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优生优育的24个关键
1266900000042

第42章 优育的7大关键(10)

由于儿童是麻疹的多发年龄段,因此,接种为8月龄以上,以未患过麻疹的小儿为主。但是,成年人也需要接种麻疹疫苗。因为有一部分青年人在儿童期接种麻疹疫苗所获的抗体已逐渐消失,不能防御麻疹病毒的侵袭。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儿重时期漏种或初免未获成功,他们对麻疹仍然是易感者。近些年来,已有在学生中暴发麻疹的报道。因此可以对青年人群接种麻疹疫苗。

何时接种麻疹疫苗最好?

根据我国儿童免疫程序,麻疹疫苗初种时间为出生后8个月最佳,复种为7岁左右最佳。这是分别对不同接种时间所产生的免疫抗体进行调查后确定的。

调查中发现:4~5个月婴儿接种后抗体的阳性率为43.7%,6个月后87.5%,8个月后为85%,12个月后为98%,说明6个月以前婴儿注射麻疹疫苗后抗体的阳性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胎儿从母体中已获得了对抗麻疹的抗体,出生后尚未消失,干扰了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的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小儿麻疹的发病率很高,所以初种年龄定为6个月。以后由于麻疹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从1977年起,改为出生后8个月初种,但比起美国的初种年龄(出生后15个月)还算是较早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体内产生的抗体会逐年降低。初种后4年,抗体阴转率为17%,初种后12年达43.6%,所以7岁时应再复种一次最佳。复种后,95%以上小儿抗体转为阳性,又产生了较强的抗病能力。

麻疹疫苗能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吗?

麻疹疫苗联合免疫的问题,是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据观察显示,麻疹疫苗可以和大多数疫苗同时接种,而不会影响每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如TOPV、DTP、甲肝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卡介苗、流脑多糖体菌苗等都可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但不能和乙肝疫苗同时接种,因抗原之间有干扰。

为什么规定出生后8个月以上才接种麻疹疫苗?

卫生部规定的麻疹疫苗免疫程序是出生后8个月龄以上才能接种麻疹苗,这是因为8个月龄以下婴儿的血液中含有从母体中带过来的抗麻疹病毒抗体,婴儿有保护自己不患麻疹的能力。如果过早接种麻疹疫苗,这种抗体就会把疫苗中的病毒中和。已感染麻疹的患儿必须隔离,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如果合并肺炎,应隔离至出疹后10天;隔离的同时,千万不要给麻疹患儿随便退烧,因出麻疹的孩子发烧是正常现象,如果不是过高(超过39℃),还有利于麻疹的透发,只有疹子出得顺利,病情恢复才会顺利。还要注意口腔、耳、眼的卫生,不要让强光刺激眼睛。屋子要暖和一些,保持空气的流通和新鲜,避免让冷风直接吹着孩子。室内过冷,不利于疹子的透发。但也不可过于保暖,否则不利于退热。出疹后期,体质虚弱,更应防止受凉合并肺炎。至于照顾麻疹患儿,必须让其多喝水,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稀软食物如牛奶、蛋汤、挂面等。不要吃生冷或过于油腻的食物。如果患儿体温过高,出现抽搐、气憋、声音嘶哑、面色苍白等情况,要想到合并肺炎、喉炎、心力衰竭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能耽搁。最后,对于还未患麻疹的孩子,家长也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平时应该按计划免疫程序定时给孩子注射麻疹疫苗,并按规定加强注射。接触麻疹患儿的孩子,应在家里观察21天,不发病者,方可入托或入学,以免扩大感染。已接触或发病初期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预防或减轻麻疹的症状。

脊髓灰质炎疫苗

小儿麻痹症可谓人尽皆知,它简称“儿麻”,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85%在6个月至3岁之间发病,成年人比较少见。病毒经过口腔进入人体,通过血液循环而影响全身,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灰质的运动神经细胞,所以又叫脊髓灰质炎,表现为肌肉瘫痪,运动功能障碍,而感觉正常。病毒也可以影响脑干、脑膜等神经组织,但智力不会受到影响。

