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1149500000006

第6章 不懂得分享与爱,缺少感恩的心(2)

从古至今,爱心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是以爱为核心的。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

孩子的童心是很柔软的,稍不注意就会被岁月磨得粗糙而坚硬,父母要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小事上不失时机地培养和保护孩子善良的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当孩子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内心里体会到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们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了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人们的爱。”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儿童产生积极的心理,使他们从小就能对符合社会道德的助人帮困行为产生愉快自豪并向往的情绪体验。

一个男孩父母早逝,他与自己的妹妹相依为命,妹妹就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这个小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不幸的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了,男孩根本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的话妹妹仍会死去。

男孩的血型和妹妹完全相符。当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时,男孩开始犹豫了。这个10岁的孩子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的时候,男孩安静地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临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颤抖着问道:“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瞬间就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这个10岁的孩子的心目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把血输给了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多么勇敢,他甚至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紧握着男孩的手,感动地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都能再活50年!”

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幼稚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爱心,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暖人的一缕。没有爱心,没有人与人之间发自肺腑的关爱,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进步。拥有爱心不仅会使世界变得美好,而且也会更有助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

对于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传播者。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1】做孩子的道德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父母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想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父母就应该率先做出有爱心的行动,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教育方法。

平时在家里,如果父母把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视为必做之事,逢年过节以孝为先,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还请孩子参谋该送什么礼物……如果父母做到了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果父母做到了夫妻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时不忘提醒孩子给妈妈或爸爸也留一份……如果父母平时做了这些,相信孩子也会耳濡目染,从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关爱是一种后天强化的行为,只有父母提供了榜样,孩子才会去模仿,进而转化为自发的行为。因此,父母更要以身作则,在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2】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

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时,你可以启发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感觉很疼?小弟弟一定也摔疼了,我们快去扶起他。”这样,孩子的爱心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大多数人都在家庭、学校、职员中生活、学习和工作,与家人、朋友、集体处于密切的联系中。人们所处的这种范围,就像水池中的涟漪一样,会不断扩大,而家庭在这种关系之中是中心,孩子也正是在他生长的家庭中最初学到怎样关心他人的,从而使他们能在周围的环境中生存。

爱心的培养需要进行移情训练,即让孩子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父母可以孩子谈谈残疾以及残疾人,可以帮助孩子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对处于痛苦状态的人产生同情,进而培养他的爱心。

和孩子一起读描写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故事。最好让孩子与身有残疾的同学、友人、亲戚、邻居朋友相处,亲眼目睹这些人的生活、亲身体验与他们在一起的内心感受,用这些残疾人的事迹激励孩子,并使孩子树立起尽可能帮助残疾人的思想。

众所周知,取笑那些与众人不同的人是幼稚无知的,但如果有人怕麻烦,而不首先向孩子们指明这一点那可能更是幼稚无知的。

【3】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如果缺乏爱心,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孩子是可怕的,而有爱心的孩子往往比较会关爱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从侧面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物弱肉强食的画面,不妨趁机对孩子说:“多恐怖呀,我们人类可不能这样子!”

有相关调查表明,幼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

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允许他去养,并且自己只在一旁进行必要的指导,而让孩子亲自动手,可以在家中养一些小狗、小猫、金鱼等小动物,或者养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去照顾,这样往往会培养孩子的爱心。

【4】让孩子知晓生活的真实

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头,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我们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我们有许多不快乐和情绪不稳定,但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不要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而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心态的平稳,似乎生活中没有什么艰难,其实这是错误的。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孩子从小就学着与父母一起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应该包办,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里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可以做的,也应该尽量让孩子去做。

只有知道生活的真实,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懂得关爱自己的家人,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成为朋友,让孩子适宜地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有些父母总是自己累死累活,但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却无条件地满足,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缺乏爱心。

6.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温暖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英国作家萨克雷

据有关媒体报道:

蒋光在大学期间,家里生意亏损、负债累累,可父母仍不肯亏欠他,每月给他1000元。蒋光考上研究生之后,平均每月有四五百元的津贴,父母每月扔给他1000元;即便这样,蒋光还隔三岔五打电话跟家里要钱,理由是需要应酬。每次要完钱,他都匆匆挂掉电话,从不问家里情况。后来,他以交女朋友、要买房子为由,向家里索要33万元,其后又找其弟索要15万元,未得满足后他大发脾气,扬言要踩死老父,并声称要脱离父子关系。

看到这样的故事,想必为人父母者都会心寒。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孩子却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图报。但留意一下当前的社会现实不难发现,有许多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得到的爱和关心不懂得感激和回报,甚至还去伤害。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狠心了,可不是:中小学门口,孩子一出校门就把书包扔到了家长手上;每年新生入学,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扛着行李的家长和洋洋得意的孩子……

其实这样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自己造成的,他们往往一味地付出,不奢望得到回报,结果误导了孩子,使之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去花心思体会和回报了。

教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以知足的心珍惜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去体验身边的人和事,去发现生活原来如此丰富和美好,孩子就会懂得关爱和回报,从而成为一个有爱心的、积极进取的人。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已成为当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2005年8月3日正式颁布的新版上海市《中学生守则》中首次将学会感恩列为中学生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之一。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做懂得感恩的父母

一个懂得感恩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具有感恩心的孩子。

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悟。这个世界,有我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水和食物,也有能带给我们美妙感受的月光、星斗、花、音乐,还有世间的真情,等等。面对如此的生命馈赠,为人父母的你怎能不怀抱一颗感恩之心呢?

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无论富足还是贫贱,无论平淡无奇还是历经沧桑,都别忘了对生活感恩。在顺境中可以体验幸福,播撒关爱,在逆境中也要心存快乐,积极向上。

感恩能带来很多良性的变化,因为感恩,我们会获得心灵的安宁与纯净;因为感恩我们会获得人脉与机遇。更重要的是,因为父母懂得感恩,孩子才能学会感恩。

【2】让孩子懂得孝道,感恩父母

让孩子孝敬父母,这不是做父母的自私,而是通过这种途径来强化孩子的感恩之心。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感恩和孝道是紧密联系的。孩子只有感恩之心,然后才能化为对父母实实在在的孝顺。反过来说,孝道体现出的是孩子的感恩心。

首先,引导孩子孝敬自己,也是父母的责任。

因为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父母应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体味生养和哺育的艰辛。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着有关生育图片或录像,让孩子感受一个人从无到有、到胚胎、再到成形的胎儿,再到出生、长大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其中渗透了父母难以计算的心血和财力。这种直观的影像会让孩子切实地体会父母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