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内涵,更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成功的一种必备条件。而它恰恰是中国孩子所欠缺的,中国家长对孩子呵护得太多太过,有的家长很愿意做孩子的一根柺棍,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家长的呵护,甚至希望永远有这种呵护,因此,依赖性越来越强,独立自理能力越来越差。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提醒家长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新时代的家长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走出过度保护的藩篱。只有当孩子能够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时,深藏在他们身体内部的各种潜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1.难言之隔代爱
隔代教育20年后,50年后都是会有的。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弥补不足,取其长处。能够利用老年人的资源,让老年人欢度晚年,是非常好的,对老年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好处的。所以,家庭中充分利用好隔代教育,对晚辈和长辈都是很好的。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
在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隔代教育现象却越来越突出,许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缺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祖辈,这种隔代教育现象直接导致了许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于是,隔代教育成了许多人教育孩子失败的借口,也成了对问题少年诟病的理由。
众所周知,最典型、也是最失败的隔代教育案例,莫过于贾宝玉了。
贾宝玉虽然父母俱在,但贾政长期在朝为官,有时还出门外任,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宝玉。王夫人虽天天与宝玉在一起,而由于她在家中【包括在教育子女上】没有主导地位,所以,对宝玉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是由其祖母完成的。
自古以来,溺爱子女的家长从没有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这已经是千古共识,老太君对此也应有清醒的认识。但出于对宝玉的特殊感情,她还是难以放下心头的深爱,贾母的这种溺爱造成了宝玉性格中的诸多缺陷,以致其在贾府衰败后无法独立生存。
隔代教育并非易事,溺爱不行,严管也不一定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物极必反。而要做到宽严适度,对那些祖辈们的教育观和教育水平来说的确是一个考验。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老人易“重养轻教”,老人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而老人对孩子过分保护,也会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增加孩子的依赖性,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胆小怕事。
身边有这样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每天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轮流接送,并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这些祖辈人几乎每天中午都要来学校,先是躲在门口看孙子吃饭,后来干脆强行进教室给孩子喂饭,造成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
有一次,体育锻炼结束后,孩子们正在吃早点,这个孩子很快吃完点心,抽了一张餐巾纸擦擦自己的小嘴,老师正想:这女孩真讲卫生!突然一团揉破了的餐巾纸从她手中扔到了老师的脚下,老师拉住她说:“小朋友,请将餐巾纸扔到垃圾桶里,好吗?”这个孩子双手叉腰,小眼瞪着老师说:“嘿!老师你真懒,又叫我做事了,我回去告诉奶奶。”说完撅着小嘴生气地走了。
老师知道这都是家长宠惯孩子的结果,在老师的坚持下,后来孩子的奶奶终于不来幼儿园照顾孙子了,但那孩子在班上还是不太合群,胆小孤僻,动手能力差,在同伴面前显得有些自卑。
祖辈人在抚养自己的孩子时,由于生活条件很差,无法给予子女很好的物质享受,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想再让孙辈过苦日子,溺爱孩子,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特别当孙儿女是独生子女时,老人更怕他们有所闪失,对不起儿女。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着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老人的种种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
甚至,如今许多中学生和不少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学生岂止是不会洗衣服、叠被子,更甚者,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一个人出门在外时,什么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简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说,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给予孩子过多的爱未必是孩子的福气,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2.过度保护的伤害
我们可以代替孩子做事,但是代替不了孩子成长;我们不能满足于准备好一切去迎接孩子,而应该让孩子准备好一切去迎接未来。
--儿童教育专家卢勤
父母爱怜孩子,孩子依恋大人,这近乎是一种天性。但是,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父母事无巨细地关照、保护孩子,反倒会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并使得孩子变得无能。
据媒体报道,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带的午饭都有一个鸡蛋,这个鸡蛋是由妈妈剥好蛋壳后装进饭盒的。有一次妈妈没来得及给剥蛋壳,吃饭时这个孩子竟然犯了难,不知怎么对付这个鸡蛋,后来只好把鸡蛋带回了家,交给妈妈来对付。
还有一位大一新生,性格内向,与同学交往稍显困难,其自理能力也比较差,入学不到一周,脏衣服攒了一堆,看到别的同学洗衣服,他有些不知所措,往往是将脏衣服放在肥皂水中浸泡半天后,再用水冲一下了事。
原来,父母为了让他考上大学,从小学到高中,12年间,家长没有让他洗过一件衣服,全部由大人代劳。
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我们与其想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倒不如反思一下现在的父母们都怎么了?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有两类父母行为肯定导致儿童后来的人格问题,这就是溺爱和忽视。
父母的保护可以让孩子免受外来不必要的侵袭,为孩子成长提供安全的环境,但是,不恰当的关爱,也会像冰心先生指出的“有时候,母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现。”
父母的溺爱让我们联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看见已裂开的茧里蝴蝶正在痛苦的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剪子把茧剪开了,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早产的蝴蝶却因身体软弱,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
原来,幼蝶在茧中的挣扎是锻炼自己,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脱茧后能够飞翔。恰恰是那颗充满同情的“爱心”害死了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故事中的小男孩多像天下的父母,父母以爱的名义给予孩子过多的保护,结果孩子失去了独自面对困难、挑战生活的勇气。有的父母还对孩子尝试的行为,误认为是淘气,采取了压制行为,反倒增加了孩子的痛苦。
