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最好的银行职员
1248400000008

第8章 靠一身本事干事业(2)

尽管工作卓有成效,但是他从没有向组织和领导提出过任何要求,更没有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有过任何表示。每当工作上有什么想法,他都及时向科长汇报,有什么问题他都及时请示,即使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他也征得科长同意后再去执行。

外单位来参观学习,他都先为科长准备好相应的材料,甚至写好稿子,把活动操作机理向科长详细说明,并提出这次交流的重点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特别问题他都会特别进行提醒。需要他自己来介绍的内容,他也总是说:“科长让我们……”

科长看着冯先生不是那种争权夺利的人,就对冯先生说:“不用什么事都跟我说,你看着办就是了。”冯先生总是说:“我是为你干活的,你不点头怎么行!”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冯先生的能力是值得称道的,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不凭借自己的能力狂妄待人、四处张扬,而是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在冯先生所处的具体环境下,一般人都会感到压抑,找不到自己的平台,常常会牢骚满腹,甚至与领导作对;而冯先生恪守自己的本分,从不找事儿,用自己的努力和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对于你的好,别人是不会埋没和忘记的。

只要你有本事,就会有人给你找到一个可以发挥的平台。

只要你能成事,就会有人把更重要的事交给你。

只要你会干事,能成事,又没事,就会有人真正倚重你。

优秀的银行职员一定是那些从不多事,却一身本事的人。

防治金融知识“高通胀”

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一到工作岗位就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已经有大半不能用了,有的过时了,有的根本就派不上用场。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形势的变化也特别快,尤其是近几年金融监管方式的急剧变化,使很多人都感到急需补充新的金融知识。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银行的业务也越来越难做。当前的客户比以前更加挑剔,风险在急剧增加,对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精专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在银行里工作,做通才几乎不可能,能把一个方面的业务钻透已经相当困难,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

银行知识的高度关联性,需要银行职员的金融知识底盘越来越大。在学好、钻透一个专业的业务外,还要有更多的相关知识做基础。学习将是银行职员终生的任务。

在当今,银行职员所掌握的金融知识已经远远赶不上银行发展的需要,今天刚学会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变得陈旧。不断学习,迅速更新现有的知识存量,已经成为每个人防治金融知识“高通胀”的最重要课题。

站在理论前沿的行长

据新华社报道:2011年9月25日,国际金融领域权威杂志《欧洲货币》在美国华盛顿举行2011年度最佳中央银行行长奖颁奖典礼,中国人民银行现任行长周小川获此殊荣。

周小川从学者到官员,一直醉心于做学问,始终站在世界金融理论的最前沿,因而他领导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也争得了中国在世界金融领域的发言权。

1985年,周小川于清华大学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担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这个职位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当时周小川与中国顶尖的学者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对他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他也因此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展到经济体制、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社保、财税、企业等多个层面,他的理论水平得到了第一次提升。

1991年,周小川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及副行长。当时中国银行是国家的外汇专业银行,在海外有很多分支机构,这需要银行实行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和办法。周小川遇到了新问题,但是他把自己的学术优势和曾任对外经贸部部长助理的经历结合起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国际金融制度,研究中国的金融问题,很快找到了中国银行的发展道路。

1994年,中国外汇体制改革,1995年周小川出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1996年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主管外管局工作。在他的主持下,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中国成为IMF第8条款成员国,人民币自由兑换成为可能。

1998年周小川接替王岐山出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作为一行的主帅,他更加有效地组织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加快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步伐。

2000年周小川就任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第四任主席,2001年《商业周刊》“亚洲之星”评选中,周小川入选“决策者之星”。评选委员会认为,在周小川履新以来,证监会出台的“核准制”、引进国际会计准则、“退市令”、对操纵股价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在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和规范化建设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越来越像美国的华尔街而非赌城拉斯维加斯。周小川离任时,时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周小川最大的贡献是为证券市场建立了规则。”

