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吕四娘主仆三人逃出的可能性也是极低的,因为当时办理此事的浙江总督李卫以擅长缉捕盗贼而著称,他奉命兼管江苏盗案,若吕留良后人真有逃出的,他自然有能力搜捕到案。再说他曾为吕家题过匾,吕案发生后雍正没有责备他,他心怀畏惧,不可能不下力气处理有关人员。让主犯的子孙逃脱这样重大的错误,他如果想保住自己的家族,想必是不会犯的。
而且历史上也并没有资料表明雍正曾被谋刺过,反倒是雍正的孙子嘉庆被人谋刺过。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帝从圆明园返回大内,进神武门,至顺贞门时,突有旗人陈德向他行刺,但还没等刺客靠近,就被两边的大内侍卫给拿获了。这个发生在宫禁的行刺案件,也可能成为后人附会刺客杀害雍正的版本。
第二种说法:雍正是被宫女、太监在其熟睡时用绳缢死的。
这也是在民间流传较广的一则传说。说雍正九年(1731年),宫女与太监吴守义、霍成趁雍正睡熟之际,用绳将他缢死。很显然这当中有很大的问题,一是太监宫女缢之的动机何在?二是宫中守卫不可能如此疏忽;三是雍正其人向来疑心较重,又怎能如此不谨慎?
有关专家还指出,这当中有一些误会。因为从情节上来看,这更像是发生在明朝的一件事。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世宗曾被宫婢杨金英等缢而未致死,在其气将绝时,太医许绅用药将他救了过来。而雍正和嘉靖的庙号都是“世宗”,民间传说很可能因为这一点把发生在“明世宗”身上的事附会到了“清世宗”身上。
第三种说法:雍正长期修炼长生之术,最后因丹药中毒而死。
经过不断的推测、验证,学者们逐渐认可了雍正的这个死因:丹药中毒。
清末民初,有人就曾提出:“世宗之崩,相传修炼饵丹所致,或出有因。”当代的很多专家和学者也找寻了相关佐证,逐渐认可了这一点。
历史上想成仙得道、长生不老的皇帝很多。而雍正年轻的时候就颇好佛老,他登基做了皇帝后,对求仙访道、祈求长生更是乐此不疲。为了求仙问道,雍正不仅把道士请进宫内,待为上宾,还希望把自己住的皇宫仿建成有名望的佛寺或得道仙观,他对成仙得道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而且从雍正死亡时的状况——七窍流血来看,也应该是严重中毒的反应。古人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中含有大量的汞、铅、朱砂等矿石成分,这些材料在高温煅烧的基础上热性很大。为求长生不老,雍正加大剂量服用这些所谓的仙丹,导致中毒,是情理之中的事。雍正死后,乾隆在还未正式登基前,就急急将宫中的炼丹道士驱逐,可见乾隆认为雍正之死同道士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四种说法:雍正好色,春药服用过量导致猝死。
朝鲜有史料记载:“雍正晚年贪图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运用者久矣。”这是朝鲜使者在给本国国王的报告中所奏的内容,很显然他没有必要故意捏造事实,以此来攻击雍正,这足以证明雍正晚年对女色的贪图并不是什么大的秘密。
而从雍正从政的过程也可以作此推断。雍正七年后,由于政敌被杀的杀、关的关、放的放,没有多少能与他抗衡的力量,政治上也不用太操劳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帝王的他开始贪图女色是很正常的。在雍正称帝的13年间,他基本上处在一种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状态。女人可能是让他找到一点儿安慰的对象。大量服用仙丹,过度纵欲,大量服用春药都可能导致猝死,结合他死亡时“七窍流血”的状况就更能肯定他不可能是被剑客刺杀,而是死于中毒了。
为了明确雍正的死因,也曾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来证实各种猜测。但由于发掘未果,我们也无缘看到雍正的遗体,其实就算真发掘出来也并不一定能从中找到什么线索,毕竟雍正已死数百年。
秘史四:海宁陈氏称王侯,大清成为汉家天下——乾隆身世之谜
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是我们颇为熟悉的,书中贯穿着一个主题:乾隆帝是海宁陈氏之子。民间也有很多关于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
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便是官宦世家。清初陈家后人陈之遴降清,并位至极品。之后陈氏一家更是官运亨通,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个个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至康熙年间,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便与陈世倌交好。碰巧两家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诞下一子,雍正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高兴,便命人将陈家的婴儿抱入皇宫,过了许久,才将孩子送回。但陈氏发现,这个被送回来的孩子并不是自己的,自己明明生的是个男婴,可被送回来的却是个女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深谙政治的陈世倌怎敢声张,只得隐秘其事。这一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就是现在在浙江一带仍能听到很多关于乾隆是陈氏后人的说法。
