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赢在中国式管理
1248500000019

第19章 无为的执行过程(3)

第五节〓检讨执行的缺失作为下次计划的参考中国人普遍知道检讨的重要性,却很不容易做好检讨。常常虚应故事,避重就轻,然后把所有责任,都归于制度不够良善。不论任何检讨,结论始终只有一个:“如果制度不能改善,恐怕以后仍将如此这般,很难改正。”

其实,中国式的检讨,有其特性,不可不特别留神。兹将最主要的三大法则,予以分别说明:

第一,有功劳,一定要和大家分享。只有大家都有份,功劳才容易被肯定,否则没有份的人,就会反弹。

中国社会,功劳永远是让出来的,让来让去,大家都有功劳,一起来分享,功劳显得很大,大家都愉快。如果存心抢功劳,就会引起你争我夺的现象,抢来抢去,大家都没有功劳,不但不愉快,而且火气很大,不容易摆平。

检讨的时候,有功劳一定要向外推,最好推给抱怨的人。依据交互主义的互动原理,向外推就可能产生向内拉的回应,而越多的人获得功劳就说会有更多的人回馈。大家抢光光,总会留下自己应得的一份。若是大家分光光而自己那一份也不见了,自然有人会出面主持正义,说公道话。这时候更应该谦虚礼让,保证拿回来更多的功劳。万一大家分光光,自己的一份也被抢走,居然也没有人说公道话,还有两条路可走去:一是赶紧上递辞呈,走为上策。因为此地已经不适合久留,何必计较这等小事?一是趁此机会提出警告,请大家注意组织的文化竟然败坏到这个地步,对于组织气候的变革,相信也大有裨益。

第二,有缺失,最好自己承担。特别是居上位的人,若是勇敢地率先承担错误的责任,干部大概会紧跟着承认错误,如此一层一层向下传递,大家都不推,缺失比较容易明朗化。但是,中国人所谓的明朗化,是指心知肚明,却仍然不需要明白地说出来。大家抢来抢去,缺失到底落在哪些人身上,只要当事人明了,依旧要顾全他的面子,以免撕破脸,弄得当事人脸上无光,反而恼羞成怒,死不承认错误,岂非自找苦吃?居上位的人,可以在检讨会后,把犯错的人私下请过来,他大多会俯首认罪,不敢抵赖。若是他还不认错,不妨再度探索,看看更深入一层的情况,再把他请来,两三次下来,大概会突破心防,而真相大白。对不公开认错的同仁,应该加以谅解;对单独相询仍不认错的人,却必须加以劝导。

公开场合不承认,私底下承认,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依然可以接纳。

检讨的时候,最好不要以人为对象。只要拿事实来分析,并且把过失归于自己,常常会把真正犯错的人将出来,而无所遁形。过错是争出来的,人人争过失,责任十分清楚。大家都推来推去,结果大家都犯错,责任不分明。

第三,先提功劳,然后找过失,最后一番感谢,是检讨会的三大程序。从主席开始,首先表示执行的成果良好,大家都有功劳。接着说明自己用心不够,照顾得不周全,以致还有若干缺失,亟待检讨改进。最后仍然十分感谢,希望大家一本初衷,积极努力。

每一个发言的人,似乎也都遵遁这个程序,以三明治的方式,把丑话包裹在两层好听话当中,听的人比较受用,自然听得进去而有效。

即使单独面对被检讨的人,最好也采取三明治方式,先褒后贬再感谢。被检讨的人,保住面子,比较容易认错。不过我们的目的,并不在承认错误或道歉。因为两者实际上都没有实质意义,做与不做,没有太大的差异。我们希望通过检讨,来寻找执行时所带来的缺失,把真正的原因找出来,详细记载,作为下次计划的参考。“不二过”才是检讨的有效功能,永远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才了得。

