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1266500000013

第13章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方针(4)

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局面,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坚持群众路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也正是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方针。人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受益者,更是社会和谐的推动者。只有动员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不断进入更高境界。

毛泽东吸取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认为苏联的一些失误损害了积极因素作用的发挥,导致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一系列的不和谐的因素。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不和谐问题,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不和谐问题,毛泽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这些不和谐因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艰苦探索,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保证人民群众平等和真正当家作主。他认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那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聚集起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的意志、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创造更多财富,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表明毛泽东找到了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依靠力量。古人讲,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团结、动员、争取更多的人加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队伍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人们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三)统一于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方法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社会成员人心稳定,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发挥和活力的释放,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是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的思想方法。

和谐也就是关系的协调。这种协调,要求比例恰当,结构合理,各得其所,协同运动,表现为高度的有序性。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中所提出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内部的结构,也阐明了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适应与相互作用的协调关系。

科学思想方法是实现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围绕基本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我国社会重大关系的基本原则,即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法,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方法下,各种关系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对于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毛泽东提出,应当统一性和独立性相结合。为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凝聚和发挥全民族的力量,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毛泽东强调,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那一般不是重点,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对于党和非党的关系,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对于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毛泽东提出,在我国条件下,反革命中的大多数将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对于是非关系,毛泽东提出,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于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毛泽东精辟地论述了这些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矛盾的辩证关系,讲述了处理这些矛盾的科学方法,他提出的这些重要原则和方针,既是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指导,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指导。贯彻这些原则,区域发展协调,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协调,努力建设和谐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人际关系和国际环境,这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是相适应的。只有在这些原则和方针之下,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各种关系的思想,就是为了达到人民内部的团结,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振荡,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实现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方针是统一的。

(四)统一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动力的协调发展思想

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对抗性的阶级关系被消灭了,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和谐社会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然而,社会中依然会存在不同利益的矛盾,要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还需要协调解决好人民内部的矛盾。这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防止利益过度分化的状况出现,这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关键。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动力的协调发展思想是毛泽东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方面。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毛泽东对当时我国的现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刚建设,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种种不完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矛盾。所以社会主义存在矛盾,而且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以解决这些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局面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社会资源、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针对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提出要使人民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要普遍提倡和善于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使人民内部的矛盾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获得解决,从而达到更加团结的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不断产生矛盾的社会。毛泽东认为,民主是实现矛盾化解的更合理的途径与办法。在民主的体制中,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他论述了民主集中制思想,他认为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和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在民主集中下很好地处理矛盾,形成人们心情舒畅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

总之,在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时,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针,显然是抓住了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上是提出了如何凝聚民族意志、包容各方面利益,有利于不同社会成员增强政治共同感,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从而实现和谐的政治局面,达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从另一方面来说,而只有民主、自由、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这两者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动力的协调发展中达到统一。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是营造一种和谐的政治局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这两者是统一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宏伟事业,它要求自觉运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利于把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这一事业中来;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自觉运用统筹兼顾的的思想方法来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以达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