2002年周小川被任命为央行行长。上任不到一个月,日本就掀起了逼迫人民币升值的风潮,紧接着,美国等国家也纷纷加入。一时间,国际上逼迫人民币升值的风浪越来越大,周小川却平静地表示,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对于世界经济是必要的,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应该循序渐进。2005年7月21日19时,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决策,早在2003年周小川赴任央行行长之初就开始酝酿了。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美国《Foreign Policy》杂志选出2009年度一百名塑造世界的思想者,周小川排在了前十位。可见,他的思想不仅为中国人所认可,也为世界所认可。

周小川屡获升迁,在学界的影响却不减,原因是他始终处在金融理论的最前沿。

周小川自20世纪90年代初涉足金融界起,先后担任中国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参与制定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历程的每一个关键决策,这是以他深厚的金融学养和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为基础的。二十多年里,他始终掌握着世界金融理论新成果,把握着世界金融的走向。

周小川的双眼一直盯着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变化及发展,一直关注前沿的金融理论研究。随着他的职务提升,他的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他所著的《走向开放型经济》获1994年度“安子介国际贸易著作奖”,论文《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政策建议》分获1994年、1997年度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奖“孙冶方奖”,另外,他还是唯一一位以英文形式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论文的中国高官。

周小川是引领中国经济和金融的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之所以能成为主导现代中国经济金融的领军人物,是因为他始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始终站在理论的高度看待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始终走在经济发展的前沿,实践着他的理论和思想。

透过他的理论成果和工作业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长年在灯下苦学的人。没有持续的理论补充和实践摸索,就不会有走在世界金融前列的周小川。

不管银行职员的知识“通胀率”多么高,持续“充电”始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银行职员如果不想在金融知识“高通胀”面前让自己贬值,就应该像周小川行长一样,始终关注着金融理论。

优秀的银行职员始终是那些持续学习、大胆实践的人。

控制好从业能力的“存贷比”

人们常说:“要想给别人一杯水,你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用到银行从业能力上,也是合适的。

银行职员都了解信贷管理的“存贷比”问题,而银行从业能力也有个“存贷比”问题,若是“超贷”,早晚会出问题。

银行要想提高贷款规模,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存款规模,在一定的“存贷比”控制下,存款越多贷款才可能更多。对于岗位来说,银行员工的知识和能力也一样。

你所掌握的金融知识、所熟悉的银行业务,只是给自己胜任工作提供了基础,若想做得好,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掌握,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

在银行工作,知道是一回事,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没有经历过千锤百炼,仅仅是知道,并不能解决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

虽然每天的工作就是那么一些事,但每一件事都与你的知识面和业务能力发生联系,把每天的事聚合起来,就需要非常广泛的金融知识和娴熟的业务能力。你知道的少,会的有限,就不可能很好地胜任工作。

现在,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员工的岗位交流要求很严,若是一个人知识面狭窄,业务技术单一,岗位交流就可能带来个人发展的停滞。

银行里的丁老师

丁女士不是老师,大家之所以把她称为老师,是因为任何有关柜台业务的问题都可以向她请教,而每年的新职员入行都由她来带。除此之外,她还经常为职员进行培训。

丁女士是1998年从银行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城市信用社的,她一直从事前台服务工作,在职员和客户中的口碑非常好。

而她有一个习惯:干什么就研究什么。她做过的岗位上的事情,她自己都非常了解,基本上没有可以难住她的。

每次新制度、新办法出台,她都要反复研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工作中反复应用,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她就会多方请教,直至把问题解决为止。

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她经过学习和研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搞懂,她觉得这样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于是利用公休假的时间跑到北京,自费参加了新会计准则培训班,并与授课老师建立起联系,及时就有关问题进行请教。后来,她被邀请参加这家培训单位组织的前台业务培训授课,成为这家培训机构最有实战经验的讲师之一。

在日常工作中,只要碰到问题她就随手记下来,然后翻书、查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把问题彻底解决为止。十多年的时间里,她整理的笔记就有三十多万字,并且由她整理的资料和笔记每年都作为内训资料在辖内印发。去年她把这些资料整理、编辑成书,面向社会公开发行。

