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就吃你这套
1232800000012

第12章 孩子就吃“父母温和地改正自己”这一套(二)

(六)让孩子不再任性

妈妈带着儿子去逛街,当妈妈带着儿子来到玩具商城时,儿子的注意力很快被一种可以发射子弹的玩具枪吸引了,于是儿子便缠着要妈妈买,妈妈没答应。儿子顿时大哭起来,还说再不给买,就要回家告诉爷爷奶奶。妈妈怎么哄劝都不听,最后儿子索性赖在地上不走了,服务小姐和许多顾客都围了过来,妈妈觉得很为难,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

这样的场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许多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往往通过任性来要挟大人。任性的孩子通常脾气都很大,不仅不听父母的劝说和教育,而且还会坐在地上,大声嚷叫,甚至对父母拳打脚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孩子任性,的确是爸爸妈妈所面临的一道棘手的难题。

孩子养成这种坏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父母的教育方法不恰当——不是通过耐心说服教育,而是横蛮地加以拒绝,孩子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心愿不能实现,理所当然会任性。另一方面是家庭中的成员对待孩子的任性处理方法不一致。比如,当孩子表现得很任性的时候,奶奶和妈妈可能会出于溺爱孩子而尽量护着孩子,而爷爷、爸爸则想纠正孩子这种坏习惯而严厉拒绝,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孩子毫发无伤,于是,孩子因为有了靠山,往往会变本加厉的任性。

如果家长放任孩子的任性,将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孩子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和要求。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孩子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孩子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不再任性。

1.父母不要强化孩子的错误动机有的时候,孩子的任性更多的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这样的时候,孩子不会考虑自己的要求或行为是不是合适,孩子更多的只是一种试探。所以当孩子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来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时候,父母可以不予理睬,及时地撤离“战场”。如果父母和孩子进行正面冲突,刚好就满足了孩子的动机和需要,从而鼓励孩子的错误动机持续发展,对于解决问题并不能起到丝毫作用。

2.父母不要轻易向孩子妥协父母在带孩子出去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任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通常都会很快迁就孩子,满足孩子一些无理的要求。生活中也是,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哭闹起来实在让人头疼,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退让和迁就,只会让孩子把这种“抗议”举动变成对父母施加压力的武器,得寸进尺,变得更加无法无天。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可以先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事后,家长再对孩子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对他说“相信你以后不会这样了”之类的话来鼓励他。

3.明确要求,和孩子“约法三章”

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孩子任性发作一般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父母在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之后,预计到孩子可能因某种情况任性时,要提前打好预防针。比如带孩子到商场之前,估计到孩子会要求买玩具,一旦得不到满足八成会耍赖。家长在从家里出发前就要和孩子讲好条件,看到喜欢的玩具只许看一会儿,不能买,不听话就不带他去商场了。如果孩子表现好,家长可以表扬鼓励他,甚至可以给他买个小礼物以示对“不任性”的奖励。

4.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当今社会,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溺爱,又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形成孤僻、执拗的性格。形成这种性格后,在外面和小朋友、同学相处困难,一不顺心,回家更要耍脾气,恶性循环。

因此,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在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没道理要求别人事事顺着自己,对别人任性耍脾气的结果可能就是“没人理了”。孩子慢慢会因此意识到任性的坏处,并且在和同龄人交往中改变任性的坏毛病。

5.家长教育孩子时观点应保持一致孩子任性时,家长应该保持观点一致。如果一个严,一个宠,就不能很好地让孩子认识到任性是不对的,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6.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改正孩子任性的毛病,帮助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孩子一般都会有任性的毛病,如果父母听之任之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助长孩子的固执、霸道、蛮不讲理等不良性格。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巧妙地引导孩子,改掉任性的毛病,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七)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有这样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一个人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一直有一种奇怪的声响。由于这响动的时间过长,而且很奇怪,因此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让他惊叹不已。

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孩子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设备。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小男孩儿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现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它,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身边。

这件事令这个人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男孩儿,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见其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一心想让孩子成才。在这美好愿望的驱使下,许多父母心甘情愿、尽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把孩子的责任担到自己肩上。结果却使孩子缺乏奋发向上的愿望和责任心,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见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头脑聪明,也很能干,但却工作平平,甚至常出纰漏。究其原因,周围人的共同看法是:此人缺乏责任感。相反,另一类人并无过人之处,但做事却目标明确,坚毅果断,敢做敢当,事业有成,具有良好的信誉,与其共事的人也很信任他。分析原因也很简单,这类人对人、对事、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由此可见,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

