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与生产和流通企业明显不同,它的经营管理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它对职员的职业化程度要求也非常高。没有职业化意识,没有经过职业化训练的人,很难在银行的职业群体中脱颖而出。
银行职员的职业化要求有三项:一是职业素养,具备从事银行工作的道德品质特征与基本素质特征;二是职业技能,具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是行为规范,在行为、形象和表现上符合银行职员的习惯。
银行职员的职业化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在银行的日常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化素养标准、知识技能资格标准和行为规范标准的自觉训练中形成的。
银行职员职业化的核心是职业意识。清晰的职业意识能够确认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环境,为岗位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和方法准备,提高自己的职业成熟度。
银行职员职业化的外在表现是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习惯会让银行职员工作更主动、更自如、更生动、更有效率。
在银行这个职业群体中,职员职业化“修炼”水平越高,越可能成为银行发展的中坚力量。
银行组织的职业培训,只是职业化“修炼”中最基础的部分,高层次的职业化需要自我“修炼”。
职业化是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这个养成的努力一定是自觉的,并且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
“咱是干这个的”
洪女士在农村信用社工作已经二十五个年头了,先后做过储蓄、出纳、现金管理、信贷等工作。她对待每一项工作都小心谨慎,二十多年里没有出过一次差错。
她有一个口头禅,就是“咱是干这个的”。
十几年前,洪女士做出纳的时候,一个企业的出纳员来提款,她很快就给出纳员办理完了业务。由于对方提的钱比较多,洪女士又送给他一个手提袋,让他把钱装好。
过了一会儿,那位出纳员找了回来,说少了两张票面五十元的钞票。
洪女士一听,坚定地回答说不会错,一定是掉到哪儿了,让出纳员回去好好找找。
没多大工夫,那位出纳员又回来了,说还是没找到,并要和信用社的领导谈谈,商量个解决办法。
听到这个情况,内勤主任找到了洪女士,问明情况,洪女士说得非常坚决:“不可能出错!”
那位出纳员生气了,他认为,明明少了钱,可是信用社的人就是不承认。
内勤主任也没了主意,与洪女士商量,要与洪女士一起掏钱赔给人家。
洪女士坚决不同意:“我没有短款,为什么赔钱?”
内勤主任也没了办法,就与洪女士一起到那个企业去,想看个究竟。
到了企业,出纳员拿出了装钱的手提袋,掏出钱来数了又数,果然少了两张。
洪女士看了看大家,又看了看手提袋,思索了一下,翻起手提袋来。她认真地翻了好几遍,终于在手提袋衬里的夹层中找到了那两张钞票。
拿出钞票,她对在场的人说:“咱是干这个的,自己办的事心里有底,哪能有差错?”
内勤主任说:“差不了,差不了,这回我的心里也有底了。”从此,单位里重要的东西总是交给洪女士管理。
后来,洪女士去做信贷员,工作更加认真细致。
她说:“信贷可不比现金,道道儿更多,咱是干这个的,决不能出差错。”
有一回,经她手发放的一笔八千元贷款在催收后没有及时还款,于是她当天下班后,连饭都没顾得上吃,就骑上自行车直接找到了客户家里。
她到那一看,客户家只有一位驼背的老太太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她一问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已经去世,妈妈回了娘家。
第二天,她找到了女主人的娘家,说明了自己的身份,放下了一百元钱就走了。
女主人知道她的来意,于是来到洪女士的单位,一个劲地说感谢,可就是还不了钱。
洪女士知道客户家里有困难,她也充分理解女主人的难处,于是就劝对方不要着急,她们共同想办法。
后来,她带着客户家属去找村干部,让村干部帮忙解决贷款归还的问题。在此之前,信用社与村委会之间有协议,村委会有责任帮助信用社选择客户和清收贷款。
尽管村干部口头上答应帮忙,但其实他们并不愿意插手还钱的事。
洪女士一遍遍给村干部做工作,同时又帮助客户家属料理后事。村干部和客户家属都很感动,于是共同制订了由村委会参与的还款计划,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有人跟她说:“信用社有的是钱,八千块钱值得你那样吗?”
