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士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地方银行,因为学的是非金融专业,她被分配到总部办公室做文书工作。
看着与自己同时进银行的人都去了业务岗位,她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她还听说自己的岗位是一个打杂的岗位,刚入行时的兴奋劲更荡然无存了。
但是她耐着性子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一岗位也不是完全没有可以发挥的地方。于是,她静下心来整理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当她想清楚自己该怎么干之后,一下子就像变了一个人,比那些在业务岗位上的人更加干劲十足。
在她看来,文书岗位至少有这样几点好处:一是可以随时阅读最新的文件,掌握最新的银行政策和动态;二是可以随时翻阅过去的文件,全面掌握金融政策的走向和发展脉络;三是可以更多地和领导接触,从他们身上学习别人无法观察到的东西;四是可以通过上传下达的过程,全面了解本行的工作进展情况;五是在这个人才汇聚的综合部门里,整天与各类人打交道,掌握其他人看不到、学不到的东西。
从此以后,她一有空就整理文件和材料,做了大量的笔记,拜主任和秘书为师,学习写作。不仅如此,她还利用休息日到基层了解情况,学习业务操作,经常和各个业务部门的人员沟通,了解业务流程和经营状况。在平时,她还会认真研究领导和各部门主管在文件上签署的意见,摸索规律,并且常常把自己思考的问题记下来,一有机会就向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请教。
就是这样,和她一起入行的职员还在懵懵懂懂地工作和生活,她就已经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规律理顺了,还对全行的工作秩序和节奏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后来,对于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重要的文件,她都写好内容提要后再交予领导传阅,使领导节省时间,更便于全面掌握文件精神。
她向秘书们学习和请教,写了一些金融杂谈类短文,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共发表了一百多篇金融杂谈类文章,有的还被转载或编辑成书。
她利用和上级管理部门、金融研究单位、同业办公室人员接触比较多的优势,学习并参加理论研究,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共发表经济金融理论文章六篇。
她还加强金融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目前,与金融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她差不多都拿到了。
她的努力和工作能力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一家报社特别找到她所在银行的领导,想挖她去做财经记者;银行监管部门要借调,市金融办成立后,有关领导找到行领导要调人,都被行领导拒绝了。
在工作还不满五年的时候,她就被破格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这时,部分与她一起入行的员工还没有走出适应期。
孙女士的变化不是因为工作岗位的变化,而是缘于其对岗位工作看法的变化。如果一直保持刚入行时对工作的看法,她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看岗位的眼光变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会跟着变;如果你发现了岗位的价值,你的工作就会真正有价值;你的工作总是处于高层次,你的岗位等级才会向高层次发展。
孙女士在文书岗位上,做了秘书的工作,做了领导的工作,这就为她将来从事管秘书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从孙女士的身上不难体会到,你能成为几级职员,决定权其实就在你的手上。
要想成为高等级的银行职员,孙女士至少给了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对工作岗位不能太挑剔。
第二,既然走上工作岗位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做好。
第三,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第四,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条件。
在银行工作别净当“傻瓜”
当前,银行的业务操作已经到了“傻瓜时代”,自动化程度已经相当高。
但是,在银行的工作岗位上千万不能成为“傻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岗位上做“傻瓜”,不仅不可能有好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也难以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很多人在岗位上容易处于“傻瓜”状态,认为工作有领导在那儿指挥,用不着自己费心;岗位有人在那儿管事,用不着自己操心;困难有人在那儿顶着,用不着自己出头;问题有人在那儿解决,用不着自己多事。如此一来,这样的人在岗位上就会变得越来越傻,发展就会越来越慢,直至出现停顿。
如果一个人在岗位上能力不行,做不了什么事情,工作又不主动,非得让人说在面上、批到头上,肯定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大家不认可,特别是领导不认可,个人的发展就会遇到困难。
在工作岗位上如果总是处于“傻瓜”状态,还有谁会需要、喜欢你呢?
