路子。
经过30余年的艰苦奋斗,沈爱琴领导“万事利”取得了巨大成功。她成功地将一个只有20多人、风雨飘摇的农村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丝绸王国”。
沈爱琴出生在丝绸之府杭州郊区笕桥镇,在“农家女,背竹筐,拾桑叶,听蚕声”的乡谣中长大。她养过蚕、种过田、割过草,历经磨炼,18岁时就入了党。
农村的生活使她深刻地了解农民,大队干部的经历让她具备普通农民所缺乏的勇气和自信。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一定能改变落后的面貌,让桑园变得更美、蚕农变得更富、家乡变得更好。
1975年,沈爱琴29岁,她临危受命,接下了当时的杭州笕桥绸厂。
那是一个创办不久却面临倒闭的小厂——只有17台老掉牙的织机、22名刚刚放下锄头的工人、4万元的资金和10多万元的债务,且属于统购统调之外的黑户口工厂……就在这个“寒碜”的小厂里,沈爱琴却扬起了丝绸般斑斓多彩的希望!
没有原料,沈爱琴请老婆婆用纺车将国营绸厂的下脚料整理成可用的纺织原料;没有技术骨干,沈爱琴三顾茅庐从上海、杭州、绍兴等地请来了国营大厂退休的老师傅;因为是计划外的“黑户口”,产品无法进入国营销售网,沈爱琴就自己想办法,带头搞推销。
那时候绸厂还不会做服装,做的全是丝绸面料,大多是被面。她和厂里的职工就全国各地出差,到处推销被面,坐着硬板儿,从火车站下车后,就忙着去各个商场推销。晚上,就住在五毛钱一晚的浴室大通铺。凭着浙江人身上的“四千”精神,沈爱琴将自己列入“另册”的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后来竟摆进了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商场。
工夫不负有心人,沈爱琴的丝绸产品一举成名。当时杭州的丝绸产品无论在质量和花色上都比北方的产品要受欢迎,当年沈爱琴就赚了6万元。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干硬拼后,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硬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杀开了一条血路,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笕桥绸厂终于取得了“合法”地位。
后来的发展可谓“神速”——1985年,笕桥绸厂在建设染丝车间工程项目中,以每7天一层楼的速度向前推进,在浙江冠绝一时,媲美当时的“深圳速度”。从当初的亏损社办企业,到初步实现沈爱琴的梦想,这家绸厂已经安然度过10年。
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丝绸行业最兴旺、家家厂子忙着扩大生产时,沈爱琴却看到了潜在的危机:产品的档次低,即使出口的,也是半成品的坯绸。
“蚕是我们养,丝是我们缫,我们的丝绸业为什么落后?就是缺先进技术!”为了搞技改,沈爱琴几乎是豁出去了。
从1990年起,连续5年中,沈爱琴下决心筹集资金,投资4600万元从日本引进108台喷水织机;投资1亿元从德国、意大利、瑞士引进真丝绸印花生产线;同时还从韩国、法国等国家引进8台全电脑针织大圆机,使企业的生产设备上规模、上档次,从原来单一的织造坯布发展成为“染色—织造—印花—砂洗—服装”综合性丝绸服装制造业,达到了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沈爱琴刚搞技改的时候,许多人还不理解。有人甚至说她和别人一样“头发长,见识短”,可沈爱琴对丝绸产品的开发并没有就此打住,她力排歧义推动了技改,结果,等到市场起了变化,不少丝绸企业亏损倒闭之时,万事利却一枝独秀,打着“中国万事利制造”的真丝服装远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的产值和利润一路攀升。他们这才懂得了沈爱琴的高瞻远瞩。
据统计,在“十五”期间,万事利集团坚持创新为纲的思想,与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共开发出了新产品183个、设计新花型11014种、设计品牌产品款式1386种。多种产品获全国丝绸新产品金奖、全国纺织科技进步奖等。完成申报专利58项,授权54项;完成13项技术改造项目;组织制定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6项,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为“纺织科技型企业”。
“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中国的丝绸必须有自己的品牌。”为此,沈爱琴怀着“丝绸之府要创出自己名牌”的雄心壮志,开始了大胆的行动:
2000年9月,在江泽民主席出访美国时,沈爱琴抓住机会,借“中华文化美国行”之际,成功展示了万事利集团生产的丝绸产品的特有魅力;
2001年5月,万事利为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生产了300套女式真丝睡袍,被誉为“唐装内衣”,和唐装一起风行国内外服装市场;
2008年,当奥运之风刮遍神州大地时,敏锐的沈爱琴早已把北京奥运会丝绸礼品特许经营商和奥运吉祥物丝绸礼品特许经营商资格揽入怀中。“奥运会是中国在世界面前做的一次广告,对于中国丝绸来说,更是一次进行品牌国际推广的良机。”沈爱琴很好地做到了。
……
2006年4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视察万事利集团时,对万事利通过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发展特色丝绸,走自主品牌之路表示肯定。她赞赏地说,企业只有打造自主品牌,才能提高外贸出口的核心竞争力,希望万事利尽快走出去,走国际化之路,打造世界品牌。
2007年,由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的“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排行榜中,“万事利”荣登中国最有价值商标丝绸行业第一名,商标评估价值为6.65亿元。
饰品“女皇”周晓光
在新光集团的网页上,赫然写着这样几句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暴风雨后的明媚阳光,化蛹成蝶的美丽绽放;所有的美丽,都源于苦难的打磨和锻造;所有的传奇,都属于坚韧不拔的生命。”字字透露出新光女主人周晓光的卓然别致。
从当初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国际市场一跃成为世界饰品行业“大姐大”——市场经济,潮起潮落,在周晓光身上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创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代女企业家不凡的成长历程。
