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劳动是人生一桩最紧要的事情。”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也说:“人类的劳动是唯一真正的财富。”所以劳动对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如果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就是忽视了孩子学做人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机会,害处很大。一旦孩子成了懒人,想让他变勤俭就非常难了。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
7.还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去完善这种精神生活,既然儿童是个谜,需要时间秘密地去完善他们自己,空间对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了孩子省吃俭用,把所有诸如吃饭、穿衣的琐事都包办下来,只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将来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备受宠爱的孩子,似乎并不理解家长的这片苦心,常常无法感受到快乐。只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支配的太多,指责的太多,孩子稍不如他们的愿,便对孩子大加训斥,还不顾孩子的意志,将家长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锻炼自理能力的权利,忽视了孩子渴望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心理需求。
有一位在著名高校任教的父亲,儿子正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三,为了让儿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高考前给他请了三位辅导老师,分别对孩子的“语数外”进行课外辅导,谁儿子根本不理会父亲的做法。上门老师按时授课,儿子却该忙自己的忙自己的,显得很没有礼貌,弄得辅导老师很尴尬。
当父亲对他的无礼行为提出批评时,儿子很厌烦地说:“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希望别人再给我安排学习任务!”
大人会认为这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其实这也是孩子渴望独立的信号。有人将青春期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第一次诞生是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而存在,第二次诞生则是孩子作为独立人格的人而存在。生理的“成人感”使他们不能容忍完全被父母掌控的局面;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从单纯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还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做事空间。
孩子的能力,就是在动手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的自信,也是在自己做事的时候培养的;孩子的自主意识也是在父母放手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养成;孩子对自我良好的认识与肯定,也是在身心投入的过程及其劳动果实中确认的。所有这些优良品质、能力,都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基石,缺一不可。而这些,都是在父母充分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
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呢?
尊重孩子树立目标、构建理想的自由空间。孩子虽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并不能当作实现父母理想的替代品。他们有寻找与选择的权利,考理工大学还是农学院,将来当音乐家还是新闻记者,是他们应有的自由。
正确认识孩子的破坏行为,给孩子探索的自由空间。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破坏新买来的玩具时,会对孩子大声呵斥,并加以制止,其实这并非“破坏”,而是他想看看其中的构造。这时家长应正确引导,讲解“玩具”的奥秘。说不定,他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爱迪生。”
自由玩耍的自由。跟孩子一起玩,如果大人事事干预,并最终全盘接管,孩子的玩耍就失去了益智的意义。成人自然比孩子高明,孩子搞不懂的很多事情你可以一目了然,但孩子需要花时间自己处理信息并最终找到答案。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别人能够给予的,必须要靠他自己在摸索中形成。
8.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自己动手去做,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和自己的责任。
--佚名
如今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已成为许多家长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某幼儿园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小班有60%的幼儿不会自己进餐,51%的幼儿不会独立大小便,19%的幼儿不会穿鞋脱鞋,92%的家长希望老师在孩子用餐、入厕、穿脱衣服方面给予特别“照顾”,只有2%的家长希望老师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孩子自理能力差,是因为大部分家长工作忙,时间紧,不愿让孩子在自己练习中浪费时间,剥夺了孩子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导致部分孩子在入厕、进餐、喝水、午睡等环节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依赖性,如部分孩子不能独立入厕、会尿裤子,大多数孩子不能自己穿鞋,等等。
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还小,大人为孩子做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照顾好自己,然而,实践证明,家长的这一想法是错误的。
春节前,一位母亲接到一大包快递,一看是在外地读书的女儿寄来的,满心欢喜。母亲心想:“孩子长大了,知道疼父母了,还特意寄来新年礼物。”可当她当着邻居的面打开包裹时,却觉得既无奈又尴尬,原来女儿寄回的是一大包脏衣服。
原来,女儿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刚开始,女儿会将脏衣服用背包背回家,但没想到,这次竟直接用快递寄了回来,而且数量也是之前的好几倍!
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在点滴生活中树立起独立意识,才能为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上就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有个小女孩天生胆小,不敢与陌生人交流。为此妈妈常带她到书店或是超市,如果她想买东西的话,条件只有一个:自己去收银台付款,否则不给买。开始她不是很情愿,表情胆怯,却又敌不过心爱的东西诱惑,当第一次胜利归来后,妈妈发现她也挺得意的,女儿呢现在已是商场老手了,更重要的是,她能与陌生人落落大方地交流了。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要传授给孩子一定的技巧方法。例如,可以将生活中的技能为内容编成儿歌,一边说一边让孩子操作。比如穿裤子,可编成儿歌:“两座山洞前边站,两列火车向里钻,呜的一声开过去,两个车头又见面。”孩子不喜欢穿衣服时,我们说了有趣的儿歌,孩子很高兴的自己去穿,另外洗手刷牙、吃饭等都可以编个儿歌,这样孩子比较喜欢接受。
给予孩子热情鼓励。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家长的赞扬与鼓励更动听。当孩子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事情,不管这在大人看来多么简单,都是他勇敢尝试的结果,家长应该及时表扬,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完美,家长也不能苛求。家长的赞誉语言,将给孩子的尝试带来很大乐趣,顺利地引导孩子逐步学会自理。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贵在坚持,养成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反复操作、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因此,父母除了让孩子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而不是帮爸爸妈妈做。
有时候父母会觉得,孩子的依赖性好像难以克服,而其实主要根源在于父母舍不得放手。所以想要克服孩子的这个弱点,父母就必须要“狠”下心来,采取一定的措施,否则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因为依赖性好像“病毒”一样侵蚀着孩子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