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嘉靖阁臣顾鼎臣研究
1198400000003

第3章 绪论(3)

吴奈夫的《明代苏州的城市建设及其管理》,对明代苏州地区的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也涉及苏州城城垣修筑问题,但描述较为简单,也没有细化至苏州各县的城垣修筑问题方面。黄敬斌的《利益与安全:明代江南的筑城与修城活动》分析了明代江南城池倾颓失修的原因,通过比较考察了嘉靖三十年后筑城小高潮中的修城经费来源,并对筑城后的士民在安全与繁荣、便利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其文资料翔实,分析精到,给予笔者以极大启发。

对昆山城在抗倭中的作用方面,冯贤亮的《城市重建及其防护体系的构成——十六世纪倭乱在江南的影响》有较为系统的资料,他分析了明代江南城防疏漏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嘉靖倭乱过后给江南地区城防建设带来的影响;他的另一篇论文《明末清初江南的地方防护》,选取嘉善县为论述中心,对当时乡里社会抵御盗贼等变乱和控制地方的功能作了初步的探讨,指出了匪乱对城市的影响。作者系统化的视角同样给予笔者较大的帮助。

另外,由于修筑昆山城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成功抵御了倭寇的围城,笔者对于明代倭寇的相关论著也有所关注,相关研究有王日根的《明代海防建设与倭寇、海贼的炽盛》,对明代官员应对海盗的措施进行了分析,论证嘉靖倭乱产生的根源;李金明的《试论嘉靖倭患的起因及性质》对倭寇的由来,嘉靖倭患起因、性质进行分析,指出倭患大炽是出于日本和嘉靖朝两方面因素。但由于此类论文的侧重点普遍在“倭寇”方面,所以仅作为背景材料参考。

(五)明代宗族建设相关的研究

顾氏是昆山望族,而顾鼎臣中状元无疑是其家族勃兴的重要标志。而学界对于顾鼎臣的宗法制的构想和其家族的宗族建设实践,却一直缺乏切实研究。因此,在嘉靖“大礼议”的背景下,对于顾鼎臣的宗族建设的思想及其主张进行研究,不仅进一步完善了顾鼎臣研究的成果,也有助于以其作为个案,丰富明代宗族建设研究的内容。与之相对,对顾鼎臣宗族思想及建设实践进行研究,也离不开明代宗族建设的历史背景。

对于明代宗族的考察,学界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宏观是指在理论上对于宗族问题进行分析,科大卫、刘志伟的《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认为华南地区宗族发展是明代以后国家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文章概括讨论了宗族意识形态通过何种渠道向地方社会扩张和渗透,宗族礼仪如何在地方社会推广,把地方认同与国家象征结合起来研究。科大卫的《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围绕着珠江口沙田家族的族谱记录展开考察,着重于王朝史与家族成长的互动。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则对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形成理论进行探讨,认为应当把宋以后宗族形成问题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关注宋明以来宗族的新与旧、南与北、官与民、国家与宗族、守旧与创新等问题。常建华的《明代宗族研究》,则依据大量的明代文集、族谱、方志等明史文献,从整体上综合性地把握宗族祠庙祭祖形态和演变,深入研究宗族制度与乡约推行的关系,着力论述士大夫重建宗族的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

微观则是指具体个案分析,如之前提到的吴仁安在《上海地区明清时期的望族》、《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望族及其盛衰消长探微》等具体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利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望族谱牒,详细探讨了江南地区望族的源流和兴衰及对明清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影响。望族的兴衰直接折射出明清时代社会变迁,从而反映了上海地区明清时期的总体概况。叶汉明的《明代中后期岭南的地方社会与家族文化》,则讨论了家族文化对岭南地方社会的影响,指出明中叶家族文化在地方上的发展,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对基层社会渗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嘉靖年间在“大礼议”问题激起民间修祠祭祖之风的影响下,岭南庶民土著利用国家认可的伦理规范来确立血缘和地缘组织合法性的过程。常建华的《宗族与风俗: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的缩影——以浙江余姚江南徐氏为例》,则以明代余姚江南徐氏为个案,考察明嘉靖万历时浙江绍兴府余姚地区的社会风俗变迁,并深刻反映到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念。从地方志以批判的角度记载风俗奢靡,号召人们移风易俗的记述中,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

