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让问妈妈:“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啊?”妈妈说:“你原先是我肚子里的一个小肉球,后来你憋不住了,就跳出来了。”“啊?这么简单啊?生孩子也太容易了。”妈妈一下愣住了。
第二天,妈妈对让让说:“儿子,咱俩来玩个游戏吧。你把你的足球绑在肚子上试试。”让让一听,觉得很稀奇,就照办了。可是,当让让真的绑上去以后才发现,走路变累了,弯腰也不行了,非常难受,嚷着:“不玩了,不玩了。”妈妈说:“我当年怀你的时候也是这么累。你现在还觉得生孩子简单吗?”让让说:“不,妈妈,我终于理解了你的辛苦,妈妈,我让你受累了。”从此以后,让让对妈妈孝顺有加。
其次,应该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
有个孩子在学校里自豪地对小伙伴说:“我妈妈爱吃鱼头,爸爸爱吃鱼尾巴,所以常常一条鱼的鱼肉都被我吃了!”其实,哪有只爱吃鱼头和鱼尾的父母呢?这个孩子的父母只是为了让孩子多吃鱼肉而已。父母如此善意地欺骗,孩子不仅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以为理所当然,自然不会产生感恩之心。
其实,这位孩子的父母完全可以坦诚告诉儿子:“其实,爸爸妈妈都很喜欢吃鱼肉,但是爸爸妈妈不舍得吃,爸爸妈妈希望留给你吃,让你营养充足,健康成长。”孩子听了此语,没有不产生感恩之情的。
第三,适当地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艰难。
有的父母自己在工作中摸爬滚打,任劳任怨,但给孩子的总是一张笑脸,一副轻松自如的样子,他们的本意是好的,怕艰难的生活现实会给孩子压力;殊不知其结果可能导致孩子根本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
此外,教孩子懂得孝道,也离不开父母的自身示范。身为父母对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态度和行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对中央电视台的某个公益广告印象深刻--妈妈在给婆婆洗脚,一转身,看见孩子也摇摇晃晃地端了一盆水过来,要给妈妈洗脚。父母自身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务必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感恩之心弘扬孝道。
【3】教导孩子尊敬老师,感谢师恩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但现在有的孩子却不懂得感谢师恩。
暑假里,北京有位老师带着一个学生团去夏令营,团员都是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因为人数比较多,乘坐的大巴座位不够;等学生们都上车后,老师发现没有自己的座位了,她只好坐在车门边的台阶上。没有一名学生主动站起来给老师让座,或者表达关切之情。在持续几天的活动中,凡在乘车时间里,她都一直坐在台阶上。
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是值得大家尊敬的人,更值得求学期间的孩子们的尊敬。老师丰富了孩子的大脑,充实了孩子的知识,提高了孩子的智慧,孩子要成长,绝对离不开老师的教诲。所以对老师,孩子都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可上面例子中的孩子太冷漠了。且不论老师有多么辛苦,且不论要不要让座,最起码一句关怀一句问候总该有吧!可惜没人想到。
感恩不是矫情,也不是虚伪,更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学得来的。必须让孩子从小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家长言传身教的示范,使之耳濡目染,让感恩的因子在灵魂中逐渐酝酿、发酵,内化于孩子的人格之中。
7.留给孩子感恩的机会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佚名
现在许多孩子感恩意识淡薄,不知道师爱、父母恩是什么,似乎老师传授他们知识是应该的,父母辛苦养育他们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孩子天生冷漠、性格孤僻等原因有关,但也与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现在很多家长习惯了付出,只要孩子幸福,不图孩子能给予他们什么回报,孩子的成长一直都在“得到”中渡过,这常常使孩子失去了感恩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学会了享受,就会对他人付出的辛劳无动于衷。
有媒体做过一份有关孩子感恩的调查问卷,考察内容包括孩子对父母的了解程度,如“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妈妈平时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你最爱、最尊敬以及对你最有影响的人是谁”;父母为孩子做了哪些付出,如“父母每天下班为你做什么?”“你生病时父母通常怎么做?”;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及感恩行动,如“天冷了,你给父母拿过衣服、围过围巾吗?”“父母劳累了一天回来,你是否买菜、做饭、洗碗?”“父母生病时你为他们买药、熬药吗?”意在引导孩子认真感受父母无私的爱。
调查问卷结果令人大为惊异,很少有孩子了解父母的年龄、生日、父母的希望和烦恼等基本情况,大多孩子回答“不知道”“不清楚”,要不就是不知道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对于“你最爱、最尊敬以及对你最有影响的人是谁”这个问题,35%的人选择体育、影视明星,甚至有2.9%的人选择黑势力老大,只有1.5%的人选择自己的父母。
看了这一调查结果,有些家长甚至会悲伤地感叹“我们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孩子怎么不懂得感恩了?”“我连孩子几点几分出生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有一点点喜怒哀乐都牵动我的心,没想到孩子对我却这样不在意。”
家长们在感叹、抱怨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同时,想一想你是否给予了孩足够的感恩机会?父母如果只是无私地给与孩子关爱,不知道给孩子知恩图报的机会,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长此下来,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感知能力就会降低,缺少对父母的关爱、缺少责任感。
给孩子创造表达感谢之情的机会,应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当家人过生日、节日时,提醒孩子说祝福的话,鼓励孩子为亲人准备礼物,如自制的贺卡、用自己的零用钱购买小礼物等来表达祝福和谢意,让他感受到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是快乐的。
