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奶奶又骂我了!”
“妈妈,我和奶奶又吵架了!”
很显然,端端向妈妈说明同一个问题的两种口气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件事情发生在不久前。我在家里处理一批稿件,占用了家里唯一的一张写字桌。端端放学回来,只好到住在楼上的奶奶家里写作业。奶奶家里有一间房子是专门用来装书的,端端在那里写作业环境很好。可事情特别凑巧,奶奶家这天来了一个不太懂事的小弟弟,总去打扰端端学习,端端一边写作业,一边还要应付这个小捣蛋鬼,难免有些手忙脚乱,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奶奶走到门口,说:“端端,你别玩,快点写作业!”
端端向奶奶解释:“我没玩!”
奶奶说:“你怎么没玩?”
于是,祖孙俩就争吵起来。而且,越吵越升级。都说自己的道理。奶奶强调自己督促他学习。他则强调自己没玩。这样的争吵需要一个中间人来调停,可如何调停细想起来很伤脑筋。
我到楼上,要求双方罢战。然后,听他们叙述事情的经过。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程序。
然后,我当着奶奶的面批评了端端,我批评他的理由是:他不应该和奶奶争吵!
处理孩子和大人的矛盾要一件事一件事挑开,而不能一下子把许多事混和在一起说。端端和奶奶吵架,奶奶提醒他不要玩没有错,但端端确实没有玩,而是在制止小弟弟来找他玩,他也没有错。
端端和奶奶吵是因为他委屈。而端端跟奶奶吵,是奶奶后来生气的原因。
我当着奶奶的面批评端端时,他哭了,很不服气。这时,我用一种缓和的口气提出让他和我下楼。到楼下之后,面对一脸泪水的端端,我又换了一种做父亲的温柔的口气安抚他坐下来。
我说,我要和他谈谈。
谈什么呢?
首先我表扬了他,表扬他在小弟弟的干扰下还能继续学习,这种精神是好的。
其次,我告诉他处理这件事的方法:如果作业不是特别多,能按照预定时间完成,可以向奶奶申请,陪小弟弟一起玩一会儿,这样做又礼貌,又可以避免在不安静的环境下学习所造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后果;如果作业特别多,就应该和爸爸沟通,要求到楼下来写,因为爸爸不是小弟弟,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个困难。
然后,我帮他分析这件事的经过:他确实抵挡了小弟弟的诱惑,想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但奶奶看到的场面是他和小弟弟推推拉拉,奶奶会不会就此产生了误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他?
最后,我对他说:“奶奶的出发点是好的,你们之间不用争吵一样可以解决问题。”
试想,如果端端的妈妈回来,端端向她叙述这件事。
“妈妈,奶奶又骂我了!”这是告状的口气,妈妈听了心里会因为心疼儿子而不舒服。
“妈妈,我和奶奶吵架了。”这是一种讲述事情经过的口气,妈妈也会非常平静地帮助他把事情分析明白。
一个父亲的工作和工作方法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