脊髓灰质炎即俗称的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3700年医书上就有此病的记载。20世纪初期,在世界各地大多呈散在发病,罕见流行;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常有流行;直到本世纪50年代末出现疫苗以后,此病才逐渐得到控制。在我国,呈散在发病,有时有暴发或小流行。20世纪60年代我国制定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在儿童中普遍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年下降。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惟一宿主,但长期携带病毒的情况(例如无症状,但仍持续排出病毒长达6个月以上)很罕见,目前只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脊髓灰质炎患者通常在感染病毒7~21天(范围4~30天)后,开始出现早期症状。在病毒开始复制并通过口腔分泌物或大便排出时,患者便具有传染性,传染期一直持续到感染病毒后4~6周左右,病毒停止复制和排出时才结束。当家里有人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野毒株后,90%以上的易感者会发病。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可对致病的血清型病毒产生终生免疫力。

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适用范围及其禁忌

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每剂疫苗中都含有脊髓灰质炎疫苗I型、Ⅱ型、Ⅲ型减毒活病毒抗原。

糖丸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小于5岁的儿童,新生儿出生2个月后即可服用。

但要注意,以下的情况属于禁忌范围: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但可服液体疫苗。凡发热、腹泻(每天大便超过4次)及患急性传染病期间、妊娠期间忌服。

脊髓灰质炎是如何传播的?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于病毒可快速传播,当家里第一个患者被确诊时,所有血液中没有特异抗体的家庭成员就已经受到了感染。在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家庭中,15岁以下的易感者100%会发病,而与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日常接触的易感者中有87%会发病。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可加速病毒的传播。据目前所知,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惟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方式传染给其他人,但也可经口对口的传染方式染病,即也可通过患者的鼻咽部飞沫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从口腔进入人体后迅速播散,在数小时内病毒即开始自我复制。每个受感染的细胞释放大约500个病毒颗粒。之后,病毒会通过淋巴结而进入血液。只要出现病毒血症,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有可能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经咽部分泌物排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只持续数天,而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到感染病毒2个月后。没有症状的感染者也可从咽部和肠道排出病毒,成为疾病传染源。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在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当一个家庭里出现第一个患者时,所有体内没有特异性抗体的家庭成员都可能感染。在易感人口多,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最可能发生脊髓灰质炎的暴发流行。因此,及时利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来预防是极为重要的。

脊髓灰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好发于6个月龄至5岁的小儿,多发生于夏秋季。脊髓灰质炎病毒由口腔进入人体,并在感染者的咽部和胃肠道中复制,然后经血流播散到全身各处,包括侵袭淋巴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通常为1周左右,其病程因人而异,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反应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轻重来分类。大多数脊髓灰质炎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仅有1~2天发热、头痛、咽痛、呕吐和腹泻等,这些症状可在数天内消退,而不会发生瘫痪。大约有2%的患者在缓解期过后,会发生病毒进入脑部和脊髓的情况,并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异常,这类患者会出现焦虑、烦躁易怒,伴有头痛和发热(38~39℃)。其中约有1/3的患者会在7天内症状缓解,而其余患者的病情将进一步发展至瘫痪。下肢软瘫较多见,可为单侧或双侧,不对称。麻痹通常在发热期间出现,一旦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后,瘫痪就不再继续进展了。瘫痪肢体大多经1~5个月后恢复活动,1~2年内还可不断恢复。瘫痪严重又未及时治疗,常可引起肢体萎缩畸形等后遗症。严重时,上肢和肋间肌、膈肌也可出现瘫痪,引起呼吸困难。也可侵犯脑神经,发生嘴歪、呛咳、吞咽困难、食物从鼻孔呛出、声音低哑等严重病情,就会有生命危险,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脊髓灰质炎疫苗要连续服3次

在初次服用免疫脊髓灰质炎疫苗时,2月龄、3月龄和4月龄各服1次。连服3次是因为每剂疫苗中都含有I、Ⅱ、Ⅲ型病毒,尽管在制造的过程中,3个型之间的病毒量配比已考虑到它们在肠道中的竞争感染能力,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型间干扰作用,尤其是Ⅱ型对I、Ⅲ型的干扰作用更为明显。所以在服用3次疫苗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为什么糖丸疫苗严禁用热开水送服?

