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gàn)②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③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miànxuàn)④,厥疾不瘳(chōu)⑤。’”
注释~~~①世子:即太子。焦循《孟子正义》:“世子,天子、诸侯之嫡子也。”“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②成:也写作成荆、成庆,齐国的勇士。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的学生。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⑤瘳:病愈。
译文~~~滕文公做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宋国,便去看望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了人性善良的道理,说话总是称引唐尧虞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道理只有一个罢了。成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大丈夫,我也是一个大丈夫,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也有将近五十里,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上说‘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诵读星级★★
原文 滕定公薨①,世子谓然友②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③,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④。”
然友之⑤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⑥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⑦。’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⑧,齐(zī)疏之服⑨,(zhān)粥⑩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chuò)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①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薨:死。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之死。②然友:人名,滕国太子的老师。③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④行事:此指办丧事。⑤之:至,到。邹与滕相距只有四十余里,所以可以先问之后再行事。⑥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⑦“曾子曰”几句:这几句话在《论语·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⑧三年之丧: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⑨齐疏之服:用粗布做的缝边的丧服。齐,指衣服缝边。古代丧服叫做衰(cuī),不缝衣边的叫“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⑩:稠粥。粥:稀粥。这里是偏义复词,指稀粥。宗国:鲁、滕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周公封鲁,于行辈较长,所以其余姬姓诸国都以鲁为宗国。《志》:记录国家世系等的一种书。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代理朝政。歠:饮。“君子之德”几句:这几句出自《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的话。“尚”,同“上”。偃,倒下。五月居庐:居住在丧庐中五个月。
译文~~~滕定公死了,太子对他的老师然友说:“从前孟子曾经和我在宋国说了许多话,我在心里久久不能忘记。今天不幸遭到大丧,我想派你到孟子那里去问问,然后再办丧事。”
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不也是好事吗!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奠他们,就可以叫做孝了。’诸侯的礼节,我不曾专门学过,但却也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些稀粥一类的食物。从天子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复命,太子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宗族中长辈和朝中大小官吏都不愿意。他们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这样实行过,我们自己的历代祖先也没有这样实行过,到了你身上却改变过来,不可以。而且《志》上说过:‘丧礼祭礼依照祖先的规矩。’还说:‘我们有所继承。’”
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曾勤学苦问,喜欢跑马舞剑。现在宗族的长辈和朝中大小官吏都不满意我啊,恐怕我处理不好这件大事,你再去替我问问孟子吧!”然友又到邹国问孟子。
孟子说:“是的,这件事是不可以求教他人的。孔子说过:‘国君死了,一切政事听命于宰相,自己每天喝点稀粥,脸色深黑,到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哀痛,因为太子带头哀痛啊。’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会喜好得更厉害。领导人的德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而倒。这件事取决于太子了。”
然友回国报告了太子。
太子说:“是啊,这件事确实取决于我自己。”
于是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命令和禁令。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赞同,说世子知礼。到了下葬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葬礼,太子面容的悲伤,哭泣的哀痛,使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诵读星级★★
