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感恩教育渊远流长,自古就有施恩图报的古训,有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的处世信条,更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美德。但是,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对目前处在娇生惯养环境中的中国孩子来说,却成为一种奢望。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家人、老师、朋友的真情帮助,认为得到别人感情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很难适应社会。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让感恩行动成为孩子终身受益的一种习惯与美德是当前家长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孩子为何不知感恩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苏联作家高尔基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自古就有知恩图报的美德,并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说。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更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这一基本的道德准则却在中国孩子身上逐渐迷失。
一对打工夫妻将儿子带到深圳读书,省吃俭用费尽心血送儿子进入重点中学。每次遇到儿子学校开家长会,母亲特别想去参加,但每一次都被儿子阻止了。一次,母亲正准备参加家长会,儿子急了,对妈妈说:“你长得丑又没文化,去了只会给我丢脸!”这席话让妈妈半天没吱声。
儿子还常责备和怨恨父母无能,不能给他提供像同学一样的学习条件。有一年的中秋节晚上,儿子掀翻家里的一桌团圆饭,对父母痛斥道:“既然你们没能力给我一个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生我?我烦你们,我恨你们!”坠在地上的碗盘碎片扎伤了母亲的脚,鲜血直流,儿子却视而不见,摔门离去。那震耳欲聋的摔门声,摔碎了父母的心。
当我们面对年轻一代的冷漠和不懂感恩、不懂得爱别人、体谅别人时,很多人都在反思:为什么我们的青少年会这样呢?很多家长都在痛哭:为什么我给他的一切他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呢?为什么我们一切都为了孩子,最后他们却不领情呢?
专家分析,一个人有没有感恩的心,通常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认知因素。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怎么可能产生感恩之心呢?
第二,要亲身体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了家长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家长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这种过分疼爱和过分保护弱化了孩子的亲身体验。
第三,感恩的想法是否受到过鼓励。父母为孩子做事,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你不用这样”……这就把孩子自发的感恩之心给扼杀掉了。
第四,家庭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
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所以,唤醒孩子的感恩意识家长们都责无旁贷。
2.孩子的一颗冷漠的心
冷漠标志着孩子心灵的麻木和责任感的消失。父母们要意识到:冷漠的孩子,他的人生难有幸福;对于他人,冷漠可能是伤人的利剑;对于国家,由冷漠者组成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
--知名教师严新财
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寒假孩子在家写语文作业,半天没写一个字,只望着白纸发呆。母亲在儿子身边经过偷偷瞄了一眼,发现儿子正在冥思苦想题为《生活让我懂得感恩》的作文。
儿子想了半天,不知该从何写起,便抬头问妈妈:“妈,你说生活有什么值得感激的?”母亲反倒觉得应该感激的人和事很多很多,就让儿子认真想想。
儿子却觉得老师是在故意难为学生,便没好气地说:“我从来没有接受过谁的施舍,也没有要求过别人的帮助,我为什么要去感恩别人呢?”
儿子的冷漠,让母亲出了一身冷汗。想想自己的家境并不算好,但尽量不委屈儿子,儿子要什么几乎没有拒绝过。当她对父母有所求,想要东西的时候,甜言蜜语,跑前跑后,一旦目的达到,就对父母爱理不理。
儿子说:“在我心里,朋友是第一位,亲戚是第二位,父母是最后一位。”这句话让母亲很是伤心,一想起儿子变得如此绝情,她就忍不住直掉泪。
丈夫几年前下岗,只好另谋出路,在附近开了家小商店。儿子却完全体会不到父亲失业后家里所面临的困境,依然大方地伸手向爸妈要钱买手表、自行车,仿佛爸妈就是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只要他想花钱,随时都可以被满足似的。
一次,儿子看见周围同学好几个都有名牌手机,回到家就向老爸要2000元买个比同学档次更高的,老爸训斥儿子:“不比学习,只知道比吃比穿,没那么多钱供他买没用的!”儿子就急了:“别的同学的爸妈都有钱,都买得起,你们为什么就没钱买?”并和家人进行了一场两个星期的冷战。
母亲觉得老师出这个题目,正好是对儿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机会,她告诉儿子说,每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便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他人无形中的关爱,小到一支铅笔、一滴饮用水都凝结着他人的劳动,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儿子不明白地问:“这些都是花钱买来的啊,又不是白用这些东西,为什么还要感恩戴德的?”