孩子是否理解父母的这份良苦用心呢?下面这位学生的自白可以说代表了部分孩子的心声:
“在学校里住宿过集体生活,我自己总是能独挡一面,可是一回到家中,父母什么事情都不让我干,对我百般呵护,本来这些事情自己都可以做,只是一味让我别分心,抓紧时间认真读书,我常常对此感到很不耐烦,甚至很生气。过去回家总是想放松一下自己,而我现在特别不愿意回家,因为现在回家心里一点舒服的感觉也没有。”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养,请将孩子从“怀抱”中放下来,让他们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学会技能和方法,为以后成为一个“社会人”打下基础。
3.独立思维能力的剥夺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质,而这种潜质是否能够得到释放,则决定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
--美国教育家 爱德华茨
1994年,中国派出1300多名选手参加由新西兰、印度、中国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可谓阵容庞大,气势磅礴。但是,比赛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其他国家参赛选手的作品想象大胆、构思独特,中国孩子的作品却显得平淡无奇,缺乏新意,最后中国参赛选手都与前三名无缘,最后只得了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这不能不引起中国家长们的深思。
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古代人创下了领先世界的华夏文明,我们的四大发明曾经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瓷器、丝绸、中医、地动仪等等领先世界的发明,这些发明当时让外国人都对中国人敬佩不已。但是,近代科学却没能在中国生根发芽,电话、电视、计算机、网络、自行车、发动机等都是外国人发明创造的产物。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不能创新?这与中国教育不无关系。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老去世了,但他的话令我们深思。
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把孩子们努力用同样的模具塑造出来,这种教育的后果,使国内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普遍缺乏批判和创新能力。
我国的许多大学都有计算机专业,每年的毕业生达数万人。早在1997年全国就已经有5000家软件企业,可是,又有多少人清楚,我国出口的软件产品,不到全世界的1%,连国内市场中的系统软件和大部分支撑软件也被外国公司控制!
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现在的大部分家长让孩子每天拼命地上课,学得身上的技能一大堆。可是,自己不能够独立思考重大问题,对他人决策的依赖性太大。有人谈到学习的独立性时说,小学阶段是老师扶着走,中学阶段是老师牵着走,大学阶段是老师领着走。看书时,不善于发现问题,有时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意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解决,而喜欢依赖别人的帮助。这种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使他们陷入了学习落后的境地。
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独立思考的品质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善于发现问题,能够通过思考、分析找到答案,才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孩子长大后,因为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品质,他的视角会比别人宽广,思维也会更加缜密。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谈不上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社会不能进步,科学不能发展。
培养孩子会思考的能力和爱思考的习惯,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比背几首诗、认几个单词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要有用得多。
要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拥有独立做事和思考的权利,不要总是限制孩子的想法和行动。
其次,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孩子才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素材。
最后,家长还应当经常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因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非常规的思考方式,需要有想像力的参与。
4.有一种爱叫手放开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或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子女,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如今的不少父母,却把这件最可怕的礼物不断地加在孩子身上。
在中小学校的校门口总可以看到一群群父母等在校门口接孩子放学。即使到了大学,也有很多父母不惜路途遥远来学校送孩子,每到大学新生开学的时候,大学校园里都会人数突增,其中就有不少是送新生开学的家长。
在社会变革剧烈,各种竞争进入白热化的现代中国社会,做家长的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中国孩子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已经是大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甚至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动,父母们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有愧疚感。而这种对孩子过分的保护、过分干涉的教育方式却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上,西方家长与中国家长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西方,大人们会给孩子提供相对独立、宽松的成长空间,让孩子学会主动、热情、勇敢,敢做敢闯。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
因为西方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意识到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没有谁能够代替孩子的一生,只有放手让孩子学会在风雨中成长强大,学会忍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来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的生存如此,其他各类动物也是如此。幼兽往往在还未完全长大的时候,就意识到将会离开父母,而它们必须尽快学会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独立生存。
母羊给小羊断奶时,绝情地弃之于不顾,一旦小羊靠近,就用角抵、拿腿踢,手段近乎残忍。但母羊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让小羊及早学会独立和生存,以避免“狼爱上羊”。
老鹰把自己的巢筑在悬崖峭壁上,把羽翼渐丰的小鹰推下悬崖,让它在危险中求生。小鹰在一次又一次地跌下悬崖之后,拼命地、跌跌撞撞地飞上来。它从半空中飞上来的时候,会体会到“不依靠别人,凭自己力量前进的可贵”。鹰击长空的壮美便是这样形成的。
还有狐狸,母狐狸会故意“抛弃”小狐狸。为了让孩子尽早地独立,狐狸妈妈扔下它们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而离开母亲的小狐狸在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终于懂得如何坚强地生存下去。
真的爱孩子,就要学会对孩子放手,做那个站在他身后的人,让他心中时刻都有依靠,而不是依赖;让他在风雨中变得坚强茁壮,而不是脆弱不堪。给孩子机会和空间,让孩子自己去走属于自己的路,在摸索的过程中学习,在失败中学习接受挫折,相信我们的孩子更容易学会独立,能够忍受挫折带来的痛苦,也会享受在挫折中懂得的快乐。
5.自主自立是父母无法“代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