有一年,她作为先进个人,参加了行里组织的香港旅游。到了香港,别人休息的时候都去逛商场、购物或者在房间里打牌,她却在宾馆附近观察了一家又一家的银行营业网点,边看边记,收集资料,与接待人员交流。回来后,她把自己的参观体会和所见心得通过内部网发给大家,让大家了解香港银行的营业模式。

当别人管她叫老师时,她笑着说:“你们这样叫我,我的压力更大了。”为了不愧对这个称号,她暗下决心,好好学习,认真研究问题,让大家问不倒。

在大家的眼里,她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柜台业务上的事,她几乎没有不会的。也正因如此,她工作起来才得心应手。

2008年,她竞聘到支行任副行长。她走后,基层网点有人提出业务问题,部门主管在回答某些问题时总是不能肯定,常常要咨询她之后再给予肯定的回答,有些基层网点索性有什么问题就直接问她,寻求肯定的答案。

基层的意见很快就反映到行长那里,行长经过反复平衡,决定把她调回总行会计结算部主持工作。

丁女士之所以比其他人优秀,就在于她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阔、业务更纯熟、经验更丰富。

她在为客户服务的那一刻未必需要多少知识和能力,但是她要为更多的人服务,更长时间的服务,就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和更深厚的能力做支撑。

如果不能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具备更扎实的业务能力,你在工作中就难以得心应手,就有可能被他人取代。

你掌握的东西少,应对工作就会出现困难,客户就不会买你的账,工作想打开局面就会非常困难,就会影响自己的业绩。

你应付不了工作,就不能高标准地完成工作任务,同事就会看不起你,领导也不会看重你,你在系统内就很难有地位,你个人的发展舞台就会收缩。

要想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就要做大金融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底盘。

优秀的银行职员一定能恰当地把握自己的职业素质与岗位工作的“存贷比”,严格控制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超贷”现象。

融汇你的“绝招”

银行岗位中的“绝招”就是掌握解决特殊问题的窍门,可以轻易处理在一般人看来难以处理的问题。

银行的多数岗位需要的是通用技能,一些经过千锤百炼的通用技能就可能成为岗位上解决特殊问题的“绝招”。

很多“绝招”都不是什么特别的技术和能力,而是精益求精,在岗位上培养出来的,都是在岗位上自己摸索出来的。所谓的“绝招”,就是通过不断重复之后找到的决定一件事达到相应标准的最关键因素。

任何“绝招”都不是脱离操作标准的绝技,而是超越操作标准的创造。

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绝招”,有“绝招”的人一定是银行中最优秀的职员,这些职员也常常能够成为银行核心团队的人才。

没有“绝招”也能胜任工作,但是有了“绝招”就可以更好地工作,更有效率地工作。

有些“绝招”可以学会,有些“绝招”则需要自己去体会、创造,个别“绝招”几乎没法学得惟妙惟肖。

在银行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更需要总结出带有独特个性的“绝招”。

情况掌握得比客户还细

仇先生一直在农村合作银行的支行做市场营销工作,他所在的支行总是超额完成总部下达的市场营销任务。他曾被调到几家支行,也都能超额完成任务,即使被调到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支行,他也能在当年改变支行面貌。他不仅能够完成存贷款任务,还能够抓住机会清收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

仇先生用工作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有人向他取经,他轻描淡写地说:“干啥事细心点就行了呗。”很多人不满意他的回答,认为他是在敷衍。

总部也想把他的经验总结一下,让全行学习。但是总部多次派人与他进行谈话,都不得要领。最后他自己也有些火了,说:“要说有什么绝招,其实就一个字--细。”

凡是新客户,他都建立客户台账,把所有的信息输入进去,而且不断更新,保证客户信息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每一个老客户的经营状况他都了如指掌。若是他感到客户经营有问题,就会随时与客户沟通交流,对于客户的现金流状况他比客户的老板还了解。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在客户的资金运用上出主意,不仅让客户及时了解市场信息,还为客户节约了资金成本。客户有钱总愿意存到他所在的支行,觉得这样安全、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