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1214600000012

第12章 电梯

剧情简介:伦敦东区。马克·艾萨克拿着摄影机在一幢大楼电梯里待着,镜头对着每一个进电梯的大楼居民。

导演:马克·艾萨克(Marc Isaacs)

制片:Dual Purpose Productions(英国)

片长:24分钟

出品时间:2001年

片种:纪录片

获奖记录:

2002年英国学院奖BAFTA最佳新人奖提名

2002年伦敦皇家电视最佳新人奖

2002年英国格里尔逊纪录片最佳新人奖

2003年克莱蒙·费朗短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数字竞赛组)

马克·艾萨克手持DV机在电梯里坐定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等待。天冷,夜里还飘着雪,艾萨克的“顾客”们稀稀落落地走进电梯。楼层太高,估计又是整幢楼里唯一的电梯,不能总是爬楼梯吧,居民们硬着头皮进电梯。一个个就不可避免地进入艾萨克的镜头。我想幸好是在有着绅士传统的伦敦,要是在别处,艾萨克寡不敌众,可能要连人带机地被清除。

艾萨克厚着脸皮,还搬来了一把椅子。在被酒鬼赶出去不久又很快地转回来。渐渐地,他不再被驱赶,起初背对着摄影机的人们也开始向他转过身来。艾萨克的交流之功以及时间的推移让他获得了居民的信赖,那架碍眼的摄影机也逐渐被人淡忘。法德文化频道arté作过一个类似的报道:在获得主人的同意后,让摄影师直面介入一家的生活内幕。家庭成员从开始的拘谨保留到最后对摄影机变得毫无意识,让摄影师捞到了不少惊人的家庭活剧。伦敦刚被誉为“Big Brother”城(和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里的图景有一比),录像监视系统居全球第一,连一些厕所也装上了。伦敦人一边鼓吹个人隐私的不可侵犯,一边却也安心地接受自己一言一行的被窥视。

《电梯》的镜头除了具备监视录像所有的客观和冷静,也具备了监视录像所没有的关怀。艾萨克介入电梯乘客的第一句话是:在电梯里的人相互经常说话吗?语气沉着、不动声色。回答的人说:认识的人之间会说几句。有意思的是,自从人们熟悉艾萨克后,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开始在电梯里聊上几句,主要是针对艾萨克的提问。有人还会自动地倒出一天的日程安排,带着些忏悔的口吻,或者像为了理清脑子里的头绪。在暗探人们隐情的时候,艾萨克使用了微妙而漫不经心的方式。提问如“昨晚梦见了什么?”、“今天心情怎么样?”、“什么东西让你每天早起?”“童年最深的记忆是什么?”、“你相信上帝吗?”、“你曾经爱上过别人吗?”等等。

在电梯里被重复的话题有:心脏病、犹太人、宠物和电梯气味太重,星巴克遍布伦敦,社区里的人太冷漠,度假,单身,今晚和明晚的派对。艾萨克选择了十多层的高楼,遇到形式各样的人机会就多了,并且还能延长说话的时间,减少问话声未落乘客就“到站”的尴尬。电梯足够深,才能让艾萨克在其中摆一把椅子。在剧情片里,很多人曾借用电梯的封闭、机动、有集散功能的特性安排特殊情节。而艾萨克的导演行为就是静观,再加为避冷场插入的几次问话。二十多分钟生活细枝的实录,合成了《电梯》。

《电梯》没有动用剧组(艾萨克喜欢单独行动,好让镜头里人群没有恐慌感),没有光照设备(所以在后期还不得不处理光度),没有情节、悬念和画外音,景深也由电梯的大小决定好了(艾萨克有时也会使用变焦推进,以增加人物表情的印象强度),《电梯》使用了最小化的电影工具,为能把重心放在相遇本身、隐匿人性的捕捉上。

导演档案:马克·艾萨克(Marc Lsaacs),英国纪录片导演,曾在英国Channel4和BBC制片处谋事,做过帕夫利克夫斯基(pavel pawlikowski)的助手。Marc的纪录片以观察人的生存状态和复杂的人性为轴心。主要纪录片:电梯(2001),《旅行者》(Travellers,2002),《加莱:最后的边境》(Calais: the last border,2002),《巴尔金的所有白人们》(All White in Barking,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