执行计划必然产生不相同的后果,与预期的相符,也要检讨原因,为什么如此吻合?是预测精准,还是调整、应变得宜?是原计划预留弹性,还是居上位者大力支持?与预期的不相符合,甚至完全相反,当然应该探索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至于那些半途而废,执行不到一半,就动弹不得,不能不宣告放弃的,尤其需要用心检讨,找出病源,以便根治。不可因为人事更动,反正当事人已经离职他去;或者人情因素,当事人是多年长官或老同事,便虚应故事,不做实质的检讨。以致因循苟且,重复犯错,因而养成胡乱计划、马虎执行的不良习惯,害己害人。

一般说来,执行结果不如理想,主要有三种原因:

第一,计划本身有偏差失误的地方,执行时即使用心调整,也难以制宜。不论整体计划或部分计划出差错,都会严重影响到执行成果不能符合预期的目标。这种缺失,必须明确记载,提供给计划人员作为前车之鉴,以免再犯。

第二,执行者擅自作主,任意变更计划的主旨和目标,已经属于离经叛道的行为。

不论是整体或部分受到扭曲,结果必然大幅度走样。不管是有意或无意,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这种缺失,应该寻找出真正的原因,和执行者沟通,提供改进的经验,使以后的执行者知所避免。

第三,计划者和执行者都很用心,却由于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动,以致无法按照原有计划执行。这种情形下,并不能完全指责计划者的预测不够精准,也不能归罪于执行者的应变能力不足。但是也应该检讨缺失,作为以后的参考。

缺失可以检讨,却没有必要承认失败。中国人很不容易反败为胜,因为一承认失败,心理上的压力很大,更容易导致兵败如山倒、树倒猢狲散的恶果。缺失可以改进,失败很难东山再起。我们只要把缺失检讨出来,作为下次改进的参考,何必一定要承认失败,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反而让对手有机可趁,或者造成自己乱了阵脚,岂非得不偿失?叫别人不怕失败,比较容易,要自己反败为胜,实在相当困难。有缺失,不用怕,换取一些宝贵经验,下次做得更好。检讨缺失,不在于找出谁的错,而在于培养更佳的计划和执行能力。小缺失可以避免大失败,常常检讨,累积经验,才有机会获得大成功。

中途检讨,还可以在发现重大缺失的时候,提出补救计划,以便采取挽救措施,使计划得以顺利完成预期的目标。所以检讨不一定要等到执行完毕或无法执行时才进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分成若干阶段来检讨,其效果有时比终了检讨还有价值。中途补救,当然比半途而废来得好。

第六节〓采取全面无形的控制中国人十分清楚“管理”的主要功能,完全表现在“控制”上面。惟有能够全面掌控,才称得上良好有效的管理;若失去控制,不再有把握地得心应手,已经谈不上什么管理,充其量只是摆摆样子,好看而已。

西方管理以“事”为中心,所以“控制”的重点在于“计划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大多对“事”而言。

中国管理以“人”为中心,对“人”的控制,往往重于对“事”的控制。因为事在人为,一切事都离不开人。只要把“人”控制得好,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也就比较有把握加以控制。

人在做事,所以人比较要紧。

“事”的控制,重在“有形”。从建立标准着手,以确定理想的均衡状态,当做控制的基础。然后将实际状况与所定标准互相比较,辨认并分析差异的原因。于是设法加以校正,使其恢复正常的状况。

“人”的控制,比较侧重“无形”的部分。因为有形的部分大多有一定的标准,十分方便伪装或做假。无形的部分,比较变动不居而且缺乏明确的标准,以至很难伪装,不容易做假。

根本就无形,从何做假?

中国人大多不愿意公开表明“控制”的意愿,没有人坦承自己在控制别人,可以看做是“无形”的一种印证。既然要无形地控制,想控制无形的东西,当然不可以明言,不方便公开地承认,不能够形成透明的制度。