认为传言可靠的人举出了几个证据:
一是清代海宁陈家名相迭出,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均为人臣,宠荣极盛,有人认为这显然是乾隆的护佑,如果乾隆不是出自陈家,陈氏一脉怎能如此风光。但我们还是有必要来考察一下海宁陈家的仕宦历史。
海宁陈家原出渤海高氏,到始祖高谅时,游学到了海宁,不小心落入水中,被一个卖豆腐的店主救了上来,这位救命恩人陈明遇正好老而无子,膝下唯有一女,便将女儿嫁给高谅为妻,他们生下的孩子便承袭了外祖的陈姓,之后陈家后辈出了举人。到万历年间,陈家又出了进士、布政使、顺天巡抚等。顺治、康熙、雍正三朝,陈家共出了三位宰相。可见,海宁陈家的仕宦隆盛从明万历年间就已开始了,到了清康熙、雍正两朝达到顶峰。但到乾隆帝时,他革去了陈世倌的官职,并说他:“自补授大学士以来,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这一段贬斥不仅称陈世倌无能,还否定了他的人品,显然乾隆帝没有给他这个所谓的“父亲”半点面子,这哪里像“父子”关系呢!尽管海宁陈家的确是科第之奇,在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也记载,自明正德迄晚清,海宁300年间“举、贡、进士二百数十人”,还存在两榜为兄弟三人同榜的情况。但这种盛况多出现在康熙年间,而不是在乾隆年间,不能认为是有了乾隆的庇护才使得陈家封侯荫爵,更不能说明乾隆帝就出于海宁陈家。
二是乾隆曾六次南巡,有四次到过海宁陈家。有人认为一定是乾隆借南巡之名到陈家去看望双亲。乾隆南巡多次到过陈家的确是事实。乾隆帝曾六度南巡,有四次是住在海宁陈家私园——隅园(后经乾隆帝改名的安澜园)中。但我们更应该看看他是为何而去,是为了看望双亲吗?当然不是,乾隆四至海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修海塘。海潮北趋,海宁告警,一旦冲破海塘,浸淹苏、松、杭、嘉、湖等全国最富庶之地,对清政府的赋税和漕粮税的征收会产生重大影响。而现在海宁一带的海塘工程,修得的确雄伟壮观,造福了江浙一带的百姓,可谓功不可没,如果把这种功德说成是乾隆出于私情下江南似乎太对不起这位“十全老人”了。
至于乾隆为何一定要住在“隅园”,其实也是可以解释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出于身份的考虑,他身为帝王,居住自然不能轻率,而在海宁这种偏僻的小县,去哪里找像陈家这样出过“三朝宰相家”的显赫人家呢,唯独陈家才有足够的资本来迎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乾隆的喜好,乾隆在历史上是个才华横溢的皇帝,诗书棋画样样精通,对自己的居住地要求很高,他之所以每次必住隅园,就是因为爱此园景致,而且居在园中即可闻得潮声。
我们还可以来看看,雍正有没有换子的理由,又有没有换子的可能性。
有人说,胤禛做皇子时,生育不蕃,出于争储的目的,才不择手段地抱来陈家之子冒充自己的儿子。其实不然,在弘历出生时,身为雍亲王的胤禛,虽前育有两子早殇,但第三子弘时却已八岁。并且当时胤禛仅有34岁,正当壮年,钮钴禄氏生下弘历(乾隆帝)后三个多月,耿氏又为其生下第五子弘昼,后雍正帝又有过五个儿子。所以说,雍正帝因“生育不蕃”而抱养他人儿子,于情于理,都不太可能。
还有人说雍正知道陈氏之子命中有福,并能助自己夺得帝位,似乎有点道理,因为弘历自幼聪明过人,在诸皇子当中可谓出类拔萃,深得祖父康熙和父亲的喜爱,还有人说康熙之所以会将帝位传给胤禛,很大原因是他认为弘历会有所作为。但转念一想就算此子有福也无须用自己的女儿交换,作为臣子也照样可以协助自己,这种说法也没有多少根据,只能说是江湖术士之言。
那么雍正有没有可能轻易将皇子掉包呢?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清代旗人生子都必须向都统衙门通报,宗室生子更要奏报宗人府,这种制度十分缜密。虚报的可能性很小。更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又怎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呢?根据这种传言流传的时间——清末民初来推断,很可能是清末汉人因排满等原因刻意编造出来的。
清宫中的神秘侍女
她是清宫中的一个传奇,她是孝庄文皇后的知心姐妹,她是康熙帝的启蒙老师,康熙的子嗣将她视为祖母般尊敬侍奉,她是在明争暗斗的宫中难得寿终正寝的传奇人物,她的名字叫“苏麻喇姑”,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不一定有多响亮,但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想必你会对这位总是伴随着“大玉儿”的侍女印象深刻。她像一朵茉莉,在后宫中慢慢成长,时时散发出淡淡的花香;她以她的智慧、宽容、忠诚和淡泊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她是一个侍女,但绝不是一个普通的侍女。