原文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①:‘昼尔于茅②,宵尔索绹(táo)③,亟其乘屋④,其始播百谷⑤。’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⑥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⑦,殷人七十而助⑧,周人百亩而彻⑨,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⑩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jiǎo)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xī)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注释~~~①《诗》云:引诗见《诗经·豳风·七月》。这是一首描写农事的诗篇。②于:朱熹《集注》:“往取也。”茅:茅草,用来盖屋顶。古代的茅草屋,一般每年必须加盖一层茅草,以防渗漏。③宵:晚上。索绹:绞绳索。④亟其乘屋:郑笺云:“亟,急:乘,治也。”亦有人释乘为“升”,即爬上屋顶,亦通。⑤百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⑥阳虎: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的家臣,曾挟持季桓子,操纵国政。鲁定公八年(前502),他因废除三桓势力失败而逃奔他国。⑦五十而贡:此处所提到的夏、商、周三代所行的贡、助、彻,历来聚讼纷纭,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几种征收赋税的方法各自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取民”方式。按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的说法,贡就是贡纳的意思,它“是原始公社末期公社社员向公社集体或其代表人物——酋长所缴纳的那份‘贡纳’在阶级社会的转化物”。其方式,据下文龙子的话来看,似乎是定额制。至于五十、七十、百亩的差异,体味孟子的意思,应该是反映了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⑧助:《诗经·小雅·甫田》孔颖达疏:“助者,九夫而税一夫之田;贡者,什一而贡一夫之谷。”据赵俪生的见解,它“是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意思是劳动者每人有一小块份地,作为支付对这一小块份地的报酬,劳动者必须到贵族的大田块上去进行无偿的劳动”。⑨彻:前人训此字为通、取。从下文“虽周亦助也”来看,似乎孟子认为周的“彻”法并没有明确的方法界限,现在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彻”是一种双轨制,即在有的地区实行缴纳实物的贡法,有的地区实行出劳力的助法,但其缴纳比例都是什一(十分取一)。⑩藉:赵岐注:“借也,犹人相借力助之也。”龙子:古代贤人。《尚书大传》《孔丛子·说书》篇中均提到“子龙子”,据文义推测,他可能是与孔子同时代或之前的人。有人认为,此人就是孟子此处所说的“龙子”。校:比较,核定。在有的本子中,此字作“挍”,是明代因避熹宗讳而改。粒米:犹言米粒。狼戾:朱熹《集注》:“犹狼藉,言多也。”粪:施肥。焦循《正义》谓“粪其田”是将杂草翻入土中,使之腐烂而肥田。盻盻:赵岐释为“勤苦不休息之貌”,朱熹《集注》则释为“恨视也”。称贷:朱熹《集注》:“称,举也;贷,借也。”世禄:即世袭。赵岐注:“古者诸侯、卿大夫,士有功德,则世禄赐族者也;官有世功者,其子虽未任居官,得世食其父禄。”《诗》云:此处诗句引自《诗经·小雅·大田》,这是一首农事诗。庠、序、学、校:除“学”外,一般都认为是古代乡校的名目。此处说它们是不同时代的乡校,据《礼记·学记》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则它们也可能是不同等级的地方学校。养、教、射:赵岐、朱熹均认为是教育内容。朱熹《集注》:“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王念孙《广雅疏证》则认为它们“皆是教导之名”。为王者师:意为被称王天下的人所效法。朱熹《集注》:“滕国褊小,虽行仁政,未必能兴王业,然为王者师,则虽不有天下,而其泽亦足以及天下矣。”《诗》云:此处诗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毕战:朱熹《集注》:“滕臣。文公因孟子之言而使毕战主为井地之事,故又使来问其详也。”井地:即井田,传说中殷周时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其地亩为沟洫所界限而呈“井”字形,故名。孟子此处回答毕战的一段话,历来是研究井田制的重要文献资料。经界:赵岐注:“经,亦界也。”以此词为同义复词。朱熹则以经为动词,《集注》:“经界谓治地分田,经画其沟涂封植之界也。此法不修则田无定分,而豪强得以兼并。”钧:同“均”。谷禄:指俸禄。古代官员的俸禄以谷物计算,故称。慢其经界:焦循《正义》云:“必轻慢之,不以先王所定为制。”圭田:用于祭祀的田,赵岐注:“古者卿以下至于士皆受圭田五十亩,所以共祭祀。”焦循《正义》引用了两种不同于赵注的说法,一说“圭”同“畦”,据《说文解字》,是指五十亩地的意思;一说《九章算术·方田》有“圭田”,乃是指等腰三角形地,此处意为井田之外的不规则地块。译文从赵说。余夫:赵岐注:“余夫者,一家一人受田,其余老小尚有余力者受二十五亩,半于圭田,谓之余夫也。”朱熹《集注》引程颐说云:“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为率,受田百亩,如有弟,是余夫也。年十六,别受田二十五亩,俟其壮而有室,然后更受百亩之田。”两说虽不同,但都以“余夫”为“丁男”之外的人口,译文从此。守望:朱熹《集注》:“防寇盗也。”润泽:朱熹《集注》:“谓因时制宜,使合于人情、宜于大俗而不失乎先王之意也。”
译文~~~滕文公询问怎样治理国家。孟子说:“与百姓有关的事务不能迟缓。《诗经》上说:“白天取茅草,晚上把绳绞,房屋赶快修整好,来年庄稼种得早。’百姓的一般规律,有了固定的产业,才会有固定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善心。假如没有固定的善心,那么放荡、越轨、邪道、妄为的事情,就没有什么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去惩办他们,这是陷害他们呀。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因此,贤明的君主必定谦恭俭朴,对待臣仆有礼,向百姓征税有定规。阳虎说:‘致力于发财就不会仁爱,致力于仁爱就不会发财。’
“夏朝以五十亩为单位贡,商朝以七十亩为单位助,周朝以一百亩为单位彻,其实质都是十分取一。彻是抽取的意思,助是借助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没有比助更好的,没有比贡更不好的。’贡是核定了几年收成的平均数作为常度。丰收之年谷物充溢,多收取些不算暴虐,却少收取;歉收之年给田上了肥料还收不上庄稼,却必定要取满定数。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却使子民忧怨勤苦,即使终年辛劳也不足以赡养自己的父母,还要靠借贷来凑满租税,致使老人小孩辗转饿死在山沟里,他们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的作用在哪里呢?世代承袭俸禄的制度,滕国原本已经实行。《诗经》上说:‘雨水浇灌我们的公田,然后泽及我的私田。’只有助法才会有公田。由此看来,即使周代也施行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