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优生优育的24个关键
1266900000043

第43章 优育的7大关键(11)

一般在患者受伤后6~10天发病,也有伤后24小时或数周后才发病的。发病时间短,症状越严重,患者的危险性也就越大。起初先有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接着可出现强烈的肌肉收缩。首先是面部肌肉开始,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患者出现“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如发生呼吸肌或喉痉挛,可造成呼吸停止,患者窒息死亡。这种全身肌肉痉挛持续几分钟不等,间隔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说话、吹风均可诱发。

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开展广泛的预防宣传工作,使群众对该病提高警惕,避免各种损伤,普及新法接生,正确及时地处理伤口,伤后尽早去医院进行清创,并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国际单位,进行预防。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平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使人体产生抗体,预防注射3次,有效期可达10年。

一旦患了破伤风,应送医院进行抢救,并隔离患者,保持环境安静,必要时作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应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体内毒素。

白百破制剂

白百破疫苗是白(白喉)、百(百日咳)、破(破伤风)三联混合制剂的简称,白百破三联疫苗是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当比例配置成的,用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3种疾病。儿童注射后能同时起到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3种传染病的作用。这3种疾病都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

白百破制剂主要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一般有以下3种:

①吸附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吸附白百破)。由百日咳疫苗原液、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每毫升含百日咳菌8个效力单位(8EU,约折合45亿、90亿菌),精制白喉类毒素20絮状单位(U),精制破伤风类毒素5Lf。

②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吸附无细胞白百破)。由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原液、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每毫升含无细胞百日咳抗原15-18gPN,精制白喉类毒素25-30Lf,精制破伤风类毒素7-14Lf。

③吸附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吸附百白):由百日咳疫苗原液、精制白喉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每毫升疫苗含百日咳菌8EU,精制白喉类毒素20Lf。

吸附白百破和吸附无细胞白百破均为3个月至6周岁儿童作全程免疫用,吸附百白为6周岁以下儿童已经全程免疫后作为加强免疫用。

以下的3种情况属于禁忌情况,应当慎用白百破制剂: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儿童免疫制剂,成人禁用。

以下反应属于正常反应:

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自行消退。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

无菌性化脓。多系注射过浅或疫苗未摇匀,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注射部位化脓。

若全身反应较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吸附无细胞白百破无论全身反应或局部反应均极低。

卡介苗

卡介苗是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结核病的措施。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由于这一疫苗是由两位法国学者卡迈尔与介兰发明的,为了纪念发明者,将这一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定名为“卡介苗”。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经过70余年在世界各地的应用证明,它是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有效预防制剂之一,特别对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要进行卡介苗的接种,因复种效果不理想,已于1999年取消卡介苗对有关年龄对象进行复种。

卡介苗的适用范围

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接种后可预防发生儿童结核病,特别是能防治那些严重类型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接种卡介苗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

卡介苗接种被称为“出生第一针”,所以在产院、产科新生婴儿一出生就应该接种。如果出生时没能及时接种,在1岁以内一定要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所卡介苗门诊或者卫生防疫站计划免疫门诊去补种。

新生儿出生6~24小时,体重在2.5千克以上,胎龄大于37周,无发热、腹泻等症状者,一般情况良好,均可行卡介苗接种。如果出生超过3个月接种,则需做结核菌素试验,试验阴性者才能接种。

接种卡介苗的反应

接种卡介苗后,小孩会有什么反应呢?家长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卡介苗接种后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反应,仅在个别情况下引起局部溃疡和淋巴结肿大、化脓,罕见卡介苗骨髓炎、卡介苗全身播散症等严重异常反应。一般来说,有轻微反应和强烈反应两种。

卡介苗接种实际上是一种轻度的人工感染,因此可出现由卡介菌毒力生物学活性所引起的相应反应。皮内卡介苗接种后2~3日内,接种处皮肤略有红肿,可隆起一凸痕,约30分钟后可消失,为非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要在接种后2~3周才出现,局部发生红肿、丘疹状浸润硬块,平均直径10毫米左右,逐渐软化成白色脓包可自行破溃直径3~5毫米,8~12周后大部分愈合,痂脱落后可在局部形成一凹陷的瘢痕。整个过程持续2~3个月。卡介苗接种一般无全身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1~3个月内,接种侧腋下淋巴结(少数在锁骨上或对侧腋下淋巴结)可出现轻微肿大,但不超过10毫米,有时出现溃破化脓。