“可是,儿子,你以为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风刮来的?都是家里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不要花着一点不心疼。”母亲继续引导孩子,还给儿子讲述了他一次得了疾病,需要住院,面对昂贵的治疗费,本因生活重担变得瘦弱的父亲偷着用卖血换来的钱交治疗费一事,想让孩子明白身边的人默默地付出和牺牲。儿子却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对自己的父母也要感恩。
造成孩子冷漠的原因之一,在于家长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在家长眼里,永远都是成绩第一、排名第一、升学第一,有关孩子的人性教育,有关道德、伦理、爱心等等的人生教育内容,被疏忽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家长对孩子付出,并不是为了索取,也没有指望他们今后会如何报答自己,但孩子由此形成的冷漠之心的确让家长难以接受。
浙江一个名牌大学研究生,平时根本不写家信,打电话就是要钱。为了买房子和女友同居,他不顾家里生意赔本,张嘴要30万元,父亲借高利贷给了他。几个月后他又要钱,父亲拿不出,他一拳砸在桌子上,说要脱离父子关系。这位疼爱儿子几十年的老父亲当场就哭了。
未来的人才不能是知识的巨人、感恩的矮子,情感的落后比知识和动手能力的落后更可怕。过半孩子不知何为感动是教育的情殇。孩子们的眼睛不能缺少蕴涵做人美感的感动的泪水。流不出泪花的眼睛再明亮,也不生动,无法打动自己,更无法打动别人,也无法打动世界。
3.逆子弑母,谈何感恩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
2000年2月25日,多家中央级媒体曾大规模报道了浙江金华第四中学17岁高中生徐力弑母事件。
徐力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由于父亲长期在异地工作,基本上是由母亲一人一手养大。母亲是县城某公司的普通职工,薪水微薄,工作之余还要靠给别人打零工赚钱,来让儿子一心一意地读书。
徐力上高中之前,学习成绩很优秀,也很用功,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但是,升入高中后,学习状况直线下滑,第一次考试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二。母亲开始对儿子严加管教,限制儿子踢足球、看电视等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儿子无法忍受母亲的束缚,不久后的一天悲剧终于发生了。压抑了很久的徐力心中怒火一瞬间爆发,不知哪里来的胆量促使他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吴凤仙后脑勺上砸去,直到致死。打死母亲后,徐力感觉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接下来,为防止杀人事件外泄,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移尸灭迹的手段,还给父亲留下纸条,撒谎说“妈妈去杭州看病了”。但是,此事件很快败露,徐力被警方逮捕。
在问讯中,一位一位办案人员告诉徐力,他的行为危害了社会,徐力却说:“我杀的是我妈,是家里人,怎么会危害社会?”其言行的冷漠着实让人难以接受。
然而,徐力弑母事件并非个例。北京市一名高中生朱宇因不满母亲曹红管教,也曾弑母以故意杀人罪被逮捕。他先是骗母亲喝下放有镇静剂的感冒冲剂,等母亲睡熟后,和同学一起用绳子猛勒母亲曹红的颈部,造成曹红机械性窒息死亡。
这还不算,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朱宇又和同学一起用菜刀将曹红的尸体肢解,并装入事先备好的旅行包内,于次日上午抛至湖内。
这些令人不能相信、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类似事件无不刺激着世人的神经。这些作案的逆子如此心狠手辣,冷血凶残,且不计后果,更不要奢求他们对给了自己生命的父母抱有感恩之情了。
这些少年杀母案,让人们不禁思索,为什么父母给孩子那么多爱,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还做出了败坏人伦的事情?分析这种弑父或弑母案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案的行为人有着极为严重的人格扭曲和严重的性格偏离,根本不知道感恩为何物。
有调查资料显示,在经调查的1148名北京初、高中学生里,有14.3%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问题,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成熟,但是在另一方面,却又极不成熟。作案者根本没有感恩之心,只知道向父母索取,他们认为父母生下我,就得一切为了我;如果父母不为我,他们便恨父母如仇敌,在这种偏激意识指导下向父母行凶。
古人说:“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为人子女理应回报父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今天的独生子女中,这一美德几乎泯灭殆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当然,子不教,父之过。子女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弑父弑母,也与父母给了孩子窒息的爱有关,许多中国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所谓“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别人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为此,有的孩子才发出感慨:“我爸爸妈妈爱我爱得我都想去死!”所以,父母们应该给孩子切实需要的帮助和爱,而不是用无边的爱让孩子窒息。