虽然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的能力有限,但是他终归是要长大的,要在社会上担任一些角色。如果小的时候不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心中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长大之后,他们就会失去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可以带来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孩子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1.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指孩子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模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观念。家长的所作所为,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个对孩子、对长辈、对家庭、对工作毫无责任感的家长,即使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责任心,孩子也会很不服气,也会很不以为然。尤其对于2~6岁的孩子,他们的“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只要父母的行为稍稍有“偏离的轨道”,孩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会立即产生动摇。所以说,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严以律己,给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当父母的无论做任何事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要爱岗敬业,对孩子和家庭也要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为孩子做出榜样。

2.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处理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不要认为孩子的事情就是你的事,孩子会做的、应该做的事情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纠正他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庭中要有明确的分工,父母应该分配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让孩子帮忙洗碗、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等。当然,在刚开始的时候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要明确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

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目的就是要克服孩子的依赖性,培养独立性,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去处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3.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

事实确实如此,只有让孩子懂得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后果,他才会对自己的行为去负责。家长应该让孩子对自己某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设法补救。无论是在别人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是由于自己的过错,才造成了这种后果,应当负起责任。如孩子损坏了别人的玩具,应该让孩子向别人道歉,并设法进行赔偿,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重新买一个新的或是用自己的一个玩具作为赔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

4.鼓励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家长应该放弃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做的事情,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开始的时候家长可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地纠正,决不允许孩子做到一半就随意放弃。当孩子从头至尾认真把事情做好后,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表扬,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并鼓励孩子勇敢地单独地去完成一件事。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做事负责到底的良好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孩子做事的责任心。

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家长应该重过程而轻结果,因为孩子做事不利索,做事情有时还会出错,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家长在培养孩子做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沉得住气,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能够容忍孩子的不完美,决不能因为孩子床铺叠得不整齐、动作慢就代替孩子做。要知道,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感是孩子前进的一种动力,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只会坐享其成,缺少前进的动力。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功的基础。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鼓励孩子做事情善始善终,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八)改掉孩子挑食的毛病

因不喜欢食物的口味或不良的饮食习惯而拒绝进食或极少进食某一类食物的行为就称为挑食。很多孩子都有挑食的毛病,有的孩子不爱吃蔬菜,有的孩子不愿意吃肉,有些夸张的孩子甚至只愿意吃很少的几种食物,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因为,人体健康成长需要六种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些营养素存在于某一类或几类食物中,只有保持均衡的膳食,才能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与平衡。孩子挑食容易导致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从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孩子容易患病,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所以,孩子挑食应该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培养均衡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纠正孩子挑食的毛病之前,家长有必要先弄清楚造成孩子的挑食的主要因素。

1.受大人饮食习惯的影响经常见到有些父母不吃这个而爱吃那个,子女就跟着学,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

2.不良的饮食习惯孩子不能按时、定量进餐,吃零食太多,就会影响食欲。俗话说“饿时甜如蜜,饱时蜜不甜”,孩子的胃本来就不大,胃内食物排空需要3~4小时,到了吃饭时间有饥饿感觉,吃饭就香。如果不是定时吃饭,而是点心、锅巴、饼干、各种饮料,乱吃乱喝,胃内总有食物,胃就得不到休息,这样到吃饭时间孩子就没了食欲,再好的东西他也没胃口,自然就挑三拣四。

3.孩子的口味与成人不同孩子需要清淡、甜味的食物,而大人的食物大都味浓、调料繁杂。这些饮食问题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

4.疾病及药物的影响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寄生虫病、消化道疾病、某些元素缺乏特别是微量元素如锌和铁缺乏是常见的引起食欲不振的主要原因。另外患病期间服用各种药物其副作用的影响也是一个因素。

了解了孩子挑食的原因后,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改正挑食的毛病,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了。

1.父母要做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名言在餐桌上同样适用。孩子们的饮食习惯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口味的影响,生活中,父母千万不要随意对某种食物进行评论,更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挑挑拣拣,给孩子做出不好的表率。遇到孩子不喜欢吃的事物,家长更应该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激发孩子进食的兴趣和愿望。同时,父母要向孩子灌输“挑食不好”的思想,多给孩子讲讲挑食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给孩子举一些典型的例子,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挑食的坏处。