1962年,出生于西施故里诸暨的周晓光,家里有5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高中毕业因没有考上大学,17岁的她便带着母亲的一句话“会算的不如会做的”,默默地离开了小山村,上东北等地卖绣花样去了。
带着一份决绝的勇气,以及让母亲借来的几十元本钱,周晓光做起了“跑码头”的生意。那时候,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就这样,夕发朝至,走南闯北,6年之间,晓光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后来,周晓光回忆说,当时,她只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能使家里人过上好生活——6年闯荡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
1985年,跑过三江六码头的周晓光,终于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她有了自己的家,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婚后的第二年,她和丈夫拿出了几年来所有的积蓄1.5万元,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经营饰品——几年前在东北卖绣花样的时候,他们看到东北的女子喜欢戴花花绿绿的头饰,周晓光凭着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样的爱美天性,就选定了饰品作为经营的业务——她希望用这1.5万元赚到5万元后,就回到农村和丈夫过男耕女织的生活。
这家“夫妻店”开起来之后,丈夫虞云新负责到广东、上海、北京等地购买原材料,周晓光和妹妹们就在晚上加工,然后第二天在义乌摆摊销售。
周晓光身上的生意人潜质很快就发挥了出来。1987年,当她赚了十几万元,并在饰品行业做成全国数一数二的时候,她早就把“赚5万元就回家”的想法抛诸脑后了。
几年下来,周晓光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店铺。没过多久,朝阳门成为义乌市中心的商业黄金地段——这时的周晓光,几乎实现了她“行商”时代所有的梦想:丈夫善解人意,稚子活泼可爱,家庭安定和睦……如果仅从“小家庭”的观念出发,周晓光似乎是该满足该停下来歇歇了,然而,从此她再也没有“满足”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周晓光在去香港考察的过程中,香港的“店铺式经营”给了她灵感。她敏锐地感觉到,有了店铺,生意会越做越大,经营的商品也会越来越多。于是回到义乌之后,周晓光成为了义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开出了义乌第一个饰品店面,并做了许多新产品的代理商。之后,以周晓光和她的丈夫虞云新的名字各取一字命名的“新光”饰品有限公司在义乌青口工业园区落户了,开始了前途光明的“新光”之路。
从1995年办厂开始,不出三年工夫,新光饰品厂以连续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一举成为国内饰品行业的龙头企业。1998年,当周晓光拿着自己生产的首饰首次进军香港珠宝展时,无数客商的目光被琳琅满目的新光饰品吸引过来,随后的订单如雪片般地飞来。然而,就是在这如雪片的订单中,周晓光却感到了隐忧。
“1995年企业刚开办时,只有几十号人,很多都是自己的亲戚,然而只用了三年,企业员工就达到800多人。产品虽然供不应求,但质量不稳定,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员工也不稳定,以前管几十人的那种管理方法左右碰壁,人累得要死,还把自己给管哭了,但企业问题仍然是一大堆。”周晓光意识到,那种管理家庭作坊式企业的办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速度,她决定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路,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首先,周晓光花大力气为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管理人员。为此她开始了“新光”饰品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或带领管理团队远赴北京、上海等地进修、听课,或者重金聘请知名学者、教授来公司授课:她曾花费巨资请内地和台湾的权威专家为公司骨干进行了有关团队精神的培训,送员工去浙江大学读MBA。但她发现,每年送一两个人去读MBA实在太慢,于是干脆把浙江大学商学院教授请到公司来——开设了新光集团中层干部“EMBA核心课程研修班”,讲授根据公司情况设计的课程,中层干部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学习培训。
其次,周晓光开始引进专业的管理咨询团队,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变革,加快了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从台湾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总经理;全面推行管理标准化,并于2001年10月,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 9001、ISO 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公司通过ISO 1001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浙江省清洁生产验收;2006年,公司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浙江省绿色企业验收;同年,环保型金属饰品锡基材料及锌合金饰品被评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前者还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07年,新光实现了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商品免验企业“大满贯”,并且成为了中国流行饰品行业标准的起草制订单位……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新光饰品越来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时常发生,7年间到同行业去发展的至少有千人,完全可以再建一个新光,有人戏称新光是所“黄埔军校”。对此,周晓光说,行业的竞争,免不了人才的争夺,但她并不认为是件坏事。目前义乌有1800家饰品生产企业,10万人从事这个行业,一年60个亿的产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仅靠一家企业做大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饰品这一行业,只有产业集聚了,在世界的舞台上才能拥有立足之地,才能形成气候和氛围,带动整个产业的提升。义乌饰品业人士说,新光的“黄埔军校”成了产业的润滑剂。由于是行业的“王中王”,新光每天要开发100余款的新产品,跟随的企业也自然多了,但这并没有让晓光感到一丝的满足感。她认为,别人跟得快,她才会跑得更快。