4.让孩子学会给予
更需要的是给予,不是接受;因为爱是一个流浪者,他能使他的花朵在道旁的泥土里蓬勃焕发,却不容易叫它们在会客室中的水晶瓶里尽情开放。
--印度诗人泰戈尔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大多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求必应,只知索取,不知给予,大人也不计较这些,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就处处顺从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心理上都会有一定的缺陷,他们会认为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是别人应该给我的,几乎没有给予别人的概念,甚至在他们没有得到时,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抱怨甚至仇恨。
但是孩子将来早晚要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到那时,如果孩子只“受”不知“给”,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危机,却不知该如何处理,因为社会不可能“无条件”给予任何人想要的东西。
有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从小就喜欢别人给他买的吃的玩的东西,每次爸妈带他到朋友家玩,小嘴巴甜甜的,叔叔阿姨给什么就要什么,甚至直接跟叔叔阿姨说想吃什么,玩什么,叔叔阿姨就把家里有的东西“奉献”出来,她的爸爸妈妈也不教育女儿这种“随便索取”是不对的,由此孩子逐渐形成了伸手索取、随便接受馈赠的习惯,对他人的给予没有了感觉,感激之情渐渐泯灭,这为小女孩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大学时,这位女孩因为长得漂亮,受到好几个男生的青睐,纷纷给她买礼物,甚至有的男生每月给他几百块钱,她都随随便便接受,她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后来,与男朋友发生了矛盾,不知道被哪个男朋友剐了一刀,被毁了容。
这就是教育孩子不到位,只知索取、不知给予带来的后果。教育孩子给予,就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感恩之心。人不可能一辈子顺顺利利,永不求人的人很少。学会接受时感谢人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有情的社会人;学会大方给予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有义的人。有情有义的人,在社会上才受欢迎!
让孩子学会给予,首先要让孩子懂得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不允许孩子自己主动去向别人要东西吃,告诉孩子这样没礼貌;别人给自己东西时不要挑选贵重的,陌生人的馈赠不能接受;熟悉的邻居的馈赠先婉言谢绝,实在盛情难却时,要孩子真诚地说声“谢谢”,并在恰当的时候报之以李,等等。
教给孩子明白,帮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是一种给予。“给予”和“接受”是两个方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帮助他人。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无私的。那就是自己快乐,也为别人创造快乐,这快乐必将扩大十倍、百倍、千倍……
这一点中国家长的意识比较弱一些。举例来说,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家长就问:宝宝,在幼儿园里老师给你喝牛奶了吗?饼干给你吃几粒……而外国家长问自己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孩子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家,家长会问孩子,在学校帮助老师与同学做了几件好事?孩子假如说没有,家长第二天会继续问同样的问题。一直到孩子有做为止,而且会加上一句,你做得很好,请继续做。
对孩子的给予行为家长要给予及时的表扬。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吃东西时逗孩子,但孩子给他东西时,又不吃,这样是在教育孩子“就是给了爸爸妈妈他们也不会吃的”思想。所以孩子主动给东西时,一定要吃下去,虽然孩子的食品少了,但他的精神“粮食”多了。
此外,言教的过程中应伴随身教。身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家长不但要用语言告诉孩子给予的道理,还要用自己的行动示范给孩子看,成为孩子的榜样。
5.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的最直接的表现。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
爱心这个词不仅让人联想到许多善行,而且它还能帮助人们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爱心使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达到目标的,正是爱心把人与人联系起来,才有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