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多跟孩子谈谈工作上的烦恼和辛劳,让孩子主动做些能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事。多数家长自己有了烦恼或者需要帮助时,不主动告诉孩子,更不要说请孩子帮忙了。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明白大人的烦恼;还有的家长平时很少和孩子进行平等地沟通交流,孩子和家长有很大隔阂,造成孩子无法身同感受地体会父母的辛劳。其实,父母很有必要停下来与孩子交流交流感情,当孩子懂得了父母的不易之后,孩子会主动寻找机会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帮助孩子回忆曾经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他帮助的人。平时,家长可以借某个事件引导孩子回忆别人曾经为自己做过哪些事,付出过怎样的辛劳,更好地感受当时他人对自己的关爱。这个人可能是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无私奉献的、可亲可爱的老师,可能是自己生病时,帮助自己温习功课的同学,可能是对自己的学业起到非常重大作用的亲朋好友;也可能是下雨,把雨伞递到自己手中、不求回报的陌生人。
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集体活动,如深入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组成志愿者定期上门为孤寡老人照顾生活起居,与山区贫困的孩子开展助学活动等,以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行为,从而使孩子逐渐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8.让孩子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
我们希望把人们培养成生活上强有力的、能耐劳苦的和积极的人。因而我认为体育在学校中应占较大的地位,这不是口中说说而已,而且事实上如此。
--苏联早期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加里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应该说每一个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呵护自己的孩子都是毫无保留、无怨无悔的。但是,我们的孩子能体会得到父母的这一份浓浓的爱吗?有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每天的工作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父母的收入是多少,不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又怎么能主动有感恩的意识呢?
有不少孩子的父母薪水很微薄,他们或者是跑摩托的,大冷天在外载客,而两只耳朵常常被冷风冻得通红;有的家长在菜市上卖蔬菜,每天都要很早起来进货,起早贪黑地为生计忙碌;还有的家长做烤鸭,租的房子集作坊、住宿于一体,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来供养孩子,但是,孩子一点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一边大手大脚地花钱,一边埋怨自己的父母没有本事。
吃晚饭时,桌子上没有他们爱吃的红烧鳝段,他们便把小嘴噘得老高,满脸的不高兴,任爸爸妈妈怎么劝说,就是以不动筷子提出抗议。
这让我们感慨颇深,也让不少家长反思,父母含辛茹苦地承担整个家庭的重担,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辛苦?为什么对亲生父母没有感恩之情,从没有为家长想一想、为家中尽一份力的心思?
或许现在的孩子生活得太好了,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了。
在这个经济空前活跃和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幸福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像他们的父母或者父母的父母们,为了买一本字典,要遍扒垃圾箱搜集几十支牙膏皮;为了买一套自己喜爱的小人书,要在课余割上一个夏季的青草;为了一支棒冰,要顶着太阳捡满一草帽壳的麦子。他们需要什么,父母总会尽量满足,而不管自己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殊不知,孩子的感恩之心就慢慢地在家长的过度关爱中泯灭了。
要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父母不仅要对孩子进行口头上的教导,更重要的是要孩子适度“贫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不管父母有着多么高的收入,也不管家庭的物质条件多么的富裕。
有一个10岁的儿童,家庭条件并不宽裕,而且母亲最近下岗了,而他一点不知道父母挣钱的不易,盲目与别的孩子攀比,别的孩子吃什么好吃的,穿什么名牌,他一定让父母给买。父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对孩子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让他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马路上卖报纸。
这位皮肤白皙、衣服整洁、长期生长在温室里的“小花朵”,成为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孩子开始规规矩矩站在路边卖报。小男孩顶着炎炎烈日,站了一上午站不住了,只卖出去了4份报纸。
傍晚回到家,妈妈给孩子算了一笔账,除去本钱一共赚钱了2元4角。
通过这次实践,孩子亲自体会到了挣钱的不易,明白了他所独享的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用劳动汗水换来的,父母为家庭付出了太多,为自己付出了太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逐渐打心底里对父母产生了一种感激和敬重之情,这样感恩的种子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悄悄萌芽了。
有一天晚上,妈妈将脱下的袜子扔进了垃圾桶,儿子见了,诧异地问:“妈妈,你怎么把袜子扔了?”当妈妈告诉他那双袜子已烂了洞,无法再穿只能扔掉时,儿子将他的储蓄罐捧到妈妈面前,将里面的所有硬币倒了出来。“妈妈,我只有这7元钱,也不知够不够给你买双袜子?”
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过去不懂,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的同时,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