在登上中国饰品行业老大的位置后,周晓光以及她的新光集团又开始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征程,为此她主导了企业在战略与执行、创新和转型、文化与团队三个方面的重大变革——企业以创新为态度,以清晰明确的目标和愿景为导向,以持之以恒的理念和价值观为统帅,以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为手段,致力于使业务模式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相配合,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来调整自己,向着一流的业务模式和流程进行转型。同时,周晓光开始着力多元化发展战略,由新光集团牵头联合其他行业龙头企业创办的浙江富越控股集团,已跨出了现代化资本运营的坚实步伐,通过整合区域和行业优势,开始系统地构建商业平台、产业平台和资本平台,完成了收购上海“美丽华”集团、参股“百年人寿”保险等一系列在业界产生巨大影响的项目;新光旗下的万厦、新光两家房地产公司,已经成为当地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并组建专业的现代化物业管理公司,着力开拓空间巨大的物管服务业;同时,作为主业的饰品,也将突破固有的批发市场体系,开始大举开拓零售领域、推进品牌化战略。2009年7月,新光集团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正式参展企业,是义乌、金华地区,以及流行饰品行业唯一的代表。
周晓光说:“新光在未来几年内要上市,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成为公众型企业,要从根本上再转型,成为规范、健康、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企业。”
而周晓光本人,早就成为了引人注目的“公众人物”。
2004年春节,周晓光在义乌市电视台播出了一条仅有10秒钟的祝福广告,让们感到新奇:“鉴于全国人大会议即将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竭诚向社会各界征集议案……”
广告一播出,立即引来全国各地新闻媒体的迅速反应,并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信件如雪片般地飞来,设在义乌建设大楼907房间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联络点”成了新闻来源地。
“开始,我真的没有想到会有这样大的轰动。有的人从几十里外赶来,有的向我哭着诉说。我当时真的感到非常激动,一方面是这些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我们的代表真的需要与百姓沟通的桥梁。”
周晓光曾先后当选为义乌市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金华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后又连任全国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在担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前5年间,周晓光总共提交议案125份、建议109份,其中111份议案、109份建议经大会主席团决定,交由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其中不少议案贴近群众,关心百姓,为人民代言,引起了社会各界很大的反响,周晓光因而被誉为“议案仙子”。
创业者楷模马云
被誉为“下一个比尔·盖茨”的马云,初始接触互联网是在美国的西雅图。当时,互联网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30岁的翻译马云,在旅途中学会了上网,他请朋友为自己远在杭州的海博翻译社做了个网页,想在网上把他介绍出去,并且亲自试试互联网这个东西是否真的那么神奇。
上午10点钟,马云把网页发出去,中午12点,果真收到6个反馈邮件,4个来自美国,1个来自德国,1个来自日本。见此情景,马云立刻激动起来:“这就是我想要的,这里有大大的生意可做!”马云意识到这是一座有待深挖的富矿,他立即决定,与西雅图的朋友合作,把中国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便这样有了创意。
回到国内,马云立即着手实施,他找了个学自动化专业的搭档,加上妻子,一共3人,2万元启动资金,租了间房,便开始了工作。
这就是马云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海博网络,产品叫做“中国黄页”。
后来,马云笑称自己的成功秘诀是:第一没钱,第二对互联网一窍不通,第三他想得像傻瓜一样。换言之叫做第一不怕输,第二无知者无畏,第三痴迷加狂热加理想化。三者结合,马云无牵无挂,义无反顾,在全国二十几个城市逐一开拓业务。到1996年,营业额达到了700万元。
但直到1998年,马云的B2B思路才逐渐成熟: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他认为,互联网上商业机构之间的业务量,比商业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业务量大得多。前5年的经历,使他对国际贸易市场、国内生产厂家和进出口公司有较深的了解。而商业机构中最需要电子商务支持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
于是一年后,马云下定决心创办B2B网站,他灵机一动,为网站取了个代表财富的域名:阿里巴巴。