“老等”先生
“老等”先生姓陆,在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工作了将近二十年,去年在岗位双向选择中落选,在几经协调仍没有落实岗位的情况下,被安排到现金管理中心整点破币。
看着与自己同时入行的同事都混得不错,陆先生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甚至还有几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委屈和怨恨。
其实,陆先生之所以被大伙叫做“老等”先生,是因为他在工作中的口头禅就是“等一会儿”。无论谁交给他事情,他总不会马上就办,非拖到不办不行的时候才去做。
陆先生是“顶班”进的银行,上学时就与银行里的职员很熟,进银行后,老员工都把他当晚辈看,对他要求也不严,他便养成了拖拉的习惯。只要有人让他做事,无论闲忙,他都会说“等一会儿”,推一推就动一动,有时推也不动,开始时老职员还以长辈的口气训他几句,时间长了,大家也懒得让他做事情了。对那些比他年轻的员工,他还喜欢摆摆老资格。大家都不愿意与他共事,更没有哪个新人敢让他做事情。
新职员一批批地进来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让他做事了,时间一长,他原来掌握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也开始变得生疏,在新知识、新技能面前,他真的有些“傻”了。
正是因为好多事情他不会做,而会做的事情又拖拖拉拉,所以行里没办法,只好白养着他。
他这种“等一会儿”的习惯使得他把很多机会都等没了。
后来行里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目标是“激活人才,用好人力,不养闲人”。这次他真的遇到了麻烦,没有岗位再等他了,他也不可能再等下去。
他被安排到整点破币的岗位,还是人力资源部出面,与现金管理中心反复协商后才落实的,并给他确定了试用期。
这次改革,他感觉行里是动了真格的,没办法,只好从头学起了点钞技术。即便如此,他还是时时感到力不从心,并且一时无法适应。
在银行里,像“老等”先生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是有“老等”这种习惯的人却不少。
很多事情,“老等”们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愿意去做,不愿意主动去做,更不愿意自觉做好。
像“老等”这样的“傻瓜”先生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一问三不知,还不自觉学习,让他掌握新东西很困难;第二类是工作不主动,推一推就动一动,甚至有时推也不动,工作效率和效果不能让人满意;第三类是不能创造性地工作,你说一他就干一,从不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也从不关注事情之间的联系,做事只是应付交差而已;第四类是简单地“就工作说工作、就事情说事情”,眼界不宽,也没有将工作及银行的未来与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
“傻瓜”式的职员,在现代化的银行里是不可能承担重任、受到重视的。
“傻瓜”式的职员,在知识密集、管理严格、素质要求高的现代化银行里不可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职员个人也难以获得相应的发展。
“傻瓜”式的职员,错在自作聪明,想少付出多获得,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银行田里“种瓜得瓜”
如果把银行比作田地,那么在这里耕耘一定就可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很多人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大多是因为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预期的结果。特别是在人情泛滥的大环境里,他们更关注的是人情关系、背景等,忽视了自己努力的价值,被眼前的利益所误,没能持续努力下去。
人们常常被听说的、偶然的特例左右,放弃了自己应有的作为,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干些旁门左道的事情,使得自己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弯路。
有的人宁可相信不劳而获的神话,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未来。
“种瓜得瓜”,这是规律,不能因为偶尔结了葫芦就否认所种的瓜都不会结出瓜来,这样是要误大事的。
在银行里,也发生过“种瓜没有得瓜”的事情,除了那些非规律性因素外,就是政策红利所致。但是,如果你缺少持续的岗位竞争力,未来的红利就很难配发到你头上。
历史性地看问题,工作岗位上的作为会决定你最终收获的是什么。
如果你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就应该在耕耘上下工夫。
种什么长什么
陈先生和邱先生是一起毕业的大学同学,学的都是金融专业,一起进入国有商业银行做市场营销工作,后来又一起跳槽到本市一家新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
跳到新单位后,他们俩被分配到两个支行,继续做市场营销工作。
一般新设立的机构,其当务之急就是开拓市场,这就给了他们极大的发挥空间。
他们凭着自己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工作经验以及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顺利地进行了市场开发,赢得了领导的好评和信任。
慢慢地,随着业绩的提高,他们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在增加,权力也在增大。
该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新设机构,正是人才缺乏、需要用人之际,所以一年后,他们同时被任命为各自支行的市场部经理。
有了职务,也有了权力,社会地位在提高,有贷款需求的人不断找上门来。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便产生了不同的心理。
陈先生觉得,自己还年轻,面对这么大的权力有些胆战心惊,所以开始谨慎起来。他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思路,找有经验的前辈为自己指点,学习他们的经验,并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找出工作中的问题,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思路。
而邱先生有了权力之后,整天被一些哥们儿包围着,并为自己有了能够为哥们儿办事的权力有些飘飘然,天天混迹于酒场。在工作中,他常常以感情为尺度进行业务操作和管理,虽然多次在例行业务检查中被批评,他却没有引以为戒。
两年后,由于陈先生业务管理比较好,业绩比较突出,被提拔为支行主管市场营销的副行长。这让邱先生心里很不平衡,觉得自己在朋友和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心生怨恨,工作上更加放纵自己,工作水平和业务质量也开始恶化。
在一次例行检查中,上级发现邱先生存在顶名贷款的问题,责令他立即收回。但是他却不想因为贷款问题在哥们儿面前“跌份儿”,就采用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来临时堵窟窿。随着检查的深入,上级发现了更多的贷款问题。这时,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已经不能填平所有窟窿了。行长决定让他下岗清收,反省和处理自己的问题。
邱先生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把他应该承担的责任贷款处理完毕。他回到工作岗位后,被转岗降级任用,个人发展的道路已经中断。
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陈先生吸取了邱先生的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工作做得更有成效,业绩更加突出。当邱先生回到工作岗位时,陈先生已经被任命为新设立支行的行长了。
其实,陈先生与邱先生的条件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他们利用平台的方式。
银行是经营特殊商品的地方,它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也比较特殊。虽说银行是特殊的,但职员自己不能搞特殊,一旦自己想特殊,就可能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面对进入银行后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职员大致有以下几种利用方式:
第一,认为银行与自己的事业和命运相联系,银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觉承担责任,创造性地工作,开辟未来发展的空间。
第二,认为银行是自己的发展平台,要利用这个平台表现自己,在银行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
第三,觉得银行的环境、条件不错,要做好工作,保住银行的饭碗。
第四,觉得银行是个有钱有势的单位,认为在这里工作,可以为自己办事提供方便条件,千方百计利用它为自己创造尽可能多的利益。
这四种不同的利用方式,其结局完全不同,陈先生和邱先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种瓜得瓜”,这是银行岗位发展的基本规律。
优秀职员的职业化“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