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是活病毒制品,怕热,如用热开水送服会把疫苗中病毒烫死,使疫苗失效。服用时,可以像吃普通糖果一样,放入口中咬碎,溶化后咽下,也可在服用时以冷开水送服。婴儿服用时,可将糖丸放在汤匙中,用少量冷开水化开后服用。

服用糖丸疫苗后,一般要隔2~3小时才可以喝热开水或吃热的食物,以免疫苗失效。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后的反应

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一般无任何不良反应,它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但极个别儿童服用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皮疹或轻度腹泻等反应。一般持续时间都很短,症状便可消失。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3剂后,血清中抗体阳性率可达95%以上,肠道局部产生分泌型抗体,可阻止病毒在肠道生存。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有效期

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服疫苗后,即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性。第1年抗体稍有下降,大约下降1/3,3年内抗体水平趋于稳定。一项5年的随访观察,显示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为1∶10,5年后滴度>1∶2者,I型、Ⅱ型为98%,Ⅲ型为84%。还有一次随访4年研究,94%以上的儿童,I、Ⅱ型中和抗体滴度在1∶4以上,Ⅲ型为75%。在服疫苗后8年,仍有中和抗体可以检测到。一般认为有效保护期为3年。

白百破制剂

该制剂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其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渐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毕有鸡啼声,病程延续2~3个月。婴儿及重症患者常并发肺炎及百日咳脑病。

关子百日咳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目前确定患者为传染源。在潜伏期末,卡他期和痉咳早期传染性最强,其传染期约1个半月,患者咳嗽及喷嚏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是主要途径。

百日咳的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21天,咳嗽为突出表现,分为3个时期,全病程约6~8周。

卡他期:为1~2周,起病初为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如低热、流涕等。

痉咳期:持续时间为2~6周或更长,突出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咳嗽发作连续数十声,一连串的咳嗽,集中在呼气期。

恢复期:约2~3周,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强度减轻,每天发作次数减少,鸡啼样,吸气声消失。

百日咳并发症有三种:肺部并发症(支气管肺炎为婴幼儿常见并发症,常在痉挛期发生);百日咳脑病(反复痉咳使胸腔内压增高、颈静脉回流障碍,使胸淤血甚至出血);结核病恶化(百日咳可使原有肺结核恶化,甚至引起血行播散,而发生全身粟粒性结核病或结核性脑膜炎)。

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咽、喉、鼻部黏膜充血、肿胀并有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膜形成。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季较多。

白喉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及手帕等传播。偶有通过污染牛奶而引起流行的报道。亦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受染。

白喉的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4天。根据假膜所在部位及中毒症状轻重,分为下列类型:

①咽白喉。最常见,占发病人数的80%左右。

②喉白喉。喉白喉约占20%左右。少数为原发性,约3/4为咽白喉向下蔓延而成。原发性咽白喉由于毒素吸收少,全身中毒症状并不严重。但少数由于假膜延及气管、支气管,可造成程度不等的梗阻现象,表现为粗糙的干咳,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出现发绀,还可因窒息而死亡。继发性咽白喉常发生在咽白喉基础上,伴有咽白喉的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③鼻白喉。此型较为少见,多见于婴幼儿。全身症状轻微或无,有鼻塞、流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周围可见表皮剥脱或浅溃疡,鼻前庭可见白色假膜。

④其他部位的白喉。白喉杆菌可从侵入眼结膜、耳、外阴部、新生儿脐带及皮肤损伤处,产生假膜及化脓性分泌物。眼、耳及外阴部白喉多为继发性。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较多见,病程长,皮损往往经久不愈,愈合后可有黑色素沉着。患者很少有全身中毒症状,但可发生末梢神经麻痹。

白喉患者应及时隔离和积极治疗,隔离至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鼻咽或其他病灶的培养连续2次阴性为止,解除隔离不宜早于治疗后7天。患者的分泌物和用具须严格消毒,呼吸道的分泌物用双倍量的5%煤酚皂(来苏)或石炭酸处理1小时,污染的衣服和用具煮沸15分钟,不能煮沸者用5%煤酚皂或石炭酸浸泡1小时,患者离开后室内应以上述消毒液喷雾消毒,然后打扫。

破伤风

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后产生毒素而引起的急性感染。这种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泥土和人畜大便中均有存在,它可通过伤口、开放性骨折、烧伤、木刺或锈钉刺伤而侵入人体。新生儿接生时消毒不严也可发生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