这支起初只有18人的团队,挤在杭州的家里,召开了一次全体创业大会。马云以一贯的激昂情绪鼓动说:“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我们的目标有三个,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80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设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前十位。”
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后,马云当着大家的面把身上的钱掏了出来,说:“但是,启动资金必须是闲钱,谁也不许向亲朋好友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不过,我还是有这个信心,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
就这样,年轻的马云领着更为年轻的18名“列兵”开始了他们的又一次强行军,走在最前面的是像豹子一样勇猛的马云。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阿里巴巴网站出现在互联网上,并且立竿见影:一个青岛商人每年从韩国进口一种设备,他设想生产设备的厂家可能就在中国,可他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后来他偶然发现了阿里巴巴,于是在上面发了一条求购信息,没想几天后就同该设备的中国厂家联系上了,令他惊喜的是,厂址就在青岛。还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是,众所周知徽章等小商品多半出自浙江,如果这种企业出在东北,哪有人理?但就有这样一家东北企业聪明地利用了网络,他们每年从网上搜集温州、义乌企业的最新产品图样,接着从当地购回样品照着生产,然后再到阿里巴巴网上发布信息寻找买家。一年下来,他们寻找到的买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该网站。
接着,马云把触角伸向了发达国家。因为他清楚,国内电子商务尚不成熟,只有利用发达国家深入人心的电子商务观念,为外贸服务,才有可能取得可观的效益,同时也起到示范的作用。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开设了一个“中国供应商”,把大量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的供货信息,以会员形式免费向全球发布。同时,他在全球范围内最大可能地寻找买家。
马云马不停蹄地飞到了欧美等地,一段时间里,他参加了欧美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商业论坛,在大庭广众发表演讲,用他那非凡的口才传播他首创的B2B理念,宣传阿里巴巴。他不断地出现在全球著名高等学府如麻省理工学院、沃顿商学院、哈佛大学等讲堂,挥舞着一双干瘦的大手,对着台下的听众大声道:“B2B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
于是,海外媒体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2000年7月17日,美国《福布斯》杂志这样评价马云:“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很快,马云和阿里巴巴在欧美声誉日隆,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数呈暴涨之势。到2000年底,阿里巴巴以每日增长一两千的速度发展,每天可收到3500条商品供求信息,700余种商品信息按类别和国别分类。一个想买1000支羽毛球拍的美国人可以在阿里巴巴找到十几家中国供应商,了解他们不同的价格和合同条款;位于中国边远山区的小城镇和远自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可以在阿里巴巴网站上走到一起,成交一笔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可想象的生意!
马云在全球的巡回演讲,除了吸引到客户外,还吸引了风险投资。以华尔街高盛为首的几家公司,毫不犹豫地向阿里巴巴投入了500万元美金,接着又引来了“全球互联网投资皇帝”、日本软银公司董事长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巨资。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蔡崇信——全球著名风险投资公司Invest AB的亚洲代表,竟然跳槽到月薪只有数百元的阿里巴巴公司,这让马云信心倍增!
接下来的迅猛发展,是许多“马迷”所津津乐道的——
2003年,在阿里巴巴创办的第四个年头,马云第一次挑战国际对手。当时,eBay此时已进入中国,它是否会给阿里巴巴的B2B模式带来冲击呢?强悍的马云此刻毫不畏惧,他选择了主动出击——创办和eBay模式一样的淘宝网,借以进入C2C市场,经过一番较量,一举击败了“洋鬼子”。
两年之后,马云又做出了惊人之举,一举并购了雅虎中国,这是阿里巴巴第一次大张旗鼓地改良外资背景的互联网公司。就在这一年,阿里巴巴的会员数激增到了1100万。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顺利登陆香港股市——当天的融资额达到17亿美元,创下行业中融资与市值之最,超千亿港元的市值一度为新浪、搜狐、网易、盛大与携程市值之和,市盈率达到了300。一夜之间,这家电子商务公司已直接晋升入全球互联网企业第六名。
在全球互联网市场上,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模式、雅虎为代表的门户模式、eBay为代表的C2C模式、亚马逊为代表的B2C模式这四大互联网模式,无论在资本还是业务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一次,资本的聚光灯照向了人称“第五模式”的阿里巴巴B2B模式上。马云,终于获得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成功!
现在的阿里巴巴集团,经营多元化的互联网业务,包括B2B国际贸易、网上零售和支付平台,以及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服务对象来自于超过2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在大中华地区、印度、日本、韩国、英国以及美国等地的6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19000名员工。
作为当今中国无数创业者心目中的楷模人物,马云的一句“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创业时的梦想”特别响亮!
