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国父母往往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父母可以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所以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什么家务都不让他们干,似乎是用一种赎罪的心态来为孩子效劳。然而,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却离他们的预期目标越来越远,任性、自私、叛逆、嫉妒、虚荣等缺陷在很多孩子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针对这一现状,国外有学者无不担忧地说:“一个人有人格缺陷是个人问题,但如果很多人都有人格缺陷,那就成了社会问题。最为可怕的问题是,这种人格缺陷如果再‘代代相传’,将来的中国社会简直难以想象。我真为中国孩子的未来担忧”。
1.任性--“我就是太阳!”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任性是独生子女经常出现的情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识范围扩大,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尊心、独立性逐渐增强,这时就会产生任性行为,表现为孩子在独立完成某件事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方面;或为了维护自尊心而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方面;或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而采取一些冒险行为方面。
父母一般会把这些情况看成是任性的消极品质,而孩子自己却并不以为然,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随意的放任自己,毫无约束。
任性是孩子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孩子要挟父母、满足自己愿望的一种手段,它常常给为人父母者带来很多的烦恼。但与成人相比,孩子的任性还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家长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制止。
吕萌正上幼儿园大班,今年5岁活泼好动,聪明又机灵。在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宠着她,从不拒绝她的任何要求,她也很会讨人喜欢。不过,吕萌有一个坏习惯,就是总爱无理取闹,非常任性,有时候无缘无故的就大闹不止;她还特别挑食,老师一不注意,她就把不爱吃的东西偷偷倒掉;她明知道应该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可还是去抢小朋友的玩具……在家里,吕萌经常把爷爷当马骑,如果爷爷说腰疼不答应,吕萌便放声大哭,爷爷只好趴在地上让她骑。
有一次,吕萌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过了一会儿,她忽然大叫肚子疼。老师急忙跑过去,要抱她去看医生。可她却说:“我要让妈妈带我去,老师,你打电话把我妈妈叫来,快点,我就要疼死了。”老师只好打电话叫来吕萌的妈妈。妈妈接到电话,当下就着急地跑来了。
小吕萌却呵呵地笑着说:“我根本没事,我是骗你们玩的,我就是有点想妈妈了。”见状,妈妈和老师都感到十分无奈。
其实,孩子的任性绝大部分都是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与妥协所造成的。只要孩子一耍小脾气,开始又哭又闹,父母就为难了。答应吧,孩子的要求明明是不合理的;可如果不答应,又心疼孩子,再加上孩子的爷爷奶奶也会在旁“规劝”。做父母的只好败下阵来,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教育原则,让孩子如愿以偿,自我安慰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到了下一次。殊不知,父母的妥协只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任性行为是杀手锏,是达到目的的好手段。于是,下一次再有什么要求时,孩子的哭闹只会更加严重,任性的程度只会增加。
事实上,多数孩子只是偶尔有点任性,真正习惯性任性的孩子还是少数。父母必须注意把孩子的任性同韧性区分开来。韧性是一种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表现为有主见、有追求、有毅力、有耐心、有独立性和反抗精神。比如有的孩子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劝说其退学做工,但这孩子在帮助家长干活的同时坚持上学读书,还取得了好成绩,这就是有韧性的表现。父母应当注意保护孩子的韧性,而帮助孩子改掉任性。
【1】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孩子就像是一束洁白的丝,最初染上的颜色是由父母决定的。要戒除孩子的任性行为,父母应该从根本上抓起,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的好品质。对已经出现任性行为的孩子,做父母的千万不能“手软”,不妨和孩子较点劲儿。无论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当孩子耍起性子时,父母都不要轻易让步,要显示出不怕他闹的态度。坚持原则,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概不允许。让孩子明白,父母不答应的事情,无论他怎样闹,都是没有用的。让孩子懂得任性是没有好处的,由此改变孩子对别人的态度,不再任性。
【2】分析孩子任性的原因
有时候,孩子任性并非是有意对抗大人,而是有他自己的“道理”。要矫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应该从分析孩子的任性心理入手,对症下药。当孩子耍性子时,父母首先应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这样做的原因,然后再对孩子讲明白有关的道理。承认孩子的有些要求是合理的,又要告诉孩子,他们的某些要求是家庭和社会条件所不容许的,他的所有要求都不是通过耍脾气就能得到的。如此,就可以慢慢地对孩子的任性加以矫正了。
【3】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不听话,而条件不好的却很懂事。有鉴于此,对孩子的物质条件适当剥夺,将有利于改正孩子任性的坏习惯。比如,在吃东西时,不能让孩子“点菜”,应该给什么就吃什么;不该买的玩具就一定不给买,孩子再怎么闹也坚决不答应。父母应意识到,孩子的各种心态与习惯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在小事上也要坚持原则,不能妥协。