苏麻喇姑原名索玛勒,一说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在研究清史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苏茉儿绝对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1612年左右,她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上的一个贫苦牧民之家,幼时的她便美丽聪慧,远近闻名。不久科尔沁贝勒府看中了她,让她进府做了贝勒寨桑二女儿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来到贝勒府的苏麻喇姑与小主人一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的聪慧在这里很快得到了体现。她不仅蒙语讲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特别是那一手漂亮的满文,赢得了全府上下的称赞。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布木布泰在其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长途跋涉来到后金都城盛京,在这里嫁给了长自己21岁的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苏麻喇姑也作为随身侍女被带到后金宫中。这一来,她就再没有离开皇宫,直到80年后90岁高龄的苏麻喇姑在北京的大清宫中与世长辞。
孝庄文皇后的知心姐妹
在大清历史上,孝庄文皇后的名号绝对是无人可以企及的,她经历了大清开国的四朝,顺治、康熙在她的培养下得以登上皇位,可以说要是清朝历史上没有这样一位女人,那么清朝的江山将可能是另一番模样。苏麻喇姑也像她的主人一样在清宫经历了四朝,在每一次历史变革来临时,孝庄文皇后都以自己的才华应对了变化,在大变革中显示出了她作为女政治家的风采,但这样一个女强人并不好当,她同样需要安慰,需要鼓励,需要依靠。能给予她这些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在她身边长伴60多年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
用“下得厨房,上得厅堂”来形容她尽管有点世俗,但从句意上考虑是绝对适用的。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聪慧而且心灵手巧。据说她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因此清崇德元年,她还参与了清朝开国衣冠式样的制定,这在《清史稿》和《啸亭杂录》中都有记载。尽管历史上不可考,但从孝庄文皇后与苏麻喇姑的关系来看,在政治决策问题,至少在后宫问题的处理上,孝庄文皇后肯定从她这里得到过不少意见,苏麻喇姑绝对是孝庄文皇后最信得过的人。这个从小生长在蒙古草原上的姑娘还有一个绝活儿,是汉人女子无法匹敌的,那就是骑马的技术。据说苏麻喇姑每次为主人孝庄文皇后到宫外办事都是骑马而行,可见她的骑术绝对不差。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刚刚即位的顺治帝福临只有六岁。尽管在孝庄文皇后的努力下,自己的儿子得以登上帝位,但实际上朝中的大权都握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手中。年幼的顺治皇帝,时时需要母后孝庄的扶持和指点。但按当时的规矩,他们母子二人每月只能有一次见面的机会,这样,孝庄文皇后与顺治皇帝之间的秘密联络便通过苏麻喇姑来进行。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危险的任务,一旦稍有疏忽,便会丢掉性命,还会危及顺治和孝庄文皇后的安全。这段时间里,苏麻喇姑的杰出和忠诚得到了最好体现。正因为这一点,她才能在后宫中安享天年,并受到宫人的爱戴。也正是因为这种忠诚,她才成为孝庄文皇后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人。60多个春秋,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两人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一般的主仆,特别是在皇太极驾崩之后。
崇德八年(1643年)夏,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日威,气象日上。皇太极踌躇满志,正擘画下一步战略,可惜天不假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竟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中。此时的孝庄文皇后刚刚30岁,青春鼎盛便过上了孀居生活,更需要有一位知音相伴,而与她年龄相仿、一直独身的侍女苏麻喇姑,当然是最佳人选。在公开场合她们是主仆关系,但在私下里,两人却形同姐妹,可以说是无话不说,无事不谈。正因为如此,苏麻喇姑尽管只是个侍女,但她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却很高,也颇受尊敬。孝庄文皇后还称她为格格,而这正是清朝皇室女儿的专用称号,这一称呼足可见孝庄文皇后对她的认可。后来的康熙皇帝则尊称她为“额涅”、“额娘”,即母亲的意思,康熙的众皇子则尊称她为祖母。
康熙的启蒙老师
苏麻喇姑随孝庄文皇后到了后金后,因着她的才华、淡定和忠诚受到了孝庄文皇后和皇太极的喜爱,她被称为大清的“女秀才”,她不仅会说蒙语,还精通满汉两语,深谙满汉文化并写得一手好满文,正因为这样,后来孝庄文皇后才让苏麻喇姑做了康熙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