郭广昌打造“第一民企”
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郭广昌向参加上海团审议的胡锦涛总书记汇报说:“您所批示的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琥酯’已经得到WHO组织认准,这是自主创新的产品,即将推向非洲市场。”得到了胡总书记的肯定。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沪期间,专门会见了郭广昌等12名上海非公经济企业代表,克林顿回国后还给郭广昌来信,对他和复兴集团的发展表示赞赏,并约请复星到美国发展基因工程。
复星集团从一家注册资金10万元、自有资金3.8万元的小型科技咨询公司起步,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多元化民营控股企业集团,被誉为中国“第一民企”,与郭广昌早年的一次人生抉择颇有关系。
1989年,22岁的东阳青年郭广昌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受当时出国热影响,他也打算去美国留学,并为此精心准备,通过了TOEFL及GRE考试。1992年下半年,怀揣着“出国梦”和借来的4000美元,通宵达旦地排在美国驻沪领事馆门口的长队中等候签证。眼见一些同道者为拿到了签证而欢呼雀跃,为被拒签则神情沮丧的模样,他想了很多:“在中国驻美国领事馆门口也会有这么长的排队、这么强的情绪反应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国落后,人就抬不起头来。他在心里问自己:这样的出国值不值?
这一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号召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郭广昌被深深鼓舞了,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出国留学,留在国内创办实业。
就在当年,郭广昌又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辞职下海!不过这次不是孤身一人,而是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范伟和谈剑等5个复旦同学共同行动。他们拿出了仅有的一点积蓄,注册了上海广信科技咨询公司,开始了“梦一般”的创业历程。
创业之初,万般艰难:一难资金短缺,二难业务难找,三难市场不熟。
公司资金不足,原先准备出国的4000美元兑换成了3.8万元人民币,权作启动资金。总经理郭广昌是过惯了苦日子的,霉干菜下饭曾伴他度过了大学前的求学生涯。他在公司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霉干菜”精神,并带头身体力行。公司没有像样的办公条件,大家因陋就简,郭广昌和副总经理合用一张办公桌。业务开支紧,大家就节俭办事,吃的是方便面,进进出出全靠自行车,没有人随意打的。直到今天公司资产达几百亿元了,仍然坚持着“霉干菜”精神。广信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市场调查和咨询。1993年3月,公司为刚刚进入上海市场的台湾元祖食品公司做市场调查。郭广昌带头到鲁迅公园门口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他不停地询问、解释。从早到晚,他只啃过一块面包,喝了一瓶矿泉水,发放了整整1万份问卷。回到公司后顾不得休息,他又和从其他调查点上回来的同事坐在电脑旁,开始统计分析。当这份资料翔实、分析独到的调查报告送到元祖公司后,得到了公司老总的高度评价。就这样,郭广昌和伙伴们为公司竖起了诚信、优质的服务品牌,赢得了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诸多品牌的客服。广信科技成立仅10个月,就赚到了第一个100万元。
初下商海,不熟悉市场,也不熟悉商场规则,郭广昌就勤奋地学习市场知识。在公司流传着一个郭广昌“偷师学艺”的故事:1993年,他发现上海房地产开发有着广大的需求和市场前景,但碍于公司的实力,决定从低投入的业务代销入手进入房地产市场。当时公司谁也不懂房地产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诀窍,郭广昌亲自到一家著名的外资房地产公司应聘打工,学艺半年后便开办了自己的房地产代销公司,当年赚了1000万元。随后公司又开发房地产业,以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为目标主攻房地产中端市场。现在,旗下的“复地”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民营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
1993年,广信就已更名为复星,从房地产业赚来的主要资金,郭广昌也都投入到了复星公司的另一个主项——基因工程检测产品的开发上。
两年之后,郭广昌靠着新开发的一个测试肝病的医疗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为复星赚取了上亿元。高科技成了郭广昌事业上最好的伙伴,其魅力也日益彰显。他把高起点、高投入开发与中国人相关疑难杂症的基因工程新药,作为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产品的追求。
经过6年的努力,复星公司先后研发了链激酶、克隆伽玛、克隆怡宝等一系列基因工程新药,成为国家一、二类基因工程新药和检测产品生产权证最多的企业,多数产品已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核酸检测产品已成功开发出肿瘤诊断、肝炎传染病检测、优生优育等六大系列78种产品,技术产品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复星还先后与上海华山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大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全国300多家中心医院设立了基因诊断中心。
1998年,改制后的复星实业上市,一次即募集资金3.5亿元。由此,郭广昌开始了运用资本手段来实现产业化和多元化的历程——
2001年涉足商业零售业:当年年底,刚刚成立不到一个月的复兴投资与豫园商城签署了控股权转让托管协议,复兴投资成为豫园商城新的第一大股东。之后,郭广昌用同一手法,运作了对友谊股份的收购。