她回答说:“咱是干这个的,一分钱也不能疏忽。”
从洪女士的工作状态中可以看出,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多么重要,她时刻叮嘱自己“咱是干这个的”,在银行工作就要像洪女士一样,缺不得职业意识。
有了这种职业意识,银行职员才能把银行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平台,把岗位工作做得纯熟,成为最具职业意识的银行职员。
有了这种职业意识,银行职员才会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将自己与银行紧紧捆绑在一起。让自己不仅是银行里必不可少的一员,还是最有成就、最忠诚、最管用的一员;让自己变成一颗组织中最活跃的优良种子,实现银行和自己的结构优化和品质升华,让自己和银行共同进入卓越状态。
有了这种职业意识,银行职员才会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责任感,清楚银行的目标,知道自己的职责,自觉、自愿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坚定地向着目标迈进。
有了这种职业意识,银行职员才能积累自己的职业技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水平,推进自己和银行的持续发展。
尽管银行是个技能更新率很高的行业,但是实现了职业化,就不会为“饭碗”发愁。我们看到一些职业化的“明星”,他们不仅不愁职业和工作,还常常让领导们为他们是否会离职而发愁。
要成为银行里最具职业化素质的员工,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职业能力上下工夫,让自己成为岗位上的技术能手,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第二,完善职业素质,塑造职业形象,让自己不仅仅成为专业人才,还要成为训练有素的银行经营管理的多面手,以承担未来赋予的神圣使命。
第三,练就娴熟的职业技巧,把普通的事情做精致,在平凡的岗位上完成自己的精品工程。
第四,全面理解职业化内涵,把职业化训练贯穿于岗位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推进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银行里的岗位也有“遗憾”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银行里的岗位也是有“遗憾”的。
一旦进了银行,就等于放弃了进入其他行业的机会。有时候,那些机会对你来说很重要,而且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突显机会的重要性。
银行是一个有着特殊性的行业,内部和外部区隔比较明显,圈子限制比较严。一旦进入银行,你的社会体验就会变得单一,时间和精力整天被银行里单调、重复、死板的生活方式消耗着,一旦跳槽去其他行业,就会有种莫名其妙的不适感。
如果一个人在银行几十年,就会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好像在其他行业里的同学、同乡都比自己混得好,特别是他们与银行有直接工作联系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强烈。
不仅如此,在银行的各个岗位工作都一样,遗憾会随时困扰着你。
无论你在银行哪个条线工作,都会感觉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都会对自己和单位不满意。
将岗位进行比较之后,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看着好的岗位干不上,不情愿干的工作却让你没完没了地干下去。因而人们总会不安于现在的岗位。
客观地说,在任何一个岗位都会有遗憾,一个人不可能每一个岗位都去试一下,也不可能任由自己的好恶来挑选工作岗位。
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遗憾”,是因为自己对银行、对职业、对岗位、对自己的认识不够。
三份请调申请
姜先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工作。
按照这家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新员工一律需要到基层营业网点柜台岗位工作一年,姜先生也不例外,他被分配到了营业网点,而且是比较偏远的支行。
姜先生并不知道“新员工到基层时学历越高越要去偏远艰苦的营业网点”是这家银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对自己被分配到这样一个工作单位,姜先生心里便有几分不痛快,但是新来乍到,没有理由不服从分配,他还是硬着头皮报到去了。
三个月之后,他有些坚持不下去了,便给领导写了一份请调申请,要求调到总行专业对口的部门,并流露出如果不能调换工作就辞职的意思。
他学的是投资专业,这个银行决定招收这一专业的职员,是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银行也担心这些有可能成为后备人才的人员流失,便委托人力资源部找其谈话,说明了行里的人力资源政策,鼓励他好好学习、安心工作,并暗示有机会会考虑他的工作安排问题。
工作虽然没有调成,但姜先生似乎看到了希望,便打消了辞职的念头。
半年后,行里成立了资金运营部,他被借调到总行参与筹备。
这回他似乎感到了领导对他的重视,于是工作热情高涨,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但是一年多以后,行里组织业务主管竞聘,与他一起入行的研究生被聘任为业务主管。为此,他的内心又一次激起不小的波澜。
他四处打听,为什么那个人与自己资历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被聘任为业务主管?得到的反馈是,银行实行“人才下引”政策,人才来自基层,人才在基层培养,人才在基层独当一面。那个人是从基层慢慢干起来的,所以机会落到了他身上。
姜先生后悔自己没有正确理解行里的人力资源政策,也没有完全听懂人力资源部与他谈话的全部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他决定回到基层去。经过仔细斟酌,他给行领导写了第二份申请,要求去××支行做市场营销工作。他列出了三个理由:一是自己还年轻,缺少基层工作经验,让领导给一个锻炼的机会;二是自己喜欢市场营销工作,性格特点和能力也比较适合;三是自己是在那里长大的,亲戚、朋友、同学都在那里,有利于开拓业务。最后他还表示,一年后,自己会把市场业务做到某个程度,一定令领导满意。
行长把他的申请转到了人力资源部,让他们研究后拿出初步意见。
人力资源部看了申请和行长的批示后,先是被信的内容打动了,后又认为这正好符合行里的人力资源政策,就提议调姜先生去支行。
一周后,姜先生如愿以偿地来到支行。支行按照人力资源部的建议,把他分配到了市场营销岗位。
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真有些兴奋,感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一展拳脚的位置。
可是时间一长,他发现,支行里的实际工作完全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虽然他很努力,但是工作并没有多大起色,他所承诺的工作成果也没有如期兑现。
正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行里新一轮业务主管竞聘开始了。这次自然也没有他的份,他又觉得自己的希望变得渺茫了。
他咬着牙又坚持了一年,工作还是没有起色,便再也坚持不住了,第三次提交了请调申请。
尽管姜先生挑来拣去,可最终还是给自己留下了许多遗憾。
其实,是不是有不可弥补的遗憾,主要看你在岗位上有什么样的作为。有成效的作为就会弥补可能出现的遗憾。
如果你在岗位上做得非常成功,一般不会想到所谓的遗憾,甚至会为成功而兴奋激动着,并为新的成功做好准备,随时跃跃欲试。在岗位上做得越不成功,遗憾就会越多。所谓的遗憾也往往是在给自己不想为、不屑为、不能为、无功为寻找借口。
要想不给自己留遗憾,银行职员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自己:
第一,把握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各岗位成长规律,按照规律参与银行职业生活,随时抓住银行发展过程中给予自己的机会。
第二,知道自己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尽可能走上自己擅长的岗位,让自己做得有趣、有劲、有效率。
第三,一旦确定了工作岗位就要坚持做下来,做透、做精、做出成效来,让过去的工作成为自己今后发展的台阶。
不让自己有遗憾,才不会让别人对你感到遗憾。
银行职员要自觉地分析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状态,及时发现职业行为中的问题,做出准确的诊断,以免自己被职场病所误。
跳槽是一件风险与机会并存的事,应该发生在有能力控制风险和把握机会的时候。
对每个银行职员来说,银行的每一个窗口、每一个岗位都是升值潜力很大的“黄金地段”。
持续地提升自己,才会持续地向上走。
“种瓜得瓜”,这是银行岗位发展的基本规律。
良好的职业习惯会让银行职员工作更主动、更自如、更生动、更有效率。
不让自己有遗憾,才不会让别人对你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