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
1225300000010

第10章 寄予期望,精神支持(1)

——期望是孩子发展兴趣的精神支柱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充满了期望,但是,父母

的期望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会“领情”。不然就不会有叛逆的孩子,不会有离家出走的孩子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就可能会越让父母失望。父母的期望,不是孩子的希望,所以无法转化成孩子的行为。父母只有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最大帮助,孩子才会在父母精神的支持下,奋发努力,慢慢走向成才。

一、把期望建立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上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充满了期望,但是,父母的期望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会“领情”,不然就不会有叛逆的孩子,不会有离家出走的孩子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就可能会越让父母失望。父母的期望,不是孩子的希望,所以无法转化成孩子的行为。父母只有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最大帮助,孩子才会在父母精神的支持下,奋发努力,慢慢走向成才。

提起卢浮宫肯定很多父母都知道,卢浮宫的艺术作品很多人都想去看一看的。但是,关于卢浮宫的一个故事,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那是关于198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拉姆齐的故事:

1919年,拉姆齐随父母搬家到了艺术之都——法国巴黎。拉姆齐的母亲对艺术非常感兴趣。到了巴黎以后,母亲就有了每月带儿子去两次卢浮宫以便培养孩子艺术兴趣的想法。但是,母亲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参观卢浮宫时,拉姆齐对欣赏艺术竟然一点兴趣都没有,走过每件作品的时候,拉姆齐只是匆匆看两眼,然后很快就拉着母亲走开,而热情很高的母亲,还没来得及为孩子进行讲解。

结果,母亲不仅没有能让孩子喜欢上艺术,而且,连自己都没有时间好好欣赏一下那些艺术珍品。,虽然母亲对拉姆齐很失望,但是仍然没有死心,希望以后有机会让儿子“回心转意”。

后来,母亲又带着拉姆齐去参观其他的博物馆。只有在参观科技博物馆的时候,善于观察的母亲发现儿子对那里的展品似乎特别感兴趣。仅仅4岁的拉姆齐围着轮船、火车头、蒸汽机之类的展品不停地转来转去,还不断地问母亲:轮船和火车头为什么会跑?蒸汽机为什么有那么大劲?

这个时候,母亲才明白了孩子的兴趣所在,于是,母亲把一月参观两次卢浮宫的计划,变更成了一月参观两次科技博物馆。

70多岁的拉姆齐,在回忆起那段巴黎时光的时候,虽然对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已经是一点印象也没有了,甚至他都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参观过卢浮宫,但是对博物馆里的一艘军舰却记忆犹新。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培养,一定要从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拉姆齐的母亲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当她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的时候,马上改变对孩子的培养方式,从孩子的兴趣着手。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当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父母的期望不同的时候,明智的父母要懂得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及时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尊重孩子兴趣。有这样一个咨询案例: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18岁的孩子来咨询心理专家。这位妈妈说:“我这孩子太不像话了。我给他吃,给他穿,让他读全市最好的高中,给他买名牌衣服,就是为了让他能够安心学习,考一个好成绩,读一所名牌大学。”

“可是,这孩子竟然天天去网吧玩游戏,他怎么对得起我啊?”这位妈妈说着说着就开始哭了。

孩子反驳说:“你根本不知道关心我,你以为给我吃的、穿的、喝的就够了?我要的不是这些!”

妈妈说:“那你要什么?”

孩子说:“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

后来,通过跟孩子聊天,心理专家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原来是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孩子父亲过世早,妈妈一直忙于生意。但是孩子的成绩非常好,孩子想要什么,妈妈随手就会甩给孩子一沓人民币。妈妈觉得自己满足了孩子的一切要求,做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了。

孩子喜欢看小说,妈妈就给孩子买来小说;孩子对电脑感兴趣,妈妈就给孩子买来电脑;孩子对足球感兴趣,妈妈就花上千元给孩子买了足球鞋。总之,这位妈妈满足了孩子的一切要求,却从来没有夸过孩子玩电脑玩得多么好,踢足球踢得多么好,从来不对孩子的兴趣抱有多大希望,唯一的希望就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之后,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

但是,孩子觉得妈妈除了希望自己的学习好,对自己的兴趣一点都不关心。孩子感到非常孤独、失望,对学习也渐渐失去了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相信这位妈妈的一片苦心,很多父母都能体会到。但是,这位妈妈关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身体等,唯独没有关心孩子的兴趣,关心孩子的喜好。这让孩子感到妈妈对自己没有期望,自己只是一个考试工具,自己的兴趣得不到认同和赞美,孩子很孤独,学习也就失去了动力。

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期望,给孩子一份信心,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的兴趣,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将父母的期望转化为成功的不竭动力。

总之,父母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上。父母的期望就是孩子成才的动力源泉,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只有父母的期望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孩子才会“领情”,才能在父母的支持、关注下,走向成才之路。

二、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父母的期望,提到对孩子的期望,相信有很多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功成名就”“学业、事业双丰收”。父母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并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多高,孩子就会取得多高的成绩。更多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反而会成为孩子前进途中的阻力。

有一个很内向的孩子。他几乎从来不主动跟同学们讲话,上课回答问题更不积极了,一开始老师以为由于环境陌生,他适应这个环境需要时间,等时间长了,慢慢会好起来的。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他的情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与同学们像陌生人一样,成绩也不断下降,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还出现了悲观孤僻等与他年龄段不相符的坏情绪。

原来,问题出在他母亲身上。

这个孩子的母亲性格也很内向,不爱与人交往,而且工作一直不顺心,因此把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她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一定要为妈妈争口气呀!”

每天孩子刚回到家中,母亲就会马上要求他去写作业,而且严格限制孩子玩的时间,并且禁止孩子与同学交往。在母亲严格的管教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了兴趣,成绩也越来越差了。

孩子本来是非常爱学习的,成绩一直很好,对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孩子身上反映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会经常遇到。说到底,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心态和期望值问题。我们都知道,父母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脱离孩子的实际,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作用,只会僵化孩子智力的发展,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可能会出现揠苗助长的后果,相信这也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父母:孩子在学习上成绩不错,父母就会对孩子施压,“不求更好,只求最好”,要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孩子。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心理,只要孩子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感兴趣就努力想把孩子培养成最好的。

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喜欢画画,就会把孩子送到美术班学习;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对英语感兴趣,就会把孩子送到英语学习班;有的孩子喜欢弹钢琴,父母就买了钢琴,请来钢琴老师,给孩子辅导,等等。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种情况也反映出一个普遍的现象,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一直在父母的压力下学习。

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承受限度,孩子对画画、音乐、钢琴的兴趣就会转移,甚至消失,孩子会变得对这些事物感到痛恨,父母最初培养孩子某些方面的才能的希望就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