只有父母先做出表率,孩子才会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逐步改正挑食的毛病,健康地成长。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应该尽量保证孩子的进餐时间,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进餐习惯。这就要求家长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尽量能让孩子在身体需要的时候进餐,孩子饥饿的时候,食欲自然就会好。而且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进餐习惯,可以有效地控制孩子吃零食的数量。很多孩子之所以要吃零食,常常是因为在饿的时候却不能吃到可口的饭菜。

良好的饮食习惯还包括就餐时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食不言,寝不语”,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吃饭的时候要专心,不要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吃,或是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的消化,降低孩子的食欲。

3.营造良好的餐桌文化父母应尽量和孩子一起吃饭,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在吃饭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餐桌文化的构建。有的父母总是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甚至责骂孩子,这样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情,进而影响到孩子的饮食。

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不要把自己的工作和情绪带到饭桌上来,可以和孩子聊一些轻松的话题,特别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下进餐,还能有效地增进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4.变换花样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孩子挑食,父母就多花点儿心思,每天的食物尽量多样化,谷类、肉类、豆类和蔬菜应合理搭配,营养全面、丰富。同时,注意烹调方法,尽量把食物做得色、香、味、形俱全。比如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家长可以试着把胡萝卜和孩子最爱吃的花生炒在一起,做得味美香甜,相信孩子会慢慢爱上这道菜。

5.带孩子一起做饭家长可以让孩子也参与到做饭的活动中来,让孩子帮一些力所能及的忙。比如,可以让孩子帮忙择菜、洗菜,看着电磁炉上煮的粥,帮忙翻炒一下锅里的菜等等。还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做自己喜欢吃的菜式,让孩子给每一道菜取上一个好听的名字。孩子兴致盎然地做着,闻着饭菜的香味,食欲一定会大增。如果是孩子亲手做的饭菜,孩子会更有成就感,吃得也就更香了。

6.要考虑到孩子的口味家长在做菜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口味和喜好来安排食谱和烹饪风格,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口味。特别是在孩子患病期间,饮食一定要做得清淡,多做流食,要适宜于孩子的口味。药物要注意合理使用,尽量选用胃肠道副作用小的药物。按时带孩子去做体检,听取保健医生的建议。

7.给孩子适当的奖励可将纠正孩子偏食的过程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进步。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进步提出表扬,并可给孩子适当的奖励,鼓励孩子更好地坚持下去。

只有保持均衡的膳食,才能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与平衡,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喜欢挑食,家长应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要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需要家长在饭菜的口味、烹饪方法上多下功夫,并鼓励孩子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来,一点点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九)孩子偷拿东西要不得

莎莎今年5岁了,经常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每当看到别人的漂亮玩具时,总忍不住要占为己有,想方设法偷拿回家。妈妈意识到莎莎有这个“坏习惯”,三番四次进行教育却收效甚微。今天,妈妈又发现家里多了一只小熊玩具,是莎莎顺手牵羊拿回来的,于是脑子里轰的一响:这孩子太不像话了,小小年纪养成这等恶习,长大了可怎么得了!于是,怒气冲冲的妈妈决定严厉惩罚她,抓住莎莎便是一阵狠打。

陈女士的儿子今年11岁,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陈女士说,儿子从二年级开始就偷拿同学和老师的东西。儿子的行为让陈女士觉得非常丢人,每次都狠狠地教育儿子,有一次甚至把一根指头粗的木棍都打断了。儿子也承认自己错了,表示今后一定要改,但用不了多长时间老毛病就又犯了。为此陈女士曾让他多次转学,可是每到新的学校,他就又控制不住了。陈女士说现在她已经快对儿子失去信心了,不知道儿子还能不能改正。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只是案例中的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许多孩子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幼儿期有偷拿别人物品现象的孩子竟然高达90%以上。许多父母会发现,带孩子逛超市回家后,孩子口袋里多了块糖果;有时候,孩子将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带回了家……小偷小摸行为在儿童早期颇为普遍,并于5~8岁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失。偷窃最使孩子的父母担忧,因为从小偷窃,发展下去是危险的。但由于孩子幼小,往往认识不清其严重后果,这就需要家长从小严格要求,及早发现,坚决制止。但是如果孩子的这种行为持续到10岁后,家长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10岁以后,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行为认知能力,已经可以明确认识到“偷窃”是不道德的、不应该的。这时候,家长应该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找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进行纠正,必要时还应求助有关的心理卫生专家。