有时候会出现强烈反应。当卡介苗接种后,脓包和溃疡直径超过10毫米,愈合时间超过12周,称为加重反应或强烈反应。近年来,由于卡介苗质量和接种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接种引起的加重反应,特别是淋巴结化脓者显著减少。强烈反应的发生与疫苗活力、注射剂量、注射技术、接种部位、继发感染及个体因素有关。

此外,还有淋巴结强反应。这是因为卡介苗必须通过淋巴管到达全身,所以接种处附近的淋巴结(常为腋下)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反应。表现为轻微肿胀,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淋巴结肿大不超过1厘米,1~2个月后消退。如果出现淋巴结单纯肿大超过10厘米,不与周围皮肤粘连,早期可移动,稍有硬感(干酪型);或肿大淋巴结内含有脓液,轻压有波动感,淋巴结与周围皮肤粘连,皮肤可以成紫红色(脓肿型);淋巴结破溃成瘘管,长时间才能愈合,有结缔组织增生(窦道型)等现象,称为淋巴结强反应。

此外,卡介苗的接种中还偶尔会存在异常反应。极少数人接种后,会出现与一般反应性质不同的异常反应,如过敏反应、狼疮、瘢痕疙瘩、骨髓炎和致死性的全身卡介菌播散症等。但是,反应与许多国家的结核病流行严重程度比较,是微不足道的,并不影响卡介苗接种方针的执行。这些反应分别是:

①过敏性皮疹。发生过敏性皮疹者多数有过敏史,在初种或复种时均可发生。

②过敏性休克。卡介苗接种引起的全身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极为罕见。属于第1型变态反应,多发生于有过敏史、营养不良和病初愈后婴幼儿。

③卡介苗的皮肤移行感染。卡介苗接种后,通过皮肤破损引起BCG皮肤感染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可能造成诊断上的困难,特别是原发性BCG损害已愈合时。这种并发症有自限性,一般无须用特效抗结核治疗,但严重时需作抗结核治疗。

④复种卡介苗引起的瘢痕疙瘩。有些儿童或少年在复种时,在接种部位发生瘢痕疙瘩(也称瘢痕瘤),这是一种皮肤的结缔组织增生物。我国近年来已停止复种,可以大大防止这一反应的发生。

⑤骨髓炎。卡介苗骨髓炎是极为罕见的接种并发症。发生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儿童健康、疫苗活力及接种技术和部位等有关。

⑥寻常狼疮。卡介苗接种后引起的寻常狼疮,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皮肤“结核样”并发症。它不同于自然的寻常狼疮。预后良好,具有自愈倾向,经化学治疗2~6个月后皮损即可消失。

⑦全身播散症。极少数人接种卡介苗后可发生全身广泛性的播散,常可致死,称为卡个苗组织细胞病或BCG的全身性感染。这是一种罕见的异常反应。一般认为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全有关。

⑧诱发银屑病。银屑病又称牛皮癣,是一种非传染性良性慢性炎症皮肤病,卡介苗接种时有发生,接种并非直接原因,可能为诱发而引起,以寻常型多见。

⑨接种后的晚期淋巴结炎。卡介苗接种后的淋巴结反应多数在接种后1~6个月,10%病例发生在接种后1年以上,大多数是由于接种后的淋巴结炎当时已痊愈,以后因为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而复发。

接种卡介苗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只要了解了卡介苗接种的正常反应,不会有其他的大问题,家长有必要了解一下卡介苗接种后瘢痕疙瘩。下面介绍卡介苗接种后瘢痕疙瘩及治疗。

卡介苗接种后瘢痕疙瘩,是卡介苗常见的非特异性反应之一,患者通常为瘢痕体质的儿童及有倾向于生长瘢痕的体质。对许多人不起作用的外来刺激(如卡介苗接种),对瘢痕体质者则可因皮肤结缔组织受刺激而发生增生性炎性反应、纤维化,形成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早期病变呈蜘蛛痔样的毛细血管增生,逐渐扩张增多,局部红肿显著,纤维性瘢痕高出皮面,逐渐增大,呈蘑菇状突起,表面光滑、质地坚韧,较大的瘢痕疙瘩呈蟹爪状或哑铃状突向外扩展,边缘或两端瘢痕隆起,毛细血管也向外扩张,中央部位逐渐消退,毛细血管收缩,红色变淡或变暗红,瘢痕可以变软变平,形成萎缩性疤痕。