2003年初,南钢集团公司与郭广昌的复星集团公司、复星产业投资、广信科技合办了南钢联合公司。复星集团公司出资8.25亿元,占股30%;复星产业投资出资5.5亿元,占股20%;广信科技出资2.75亿元,占股10%。当年,郭广昌还投资了邦德证券。
此后的2004年及2007年,郭广昌又以眼花缭乱的招式屯兵黄金产业和投资矿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复星更是不断地以参股或控股方式投资于企业这个“产品”,加速实施其多元化扩张战略。今天的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已是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主要拥有医药、房地产开发、钢铁、矿业、零售、服务业及战略投资业务,拥有多家资产关联的上市公司及100多家关联企业。复星已稳居中国企业前一百强,并连续数年名列中国民营企业纳税总额首位。
学哲学出身的郭广昌,把“修身齐家助天下”定为复星集团的企业文化。他认为产业报国、为社会作贡献更能体现当今知识分子的价值,他要让自己和复星同仁通过“吾日三省吾身”、“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修炼,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共同推进复星之业,实现“助天下”的价值目标。
陈天桥大梦先觉
陈天桥曾做过“中国首富”,而且是“玩”出来的超级富豪。
1990年,17岁的浙江新昌人陈天桥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曾任校团委组织部长;1993年,陈天桥以上海市唯一的“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称号从复旦大学提前一年毕业,进入了著名的上市公司——上海陆家嘴集团。由于他的努力,他很快升任为董事长秘书。正当前程一片大好之际,他却放弃投身仕途而转至一家证券公司。也就是在这里,陈天桥发现了网络的巨大潜力。
陈天桥属于中国第一批接触互联网的人。“直觉告诉我互联网是非常有前途的,”他回忆道,“但以往的工作经验让我觉得,一个公司要赢利需要的是资金流和物流,而物流是比资金流更难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电话线不能代替物流与配送,只有数码娱乐产品比如卡通、游戏才可以通过电话线来传输。”
于是在1999年11月,陈天桥靠着50万元的启动资金,招了二十几个人,办起了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先是做图形化的虚拟社区,社区内分白天黑夜,如果饿了就要种地,然后把收获的东西做成食品卖钱。很快,陈天桥拿到了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但中华网认为,虚拟社区并不能带来浏览量,而当时的网站是要凭浏览量向VC要钱的,他们要求盛大改变经营方向。
“面对投资方的意愿,我们很迷茫,最后提出了一鱼四吃的做法。”陈天桥说。一条鱼可以分为头、身子、尾巴和鳍,然后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娱乐产业中围绕着一个品牌——樱桃小丸子,可以运作有关她的动画、书籍、游戏甚至服装等诸多周边产业。陈天桥试着吃起了鱼身上的另一部位。“不做游戏了,做动画网站,既可以带来投资方所需要的浏览量,又离网络游戏不很远。”
2000年盛大做了一年的动画,购买了《黑猫警长》版权,在网上拍《黑猫警长》续集,并逐渐拿到了为奥迪、飘柔等厂商做网上动画广告的单子。此时的盛大还在卡通、漫画以及相关领域齐头并进,可谓盛况空前,直接为中华网带来了300多万的浏览量,一个月的收入达到了几十万。
但到了年底,互联网的冬天很快来临,一个个互联网公司相继陷入低潮,盛大向何处去呢?陈天桥开始反思盛大的商业模式,觉得自己以动画作为切入点的想法存在误区:“动画是一个投入期长回报期也很长的产业,像迪斯尼对米老鼠的投入需要20年,一旦成功就可以赚70、80年的钱。网络虽然能把20年缩短为七八年,但这还是超过了一个网络公司的承受期。”
春节刚过,陈天桥再一次作出选择,决定放弃动画网站,转向大型网络游戏。
恰巧,此时韩国上市公司ACTOZ来到中国,寻找网络游戏《传奇》的代理运营商。通过动画协会的介绍,ACTOZ找到了陈天桥,并发现盛大曾经做过的虚拟社区正是网络游戏的雏形。
拿着签下的合约,陈天桥兴高采烈地告诉中华网,盛大要转型向网络游戏发展,却遭到了一口拒绝:“现在一切以削减开支为主,动画网站不是做得好好的吗,干吗要转?”陈天桥说:“这不是我的理想,盛大再这样下去还不如去做系统集成公司,但如果是那样,我当时根本不用要你几千万的投资,50万就够了。”
争执的结果是分手,而此时的陈天桥已经处在破釜沉舟的境地。放弃做了一年的动画意味着盛大必须从零开始。盛大当时只剩下100万美元,除去给韩国厂商的30万,再从中华网手中购回股权,剩下的钱只够给员工开两个月的工资。
不得已,陈天桥拿着和ACTOZ签下的合约,转而找到浪潮、戴尔等服务器厂商以及中国电信,告诉他们,我们要运作网络游戏,申请试用机器两个月。对方很快将他定为潜在的大客户,极力给予配合。就这样,陈天桥让盛大撑过了两个月的游戏测试期。
代理韩国开发的网络游戏《传奇》,让盛大公司赚取了近4亿元的收入,并以68%的市场份额、近65万的即时在线人数远远领先其他竞争对手,成为网络游戏中最成功的运营商。
到2003年9月底,盛大网络的注册用户近1.5亿人,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00万人,拥有中国65%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互动娱乐产业的领跑者,并且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同时在线用户数的网络游戏运营商,成为世界三大网络游戏运营企业之一。
2004年5月16日,对于陈天桥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日子,当天,陈天桥担任董事长的上海盛大网络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一周后,股票交易价从11美元冲上17美元高位,陈天桥以90亿元身价一跃而为中国首富。
尽管如此,陈天桥并没有丝毫满足。“现在的盛大市值20多亿美元,迪斯尼市值400多亿美元。如果盛大每年利润翻一番,那么五年后盛大就超过迪斯尼的市值了,这是我的梦想!”