孩子偷拿东西的原因很多,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结合孩子的年龄状况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

1.物权观不成熟很多年幼的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的物权观念不成熟,暂时还弄不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在他的观念里,“只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因为早在他还没具备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时,就已经习惯了以这种方式占有物品:手一指,妈妈就把小球拿来;眼一扫,爸爸就把饭碗端来……目之所及的所有物品都能够供他所取。所以当看到喜欢的东西时,孩子就会顺手牵羊,据为己有。

2.尚未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年龄小的孩子尚未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他们倾向于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自己的任何要求都应立刻得到满足。他们做事没有计划,不顾后果,不懂得私有权,也弄不清借与偷的区别,甚至拿了别人的东西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这在独生子女中尤为突出。

3.家长的不当教育很多的家长把孩子的要求视若圣旨,不论孩子要什么都予以满足,导致孩子心中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就会毫无顾忌地拿。这类家长往往会默许孩子把公共财物拿回家,比如幼儿园的玩具、公园的花花草草等等,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有出息”的表现。也有的家长认为这是无足挂齿的小事。但长此以往却会养成孩子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渐渐发展成有意识的偷窃行为。

还有的家长本身就有爱贪小便宜、顺手牵羊的坏毛病,比如:有的家长会把公司、工厂的东西拿回家,还在孩子面前大肆炫耀。家长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孩子学样,也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

4.引起他人的关注还有的孩子私拿东西并不是因为自己真正需要或喜欢,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关注。家庭不完整、父母酗酒、赌博或对子女照管不周,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为了引起父母与他人注意,往往采取偷窃的形式。

5.不良心态有的孩子偷拿东西,是出于一种冒险心理,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刺激,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显示自己的能干。还有些孩子对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不满,产生报复心态,故意做一些让父母难过的事情,这是一种叛逆的反抗。

6.经济原因有的孩子之所以偷东西,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比如看到很喜欢的钢笔,一摸口袋,发现钱不够,于是就偷偷藏进口袋里带走。

对于孩子偷拿东西的行为,家长要及早发现,寻找原因,并帮助孩子进行改正。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1.及时正确地进行教育正视错误,是改掉偷窃行为的前提。家长发现孩子偷拿东西时,一定要坚决制止、及时进行教育。父母要向孩子解释清楚“所有权”的概念,让孩子明确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应该随便拿,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也才能有效地改正。然后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及时将物品归还物主,同时要求孩子向对方致歉或赔偿,不应该让孩子将错就错或存在侥幸心理。

当孩子真的有偷窃行为时,家长也不应过于愤怒、失望和吃惊,也不应该夸大事实和乱扣帽子。比如,千万不要骂孩子是“贼”,恐吓他“将要坐牢”等。把孩子贬斥为贼,把孩子偷东西看作是借东西而视若无睹,这两种做法同样有害。孩子有偷拿东西的行为时,家长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具体分析偷窃的原因,对事不对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生活中多关心孩子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当孩子偷拿别人东西时,应该和孩子进行沟通,如果孩子确实需要,应该及时为孩子购买,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还要多抽时间陪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关心孩子,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3.不要抓住问题不放孩子在经过教育后,已经改正了,家长就不应该再提这件事,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不抓住问题不放,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和肯定,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并彻底改正坏毛病。

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无疑是不对的,不管孩子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也不管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家长都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家长及时发现,冷静分析,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耐心引导和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就能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十)不要让孩子上网成瘾

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能够想象的领域中,它几乎无所不在。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可是,在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却也为很多家长带来了新的问题——孩子上网成瘾。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城市上网小学生比例为25.8%,初中生为30%,高中生为56%。据统计,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网民高达10%~15%,为上网而逃学、离家出走、抢劫甚至猝死网吧的事件也屡屡发生。

面对孩子上网成瘾,有些家长非打即骂,结果却导致孩子自暴自弃;有些家长企图用眼泪感化孩子,却收效甚微。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预防和纠正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1.提早教育,防患于未然和其他很多不良习惯一样,孩子的网瘾也是可以提早预防的,只要家长在孩子接触电脑的初期,就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合理的控制,让孩子对网络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认识到:无论网络有多么的真实,始终都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它只是满足孩子在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上的需求,不能因为上网而放弃一切。有了这个理念作为孩子的指导,孩子上网时就会比较容易控制住自己。

