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1149500000015

第15章 心理畸变,过高期望值和高标准要求是症结所在(3)

可是,张宇华并没有将这封信交给父母,而是一直藏在了抽屉里,让自己当老师的大姨去参加,还嘱咐大姨一定要开车去学校。

张宇华的妈妈一直不知道参加联欢会的事,后来从邻居那得知此事。回家后,妈妈不悦地质问儿子:“为何隐瞒?为何不拿出信件?”孩子嗫嚅半晌,支支唔唔地说:“我不想让你参加……”

母亲不高兴了,大声喝道:“说什么?为什么不要我去?难道你妈妈会丢你的脸不成?”

孩子沉默了片刻,终于鼓足了勇气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你只是给人家当保姆,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去了会被同学看不起,而且也不如别的同学的妈妈会打扮,还有,发言的时候嗓门很大,同学都笑话我……”

母亲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儿子啊,你这么小就这么虚荣,长大了可怎么办啊?我是没什么体面的工作,但吃的、穿的,妈妈一点都没委屈你,妈妈是不怎么打扮,整天忙着生活,哪有闲暇顾上打扮了啊?”

张宇华不再说什么,但内心里对母亲所说的话颇不以为然,不管怎样,以后开家长会什么的,绝对不会再让妈妈出面了。

虚荣心在孩子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父母都想为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来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这是造成孩子虚荣心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从众心理、爱面子的心理,掩饰内心的自卑、性格倾向等也是孩子产生虚荣心的原因。

我们常常见到有媒体报道说,有小学生嫌妈妈相貌“不佳”而要求“换妈妈”;有初中生嫌爸爸【妈妈】穿着寒酸而对同学称“不认识他【她】”的,还有高中生嫌“住房”寒酸而“离家出走”的,还有大学生嫌父亲或母亲“土气”而对同学说“他【她】只是自己老乡”的。还有的父母担心天冷孩子在学校会着凉,给孩子送毛衣,孩子不但不感激,还嫌弃妈妈日夜赶织的毛衣难看,来学校找他,丢他的脸。

其实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在孩子中间,比谁家有钱,比谁家有车,比谁家住的好吃的好,比谁的衣服是名牌……这样的事随处可见。“没有教育好,这样的孩子真叫人伤心。”家长也许会很无奈,也很苦恼。

孩子讲虚荣、爱攀比多数是受成人影响。孩子由于年幼,无法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极易受到成人的影响。如果父母为了满足虚荣心整天穿金戴银,开好车、住好房,用来向外界标榜自己的富有,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势必会受到虚荣的感染,进而不再潜心读书,而是会想办法用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孩子心目中,自己什么都要比别人强,也比别人要好,加上模仿能力强,也很容易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

我们要从客观上消除外界因素对孩子们的不良影响,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去掉虚荣心;然后教育孩子要承认“社会差别”,不要在生活上攀比,要在品德学习上“竞赛”,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都应该担负起这方面的责任。

8.孤僻--无法敞开心灵的芳菲

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除了一个真心朋友之外,没有一种药剂可以通心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

玉玉是个聪明伶俐但沉默内向的小姑娘,在她身上体现着很强的孤独感,在学校里,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在家里,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更多的时间是抱着娃娃,经常对着娃娃说话。

如果走进她的内心,却会发现她有着同龄孩子所没有的成熟与理性,有时很难让你相信你是在跟一个9岁的孩子对话。

她曾经在作文中写道:“看着别的孩子在一起玩得很高兴,感觉自己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陌生人。我不知道如何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学校很多小朋友都不理我,我的世界更加寂寞……”

人是社会的动物,都有交往的需要,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的天性是喜欢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的,特别是乐于和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孩子在一起,他们之间有着大体相似的心理特点,有共同的语言、情感、兴趣和爱好,相互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无限的乐趣。但是,由于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中越来越少地与外界接触,使得他们变得越来越孤僻。不少孩子表现为胆小怕事,行动迟钝,不愿和人交往,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雷霆,做出很多让大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对于现在孩子孤独感出现的原因,有专家提出了一种“蛋壳”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越来越多的城镇多层住宅和日趋小型化的现代家庭,就像一个个封闭的蛋壳,孩子被关在里面,缺乏与外界的交流,除了上学,就是沉迷于看录像,玩电子游戏,或者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或听音乐,终日处于一种封闭式的视听享受之中,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患上孤独症。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同代群体,独生子女在家里永远是最小的、长不大的,独生子女由于其“独”,得不到伙伴间平等的社交生活的锻炼,便不易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会容易养成独断、蛮横、孤僻等不良性格。

而家庭气氛紧张,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爱意,也是孩子产生孤独症的一大诱因。据调查,患孤独症的儿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经常大骂、训斥、恐吓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单独带孩子。

有一位患有严重孤独症的儿童,吃饭时用手抓饭,手里拿到任何东西就不停地凑到鼻子前去闻,在危险的地方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原来,在家里他的母亲对他很冷落,让他放任自流地成长,父亲脾气十分粗暴,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管教孩子,还动辄打骂孩子,导致孩子与自己发生情感上的对立,父子关系紧张。有一回,老师反应说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父亲便恼羞成怒,回家就与儿子练“对视”,儿子眼神一飘开,就给他一个耳光,再飘开,再来一下,足足练了半个小时!