陈天桥不甘心仅仅做一个运营商,他为盛大网络战略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我把盛大的战略发展方向归结为六个字:互动娱乐媒体。盛大未来一定是牢固地依靠高科技和国际互联网的力量来发展,这是我们的基础。而游戏是我们进入娱乐产业的捷径,也是我们未来的主心骨。我们会学习参照HBO、时代华纳、迪斯尼这种做法来构建集团的商业模式。在5到10年之后,或者更长的时间,盛大要走的就是一条迪斯尼式的发展道路,建造《传奇世界》主题乐园、《传奇世界》的综艺节目、《传奇世界》的电影及电视剧,以此建立一个立体化的现实的娱乐世界。”
“做全球最大的网上迪斯尼。”数年来,陈天桥带领盛大网络一直坚定地走在这条理想之道上,并终于成就其为领先的互动娱乐媒体企业。
目前,盛大网络的业务主要涵盖盛大游戏、盛大文学、盛大在线等主体和其他业务,其中盛大游戏拥有国内最丰富的自主知识产权网络游戏的产品线,向用户提供包括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高级休闲游戏等多样化的网络游戏产品,满足各类用户的普遍娱乐需求;盛大文学通过整合国内优秀的网络原创文学力量,构建国内最大的网络原创文学平台,增进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依托原创故事,推动实体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盛大在线是专为无物流的文化和虚拟产品提供的数字出版平台,通过完善的数据分发和支持系统、销售支付计费系统以及客户服务系统等,为广大互联网用户获取数字内容产品提供优选渠道,也为其他互联网企业定制专业化的用户服务体系。另外,盛大其他投资公司还提供网络视频、家庭棋牌平台、电子竞技平台、手机互动娱乐、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在内的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用户群的互动娱乐产品,深受众多用户的欢迎。
2009年,盛大网络公司净营业收入达到人民币52.4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0%,达到人民币近16亿元。盛大员工总数接近10000人。用户数量发展到现在累计10亿注册账户,近1亿活跃账户;拥有在美国、韩国等地上市的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43亿美金。
作为盛大创始人和“领头羊”的陈天桥,也收获了“年度全球最佳企业家”、美国《商业周刊》“年度亚洲之星”、“亚太最具创造力之华商领袖”、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年度新锐奖”、“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十年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第一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十大将成为家喻户晓人物的崛起之星”、“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杰出人物”等称号。
据说,陈天桥最看重的还是2003年12月29日由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光明日报社、中国网主办,人民日报、文汇报、南方日报、中国文化报协办的“2003年度杰出文化人物”评选。当天,陈天桥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作协副主席王蒙、故宫博物院文物专家王世襄、著名导演张艺谋、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夏雨田、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等文化名人并列,同获2003年“年度杰出文化人物”。这是中国主流社会第一次敞开胸怀接受商业文化代表。
丁磊的“虚拟世界”
如果说还有谁能威胁到陈天桥的网游霸主地位,此人必是丁磊,不过丁磊的业务还远不只是网游,他的网易公司是中国的一家主要门户网站,和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并称为“中国四大门户”。
出生于1971年,比陈天桥大两岁的宁波人丁磊,大学期间就显示了对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浓厚兴趣。大学时代的冯老师回忆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92年冬天,丁磊大四上学期,我搞了一个电磁场CI软件的成果展示。丁磊和其他几个同学下来主动找到我说,他们对此十分感兴趣,如果交给他们做,一定能把这个软件做得更好。那自信的模样让我感动。”
在课题组工作的日子,丁磊已经展示出了较强的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编程方面。“在当时能用计算机编程和做一些界面的设计,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
更令人称奇的是,大学最后一学期,丁磊开始在计算机公司兼职任工程师,虽然是兼职,却是那家公司最主要的工程师。在那里,丁磊这个学通信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Modem、Windows NT等新设备。
一年后,丁磊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回到老家宁波市电信局工作。在电信局的两年中,丁磊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Unix和电信业务。“我几乎天天晚上12点才离开单位,因为单位有Unix电脑。网易后来的成功和我很早就掌握了Unix精华分不开。”同时,他还接触了BBS,并在中国惠多网创始人之一孟超的帮助下在宁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站。