明代宗族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顾鼎臣对于宗族建设的看法。顾鼎臣对于宗族的论述,应置于嘉靖初“大礼议”的历史背景中,其既包括了对时政的委婉批评,也同时包含了对于家族组织问题的讨论。从这一角度出发,在通过对顾鼎臣宗族问题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嘉靖初年政治的一个面向,同时也可以了解到顾鼎臣对于其宗族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除绪论与结论外,本书章节安排如下:

(一)第一章:顾鼎臣的家世渊源与人生经历

在历史文献中,保存了较多关于顾鼎臣的传记和历史记录,包括顾鼎臣行状、墓志铭、行实和碑刻;各类史书中关于顾鼎臣的传记,及其他文献中保留的传记资料等。这些材料,包括了丰富的历史内容,足以增进我们对于顾鼎臣的了解。

众多的历史材料中,值得重视的是现存于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的《雍里顾氏族谱》。这份族谱是顾鼎臣直系子孙编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族谱中,保存了丰富的顾鼎臣个人材料,同时也包括其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大大弥补了史书史料中对其家族记载的缺略,丰富了我们对其家族身世的了解,有利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本章以《雍里顾氏族谱》为基础,以《明史》及《明实录》中顾鼎臣的传记,及其他史书中的传记资料等为补充,对顾鼎臣家族情况及人生经历进行梳理。

(二)第二章:顾鼎臣与嘉靖初年的经筵

本章以《顾文康公文草》中保存的经筵讲稿为基本史料,结合当时的历史史实,将经筵进讲放置于“大礼议”的背景之下,发掘顾鼎臣讲筵受宠原因,结合顾鼎臣对待“大礼议”的态度,分析在进讲经筵时,顾鼎臣所秉持的原则。探讨的重点归于顾鼎臣通过经筵所透露出的治国理念,不同于“大礼议”诸臣的态度,顾鼎臣一贯保持的中立却并非为明哲保身的需要,而具有更高层面上的价值。笔者希望通过顾鼎臣的态度,对“大礼议”重新做一番审视,也希望通过此书,将这种观点提出,以得到更多的指教。

(三)第三章:顾鼎臣与江南赋役改革

本章主要以《顾文康公文草》中相关奏疏,及与欧阳铎、王仪众多书信为主要资料,结合《欧阳恭简公文集》和地方志相关史料,对顾鼎臣在江南赋役改革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一般研究认为,此次改革以欧阳铎、王仪为主,而通过本章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顾鼎臣在此次赋役改革中的主张与作用。

(四)第四章:顾鼎臣与昆山城修筑

本章主要是在相关地方志、顾鼎臣奏疏、书信的基础上,对昆山城的演变历史及修城过程进行梳理,重点详述了昆山的修筑过程及修筑后的昆山城对于抗倭的作用。昆山县自古以来方志众多,笔者共参阅了十二部昆山现存方志,包括项公泽修淳祐《玉峰志》、谢公应修咸淳《玉峰续志》、杨纂至正《昆山郡志》、弘治顾潜《昆山县志》、嘉靖方鹏《昆山县志》、万历周世昌《重修昆山县志》、康熙董正位《昆山县志稿》、乾隆顾惇量《昆山新阳合志》、道光张鸿、来汝缘《昆新两县志》、光绪金吴澜、李福沂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顾国珍《昆新乡土地理志》以及民国年间所修,断代于清宣统三年(1911)的连德英、赖丰熙的《昆新两县续补合志》,从中撷取有关资料,最终主要以影响最大的周世昌《重修昆山县志》,董正位《康熙昆山县志稿》,加上方鹏《昆山县志》,顾惇量《昆山新阳合志》,张鸿、来汝缘《昆新两县志》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

(五)第五章:顾鼎臣与顾氏宗族

本章将顾鼎臣对于宗法制度的看法进行评述,通过将其相关的文献放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揭示出其对于“大礼议”的隐含评价。并将其对于宗族建设的意见与其家族的实践中具体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能够进一步了解顾鼎臣对于家族的重大影响和在编纂族谱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