(2)让孩子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医学专家经过观察证明:长期进行电脑操作易使眼睛疲劳而并发“电脑眼病综合症”,表现为视觉模糊、视力下降;眼睛干涩、发痒、灼热、疼痛和畏光等。为防止这种眼病发生,使用电脑一小时左右,即应休息一会儿。而且长时间上网会伤害腕关节、颈椎和腰椎,影响消化功能,因此控制上网时间是很有必要的。所有这些,父母都应让孩子有所了解和认识。

(3)父母要学会使用网络父母不懂网络,就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督促孩子健康上网。应该注意发现孩子上网中碰到的问题,在上网过程中及时与其交流,一起制定有利的措施。同时父母还可以在电脑上设置防火墙,防止孩子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响。

家中的电脑最好不要放置在孩子的房间,可以放在客厅或是父母的房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控制上网的时间,还能帮助父母监督孩子,把握孩子的上网质量。父母还可以在上网的过程中,给孩子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4)生活中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生活中,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很多孩子之所以上网成瘾,就是因为父母给的关注太少,孩子内心感到孤独,不知道应该如何排遣,才会沉迷于网络。

父母在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应该注意谈话内容的广泛性,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不能一味地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或是单方面谈论自己的工作、交友,多和孩子讨论他关注的问题,和他一起畅想他的梦想和未来,更好地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平时有时间,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或者走访亲戚,或者逛逛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帮助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孩子的注意力被成功转移了,上网的时间也自然会得到控制了。

2.认识了解网瘾的症状父母要及早认识和了解孩子上网成瘾的症状,以便更好地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尽早进行引导、教育和控制。一般青少年表现出如下特征时,很可能是染上了“上网成瘾症”:

(1)强烈的依恋性上网成瘾会导致孩子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网络上,有的孩子甚至为了上网长时间不吃不喝不睡觉,不仅导致生物钟混乱,还会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损害。孩子对网络强烈依赖还表现为,当无法满足上网的强烈渴求时,孩子甚至会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胜利和行为反应。

(2)兴趣单一,情感淡漠染上网瘾的孩子,往往兴趣单一,除了上网,对其他事物都提不起精神,不愿意花时间去尝试和体验。这些孩子尽管在网上和网友聊得热火朝天、亲密无间,在生活中和亲友的关系往往不是很融洽,甚至称得上是冷漠。他们不习惯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告诉家人朋友,更愿意向网友倾诉。

(3)人际交往范围变窄有的孩子之所以迷上网络,更多的是因为在现实中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一些内向敏感的孩子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在现实中受挫,却能在网上游刃有余,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让孩子选择把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

(4)意志力薄弱孩子的上网行为常常不能自制,尽管不少孩子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带来的危害,也做过尝试,但总是以失败告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还可能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甚至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3.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孩子迷上网络的原因有很多,发现孩子染上网瘾,家长不应该非打即骂或是放任不管,应该和孩子沟通,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有效戒除。

(1)因精神空虚迷上上网很多家长平时都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陪伴和真正的关心;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总是非打即骂,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得不到想要的关爱,内心感到孤独、茫然、困惑,转而向网络寻求解脱。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谈一谈孩子的生活,听一听孩子的想法。父母还应该多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培养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多尝试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其他的不管不问。

(2)因性格不良迷上上网除了家庭因素导致精神空虚外,孩子不良的性格也是容易成瘾的重要原因。据观察发现,容易上网成瘾的孩子大多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孤独、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当心里有了矛盾、苦恼自己无法排解时,他们便去上网发泄。有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受到排挤和批评,可是在网上却能受到网友的喜爱和夸奖,玩游戏也能轻而易举地成为高手,这样的成就感让孩子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多关心,鼓励孩子多表达,帮助孩子寻找解决的方法,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这样能帮助孩子克服羞怯,敞开心扉,更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

(3)环境影响孩子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往往和周围的环境分不开。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孩子们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早。父母一定要注意净化孩子的上网环境,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为孩子做出表率。

(4)学习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重,压力很大,除了学好课本知识,还要上各种辅导班。巨大的学习压力也可能让孩子迷上网络。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孩子沟通好,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分散学习压力,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

孩子上网成瘾成了越来越多家长关心和头疼的问题。家长应该及早了解上网成瘾的表现,及早进行引导和教育,防患于未然。对于已经染上网瘾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分析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