本病的自觉症状为痛、痒,瘢痕疙瘩在发作期刺痛、奇痒更为显著,常因搔抓刺激激发瘢痕发展。

目前对瘢痕疙瘩的病因还不甚明了,迄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避免对具有癜痕体质儿童接种卡介苗,则是有效的预防措施。近年来,我国已停止了对儿童卡介苗的复种,可大大降低瘢痕疙瘩反应的发生。但对少量特殊人群接种卡介苗时仍应注意:仔细询问接种对象,凡有瘢痕体质的儿童应避免接种卡介苗;避免对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接种对象接种卡介苗,避免局部反应强烈产生瘢痕疙瘩;严格掌握接种部位——三角肌下缘,而三角肌上部、胸骨部、背上部等敏感区域更易趋于形成瘢痕疙瘩。

乙脑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大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起病急,常侵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乙脑主要在夏秋季流行,南方地区一般在6月份开始流行,北方地区要晚1个月。其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猪是乙脑的主要扩散宿主,感染有乙脑病毒的猪可提供大量病毒给三带喙库蚊,再经蚊子叮咬传染给人。与其他传染病相比,乙脑的发病数虽然不高,但患病后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病愈后留有后遗症。

乙脑虽然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但它不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我国往年也有病例发生。与不期而至的“非典”相比,人类和乙脑早已“相熟”,对它的“脾性”及其传染途径、方式了如指掌,乙脑防治疫苗早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效果明显,保护率高。

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因此纱窗、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极其重要。10岁以下儿童都要注射“乙脑灭活疫苗”。有条件的成人能作预防注射则更好。夏秋季为流行季节,此时如有突然起病、高热、呕吐、嗜睡、昏迷等症状的都应立即送医院就医。医生建议作腰椎穿刺检查时应积极配合。

简单地说,乙脑疫苗是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地鼠肾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冻干制成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的预防与接种

为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对于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人群的乙脑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乙型脑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加热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失去活性,且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如3%、5%来苏水溶液,1~2分钟即可使其灭活。

增强体质,改善营养,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流行期间,可用鲜荷叶、冬瓜皮各30克,菊花45克、滑石18克、甘草3克,水煎分2次服,连服3~5日。

在乙脑发病的早期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防治高热、惊厥、昏迷、呼吸衰竭及感染等,这样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开展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最经济、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我国乙脑病例中10岁以下儿童占80%以上,5岁以下约占50%,乙脑疫苗的重点接种对象为流行区10岁以下儿童及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使用乙脑疫苗以来,乙脑发病率明显降低,基本上控制了全国范围的大流行。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乙脑疫苗不属于计划免疫疫苗(计划免疫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其免疫接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本地疫情发展动态组织实施。

用乙脑灭活疫苗对儿童及非流行区迁入的成人进行接种,流行区儿童l岁时首次免疫2针,间隔1~2周,2岁时加强免疫1针,6~10岁时再各加注1针。疫苗免疫后1个月免疫力达高峰,故应在乙脑流行期开始前1个月完成接种。

流脑菌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犯脑膜。小儿患流脑以发烧、头痛、呕吐、皮肤淤点及颈项强直、脑膜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

引起流脑的病原体为脑膜炎双球菌。小儿患流脑的症状为感染起自鼻咽,侵入血液循环,最终达到脑膜或身体其他部分,产生炎性损害,因此小儿经过2~3天的潜伏期后,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小儿无明显症状,一部分患者有咽痛、鼻咽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这可以表现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他病原引起者,临床上难以鉴别。随之患者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呕吐呈喷射状,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起病之后有时唇周出现疱疹,亦可见于口腔内、额、耳、胸、四肢、生殖器及臀部等处。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严重时出现脑膜刺激征,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这时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地呕吐,患儿烦躁不安,睡中尖声喊叫或嗜睡,神志恍惚,往往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暴发流脑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又分为休克型、脑膜炎型以及混合型,如果抢救不及时,往往造成死亡。