对孩子合理的要求,也可以适当的延迟满足,不立即答应他。当实现孩子要求的事情时,要对孩子讲明这样做的原因。让孩子明白,只有合理的要求和礼貌的态度才更有利于实现他的愿望,从而帮助孩子逐渐克服任性的毛病。
【4】冷处理孩子的任性行为
孩子的任性一般发生在父母不满足他的某种需要的情况下。尽管父母给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但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这时,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父母可以对孩子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孩子尽情地哭闹,一定不要妥协。当孩子感到自己这样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他就会自己停止了。然后,父母再指出他刚才为什么不对,危害是什么,并要求下不为例。只要做父母的始终坚持这样做,孩子就能逐渐改掉任性的坏毛病了。
3.依赖--别让孩子变成“小跟班”
人只有克服依赖性,经受住了环境的磨练和考验,才能走向成功与辉煌。
--佚名
在生活中,有不少妈妈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很爱缠人,就像小拖斗一样,大人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寸步不离人。当大人急着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孩子死死抱着大人的腿不放,眼泪鼻涕一大把,一会儿看不到妈妈,就好像丢了心爱的东西一样烦躁。
有的父母会认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听话、顺从,体贴,懂得孝顺父母,殊不知这正是孩子依赖心理的表现。依赖性强的孩子缺乏主动性,认为自己不用动手,大人就会把一切都做好,因此,只要跟着大人就行了。由于很少有机会做事,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不愿意承担任何的责任,遇到事情就直接求助于父母,把什么问题都交给大人解决。毫无疑问,依赖心理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豆豆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一次和同学们结束玩沙子的游戏后,老师让学生们到水龙头前洗手,当好多孩子都洗完了手时,豆豆还蹲在水龙头下边一动不动。
原来豆豆在家里,总有家长给他洗手,谁发现了他在等待,就马上来帮忙。上学后也期待着有人给他这样做,根本不想“自己也这样去做”。
在家里,豆豆自己用小勺吃饭,然而,父母为了节省时间,或怕孩子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便会把小勺从孩子手中拿走。类似的做法看起来确实省了不少事,然而这却是造成孩子依赖行为的根源。
另外,裤子、毛衣、袜子、帽子等穿戴也要等着别人来帮忙。父母看到豆豆刚开始学习系鞋带时,那艰难的样子,只是耐心地站了十分钟,最后,终于忍不住还是帮他系上;每次,孩子一提到他和朋友吵架,父母马上跳出来给他建议;有时孩子要自己走、自己跑、自己洗手绢,可是爸爸妈妈总怕孩子磕着碰着,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包办。就这样,孩子偶尔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也在父母的温情和担心中消散了。
有的父母会认为不管怎么说,孩子毕竟还小,没有经验,他们确实需要依赖周围的成人,太多的事情需要大人告诉他们怎么做。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依赖大人,听大人的话,会变得乖巧、可爱,顺从,不会跟自己顶着干,不会和自己唱反调,在管理孩子方面会省不少心。
的确,父母处理家务事效率高。当孩子还没有注意到之前,他们已经注意到了;当孩子还没能注意到之前,他们已抢先动手做完了。殊不知,这种过分、缺乏理智的爱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如果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听父母的,孩子自己就无法从错误和失败的经历中得到成长,这无疑会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判断力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孩子的这种依赖心理也很容易演化为冷漠、懒散。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说:“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信心。”这些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当父母发现孩子一天天长大,渐渐产生尝试自己做事情的欲望时,比如取玩具、穿衣服、洗脸等等,不要横加干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意识到,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须依赖父母的“小可怜”。否则,孩子尝试新事物的行为一旦遭到父母的干涉,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折感,最后只能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而这也意味着孩子们独立的时间会被人为地推迟。
3.自私--当心占有的本能发生畸变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
--俄国作家马明·西比利亚克
现在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经常会听到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自利,时常听到孩子说“这个凳子是我的”“我要一个人玩汽车”,或者每次吃饭时,都把喜欢的菜拿到自己面前,不许其他家庭成员夹菜,还会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很大方地孝顺给爸爸妈妈”。孩子为什么会如此自私呢?有人说,人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有人说,人的自私是后天习得的,究竟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呢?下面这个例子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滔滔今年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常得老师的夸奖,父母也觉得脸上有光。
有一次,叔叔出题考上了滔滔算数:“我拿六块糖给你和小妹妹一起均分,你要分几块给她?”