对“人”的控制,和对“事”一样,主要在抓住“差异性”。有任何风吹草动,马上提高警觉,加以研判分析,以期有效地掌握变数,而便于控制。

在内外环境变动不大,一切尚称稳定的时期,对“事”的控制,可以代表对“人”的控制。

这时候“对事不对人”,还算行得通。因为“事”的变化不大,可以依据“事”的“差异性”来加以控制,就算把“人”的因素摆在一旁,不予理睬,也不致影响事的成果。

然而,环境变动快速时,人心的改变,往往比事情的变迁更为迅速而复杂。事情其实随着人心而转变,人心先变,事情才会跟着改变。控制人心,在快速变迁的时期,比就事论事,要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看,好像控制人心,就等于左右事态的演变。这一点是现代管理十分忽略的事实,我们过分相信环境的力量,似乎大到可以决定一切。环境的力量固然大,人的意志力也很强。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的分际,很值得从事管理的人用心加以体会。一般而言,大事由天主导,比较倾向于天定胜人,所以“时机”好不好,是大趋势,人力很难加以操控。但是小事情由人主导,当然倾向于人定胜天,“情势”的好坏,往往由人来开创。老天爷不会管那么多,才显得尊重人的自主性。我们所管理的事情,究竟是大是小,各位心中有数,大不到哪里去,所以由人心着手,来加以控制,应该是相当可能而且有效的。

人心看不见,所以无形。但是中国人对人心的变动,却十分有研究。我们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意思是说大家都是人,处在相同的环境,面对同样的变数,按理说应该具有同样的想法,做出一致的反应。但是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倒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来得切合实际。西洋人听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多认为有问题,他们习惯于“二选一”

,在这两句话当中,选择“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们中国人比较懂得“二合一”,把这两句相当矛盾的话,合在一起想。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基础,找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事实,形成我们独特的一套控制方法,从面的不同,来查核心的差异,因而掌握可能的变化。

孔子说:说话时眼睛不看着对方,不善于察颜观色的人,基本上和瞎子差不多。意思是说对方的面部表情,反映着他的心理变化,必须仔细观察,用心研判,抓住其真正的用意,才不致听错了,会错意,而产生误解。同时也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态度,求得与对方同步,然后再测出其中的差异,作为控制的基准。

由于言语、态度仍然可以做假,所以控制的范围,随着职位的高升、责任的加重、距离的拉近而无限延伸。对于基层人员、责任不很重、距离比较远,我们不会花费太多精神,来加以控制。这时候依照制度办理,三考三卡,好像就不成问题。中级干部,责任比较重,距离比较近,我们会花一些精力,考察他们的交友情况、家人相处情形以及下班以后的行为。高阶主管,责任十分重大,距离很近,有时候手表坏了、领带太名贵、家庭花费庞大、子女过分奢华,我们都不敢掉以轻心。有人向总经理表示:赌博是个人的行为,属于私生活的一部分,与公务无关。只要正常上班,工作绩效良好,赌博与否,用不着上级操心。总经理则回答:私人行为,到最后还不是我倒霉!越高阶层,越公私分不开,迟早牵连在一起,所以全面无形的控制,对高阶层人员,确有必要。全面表示公私根本难以区隔,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样样管制,以策安全。无形则由于大家都不愿意被控制,有形的东西,大家都看得见,对当事人很没有面子,容易引起上级不相信的困惑。现在采取无形的控制,谁也看不见,不至于引起当事人的面子问题,减少抗拒的压力。就算有人提起,当事人也很容易否认,把面子保住,再做打算,比较不会引发无谓的抗争。

有形的控制,很容易被破解。为什么制度严密、执行严厉,仍然有非法之徒逍遥法外?就是因为一切诉之有形,大家看得很清楚,很快就产生对策,来突破有形的管制。无形的好处,在随时改变,还没有摸清楚之前,就已经有所转变,怎么能破解?如何能突破?

中国人不违法,偏偏很喜欢钻法律漏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几乎很少有例外。任何规定,刚开始很有效,一阵子下来,被大家摸清楚了,很快就变得没有什么用处。这并不是五分钟热度,大家虎头鼠尾,而是制度本身的威力减退,当然降低效度。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法中无法,无法中有法,有规定,却在规定之外,设下许多不明文、不明言的关卡。看起来有制度,实际上将例外也一并纳入控制。说起来无形,却一触犯便变成有形。反正要紧的部分隐藏起来,依据法令,只说那些不要紧的话,当事人为了顾全颜面,大多依法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