在Internet上“见了世面”的丁磊向自己的总工建议在本局开展信息服务业务,等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什么进展,便决定离开。
之后他辗转来到中国南大门广州,先后加盟了Sybase广州公司以及广州飞捷公司,然而没有一家公司令他流连忘返,扎下根来。
这样连着跳了三回槽之后,丁磊终于感到了疲惫,于是在1997年的5月份,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对自己的前途整整思考了5天,最后的决定是自立门户,干一番事业——网易,这家后来在中国声名鹊起的网络公司,最早便在广州有了雏形。和他一起创业的是周卓林和陈磊华,周卓林是在网上认识的朋友,而陈磊华被认为是技术天才。
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网易起家并不是靠网站,而是软件——出售给各地电信部门的免费邮件软件,每个能卖10万美元。与此同时,网易在网站建设上也开始了自己的三板斧——免费个人主页、社区和免费邮箱。
当年,丁磊他们开发出了免费电子邮箱,域名为163、169,在中国已经具有了指向Chinanet和电信局以及Internet的含义,上网的人每天都要拨163,对它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263、国中网、990、371、浙江金华188纷纷购买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免费邮箱一个产品就为网易挣了几百万元。
网易想做中国的Hotmail是有心栽花,最后做成中国第一门户却是无心插柳。
1998年6月之前,丁磊根本没重视过“网络门户”这个概念。一天,一个国外大网络门户站点的老板告诉丁磊,他们一个月的广告收入高达25万美元。这句话让丁磊猛醒,他意识到网上广告将可能成为网站最可观的收入来源。回来后,网易就将首页进行改版,不到一个月,访问量激增。其时,网易每天10万人的访问量让它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广告销售额达到10多万美元,1998年,网易的利润达到了400多万元。
1998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投票评选十佳中文网站,网易喜获第一。听闻这一消息,丁磊感到喜出望外。“因为我们一直把自己看成是搞技术的,是靠开发软件维持公司运行的公司,不是做内容的站点。”1999年1月,网易再获“十佳中文网站第一”称号。
2000年6月,网易股票在纳斯达克挂牌,不过,这时候科技股已经开始崩盘,所以网易的股价从第一天开始就节节下滑,以至于很快跌破发行价,导致停牌。
作为网易的创始人,丁磊此时的处境可想而知!他深陷痛苦的挣扎与折腾中,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农村到城市,任何赚钱的生意他都一一设想过,比如卖电脑,比如卖纽扣等等。
在2001年,丁磊曾一度打算将网易一卖了之,未料网易没卖成,反倒让丁磊静下心来本本分分地经营网易。
2001年9月,丁磊对外界说,他希望靠在线游戏《梦幻西游》和短信服务、股票点播以及一个类似MSN Explorer的新产品来赢利。这正是网易因财务问题被摘牌,最狼狈不堪的时候。不过,后来网易在短信和网络游戏上的成功,似乎不完全是一种运气,而是充分体现了丁磊绝不放弃、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002年1月2日,网易在纳斯达克复牌,到第二季度,网易首次实现净盈利,网易股票开始领涨纳斯达克。这一年,网易成为纳斯达克表现最优异的股票。
2003年,网易开始成为纳斯达克宠儿。10月10日,网易股价升至70.27美元的历史高点,比最低点时攀升了108倍,被著名的彭博财经通讯社评价为“成长性可以称为纳斯达克第一股”。
与此同时,丁磊的个人财富也在激增,是年,他同时成为了福布斯和胡润两大富豪榜的“首富”。
“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有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回首自己的艰辛创业,丁磊感慨地说。
目前的网易提供网络游戏、电子邮件、新闻、博客、搜索引擎、论坛、虚拟社区等众多服务,并始终保持着业界的领先地位,取得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诸多第一:第一家中文全文检索、第一家提供全中文大容量的免费邮件系统、第一个无限容量免费的网络相册、第一个免费电子贺卡站、第一个网上虚拟社区、第一个网上拍卖平台、第一个24小时客户服务中心、第一个成功运营自主研发的国产网络游戏并取得白金地位……
网游也是网易的一项主业。由网易自主研发的拳头精品网络游戏“大话西游OnlineⅡ”和“梦幻西游Online”自投入商业运营以来,业绩获得持续的大幅度增长,截至2009年8月2日,“梦幻西游Online”注册用户突破990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56万人,“大话西游OnlineⅡ”注册用户已超过960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突破89万——在网络游戏上面,丁磊与陈天桥这两位浙江老乡,同时走在了国内的最前列。
2006年12月,时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的何厚铧莅临参观了网易广州公司,对网易多款游戏采用中国历史为背景,结合中医、诗词、礼教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做法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