“分给她两块。”
“怎么会是两块呢?你不是已经学会除法了?”
“我是学会了除法啦,但是小妹妹她并没有学啊!”
滔滔的回答令全家人无语……
因为滔滔是家里的独生子,学习又好,父母对他疼爱有加,许多时候宁肯委屈自己,也不会委屈孩子,从小家里“最大、最红的苹果”都是孩子的,孩子犯了什么错,父母也不会放在心上,只是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有一次,邻居家的小妹妹到滔滔家玩,桌上放着一篮苹果,妈妈让滔滔把那个最红、最大的给妹妹吃。滔滔大大方方地把苹果递给了妹妹,可是当妹妹把苹果放进嘴里吃的时候,滔滔咧着嘴哭了起来。
为什么这个孩子的前后表现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原来,父母经常教育孩子把最大最红的拿给长辈,而长辈们通常不吃,会把大苹果还给孩子,还夸孩子多么懂事:“宝宝真乖,那么大方,这个苹果还是宝宝自己吃吧。”“这么好吃的东西,爸妈【或爷爷奶奶】都舍不得吃,就是专门留给宝宝吃的。”
而这时母亲往往会教孩子说声“谢谢”,然后,孩子就心安理得地接过来。孩子自小受到这样的“洗脑”,形成一种习惯心理之后,孩子就会把让苹果当成一种形式,觉得让让也无所谓,反正苹果最后还是归自己。等到有一天,孩子把最大最红的苹果让出去,发现不再属于自己的时,就觉得上当受骗了,心里就接受不了了。
还有一次,母亲领着滔滔到朋友家做客,在吃午饭时,滔滔看到餐桌上有自己最爱吃的龙虾,还没等人们入座,他就一屁股坐到正中位,将那盘龙虾揽到自己身边,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弄得妈妈很尴尬。“我真不懂,我和他爸爸对他都是无私的,什么都问问他要不要,但为什么他却那么自私,什么都要留给自己呢?”
原来,在家里,父母总是把最好的菜留给滔滔吃,只要是滔滔喜欢的东西就让他一人独享,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以为常,把这一切看做是应该的,一旦别人吃了、碰了“他的东西”,他就会不高兴,甚至是发脾气。这种惯养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自私心理,在他心里只有自己,根本不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可见,孩子产生自私自利的原因,一方面是因孩子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另一方面是因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造成的。自私的孩子,其行为对谁都有弊无利,父母应予以重视,及早预防。
要改变孩子自私的心理,首先父母要改变自己“学习好则百好”的错误认识,孩子只要学习好,无论什么事情都顺着他来,注重智力教育,忽视德育和心理教育,孩子就会产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处处都要别人迁就,常常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另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输入的信息一定要是正确的,特别是第一次输入信息的时候,不能出尔反尔、前后矛盾,尤其不能言行不一。如果父母不明白这点,而强迫孩子大方慷慨,甚至完全无视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用“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不懂事”“不乖”“不听话”等话来说服孩子,根本无法纠正孩子自私的心理。
4.叛逆--面对说“不”的孩子
人们往往被自己亲手做的棍子打倒。
--英国谚语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会发现孩子不再那么乖巧了,身上出现了一些抵触情绪,比如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对乃至反抗等。这种情绪如任其发展就会形成逆反心理,阻碍孩子的人生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孩子的这种不良心理。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会表现为叛逆。但有时孩子讲了一句错话或办错了一件事,父母感到不满意,就大声训斥或责骂,孩子受到了刺激,才变得大声对抗,甚至以沉默抗议。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形成逆反心理。事实上,父母的专制管教方式并不是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行得通,个别温顺的小孩会顺服父母的权威,然而个别较刚烈的孩子则会反弹,天长日久,就形成了逆反心理。有些逆反心理严重的孩子,甚至无论父母说什么他都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