另外,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加大,给大人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一些家长平日里忙于应酬、工作,无暇陪伴孩子,对孩子漠不关心,受了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有些孩子本来只有一些孤独倾向,父母却因他表现不如别的孩子,就对他大肆指责,甚至大施拳脚,使得倾向演变成真正的孤独症。

同时,父母深感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因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超过了孩子的能力所及,不但不能对孩子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反而会使孩子“望而生畏”,或者是因为自卑而对某种要求特别害怕,从而丧失上进的勇气,也容易产生孤独。

孤独症被称为精神疾病中的癌症,其危害不容忽视。孤独的孩子时常会被消沉、自卑的情绪所掌控,人际交往能力缺失。同时,孤独感会改变孩子的生理机能,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一位长年从事孤独症教育研究的学者说过:“对于孤独症孩子,付出比一般孩子再多的爱,也不算多。”孤独症孩子虽然外表冷漠,但对外界对其的善意或恶意还是很有感受力的,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爱。

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与孩子的亲密度

父母要对孩子感兴趣。如果父母对孩子及孩子的活动表现出真实的兴趣,那么你和孩子之间不但打开了通路,还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因此,父母应给孩子留出彼此接触的时间。在孩子的生活中,他们有时需要母亲或父亲,特别是母亲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当孩子经历着内心的恐慌、创伤或有失落情绪时,他们特别需要温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他们的父母在分享他们的好消息或愉快时的心情。父母应使孩子感到你们不是由于忙或急着做其他的事而无暇听他们说话,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无足轻重的,而要让他们明白,父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

【2】与孩子认真沟通

父母听孩子讲话时应该专心。一个好的聆听者,必须集中注意力,选择一天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听孩子说话,在这个时间,不要做家务活,在听的时候要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每天都要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或者说“让我们到小房间里单独聊会儿天吧”。

耐心地鼓励孩子说话。开始和孩子交谈时,需要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为了使孩子的谈话持续下去,要用一些鼓励的词,如“嗯”“我懂了”,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结束谈话之前,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让孩子详述某一问题的情景,尽量描述它的细节。

与孩子沟通,是父母帮助孩子对自己内心活动和感受比较深入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父母的词语对孩子的叙述加以解释和说明,可以帮助他们弄清楚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在解释时,父母更多运用词汇,尽可能帮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

【3】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是需要朋友的,尤其是知心朋友之间平时可以互诉衷肠,在困难时可以相互鼓舞。

每个孩子都希望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能够经常从朋友那里获得鼓励、信任和支持。如果孩子在与周围的人相处时,朋友的肯定态度总是多于否定态度,孩子就会感到与人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

总之,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时期,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过于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在同学中人缘不好,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甚至变得害怕与人往来,变得孤独冷漠。父母有责任指导孩子获得更多的朋友,结下更融洽的人缘。

9.自卑--孩子难以逾越的障碍

人生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

--佚名

自卑是指一个人严重缺乏自信,常常认为自己各个方面不如别人,常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具体体现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起事来爱前思后想,总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

孩子自卑心理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害怕在陌生人面前及集体活动中说话,甚至平时也轻声细语,不敢大声说话;在公开场合做事显得拘束和谨小慎微;许多事情不敢自己做决定,回答问题思前想后,优柔寡断;不愿与别人交往,喜欢一个人独处,从不主动地提出问题;心理比较敏感,总想着自己没别的孩子优秀,干什么事都没自信,觉得不管自己怎么做,最后肯定会失败。自卑的孩子还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

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从主观上说,自卑心理是在后天由于自我评价不当而逐渐形成的。从客观上来讲,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人的某些缺陷或屡遭失败造成的。具体来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认为自己不聪明、笨;自己坏习惯太多:马虎、粗心、懒惰、自制力差等;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己的物质条件太差;自己长相不好看:矮、胖、黑等;孤单寂寞,没人理解自己;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孩子;由于家长不能以理服人,常常对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经常会听他们对“不争气”的子女出言训斥与嘲讽,这就是所谓的“心罚”,这会对孩子稚嫩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

有一个孩子考试成绩经常不理想,妈妈就板着脸说:“你呀,也就是我自己的孩子,要不你该上哪儿去就上哪儿去,我看见别人的孩子都比看见你高兴。”爸爸则说:“现在把你扔了犯法,早知如此,还不如当你在你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把你打掉。幸好我只用把你养到18岁,就可以和你说拜拜了!”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正渴望从父母那得到帮助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大人的批评、讽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此外,还有英国心理学家总结出了会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几种说话类型:

唠叨型:某个道理,已经跟孩子讲过了,生怕孩子不明白,还要跟他讲上好几次,反而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迁移型: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

讽刺型:“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你能考全校第一,那就见了鬼了。”类似的讽刺语言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强烈刺激,觉得自己总不如别人。

提审型:刚发现一些不好的苗头,也没经过一番调查,便以为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种主观臆断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威胁型:“你要再不听话,非打断你的腿不行!”这些语言把孩子过于看“厌”了,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和反感,久而久之,会在心灵上烙下抵触的印痕。

自卑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克服它,也应有一个过程。家长应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孩子自卑心理一定能克服。世界上有许多名人,如达·芬奇、拿破仑等,他们幼年时均有自卑倾向,但他们均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取得辉煌的成就。其中尤为典型的是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幼年是一位口吃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日后竟成为世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演说家。所以,当父母了解到孩子在某方面自卑或胆怯时,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扫除自卑的阴影,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